班级: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

时间:2023-11-28 10:21: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班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生活场域。学生在共同的物理空间长期相处,个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人和人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价值激荡,在公共交往中形成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结,产生更为牢固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班级蕴含着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作为一种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学生体验公共生活,学会共同生活。

【关键词】班级生活;
公共场域;
生活样态;
本体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07-03

【作者简介】江振岚,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上海,200231)德育研究员,高级教师。

班级最早出现在16世纪法国的居耶纳中学以及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至今已经有5个多世纪了。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奠基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由教师对应几十名甚至数百名学生在同一空间实施同步教学在西方学校已经十分普遍。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进行教学。1904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至此“班级授课”在全国推广。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在全国推行“班主任制”,规定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指导,第一次明确了班主任与班级、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对应关系。至此,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织样态发展至今。那么,对于班级,我们到底应如何界定?我们对班级的实然认知与班级的应然界定是否一致?

据调查,多数人认为班级就是学校管理系统的最小单位。班级是便于学校管理的组织单位,学校各项事务都以班级为单位上传下达、落实执行,班级完全是行政管理的工具,“行政班”成为班级的另一个代名词。于是,所有与管理相关的事务工作都由班主任承担,班主任的工作范围无限扩增,导致部分班主任困于事务性工作,无暇走近学生、深度了解学生……2010年,关于“行政班消失、取消班主任”的提法第一次对班级的存续进行了质疑,而高考改革之下高中“走班制”的施行,又引发了学界关于班级是否还有存续必要性的讨论。笔者以为,这样的定位和讨论是因为大家对班级本体性价值理解不够,没有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班级的价值和意义。班级的本体性价值不仅决定了班级的应然存续,而且揭示了班级对于人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巨大价值。那到底什么是班级?一言以蔽之,班级就是一种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让学生在班级中“学会共同生活”是班级的本体性价值。

一、对班级及班级本体性价值的思考

“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共同生活”的提出正是应对了现代性带来的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1.班级蕴含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从物理可见角度出发,班级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生活场域。学生集中在一个具备“共同”属性的、稳定的物理空间中,体现了“公共生活”的“共”之属性,这为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提供了物理角度的可能性。

学生在共同的物理空间长期相处,客观上给了每个学生价值观、情感等精神层面充分交互的机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之后,人和人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价值激荡,建立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形成更为牢固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这些为学生从关注“我”向关注“我们”的转变,主动追求超越个体私利的公共利益提供可能。因此,班级能激发学生从单纯追求私利,到满足基于私利的公利追求和向往,直至追寻美德,实现精神层面的不断进阶,这一过程为“公共生活”的“公”提供了属性依据。总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有充分的交互时空才能发生,同时也是内隐的,是悄然发生并发展的,是不断演进的。

2.班级蕴含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必然性

首先,从教育者角度看。人类社会由人组成,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因此要求人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学校是承担教育职能的主要机构,班级作为存在于学校的基本单位,必然要承担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职能。

其次,从被教育者角度看。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必然发生在如班级般的公共生活场域中。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个体的向私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谋求个体发展是自发的、天然的。人又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和他人交互过程中才能体现个体的价值,不可能完全抛开他人而独自实现成长与发展。因此,存在于学校之中的班级提供了个体与他人交互,实现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事实上,正因为人与人客观上交互的强烈需求,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才逐步形成了伦理的基本规范。于被教育的学生而言,在未真正踏入社会之前,班级就是他们体验基本伦理规范的模拟小社会,他们在其中学习交往和合作,展示自我价值。

因为班级蕴含着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所以我们理解的“班级”就是一种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这里的“场域”既有物理空间内物化的部分,还有更重要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班级得以存续并发展的关键依据。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班级这个公共生活场域进行认知、情感、行动的综合性教育引导。

二、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下班主任工作重构

班级公共生活以尊重个体为前提,通过班级成员间的平等交往形成。下面,笔者将以班级建设中的班规制订、班干部选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评语撰写等常见的班主任工作为例,谈谈班主任如何发挥班级的本体性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1.重构基点:坚持教育立场

坚持教育立场是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下班主任工作重构的基点。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班级的教育性价值,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开展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应指向学生的道德发展、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等。一是班规的制订。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自觉,更需要规则约束,班级的规则是个体之间的共同约定,所以班规的制订指向学生规则意识、民主意识的提升。二是班干部的选举。公共生活中需要有组织者和服务者,班干部是促进班级公共生活有序推进的组织者,更是促进班级发展的服务者,所以班干部选举要指向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突出学生对民主参与以及权利与义务之间对应关系、公共理性内核的理解等。三是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活动是学生公共参与的最佳途径,指向学生民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四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共生活中的评价包括自評、互评和集体共评,指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以及公正对待他人、友善交往等品质。

2.重构目标: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是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下班主任工作重构的目标。班规制订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与班级同伴共同商议班规,指导学生在与同伴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班干部选举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竞争,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保持友善,理性公正地对待竞争;
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和睦相处,共同商定活动的规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到班级审议,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地表明个人观点,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从他人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有接受不同意见的勇气与气度。

3.重构路径:引导学生体验公共生活

引导学生体验公共生活是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下班主任工作重构的路径。“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样的道理,学生只有在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中充分参与和体验公共生活才能学会共同生活。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治理中学会治理、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例如:班规制订,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发现问题到动议修改,从民主讨论到决议通过并执行,整个过程学生必须在生活样态的班级公共场域中真实体验、真切感悟;
班干部选举,前期准备时班主任最好先组织一场关于“什么是学生干部”“什么样的学生干部最受大家欢迎”的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责任担当有正确的认识,厘清权利与义务,清晰每个人在班级中的定位;
班级活动,班级成员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从起初的活动方案制订,到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组织参与,期间需要班级成员共同商议、共同参与;
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通过多种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学生提出的异议,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提出申诉,并提交班级进行复议。

总之,班主任应以教育立场带班育人,充分发挥班级的本体性价值,利用班级生活进行教育引导。在班级公共生活场域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在积极互动中体验公共生活的民主与公正,形成公共理性,真正学会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鲁川.相善其群:班级存续之教育性依据[J]. 江苏教育,2022(79):34-36.

[2]冯建军.在公共生活中培育公共精神[J].中国德育,2018(17):47-5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責任编辑:周小涛

推荐访问:班级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