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霖 张淑萍
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表明我国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2021年8月3日,《江苏省“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正式出台,强调江苏必须推动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培育发展新型消费、全面激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载体建设、打造良好消费环境等多项任务。南京、苏州、徐州和无锡四个城市纷纷制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已经步入正轨。结合贯彻落实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江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把握“国际性”“消费性”“中心城市”三大特质及其关联问题,平衡“买全球”和“卖全球”关系,抓住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机遇,在顶层设计、地域特色、消费供给、消费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一、江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取得的成效
城市消费集聚能力提升,消费吸引力增加。一是消费市场稳健复苏。全省持续深入开展“146消费提振”行动,以“品质生活·苏新消费”为主题,突出省市县、政银企、线上下、内外贸“四个联动”,实施“六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常态化促消费活动,“以建促创”,激活消费市场。2022年,江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52.1亿元;
2023年1—4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2.7亿元,同比增长11.2%;
4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4%,比3月份增加10.6%。2022年全省网络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2745亿元,同比增长19.1%。2022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07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5.2%。二是城市消费资源持续集聚。南京、苏州、徐州和无锡四市充分运用政策手段,重视挖掘和整合区域性、全球性消费资源,对区域消费吸引力增强。例如,南京注重培育本土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新街口核心商圈加大引入国际高端品牌,2022年德基广场进驻高端品牌率达95%,实现销售额210亿元,同比增长3.8%。苏州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发展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以首店经济为导向,促进本土消费品牌创新,2021年首店达到158家,2022年首店落户“热潮”持续。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3月,《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实施后,江苏各市优化营商环境再提速。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2》报告显示,江苏营商环境指数居全国第3位,南京、苏州营商环境指数居全国第7、8位。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消费吸引力。
新兴消费势头强劲,消费创新力增加。一是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挖掘“商贸+互联网”“商贸+大数据”新业态。苏州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重点领域服务消费统计监测,探索建立全面反映服务消费发展水平的消费大数据平台。无锡深入开展“数字赋能新零售”行动,引导和支持商家对销售、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平台功能,增加数字服务,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销售+体验”“展示+交易”等新零售模式转变,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二是紧密融合数字经济,引导发展商贸新模式。南京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管理水平,探索应用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无人终端,全面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电子标签等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苏州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商消费市场,支持本地企业在主要商圈开设跨境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体验店,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购买渠道。三是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及品质消费载体。南京打造升级版“中华第一商圈”,“苏州之夜”着力发展2.0版夜间经济,徐州依靠地理优势打造淮海经济区跨境商品集散中心,无锡利用创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契机,将沿河景区和街区“串珠成链、闭合成环”,加快建设12.8平方公里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
“中心城市”作用彰显,消费辐射力增加。一是服务业发达,城市消费功能增强。2022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为62027.5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为50.5%;
全省文旅消费总额3830.79亿元,占全国10.3%,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区域产业组织能力提升。各市加强了消费载体和平台建设,消费基础设施硬件和配套服务软件建设加速,提升了消费便捷性和通达性,拓展了消费辐射半径。三是链接全球消费资源能力提升。2022年,江苏实现进出口总额5.4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2.9%,稳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4.8%。江苏拥有发達的交通物流体系,2021年全省“铁公水空管”等五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6.5%,货物周转量增长7.8%;
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1亿吨,增长8.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9亿吨,增长6.6%,集装箱吞吐量2180.1万标准集装箱,增长15%。2022年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影响有所放缓,但2023年快速恢复向好。
二、江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突出问题
省域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缺失,消费资源整合度不高。一是省域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不足。全省对统一消费市场、城市商业规划、消费载体平台、消费环境、主导性消费产业等内容和环节缺乏通盘考虑和配套政策跟进。围绕流通促消费、消费品牌、消费载体平台和消费环境等重点任务,省市层面都出台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但南京、苏州、徐州和无锡四市实施方案设定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关键举措和组织实施等方案相对独立,政策措施缺乏省域互鉴共享机制,各项举措还处在磨合期,相关政策操作细则落地不够实。二是消费资源整合度偏低,资源碎片化现象较为明显。目前江苏消费资源分散在各行业和各城市,受市场自发性、城市行政边界和要素流动壁垒等制约,未能充分整合和共享;
整合主体缺位,商务、文旅、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商贸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各自为战,缺乏在角色定位和功能延伸基础上的主体协作;
整合机制不畅,部门条块分割和行政壁垒造成整合利益分化,部门分散发力增加了市场监管难度,统筹整合合力亟待形成。另外,从区域发展看,“超大城市”上海的“虹吸”效应吸聚了周边城市的消费资源,客观上给江苏各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带来了难度。三是单体城市消费集聚力不强。因江苏各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较晚,传统消费提档升级侧重点不明晰,特色不足,新型消费发展同质化严重。四市对国内消费重点群体、国际消费群体的消费潮流、消费趋势、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缺乏深入追踪和研究,导致国内及国际消费吸引力不足,中高端消费逃逸现象较为严重。
消费供给体系不够健全,城市消费国际国内影响力有限。一是消费产业不够壮大。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制造业为主,消费产业相对薄弱,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程度偏低,将工业制造优势转化为服务经济优势的平台和路径尚未形成,消费产业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地域特色不够强,部分富有特色的消费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四市国际知名消费类会展不多,商旅文体联动不够密切,特色消费节庆活动影响力不够大。二是本土消费品牌影响力不足。江苏在国际和国内叫得响的消费品牌不多,在国际和国内知名消费品牌引入和中华老字号品牌现代化开发上略显不足,培育本土消费品牌与新技术、新场景运用融合度不高,缺乏对消费升级、消费潮流转换等现象的实时有效跟踪。三是商贸龙头企业少,竞争力欠缺。除少数综合性商贸集团和餐饮企业外,在百货零售、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消费领域的领军型企业不多,尚未形成规模上联动发展态势,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还不够充分,制约了“以流通促消费”的预期目标达成。
消费环境亟待提升,消费辐射力和消费创新力不够。一是消费环境不够成熟。消费硬件设施的通达性有待改进,四市在核心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居民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商业配套设施衔接,特别是国际化衔接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消费软环境不够优化,体现在消费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和开放贸易规则建设上较为滞后;
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平竞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消费辐射力不足。剔除上海的消费“虹吸”效应,主要受到交通便捷性、商圈覆盖面、消费促进方式和国际传播力等因素影响,四市对周边城市消费辐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四市国际化传播相对不足,未能充分将自身进出口能级、城市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优势成功转化为国际消费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规模集聚、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对这一战略背景下提升消费辐射力重视不够。三是消费创新力不够。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绿色低碳消费需求和供给尚未被有效激发,四市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电子标签等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还不成规模,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载体平台,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还未普及,对新型消费观、消费潮流的追踪不成体系,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还很大,还需挖掘推动消费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江苏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
协同推进路径
重视区域顶层设计,强化配套措施协同。一是强化省域交流合作,做到“政策协同”。在省域层面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目标和措施的协同机制,鼓励南京、苏州、徐州和无锡四市在制定政策时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差异化发展,同时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形成“优势共享、劣势互补”的态势。在省域层面发展一流大型综合展会及专业性展会、跨境电商和国际化大型商品交易平台,构建全省消费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方式,引导各市县消费资源管理平台接入省级管理平台,实现全省消费管理协作联动。二是增强市域交流合作,做到“部门协同”。成立由发改、财税、土地、规划、交通、商务、文旅和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综合施策,强化部门协作,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和激励约束考核机制,进一步实施体制机制开放,重点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健全流通体系、接轨国际标准、强化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三是有序衔接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做到“城乡协同”。四市城镇化率都较高,要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超越主城区边界和城市行政辖区的限制,紧密结合城乡需求、城乡供给和城乡资源流动的共性和异质性,顺应城乡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着力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同时着力消除农村商贸流通体制障碍,完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释放农村消费潜能,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四是同步联动宣传,做到“传播协同”。强化省域一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宣传四市特色及江苏文化,使江苏成为更高人气的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以独特文化魅力带动消费增长。要积极参与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热门话题,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技术等多种现代传播形式讲好江苏故事,让外面的人能“走进来”,里面的文化能“走出去”,不仅让海内外受众“看得见”,还要和他们“聊得来”,更要让他们“爱得上”,依托话语共识提升文化影响力,提高江苏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另外,还要主动对接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同步联动宣传,以期共同发展和繁荣。
突出江苏地域特色,提升消费国际影响力。一是依托四市特色文化,做到“品牌特色化”。南京的金陵文化、苏州和无锡的江南吴文化、徐州的楚汉文化以及融江苏各地文化于一体的“水韵江苏”文化独具特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江苏文化特色品牌。应进一步深度挖掘江苏特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将本土历史文化和时尚元素融入新兴国际消费品牌,建立具备江苏文化特色的新兴消费品牌孵化体系,推动江苏特色知名品牌“走出去”。将本土历史文化和时尚元素细化在本土品牌设计和营销上,重点做强老字号,制订老字号企业目录,推动其新品研发、数字化转型和营销模式创新,构建老字号企业聚集区。二是培育消费龙头企业和商贸龙头企业,做到“企业特色化”。要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消费龙头企业,对流通领域重点龙头企业和品牌核心企业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商贸、金融、物流、会展、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和融合化发展,支持文化、体育、康养、医美、旅游、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结合地域文化提质升级。加快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增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务休闲、都市娱乐、旅游观光、国际会展等城市功能。引导江苏服務业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合作,促进以国际旅游、国际贸易和跨境网络消费为核心,以跨国金融、物流、会展、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为支撑的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三是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做到“城市国际化”。要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将城市文化标识融入商圈、步行街、综合体等物质载体,赋予城市鲜明夺目的文化符号。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提高外来消费者便利度,增强多语言服务能力。加快国际社区建设,完善涉外医疗机构、出入境服务站、外籍人员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围绕社区全生活链需求,打造以众多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要提高城市文化国际传播力,坚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格局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用多种现代传播形式展现城市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进而提升消费国际影响力。
引导时尚潮流,推动消费供给创新。一是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做到“老的出新”。要加快核心商圈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商圈商贸功能精细化治理,围绕金融、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核心内涵,沉淀特色优势,提升综合体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试点特色街区,统筹商业街区建设,特色消费街区和现代消费街区齐头并进,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复原”消费街区,建议南京开发明清风格集市,徐州建设文旅商融合的元宇宙街区,苏州打造江南风情水韵街区,无锡提升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入驻率。二是拓展新兴消费,做到“新的出彩”。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商业数字化融合和改造,在智慧零售、直播电商、云会展和商务信用等领域增强数字技术在商业场景的深度应用,强化“实体商业线上化、零售终端智慧化、物流配送及时化、生活服务数字化、生产消费个性化”五大示范,推动商业主体、品牌、活动数字化更新。利用“全球新品首发季”、首发经济示范区等平台载体,推动各类首秀、首映、首展、首演、首发、首店登台亮相,打造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于一体的首发经济生态链。以夜间文化旅游项目和夜间品牌塑造为重点,增加常态化、标志性实景演出,打造一批有较高影响力的夜购夜秀夜游夜娱等跨界融合项目。三是积极对接国际时尚产业,做到“引领潮流”。江苏是外贸大省,易于对接国际潮流。要深入开拓时尚经济,各市应积极引领进出口产业深度参与国际时尚产业链合作,引培知名设计师及工作室,建立时尚品牌孵化机制,建立时尚产业展示平台,建设时尚产业园区,打造全球性时尚高地。江苏是教育大省,省内各高校相关专业应加强时尚产品研发及对时尚产业、时尚潮流的跟踪研究和评价,培养更多时尚产业相关人才。
提升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开放。一是加强消费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做到“通达全球”。就传统消费而言,应优化高铁、公路、水运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增强对跨行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提高省域内交通便捷性,加快建设连接全球主要城市的“空中走廊”及连接长三角、辐射全国和全球的交通网络,加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重点场所、旅游景点等公共区域配套消费设施连接便利性。就新型消费而言,要加快新型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5G新型云化业务应用平台、算力中心等,强化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满足在线服务峰值需求。二是加快消费软环境建设,做到“激发活力”。重视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放宽外汇政策,稳定和扩大消费投资,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对接等方式搭建有利于消费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的平台。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统一商务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使用制度规范,引入专业资信评级机构开展企业和消费者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江苏商贸流通企业诚信指数”,形成奖优罚劣的消费氛围和舒心的消费环境。建立与接轨国际消费服务标准、消费者保障准则、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国际贸易监管模式,探索便捷高效的快速通关模式和一站式窗口服务,试点开展特定品类进口商品备案制管理,对国外权威第三方检测报告予以互认。完善离境退税政策,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商户加入“即买即退、異地退货”试点,提升离境退税服务便利度。优化消费市场监管模式,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采取更加开放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释放消费市场活力。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项目“江苏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协同推进路径研究”(22SYA-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江苏消费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5期)2022-04-29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数独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江苏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消费物价指数中国财政年鉴(2016年0期)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