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八月—收获》和声技法探析

时间:2023-11-29 20:42:01 来源:网友投稿

邱伊凡

摘要:《八月-收获》的创作素材源于柯里佐夫诗中所表现的劳动人民在秋收季节打麦、割麦、捆麦、驾着牛车搬运的生活场景。柴可夫斯基运用华丽的音乐语言塑造了诗中描述的景象,反映了收麦时人们欢欣雀跃的心情。本文从该作品曲式结构与调性色彩对比入手,探索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对主题、调性发展的巧妙应用,并结合作品中线性和声运动及和声织体、和声节奏等和声技法运用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调性色彩对比   线性和声运动   和声节奏   和声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069-04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猎了所有音乐体裁和形式。他在继承俄罗斯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吸收西欧作曲技法,将多元化的专业作曲技法与俄罗斯音乐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戏剧性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1876年柴可夫斯基受邀每月为音乐杂志社创作一首钢琴曲,历经一年时间,完成了表现自然风光、人民生活、风俗活动场景的钢琴套曲《四季》。在第八首《八月—收获》中可以看到作曲家眼中俄罗斯劳动人民为了生活辛勤劳作的画面和他们对丰收到来的喜悦心情,充满温暖与朝气的精神内核,生动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与风土人情。

一、曲式结构基本分析

本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呈示型中部的三部曲式,调性为b小调。

呈示部(1~67小节)呈示部的结构为三段曲式,呈示段与引申型中段都是方整性平行乐段,中段规模在呈示段基础上缩减了一半。乐句a可以分为相互呼应的两个小乐句,前句以重拍休止的带有二度辅助音四度音程弱起后下行二度极进为主题动机,后经过模进技法,不断发展为4小节乐句。后句高音声部为避开强位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以华彩性和声织体发展。低音声部为歌唱性的长音节奏旋律,与高音声部形成你动我静的音乐形象。调性上呈连续下行四度模进,并在14小节连接处用连续三度转调手法,使调性在a-C-e-G-b上进行,推动音乐和声的色彩多样性,同时以主持续音的方式在转调后暗示调性,明确转调性质,最后转回主调b小调,以主调D7自然引出再现。再现在扩充中转回主调b小调,结合乐句a后四小节低音歌唱性旋律与明确节奏型柱式和弦音型,在b小调主和弦上增强终止感,表现呈示部完全结束,流畅进入中部。

中部(68~129小节)为呈示型中部,曲式结构为三段曲式。呈示段为方整性对比乐段,乐句c前四小节旋律声部以连续三次下行二度级进的附点四分音符为主要动机。后四小节为下行纯五度跳进后反向三度极进后下行二度极进,形成具有华彩性的齿形旋律走向,其他三声部整体上形成开放排列的柱式和弦和声音层。乐句d旋律声部放置于中音声部,是乐句c的倒影重复,并在高音声部奏出柱式和弦的二分音符,保持旋律在中声部的流动感。中段可以划分为两小节,主要动机由D大调开始向上连续二度转调六次,回到D大调的16小节,不可分大乐句。调性上中部由D大调开始,并围绕D大调做连续离调、转调进行,明确大调色彩与呈示部形成鲜明对比,再现段时转回主调b小调,确立主调地位,同时自然引出再现。

再现部(130~198小节)为原样再现,仅仅在结束处扩充3小节补充终止,在乐曲结束时增强终止感。

二、多元的调性色彩对比

(一)近关系调式色彩对比

该作品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平行大小调交替、向属功能组和下属功能组转调的调性布局。由主调b小调开始逐步向下属方向转移,音乐主题在不同调性上重述,增强音乐主题动力感。

呈示部的补充部分与中部呈示段明显表现了调式风格色彩改变,由b小调转入平行大调D大调,虽然呈示部补充(57~67小节)在浑厚紧凑的柱式和弦和声织体,等时值进行曲和声节奏衬托下,让音乐在b小调的调式氛围中具有激昂、高涨的音乐结束,但是进入中部后,在呈示段(68~83小节)中,转向b小调的平行大调D大调具有明朗与宽阔的调式色彩,中部开场的T-D9-D7主属和声布局已经为明亮的大調色彩构建出稳固的和声根基。而后在呈示段第二乐句(第74~83小节)通过中介和弦DTⅢ转入D大调的属方向调A大调,并在A大调上形成K46-D7-T完满终止,更加在和声上加固了中部的大调风格。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部再现段中扩充部分(第116~129小节),此处以长达14小节的扩充作为中部乐句C’未完满终止的补充。与呈示部补充材料、调式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材料依然承袭中部核心材料——以旋律声部连续三次下行二度级进的附点四分音符为主要动机,但并未像中部呈示段一般下行二度模进,反而以2小节为一次陈述,第二次进行向上三度模进,后上行八度原样重复一遍。

调性上与呈示部相同,提前转回主调b小调,暗示音乐性格与再现即将来临,多次K46-D7的反复终止进行仿佛是对中段调性飘忽不定的“控诉”,但是从宏观来看,巧妙地将呈示段与中段统一起来,呈示段调式加中段材料配合天衣无缝,自然预示着再现。

(二)远关系调式色彩对比

呈示部的再现段运用了远关系调式交替,作曲家在保留主题主干旋律的基础上,从调性、乐句规模、和声织体上动力再现了乐句a。再现段首句原样重复为后句动力再现做好充足准备,乐句a”由主调b小调平行大调转向相隔四个升号的#F大调,两小节后回到主调b小调。仅仅短暂地在D大调与#F大调上以D7-T的进行停留两小节,给以一级关系转调为主的呈示部带来焕然一新的听觉感受。

第45~48小节中D-#F-b的快速转调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的律动感,经过此前大篇幅离调、转调后回归主调,做反复D7-t进行,与呈示段相呼应,也暗示了中部调性色彩巨变,参见谱例1。

(三)转调模进调式色彩对比

作曲家对转调模进的运用能力在本曲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示部连续上行四度、逐级增加升号交替大小调转调模进,中部的中段动机连续向上大二度转调六次后回到原调模进重复,在交替更迭中组成了多色彩、多性格的音乐风格,推动音乐延绵不断向前发展。

第17~24小节为呈示部的引申型中段,调性布局为连续两次向下属方向模进转调布局。由主调b小调开始,在e小调和a小调上做连续SⅡ2-SⅡ7-D7-T6完全进行,形成b-e-a的连续四度转调模进。第17~22小节中嵌入的持续音B音是b小调与e小调的属持续音,从整体和声布局角度来看,恰好形成了主调b小调D-T的和声稳定进行,也弥补了中段开始前的两小节(第15~16小节)向属方向离调,预示最后未转向属调的落差感。

第25~31小节为呈示部连接部分,采用a-C-e-G-b大小调交替转调,巧妙收拢了中段连续向下属方向偏移调性,和声以单一的DⅦ7-T和声进行表现出从属部分调性偏移、和声结构不稳定等特征。同时每次转调时在低音声部出现A- C-E-G-B主持续音序列,也暗示了转向目标调性的主和声色彩,参见谱例2。

第84~97小节为乐曲中部的引申型中段,调性布局为D-E-#f-G-a-b-D的连续二度模进转调,以DⅦ7-T、DⅦ7-tsVI二度和声进行贯穿整个转调过程,甚至将二者进行嵌套,使其具有俄罗斯传统音乐特点。最后回到中部主调D大调。从谱例上看,第84~96小节从旋律形态上可划分为4小节乐句连续两次上行三度模进后构成的12小节乐段,调性反复交替,转回主调后以DD-D的开放终止进一步加剧了音乐不稳定性,为乐曲中部再现段回归做好属准备。

三、多彩的线性和声运动

(一)同向线性和声运动

在《八月-收获》中,柴可夫斯基偏好使用八度音程同向进行,利用单薄、空洞的音响塑造出缥缈虚幻的意境。再现部(第182~186小节)以强力度(ff力度)快速奏出,并且在低音层用八度叠置形式反复强调,以分解和弦音型奏出“空八音响”,在两小节后汇聚为柱式和弦的八度叠置,以t-sII7-D-t的完全进行营造稳定的和声氛围。

紧接其后到达全曲尾声部分(188~198小节),各声部以不同的距离,即大三度、小三度、减四度等音程作同一方向线性运动,打破了八度平行进行的规律性,和声上在连续t46-DtⅢ-t46的三度关系进行中使用了省略三音的DtⅢ和弦,省略三音的不完全和弦是俄罗斯音乐引入自然小调的常用方式。该例中b和声小调与b自然小调交替出现,使和声与旋律更具丰富表现力。

(二)反向线性和声运动

该作品中反向线性和声运动主要集中在中部,中部再现段(第110~118小节)中高音声部柱式和弦织体与低音层长音旋律呈向内收拢式进行,旋律则在次中音声部演奏。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层同向进行恰好与高音声部形成了反向进行,整体呈现出同向线性和声运动与反向线性和声运动共同运动的矛盾感,与此同时,和声上反复游移的离调进行,迅速且短暂地经过DTⅢ6停留在D大调主和弦上,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惴惴不安的音乐情绪。

最后,作曲家将稳定终止感交由转回主调b小调的再现句c’完成,乐句c’(116~124小节)采用中部材料与呈示部调性组合写成,以高音声部音阶式旋律与中音声部半音化音型作反向等时值律动乐句,它不仅是中部的完整结束,也是对即将到来再现部的预示。

(三)斜向线性和声运动

该作品的斜向线性和声运动同样浓墨重彩,在呈示部与中部多次出现。

呈示部中以多小节的属持续音、主持续音作为斜向线性运动的“固定声部”,呈示段主题(第1~4小节)中以低音声部保持静止不动的主持续音b音支撑上方热烈欢腾的曲调旋律,配合钢琴踏板演奏技巧,主持续音声部即使在弱拍上以八分音符间断性弹奏也能存在感十足,与上方以连续半音下行的声部形成斜向线性和声进行。呈示部中段(第17~24小节)采用了与呈示段主题相同的方法进行持续音放置,但是此处柴可夫斯基将原来的主持续音更换为属持续音,以此形成和声上的对比,且在主题休止空缺處填补上与旋律声部平行的和弦主干音、经过音、辅助音等,更进一步加深斜向线性和声运动特征。

中部主题(第68小节)开始,中音声部保持着同音进行,高音旋律声部每小节向下级进两次,低音声部保持每两小节下行二度级进一次的频率。柴可夫斯基将保留声部置于中音声部,中音声部与其他声部形成了斜向线性和声运动。保留和弦转换时各声部间紧密联系,同时衬托出高音声部如歌般旋律的流动感,表现了收获后的空旷田野上,层层堆积的麦垛上微风徐徐拂过,麦秆随风轻轻摇晃的静谧画面。

四、多变的和声节奏

(一)和声织体

本作品中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过程中对和声节奏的运用游刃有余,他大量运用齿纹、波纹、齿型波纹和它们的加厚形态等华彩性和声音型,表现农民辛勤劳作时的动作和心理变化,同时结合规整严谨的节奏性音型、流畅活泼的曲调性音型、兼具以上特征的混合性音型,塑造出极具画面感的农忙景象,这不仅是一种织体独角戏,更是多种音型相互结合、共同存在的音乐表现形式。

1.华彩性音型运用

华彩性音型是以各种纹理的和弦分解为特征,依据其形态,可分为齿纹、波纹、齿形波纹,以及他们的加厚形态等。

呈示部的再现段中明确使用了此类音型,第49~58小节和声织体由节奏型音型变化为和弦分解式单旋律,呈“拱形”的2小节华彩性音型,表现牛车拉麦时车轮反复运动。“基型”(49~50小节)原样重复一遍后整体扩大2倍,和声织体变为加厚齿型波纹,音区逐渐上升,同时以省略所有和弦五音的形式八度叠置,增强和声厚度,与“基型”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牛车渐行渐远后道路上留下的两道车辙。

2.节奏性音型运用

节奏型音型是以保持的垂直结构形态,通过重复或声部间的交替轮现,造成某种有规律的节奏动感。

呈示部连接部分以上述特征写作而成,上声部以柱式和弦搭配固定节奏贯穿始终,配合第25~28小节使用DⅦ7-tsVI-DⅦ7-t不稳定和声序进,第29~31小节缩减为每小节DⅦ7-t进行。规律节奏性和声织体搭配精心设计二度进行和声布局增强了俄罗斯音乐色彩风格,为即将到来的连续转调做好准备,参见谱例2。

同时,尾声是全曲节奏性音型运用最完整的一部分,保持了每一个和弦的垂直结构形态,以每拍奏响一次的频率,小快板速度加上强力演奏,产生更坚定、昂扬的音乐效果,具有强烈节奏动感。

3.综合性音型运用

综合性音型为将华彩性音型、曲调性音型和节奏型音型三种音型中的某两种结合起来构成的音型。

曲调性音型以和弦音之间加入经过音、辅助音组成曲调片段并穿插于各个声部为主要特征。此种音型曲调片段不宜长,且应始终保持基本节奏与线条形态。

第1~5小节是作品主题,和声织体为曲调性音型与华彩性音型的综合性运用,曲调性音型体现在中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相隔大三度的平行旋律,和弦音中嵌入密集的二度辅助音和经过音,表现割麦时动作来回拉扯和麦子左右摇晃。全曲前5拍为主题第一动机,a句是第一动机向下大三度、小二度各严格模进一次组成,整体呈逐级下行的华彩性加厚波纹音型,暗示农民对收获季节到来的干劲十足和喜悦心情,柴可夫斯基为它定下了Allegro vivace的性格基调,为了强调突出这种活跃、欢乐的音乐氛围,以极快速度支撑着音乐性格,与其主题“收获”形成相互对应,参见谱例3。

第5~8小节和声织体为曲調性与音型节奏性的综合运用,辅助音在低音旋律声部保持流动感,使音乐极富抒情性,巧妙突出旋律律动感。节奏性纵向和声层置于高音声部,避开强拍,同时和弦低音以连续上行二度级进呼应低音旋律声部的八度大跳,此类和声织体混合运用还见于中部呈示部。

(二)和声节奏

和声进行中,和弦变换更替所形成的和声音响变化节律称之为“和声节奏”。旋律进行中,由乐音时值长短所形成的节奏灵活而多变化,和声节奏不可能也没必要跟旋律节奏一致。

1.“紧密型”和声节奏的运用

对于那些在弱拍也做和弦变换,甚至每拍都在变换和弦的和声节奏,可称为“紧密”类型。

此类紧密型和声节奏在呈示部第25~33小节有明确体现,作曲家在小快板速度背景下,第25~28小节在次强拍与弱拍都有和弦更换,第28小节以后保持了每小节弱拍处更换和弦,并且以俄罗斯音乐中经常使用的dⅦ7-tsVI-dⅦ7、dⅦ7-t连续二度进行和声布局,自然小调的偶然加入因为紧密和弦变更不仅不显突兀,还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2.“宽疏型”和声节奏运用

一个和弦延长几个小节,甚至更多小节的和声节奏,可视为“宽疏”类型。

中部C段再现前的属准备阶段(第96~99小节),重属和弦延续了三小节后迅速解决到属和弦,以不稳定的离调和声背景持续,中部主题材料在中音声部进行了2小节后回到高音声部引入再现句,展现出秋风徐徐、日薄西山的缥缈意境。

3.“混合型”和声节奏的运用

随着旋律音和声内涵而变换和弦,形成长短疏密相间的和声节奏,可作为“混合”类型。

呈示部的连接部分(第29~36小节),前2小节保持着每小节变更2个和弦的“紧密型”和声节奏,以DVII7-t的二度进行、连续的三度转调逐步转回主调b小调,最后以长达4小节时值停留在属七和弦上,自然引出再现。

呈示部第46~48小节以每小节两次D7-t的进行增强音乐律动感,每小节四次的和弦转换具有明显的“紧密型”特征。紧接着第49~52小节和声织体骤变,旋律由进行曲般的动感旋律转为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此种和声节奏由“紧密型”变为“宽疏型”,是和声节奏“混合”使用的体现。

五、结语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多次运用俄罗斯音乐中特有的省略三音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反复交替的手法,他在保留传统民族音乐音调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创作技法使其音乐更为多样化。柴可夫斯基在线性和声、动机发展主题的运用上也颇具预见性,他用平行和声空洞缥缈的音响色彩与主题动机的反复陈述,与20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不谋而合。通过对该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感知到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中对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至诚态度,并让人了解他独具个人风格的作曲技法,这对发展我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具有重要启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成功,马国华,童忠良,等.和声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5,8-9,97-102.

[2]斯帕索宾,吴祖强.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小调及其他调式的和声方法[J].人民音乐,1955(07):22-25.

推荐访问:柴可夫斯基 探析 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