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到自然

时间:2023-11-30 08:42: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国画运动的兴起,画家张晋走出画室,深入生活,立足苏州本土人文风貌,创作了《枇杷黄时》《银杏林》《太平枫叶满山红》等作品,其创作实现了从延续古典到表现自然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是张晋对于青绿山水画改造的回应与实践。基于此,以张晋早期苏州地区写生作品为例,分析其绘画技法和绘画风格,以期促进当代绘画创新发展。

关键词:张晋;
青绿山水;
苏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的文艺方针要求下,画家张晋从书斋走向自然,进行新山水画的探索。他逐步从对古典的延续转为对自然的刻画,《枇杷黄时》《银杏林》《太平枫叶满山红》正是这一创作脉络的代表作。

一、《 枇杷黄时 》

《枇杷黄时》(图1)作于1953年,绢本设色。此画描绘了苏州太湖东山枇杷成熟的丰收景象,落款“一九五三年六月初游洞庭东山归而作此张晋”。当时,随着乡村政权改造、土地改革、民船民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苏州农业生产逐渐恢复[1]。张晋于1953年游览太湖东山,选择太湖枇杷作为创作对象。这既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又可以表现群众生活,展现苏州当地风土人情。如此紧随时代、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向与苏州市文联的宣传教育、提倡写生不无关系。

张晋从山水画本体出发,在山水画元素范畴内寻求与时代、生活紧密连接的山水情境。苏州东山枇杷是传统名品,农谚曰:“小满枇杷半坡黄。”明代文人王世懋道:“枇杷出东洞庭者大。”清代文人尤桐专以枇杷为题赋诗曰:“摘得东山纪革头,金丸满案玉膏流。”[2]文史学家郑逸梅对枇杷有过详细的描述:“枇杷植于山麓,高二丈许。叶椭圆形,经霜不调。开小花,色白五瓣,似款冬花。春间花落结实,果农择其蕃密者摘去之,俾一簇只留四五枚,否则蕃而不硕,密而不畅,徒为废物,不能快朵颐也。”[3]此外,枇杷也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赵佶、徐崇嗣、林椿、周之冕、沈周、恽寿平、虚谷、吴昌硕等人有枇杷题材画作流传,多以花鸟画形式呈现。枇杷树在山水画中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与松树、柏树、柳树不可相提并论,在画法上并没有多少参照。张晋选择枇杷树作为创作主题,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自然会面对画法的选择与调整。

在画面形制上,张晋选择了横幅,构图上吸收了马远、夏圭的边角形式,将主体枇杷树置于画面左端,左侧山岩冲出画面。画面右侧结构趋于平缓,村落、田野、河流層次分明,平远之景致颇有董源、赵令穰画作之意,在景致上大致还原了太湖东山区域的山水地貌。在这幅作品中,张晋对枇杷树的刻画尤为生动,素材应为写生所得,树干出枝方向各异,树叶造型多变。树干空勾无皴,细劲挺拔,树叶用笔婉转,笔锋多变,勾出叶脉以示转折结构,与树干在质感上形成对比。与花鸟画中的枇杷不同,《枇杷黄时》的枇杷多以三枚、四枚为一组,符合东山枇杷“一簇只留四五枚”的特征。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张晋对于物象特点的深入观察与捕捉。

在表现手法上,枇杷树树干以墨色为主,辅以赭石色。枇杷叶正面为石青色,背面为石绿色,以示区分。枇杷细笔勾金,醒目灿烂。除去枇杷树这一精彩刻画,其他物象的塑造相对保守。前景中段的杂树枝干生动多变,但是树叶仍采用图谱式夹叶画法,右侧杂树点叶法是典型的“胡椒点”与“介字点”画法。远处的村落与杂树处理虽然在空间上进行了繁简对比,表现形式依旧是图谱式、概念化的重复。远山用笔反而松动灵活,虚实相生,或许同样身处太湖,在结构上致敬了倪瓒的“折带皴”。在不同画家的处理下,同一物象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在提倡写生、深入生活的语境下,当代与传统的碰撞、自然造化与传统技法的矛盾,必定会引起当代画家的思考与探索。

整体而言,《枇杷黄时》在当时是一幅出色的青绿山水画,巧妙运用了传统青绿山水设色技法,表现了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和本土风光。张晋在延续古典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合表现的新事物,并通过合理运用传统技法衔接了新题材与旧图式。

1953年,《枇杷黄时》入选江苏省暨南京市美术创作和民间美术展览会,获得好评,被推荐参加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傅抱石在第一届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说道:“这次展出,观众之多是空前的。通过这次展出,我们更明确地了解江苏国画工作的队伍是相当浩大的,成绩也是肯定的。大概收到作品四百多件,陈列了一百多件(绝大多数是一人一幅),评选了三十幅送北京,入选了十五幅,计二分之一。

这比例,除北京市情况不同外,和其他省市相比,是较高的。”[4]江苏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的还有李剑晨、谭勇、钱松嵒、刘海粟、杜重划、杨建侯、姜丹书、俞剑华、傅抱石、包起权、徐玥、朱锦辉的作品[5]。

《枇杷黄时》通过全省400余件作品初评、复评,并通过全国800余件作品初评、复评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其时代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无疑是突出的。

二、《 银杏林 》

创作《枇杷黄时》之后,张晋再接再厉,于1954年创作《银杏林》,“画杏林一片,银光熠熠,生气盎然”[6]。苏州太湖东山是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树,是当地一大自然景观[7]。“银光熠熠”显然不是树叶金黄的深秋时节,应是初秋银杏成熟之际。可惜《银杏林》并无图像资料流传,根据江洛一的描述和《枇杷黄时》推测,《银杏林》应该是在《枇杷黄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了农业发展题材,创作主体应为银杏林本身,相较于《枇杷黄时》更加生动,充满生气,这一点在后续的天平山枫林题材作品中可以得到验证。在表现手法上,《银杏林》可能与《枇杷黄时》中的枇杷树较为接近,画家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营造“银光熠熠”的画面,已不得而知。1954年10月16日,《银杏林》在上海文化俱乐部展出,后来作为华东地区109件作品之一被推荐参加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是“美术家们在实践毛**‘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针所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的胜利……这个成绩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彩墨画可以表现现实生活,而且也说明了只有在表现现实的前提下继承传统,传统才能获得发展”[8]。画家力群也认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山水画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客观地指出要“考虑到突破旧的山水画形式的困难性”,拒绝“全盘抹煞的、粗暴而苛责的批评”[9]。1955年,张晋创作《苏州拙政园忠王纪念堂》《天平古枫》,参加华东地区美术展览会。

三、《 太平枫叶满山红 》

1956年,张晋创作《太平枫叶满山红》(图2),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与《枇杷黄时》入选的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不同,《太平枫叶满山红》入选的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规模更大,作品数量更多。此次展览会收件3500余件,选出760余人944件作品,几乎是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作品数量的4倍。在作家作品构成上,此次展览会上不仅有知名老画家的作品,还有青年画家和业余画家的作品。展览作品描绘了祖国在建设中的新气象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艺术表现上,很多作品继承了传统的绘画风格,并在表现新事物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10]。

《太平枫叶满山红》以苏州西郊天平山的古枫群为创作题材,天平山有300余株枫树,深秋层林尽染,有“万丈红霞”奇观。《太平枫叶满山红》的构图在视觉上与传统山水画的边角构图类似,然而右侧不完整的枫树与前景碎片化的巨石似乎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构图形式,缺乏完整性而又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视角更为接近照片式取景,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种构图形式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局限性,体现了张晋对于改造中国画主要途径——写生的思考与实践。综合来看,《太平枫叶满山红》体现了一定的写实主义倾向,不再是概念化程式与符号的排列组合。

在表现手法上,经过《枇杷黄时》《银杏林》的创作积累,张晋对于使用传统笔墨表现自然现实更加熟练,画面更具自然生气与生活气息。与《枇杷黄时》相比,《太平枫叶满山红》中的笔墨表现更具新意,作品中没有出现程式化的“介字点”“个字点”画法。前景水草采用双勾填彩法,尽管使用了画谱中严谨的雙勾技法,但造型上来源于自然实物,鲜活生动,并且树干的刻画与塑造再现了天平山枫树的美感。为了增强画面空间纵深感,张晋将4段石桥改为6段,用朱砂、白粉描绘了新修缮的石桥栏杆,配合身着现代服装的游客,使画面中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天平山是明清吴地画家经常描绘的山水主题,后来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美术学校师生亦多去此地写生,而后多年失修,逐渐破败。1954年年初,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天平山,整修建筑,对外开放。《太平枫叶满山红》展示了天平山修整以后游客赏枫的热闹场景,体现了时代生活气息。当然,《太平枫叶满山红》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前景运用图谱式“斧劈皴”画法表现巨石。

四、结语

从《枇杷黄时》《银杏林》,到《太平枫叶满山红》,张晋逐渐将目光从完整的山水景象聚焦于树林小景,将青绿山水元素融入小景。小景更容易与现实生活衔接,如现代人物形象的加入,使画面具有生活气息。《枇杷黄时》以传统山水营造为基础,融入写生素材;
《太平枫叶满山红》则倾向于再现现实,尝试突破旧的山水画形式,利用焦点透视法进一步加强山水画与生活的联系,将写生素材有机融入画作,再现自然的同时反映生活。

参考文献:

[1]《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苏州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49—1978[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22-44.

[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志编纂委员会.陆巷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24.

[3]郑逸梅.民国老味道:郑逸梅谈吃[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227.

[4]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06.

[5]全国国画展览会筹委会.一九五三年全国国画展览会纪念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57-62.

[6]江洛一.张晋先生年表[J].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2(1/2):74-88.

[7]薛利华.洞庭东山掌故[M].苏州:吴县市教育印刷厂,1997:331-332.

[8]王逊.王逊文集:卷2: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美学及艺术理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318-319.

[9]力群.力群文集9[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8:52-53.

[10]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即将开幕[N].人民日报,1956-07-06(7).

作者简介:

鲁加鹏,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

猜你喜欢张晋苏州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疯狂英语·读写版(2022年5期)2022-04-29“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现代苏州(2022年6期)2022-04-13园林之城——苏州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张晋蔡少芬:风雨过后,陪你看风景幸福·婚姻版(2019年6期)2019-08-18张晋蔡少芬:风雨过后,陪你看风景幸福(2019年16期)2019-06-27苏州一光地理空间信息(2017年2期)2017-03-02苏州十二忆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说个好苏州机电信息(2014年19期)2014-02-27

推荐访问:古典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