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国学生,
推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身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抓紧抓牢小学这一学生成长发展的启蒙教育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鉴于此,文章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德育的主要载体,从分析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意义出发,提出了“案例教学,充沛学生情感”“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组织实践,深化学生感受”等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策略,旨在有效优化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6-0061-03
引 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把握住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认知,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但就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认识,导致学生难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现代小学教育而言,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五育”之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引入德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1]。此外,在探寻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开始积极学习与运用更新颖、更具创意的教学手段,这在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学习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与工具性较强的学科,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其知识内容更枯燥乏味。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多依赖机械记忆、背诵识记的方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出现反感、抵触等消极情绪[2],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水平与质量的提高。而在新时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德育的渗透能够转化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能得到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其学习方式、方法也会得到更新,逐渐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其二,德育的渗透能夠构建开放、高效的课堂。德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打破了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空限制,使更多内容、资源、活动、方法走进课堂。不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更灵活、新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更加多元、丰富。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体验便会得到深化,良好学习习惯也会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二、德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案例教学,充沛学生情感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其认知能力与学习思维尚未发展成熟,这就使学生在实际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现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会因自信受挫而降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提升,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样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为规避与杜绝此类教学问题的发生,教师就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方式,合理地引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理解、认识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案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丰富,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与思想认识的升华。
案例教学法是毋庸置疑的有效德育渗透途径,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若想充分发挥其教学效能,教师就必须谨记以下应用原则[3]。
1.方向性原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中,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承担起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命,让学生学会知对错,识荣辱,辨是非,认黑白。这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开发极具指向性与引导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辨别是非对错中,形成良好的素质与品性。
以“我很诚实”一课为例,为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素质与品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列举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辨,在正反对比中深化学生对“诚信”这一精神品质的认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也能够诚实守信。
正例教学:可从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引入小学语文课文《我不能失信》。此文主要讲述了小庆龄为履行自己与朋友的约定,没有和父母去大伯家玩,而是在雨天独守空房等待朋友的故事。虽然在故事的结尾,小庆龄的朋友并没有来,但是小庆龄仍无悔自己“不失信”的选择。由此,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问:“你有过违背朋友约定的行为吗?你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吗?如果可以重新来一次,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在生活中也积极践行诚信诚实行为,如拾金不昧,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他人作业等。
反例教学:可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匹诺曹”故事。引入反例的目的在于利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中深刻理解撒谎、骗人的错误,深化学生对诚实守信的认识,有效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效果。
2.现实性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如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还会加剧学生的理解困难。因此,为有效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我们排好队”一课中,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就可以学生在食堂排队打饭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案例:
“下课铃声响起,上午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们都饥肠辘辘地在食堂窗口排队打饭。三年三班的华华同学,在上课铃声结束后,先去了厕所,拜托同桌丽丽帮他排队。现在,他急急忙忙地跑到食堂,走到丽丽身后。而华华同学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学生的不满,你认为华华同学哪里做错了?如果你是华华你会怎么做?”
食堂打饭排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实例,从学生生活中取材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在思考与分析这一案例时便会从自身经历出发:
“人有三急,华华下课时间上厕所是不可避免的。但拜托丽丽帮其排队是非常不好的插队行为,华华着急吃饭,别的同学也急着吃饭。华华这一行为违反了秩序,是自私的。如果我是华华,我会按照秩序有序排队打饭。”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带入案例分析中,并更好地体会维护秩序、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二)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德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借助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充实课堂教学,还能够借助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与应用,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
例如,在“快乐过新年”和“新年的礼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人民欢度除夕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节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届时,教师再抓准教学时机,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家有什么过年习俗?父母会做什么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以学生回答出的“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为文化渗透点,引入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节日文化,为学生讲“年”的民间故事,普及各个民族在过春节时的不同习俗,有效升华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学生更深入与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形成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与兴趣。
又如,在“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中,教师可向学生渗透汉字的发展历史,从“仓颉造字”说起,讲到甲骨文、金文……最后再到现代汉字,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生成学习书法艺术、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的意愿。
再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中,教师可以中华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为传统文化渗透点,让学生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下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道德素质的提升。比如,在程门立雪、圯上受书、曾子避席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尊敬老师、尊师重道;
在卧冰求鲤、黄香温席、鹿乳奉亲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在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勤学好学;
在铁杵成针、水滴石穿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形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長,这均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中的宝贵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挖掘与开发可利用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正确的文化熏陶,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成长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三)组织实践,深化学生感受
德育强调与关注知行统一,德与行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够将德育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只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教导,而是要积极突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空条件限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习惯去设计与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体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德育质量。
例如,在四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教学结束后,为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也积极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教师就可召开以“绿色卫士”为教学主题的活动。一方面,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环保知识以黑板报、海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塑料袋、易拉罐、废弃轮胎等材料制作可用的物品来装饰教室、校园,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则可鼓励学生在为期一周的主题活动期间,坚持乘坐公交车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随意丢弃垃圾废物,让学生亲历环保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将低碳、环保理念积极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教育形势所迫,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转变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紧密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属性,加强对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寻高度契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德育路径,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和探究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素质中国学生。
[参考文献]
谢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J].华人时刊(校长),2021(10):62-63.
邹金娟.德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根本[J].华人时刊(校长),2021(9):60-61.
张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J].新教育,2021(2):26-27.
作者简介:汤锡蹄(1972.1-),男,福建宁德人,
任教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狮城第三小学,校长,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曾荣获宁德市语言文字先进个人、周宁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德育渗透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