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阳
摘 要:每部红色音乐剧都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缩影,因而历史情境视域下红色音乐剧的教学在于规避陌生化,尽可能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即通过历史情境与生活情景的再现展现红色音乐剧;
通过音乐中的生活与音乐中的革命再现历史,以提升红色音乐剧的鉴赏能力,通过事件、人物与时代的还原来展现红色音乐剧的內容,从而真正地将音乐剧与红色题材结合起来,提升红色音乐剧的表现能力。
关键词:红色音乐剧;
历史情境视域;
音乐剧教学
红色音乐剧属于音乐剧的一种,题材鲜明,内容则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红军长征等党的历史,这些音乐剧的创作在于表达红色的革命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之精髓,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红色音乐剧教学不仅是音乐教学,更是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学。音乐剧教学具备鲜明的历史因素,因而必须诉诸历史情境视域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红色音乐剧的教学——音乐、剧与历史合而为一的多重教学,以提升红色音乐剧的表现能力。
一、历史情境视域下的红色音乐剧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历史情境视域下的红色音乐剧
1.历史情境的再现
红色音乐剧是在对历史现实的审美观照之下成长起来的,红色音乐剧本身就是历史情境的艺术表达,因而对红色音乐剧的鉴赏,就是对历史情境的再现。以《洪湖赤卫队》为例,这部诞生于国庆十周年的国庆献礼音乐剧,通过以韩英为典型的早期革命者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早期中国革命的现实。作为典型艺术形象的韩英,兼具了三重身份,而这三重身份事实上就是早期革命儿女的现实:第一,作为女英雄的韩英形象。在《洪湖赤卫队》中,歌词、对白等方面都有着性别指示,但更多情况下,作为韩英性别特征的艺术表现却是淡薄的,主要是突出英雄。韩英的母亲将渔民常用的短刀作为传家宝交给了韩英,要韩英为父报仇,而后韩英用这把短刀杀死了敌人冯团长。第二,作为革命者的韩英形象。韩英有着革命的坚定性,有着革命者与共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其典型表现在情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之中,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早期革命者的缩影。第三,作为劳动者的韩英形象。韩英出身于渔民家庭,是一个典型的渔家女劳动者形象,于该音乐剧中,其形象无时无刻不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她出生在渔舟中“我娘生我在船舱”,过得也是渔民的生活,是一个地道的劳动者形象,“风里来,雨里往,日夜辛劳在洪湖上”。
2.音乐情景的再现
红色音乐剧是对革命现实所进行的革命浪漫主义审美观照,是将革命者的优良品质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建构,以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所进行的情景再现。同样以《洪湖赤卫队》为例,韩英作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娘啊!生我是娘,教我是党!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这将早期的革命者形象坚定地展现了出来。有学者考证,韩英的形象来源于早期的女革命者钱瑛,这个形象与韩英有着相同的经历,于1927年5月入党,1928年留学苏联,而后归国活动于洪湖和潜江地区。《洪湖赤卫队》所再现的便是她和战友们早期革命的生活场景——劳动、斗争、生活。
(二)音乐情景视域下的红色音乐剧
1.音乐中的生活
以《十送红军》为例,音乐来源于江西民歌《送郎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发表于1962年,其将江西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十送红军》来源于江西民歌的一种——长歌,描写的是妻子送丈夫出门,边唱边哭,其间有着诸多江西本土的表达,如方言与语气助词。红色音乐剧中的音乐,通过三个方面来展现生活:第一,气息。“一送一个红军,介支个下了山……”这个起调的方式是长歌的起调方式,因最初的情感表达,呈现出相对平稳的状态,而后随着离别的来临,逐渐进入到一个热烈的情绪情感状态。第二,咬字与吐字。同样《十送红军》的咬字与吐字,也是典型的江西式表达,诸如“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以及“问一声亲人,红军啊……”都是江西长歌《送郎歌》的典型表达方式。
2.音乐中的革命
红色音乐剧所展现的是音乐中的革命,也是革命视域下的音乐,只不过是通过人物形象与故事的情节所展现出来的。红色音乐剧,质言之,是音乐中的革命历史情境再现。以红色音乐剧《江姐》为例,便是音乐中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阶级仇恨。江姐的丈夫被杀害,是红色音乐剧《江姐》的一个小高潮,而在她丈夫被杀害之后,伴唱的低吟浅唱,是红色音乐剧中少有的,展现了江姐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丈夫去世的深沉怀念。第二,革命行为。在红色音乐剧《江姐》中,到处是革命情景的展现,诸如《绣红旗》《红梅赞》便是其典型情节,将革命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音乐中的革命,更是歌颂了江姐的大义凛然,“我为祖国而生”不仅是一句歌词,概言之,也是其一生的精准概括,更是其理想的展现。
二、历史情境下的红色音乐剧表现能力的培养
(一)红色音乐剧内容的还原
1.事件还原
红色音乐剧的革命性与历史性,使得其对现实进行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观照,从而以音乐剧的形式,以典型形象将不同革命阶段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以音乐剧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故而可以进行相应的事件还原,这是历史情境下红色音乐剧的首要任务。以红色音乐剧《血色湘江》为例,作为国庆70周年的献礼音乐剧,它歌颂了长征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血战湘江。血战湘江,发生于红军长征期间,即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而进入重兵围困的湖南,给红军长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党中央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前进,命令红军34师担负起该项任务,于是在湘江上游广西的兴安、全州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役,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红军主力部队的突围。红色音乐剧《血战湘江》便是诞生于这个历史事件之上,该剧以陈湘作为典型,展现了革命情谊、兄弟情谊、信仰斗争与革命的残酷性及红军战士的坚定性。陈湘与同窗黄复兴之间的反复交锋,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战斗的残酷性,更为重要的是兄弟情谊与信仰斗争,而最后的全部阵亡,则展现了革命的残酷性与坚定性。这些事件本身的回溯,是对该剧艺术性理解最基础的信息,必须对之还原,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真正地展现艺术诞生之源。
2.人物还原
人物还原是对红色音乐剧的典型艺术形象进行历史还原,从历史人物本身的生活轨迹,了解艺术诞生的根源,从而把握创作者的意图,深入领会红色音乐剧形式背后的历史,及红色音乐剧的艺术内涵。以红色音乐剧《白毛女》为例,杨润身先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之下,将民间数十种“白毛仙姑”的故事放置于旧中国革命背景之下,进行革命审美观照,从而诞生了红色经典音乐剧《白毛女》。该剧不仅刻画了旧社会备受欺凌的农民白毛女父女,同时也刻画了鲜明的地主形象——黄世仁。黄世仁是当时地主阶级中最反动分子的典型代表,反革命形象展现得极为鲜明,他代表了地主阶级的贪得无厌、骄奢淫逸、心狠手辣。贪得无厌表现为霸占喜儿又与县长的女儿结亲;
骄奢淫逸表现为对喜儿不择手段的占有;
心狠手辣则表现为对喜儿的多次迫害。《白毛女》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地主阶级的特点,通过革命审美观照充分地集中在黄世仁身上,从而引起了受众广泛的共鸣。黄世仁,不再是一个地主形象,而是中国漫长的封建、半封建社会之下,地主形象的综合,而这正是黄世仁艺术形象的魅力与历史价值所在。
3.年代还原
任何一个红色音乐剧都诞生于特定的年代,与历史环境、革命任务密切相关,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红色音乐剧本身,而是整个党所领导的革命史。一部部红色音乐剧,所代表的也是这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同样以《白毛女》为例,于革命任务而言,所展现的也是这个时代的革命任务——广大劳动人民解放的革命奋斗目标;
于历史环境而言,所展现的是封建、半封建社会中,革命审美观照之下的人民生活状态,是当时被压迫阶级水深火热生活的典型反映。
(二)红色音乐剧的音乐剧还原
红色音乐剧的根本属性在于音乐剧,因而音乐还原是其关键性所在,也是教学的最终任务,只有实现了音乐剧还原,才能真正地将红色音乐剧的魅力,在教育教学中准确地传达,并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实现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1.音乐还原
红色音乐剧必须通过音乐进行内容的直观呈现,因而红色音乐剧教学必须要进行音乐的还原。紅色音乐剧诞生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因而这类音乐的还原必须要置身于历史环境与地域环境之中。以《江姐》为例,其展现的江姐形象,战斗于解放前夕的四川、重庆地区,于地域特色而言,在其序幕之中所采用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巴山蜀水特有的产物,是世代生活于江上的船工对自身生活场景审美观照之后的音乐呈现,其波澜壮阔,又高低起伏,将江水之汹涌、行程之艰险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序幕采用船工号子的音乐呈现形式,所展现的是江姐作为革命儿女所面对的革命进程之波澜壮阔,但是革命行程又充满艰难险阻,因而对船工号子音乐的还原,也是对革命行程审美观照的还原。
2.剧的还原
红色音乐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艺术表达,每一部红色音乐剧的出现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都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时代任务的表达,由此而言,红色音乐剧的核心——“剧”的还原归根结底在于矛盾的还原,在于艺术形象置身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承担革命任务所遭遇的矛盾的还原。诸如《白毛女》所展现的便是普通的劳苦大众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当时革命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中国未来革命走向的矛盾,白毛女现实生活的矛盾,便是置身于历史环境的劳苦大众所面临的矛盾。而《血色湘江》的矛盾则表现得更为具体,陈湘这个艺术形象,本身也是革命者,使得他成了矛盾聚集的核心,以他为中心剧里集中了同学之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革命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军事目的与军事现实之间的矛盾,人生得失之间的矛盾。信仰之间的矛盾,在于他与同学之间的鏖战,因各自不同的阵营而有不同的信仰;
革命目标是全国人民的解放,而现实是革命处于危险期;
军事目的与军事现实的矛盾,是掩护助力突围,与战事极为紧张的矛盾;
人生得失的矛盾,在于要实现革命目标、军事目标,便需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是生与死之间的矛盾。而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才成就了红色音乐剧《血色湘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凝聚力,将剧的内容展现在陈湘身上,而他则成了整个时代,作为革命者的个体艺术表征。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情境和音乐情景的再现,和对事件、人物、年代、音乐和剧情的还原,能有力提高红色音乐剧的叙事表达,打磨精品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传播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不断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刘芬:《论情境教学理论在地方戏曲教学中的运用》,《北方音乐》,2016年第7期
2.张玢:《一曲悲歌恸天地 长征路上铸英魂——评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宏大叙事与红色精神传承》,《艺术评论》,2019年第11期
3.王浸皓:《论述歌剧〈白毛女〉及剧中人物杨白劳的形象分析》,《大众文艺》,2019年第5期
4.李敏:《探讨欣赏歌剧〈江姐〉品味红色经典》,《北方音乐》,2020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