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
在虎年的尾巴尖上,影响了人类世界整整3年的新冠病毒席卷了整个中国。“阳了”怎么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先发朋友圈。当时网上有一幅漫画,形容的是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感冒的时候,都躲在家里不想见人;当我们新冠阳性的时候,恨不得召开记者发布会,向全世界分享我们的得病经验。
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愿意把“倒霉事”分享出来的情况还真不少:主人下班回家,看到狗子“拆家”后一片狼藉;好不容易买到心心念念的冰淇淋,没吃几口就掉到了地上;在街头遇上一场暴雨,在风雨中凌亂;桌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小强”……分享好玩的事情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还愿意分享那些不好的事情呢?“遇事不慌,先发朋友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纽约时报》的“顾客洞察力”小组曾提出过5种分享心理:(1)为他人带来有价值和娱乐性的内容;(2)向他人定义自己;(3)发展和滋养彼此的关系;(4)满足自己;(5)传播事业或品牌的信息。我们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通常都是基于前4种心理。
例如,我们分享新冠感染病症的发展,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分享可能会对别人有用,也想知道其他人是否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症状。当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的时候,很多人在网上详细分享了他们症状的细节和病情的发展,也提供了自身总结的用药经验,为后来感染的居家轻症患者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信息。这就是“为他人带来有价值和娱乐性的内容”。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这是94%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的主要原因。
此外,68%的人希望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来向更多人展现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也就是“向他人定义自己”。看到桌上有一只“小强”的第一反应不是尖叫和逃走,而是拍照片和视频,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又或许,面对倒霉事的自嘲和自我安慰,也能体现出自己是一个乐观、有幽默感的人。这样就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73%的人认为通过网络分享可以认识有共同兴趣的人,78%的人则表示这些分享能够让他们与本来不会保持联系的人沟通交流。微信朋友圈可能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分享沟通平台。毕竟私聊通常发生在关系比较要好的朋友之间,并且是有指向性的分享,迫切需要对方的及时回复。而朋友圈的分享没有这种压力,日常发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让无意中刷到的同学、同事更了解自己,也不需要就此展开一段对话。
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在网络平台分享,并不是因为在乎陌生人或亲友的点赞,而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仅仅是因为喜欢,并且方便以后时不时地翻看这些内容,重温当时的心情和快乐,这也是一种时光倒流的神奇体验。
确实,分享有很多潜在的好处,我们也会选择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分享。同时,分享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很多情绪价值:浪漫的恋爱故事和有着水汪汪大眼睛的可爱动物当然很吸引人,但很多时候,一些消极的内容同样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分享风暴。例如愤怒,它是一种最具传染性的情绪,当我们遭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件而感到愤怒时,我们会选择将它分享出来,因为分享或许比默默忍受更能体现我们对事件本身的反抗精神。分享之后,也许我们会认识有同样遭遇的人,大家可以一起控诉这些不公平的事件,分享应对方法,甚至可能获得一些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时,分享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也许它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获得社会支持——但也不要过度寄希望于这种手段,毕竟你无法预测分享内容的网友到底都是什么人。
如今,我们在自己喜欢的平台上分享生活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我们也可以十分容易地看到他人想要展示给我们的生活,了解到世界各地精彩丰富的人生,这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科技进步,而且也如前文所写的,分享的好处多多。但分享毕竟只是一段生活经历的尾声,其实也是这段经历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更重要的还是经历本身。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总结、升华,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在我们点击分享键之前,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猜你喜欢娱乐性新冠内容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新冠疫苗怎么打?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5期)2020-06-22珍爱生命,远离“新冠”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0年3期)2020-04-13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