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研究与教育”多人谈

时间:2023-12-03 0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娄开阳 郝燕 尹静 严小香 彭嗣禹 刘晓宇 孙小春

现代语言图式理论对儿童语言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娄开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图式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高频行为模式或文本模式,最早由康德提出,后经皮亚杰、鲁梅哈特等人发展为现代图式理论。语言学关注行为中的语言图式,包括行为图式和文本图式两种,具体表现为由多个有顺序的环节构成的结构:前者如购物图式为“询问商品→选择商品→商议价格→结算付款→提取商品”;
后者如新闻报道图式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析+新闻评析/新闻背景”。儿童语言图式指人生初年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图式(也可能有语言文本图式)。笔者以为,现代图式理论对儿童语言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儿童语言图式构建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语言图式研究是儿童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首先,现实生活中父母会有意识地构建孩子的语言行为图式(表现为常用交际项目的图式结构,如看病图式)。大致训练过程是“父母灌输图式→孩子模仿践行→最终内化建立”。典型案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学会看病》,讲述了母亲训练儿子掌握看病图式的故事。母亲先给出了看病图式的基本环节与程序:“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儿子按照该图式成功完成了看病交际项目,并指出妈妈所给图式有谬误:“您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其次,现实生活中父母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文本图式(此处的“文本”是广义的,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当儿童要通过语言实现某种功能(如称赞、祝贺、请求等)时,该文本内部也是有结构的,要遵循一定的环节与顺序,即语言文本图式。典型案例是李宇明《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一书第2027页《自己借车骑》一文中所展示的“请求图式”中的两种常用图式:“请求者发出请求→被请求者拒绝请求”和“请求者发出请求→被请求者答应请求→请求者表示感谢”。前者是冬冬(请求者)请求爸爸(被请求者)去覃覃家借小车,遭拒;
后者是冬冬直接向张叔叔(另一被请求者)借车,如愿。值得注意的是,后一图式中父母特意追问“说‘谢谢了没有?”以保证孩子掌握完整的请求图式。

其实,父母训练孩子掌握语言图式的过程很复杂:不但父母灌输的图式可能有误,孩子的模仿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或者不自然的。综上,学界有必要运用现代语言图式理论对儿童语言图式展开深入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学前儿童语料库建设及运作研究”(19AYY010)阶段性成果

中国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训练面临四大误区

郝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语言发育迟缓在2~3.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达13.5%~17.5%,学龄期儿童语言障碍患病率达6%~8%。它们也是很多发育障碍性疾病的共病,会对儿童的社交适应、情绪、行为、认知、情感以及学业和职业的发展等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中国非常关注儿童语言发育的诊断和康复,但与国外相比仍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1:轻视诊断,重视康复。中国家长大多不是先带患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到医院诊断,而是直接带他们到康复机构接受训练。康复机构用“S-S 法”等非标准化评估代替有诊断功能的全面发育评估和语言评估,不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儿童可能共患其他疾病,而采取同样的康复训练难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2:轻视评估,重视康复。这些儿童缺乏有效评估,违背了“无评估不康复”的重要原则。实际上他们还需要接受包括以语言、言语、沟通为核心,伴有认知、运动、感知觉、环境等的全面评估,以正确鉴别疾病。

误区3:轻视康复训练方法,忽视个别训练计划。中国大多数康复机构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口肌训练进行语言康复,不符合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尽早采用个性化、高密度、情景式和家庭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法”的康复理念。自然情境干预和家庭干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循证医学依据的促进儿童早期沟通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是在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家长在日常自然环境(家里、学校、户外等)中实施,增加儿童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提高其语言和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式情境教学是常见的自然情境干预,也是适合医院内进行的有效训练方法,特别适合国内儿童保健科的院内干预。个别训练计划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针对儿童核心障碍点进行康复的重要依据,却不被国内多数康复机构采用,他们甚至使用相同训练计划对不同水平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很差。

误区4:轻视家庭干预。国内康复机构多忽视由家长实施的家庭干预。家庭干预有更大的便利性、更多的干预机会和更好的依从性,更容易开展自然情境干预,也被循证医学证实为有效的干预方式。忽略自然情境干预的家庭康复训练效果差、花费也大。

由此可以看出,当务之急是推广应用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系统康复训练方法,加快提高医院相关专科的诊断水平,加大家庭干预等康复理念的推广力度,才能更好满足国内快速发展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需求,弥补医疗和康复资源的短缺。

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语言需要重视

尹静(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的一般性语言发展对其数学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语言发展水平代表理解能力的强弱,这包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然而,究竟是语言的哪些具体方面促成了语言与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種特定类型的语言,即数学语言或进行数学活动时所需的词汇和概念,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最为相关,而且这种关系在幼年时最为显著。

数学语言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数学语言包括除数字之外的数量词汇和空间方位词汇,这是因为,数字虽然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但主要侧重于数学知识而非语言技能。然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数学语言包括所有与数学概念有关的词汇,如与计数有关的词汇(1、2、3)、表示等量的词汇(一样、相同)、约数词(差不多、大约)、空间方位词(前面、后面)、几何词汇(长方形、三角形)、测量用语(长度、高度),还有运算中使用的语言(加上、减去)等等。

数学语言有助于儿童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能力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学科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也是 STEM 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数学成绩的好坏是对以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最有力的预测。数学能力早在正式入学前就已经开始发展,但目前学界大多关注家庭语言环境与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关系,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十分有限。据观察,在进入小学之前,不同家庭儿童的基本数字技能情况,如数数、计数、比较数字大小等,差异很大。另外,有研究已经证实,对数学术语理解力强的学前儿童在数学能力测试中的表现较好,对数学语言,如“全部”“大部分”“一些”等理解差的儿童则表现较差。数学语言的发展与儿童入学时和入学后的数学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儿童生活环境中的数学语言应当引起重视。

目前,还有许多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儿童早期数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数学语言如何促进早期数学能力的形成?儿童自身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与数学能力最为相关?不同家庭的数学语言政策有何不同,是否存在性别区别?这是否可以解释男女童数学成绩的差异?儿童的家庭看护者和教师应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改变机械式朗读和识记的方法,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本身,引导儿童学会比较和描述数量,理解物体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语言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活动,为儿童创造更多接触数学语言的机会,增加他们与数学概念有关的社会文化互动。

家庭互动对早期幼儿数学语言发展意义重大

严小香(厦门大学中文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基本的数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可能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自然能力,后天的学习经验将进一步促进数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以家庭为主,儿童在家庭互动中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立场,从而发展对百科知识的认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成人有意识地与儿童进行数学话题互动对儿童数学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家庭互动场景是儿童基本数能力发展的有效资源,养育者要善于发现、挖掘、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激发儿童对数的认知。《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一书是一部记录普通话儿童冬冬0~6岁半的语言发展日志,其中爸爸为了纠正3岁9个月的冬冬对“0”的误解(冬冬认为“0”是“一点点”),利用她睡觉和行走要大人搂抱的心理,在多个生活场景中多次跟她交流“搂0分钟”的话题,冬冬因此很快就掌握了数词“0”。画画数画笔,吃莲子数个数,关注年龄的增长,给人分发饼干,买酸奶付多少钱,炫耀家里的藏书多,等等,这些包蕴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场景极易触发儿童的数学兴趣,成人适时恰当地引导、互动,便能自然高效地发展儿童的基本数能力。

互动过程中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发展儿童数学元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学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个体对数学活动的自我觀察、自我监控、调节和反思。《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父母多次留心询问“怎么算的”,冬冬4岁8个月时回答“心算,舌头在动”,5岁2个月后多次讲述自己计算的过程,数学思维活动在语言表述中逐渐清晰。可见,家庭互动不仅有助于儿童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儿童的内省意识,养成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家庭互动促进数学语言发展,数学能力又进一步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在学前阶段,数学语言大多数时候就是生活语言,儿童基本数能力的发展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互动中儿童会运用数学知识达成交际目的。4岁10个月时成人揶揄冬冬:“羞不羞啊,四五岁了,还尿床!”冬冬笑盈盈地说:“那不八岁了?不,那不九岁了?”冬冬利用加法技能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冬冬运用数学语言有意违反会话原则,体现出儿童的交际策略和语用智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学前儿童语料库建设及运作研究”(19AYY010)阶段性成果

图书馆视角下儿童数字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突破

彭嗣禹(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2014~2023年,全民阅读连续10年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服务全民阅读成为图书馆的法定义务与时代使命,儿童阅读推广也成为当今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数字原住民,现代儿童对数字阅读有着天然亲近,数字阅读逐渐成为儿童阅读的新风尚。因此,儿童数字阅读推广是当今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当前图书馆的实践来看,儿童数字阅读推广面临着一系列困境:(1) 自我价值方向认知不到位、不清晰。许多图书馆对儿童数字阅读推广的价值、趋势与发展重视不足、认知不清、方向不明,且忽视向社会展显和宣扬自身价值,导致图书馆在数字阅读行业中的地位与角色逐渐弱化。(2)数字阅读资源建设不充足、不均衡。现阶段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重点仍在传统资源方面,数字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导致图书馆的数字阅读资源整体不足、参差不齐。(3)人才队伍不完备、不专业。当前中小学图书馆专职馆员队伍匮乏,公共图书馆同样缺乏数字阅读推广专业人员,馆员相关专业能力亟待提升。(4)阅读推广评价机制不被重视、不规范。目前图书馆评价数字阅读推广工作的意识不强,也缺乏可资推广的规范性评价机制。

针对上述困境,图书馆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1)明晰方向,连接学习与素养教育。将“支持学习、提升数字素养”作为儿童数字阅读推广的发展方向,将数字阅读嵌入课程学习和在线学习、融入阅读素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之中,着力培养儿童的信息检索能力、数字阅读素养、数据思维、数字伦理、网络自控力等。(2)强化合作,积极探索“图书馆+”新模式。实践证明,“图书馆+”合作模式是图书馆弥补自身资源不足、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方式。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图书馆“+出版社、+数据库商、+数字阅读企业、+学校、+家长、+公益机构……”等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多方合作共享,加强数字阅读资源的整合优化,强化数字阅读服务的高效供给。(3)人才为本,加强数字馆员的培育。专业馆员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图书馆应专门设置“数字馆员、阅读推广馆员”等相关岗位,积极引入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强化相关馆员在数字素养、阅读素养、推广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自我价值认知和专业素质。(4)以评促建,构建全过程评价机制。图书情报学界与图书馆业界应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与实践,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儿童数字阅读推广的评价标准、程序、体系,从而促进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昌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培育项目“全民阅读视域下中小学生数字阅读动机与推广策略研究”(QN202023)阶段性成果

推动学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建设

刘晓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能力是衡量学前儿童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与儿童认知、思维、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正向因果关系。由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导致语言障碍的学前儿童,需要适宜的语言教育课程促进其语言康复,系统性学习语言及相关知识。从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需求角度看,语言教育课程应包括语言文字相关的学习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手语和盲文、民族语言、外语等),以及通过特殊语言文字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总量。因此,语言教育课程建设对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已颁布的关于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政策文件中,对语言教育课程关注较少,相关政策内容比较宏观,缺乏具体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申“大力發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使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而言,涉及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注不同年龄、类型的学前语言障碍儿童,扩大语言教育课程覆盖范畴。《第二期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在有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听力残疾幼儿学习国家通用手语的试点,促进融合教育学校设立手语兴趣课”,旨在推动学前听障儿童学习国家通用手语。我国应充分利用“十四五”时期的政策与资源条件,一方面关注不同年龄段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学习需求,将相应年龄段语言教育课程大纲具体化;
另一方面将不同类型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纳入课程覆盖范畴,例如,为视力障碍儿童增加学前阶段国家通用盲文相关课程。

第二,探索语言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模式。鼓励语言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效果较好的地区和机构共享课程资源,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课程平台,探索跨地区语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拓宽学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学习渠道,促进语言教育公平。

第三,制定语言教育课程目标,纳入转衔教育服务支持性内容。转衔教育是帮助特殊儿童顺利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专门教育,能够保障学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连贯性。对义务教育阶段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教育学校进行融合教育的学前语言障碍儿童,分别制定相应语言教育课程目标。根据不同语言教育课程目标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标准,结合学前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状况以及语言障碍类型,在语言教育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学前儿童语料库建设及运作研究”(19AYY010)阶段性成果

以语言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孙小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在一座儿童友好城市中,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当地公共事务决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本质上也是适合所有人居住的城市,这就是“儿童友好,城市美好”。自2019年***总书记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多个文件,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步伐。现有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大多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有符合儿童需求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一座城市的“软环境”才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儿童的关怀。以语言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方面,要把“一米高度”的语言景观设计好。城市语言景观直观展现了鲜活的语言文化知识,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儿童看到和体验的城市语言景观与成人不同,“一米高度”对儿童来说较为舒适。应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一米高度”的语言标识及与儿童相关的商业标志设计,推进城市语言景观建设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要考虑诸如图书馆“儿童区”的语言标识是否高高在上,校园语言景观设计是否符合儿童认知等问题。儿童友好的“一米高度”的语言景观规划可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划分为社会空间、学校空间、家庭空间和个人空间4个部分。在公园和游乐场等社会空间、教室和操场等学校空间、家庭空间以及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人空间,构建适合儿童认知的语言景观,服务儿童活动需求。

另一方面,应重视并鼓励儿童用语言参与城市建设。“儿童参与”作为保护儿童权利和福祉的重要体现,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儿童讲述他们的观察,与儿童谈话,让儿童绘制图画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父母和教师进行访谈,这类通过语言探索空间对于儿童的意义的实践已在一些国家实现。巴塞罗那在提交儿童友好认证的两年前,就成立了儿童可以表达意愿的理事会;
意大利曾开展过一个“儿童镇”项目,让儿童为城市的空间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儿童理事会还是“儿童镇”项目,都以语言和绘画为依托,而绘画本身也是低龄儿童的一种语言表达。建议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成立儿童委员会,切实将儿童对于城市空间环境改善的诉求及建议用语言反映出来,做到自下而上提升城市的儿童友好程度。

总之,“儿童友好,城市美好”。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借助语言这一良方,探索城市在儿童眼中的意义,理解儿童如何构建自己心中的城市生活,把儿童视为城市建设的合作者,避免成人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规划,做到真正为保护儿童权益而努力。

责任编辑:逯琳琳

猜你喜欢语言障碍图式数字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7期)2021-11-04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知识文库(2018年13期)2018-05-14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2015-10-12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4期)2012-01-19

推荐访问:语言 儿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