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学院与香港青年文艺运动

时间:2023-12-19 18:21:03 来源:网友投稿

李青林

摘要:香港达德学院建校时就设有文哲系,该系的文学教育基本由左翼文人主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讲话》精神的解读和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完成对青年学生文艺观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文哲系学生创办了《海燕文艺丛刊》。不过从该刊物的文本实践来看,一方面左翼文人所主导的文学教育确实影响了香港青年的文艺观和文学创作风格,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走向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模仿,而是选择书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尤其侧重书写南洋人民的“反殖意识”。这让我们看到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多元面向和内在张力。

关键词:达德学院 香港青年文艺运动 文学教育《海燕文艺丛刊》

1946年到1949年,是中国文人南下香港的高峰期。这一时期香港的文艺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文艺界人士通过创办文学期刊、编辑报纸文艺副刊、创建学校等文化活动推动香港文艺运动的发展。达德学院的文艺活动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玮銮曾在《达德学院的历史及其影响》中提到,“如果把‘达德学院放入香港文艺活动史里,它应该如何定位?这是个值得再深入探究的课题。”[1]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达德学院发展过程和历史贡献的梳理,少有对文艺活动的考证与研究。比如,达德校友会编辑出版的一系列资料选集:《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2]、《达德研究文集》(第一辑)[3]、《达德研究文集》(第二辑)[4]、《达德学院的教育实践》[5]、《达德岁月:香港达德学院纪念集》[6]、《文化青山:香港达德学院概况》[7] 等,都侧重对达德学院校史的考证与整理。再比如,香港学者刘智鹏的《香港达德学院——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命运》[8],在对达德学院校史进行整理之外,还补充了与达德学院有关的周边史料,如港英政府修订的教育条例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香港达德学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但是其更侧重于对达德学院历史贡献的梳理,少有对文艺活动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香港达德学院的文艺活动及其在20世纪四十年代香港青年文艺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考察。

一、香港达德学院的历史角色

香港达德学院创办于1946年9月,是由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共同筹办的一所高等学府,由李济深担任董事长,陈其瑗担任院长,董事有彭泽民、何香凝、蔡廷锴、李伯球、杨逸棠、陈汝棠和丘克辉等人。学院开设有法政系、商经系、文哲系三大系,以及新闻专修班和预备班两个班。达德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所聘请的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当时较有影响力的文人。就连港英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该校师资极佳”,在师资方面“明显比本港其他教育学院为高”[9]。但是因中国政治局势有变,港英政府担心中共的势力会威胁到其在香港的利益,所以态度发生转变。达德学院于1949年2月被港英政府强行关停。

香港达德学院虽然只有不到三年的历史,但其历史贡献不容忽视。关于香港达德学院的历史角色,卢玮銮认为其是“政治气氛十分浓烈的青年干部培训机构”,甚至是“政治干部的培训机构”。[10] 对此,香港达德学院的亲历者刘麟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香港达德学院并不是简单的“干部培训机构”,而是一所正规的高等学府。[11] 实际上,就目前可考的史料来看,香港达德学院确实是一所正规的文科高等学府,其中的某些文化活动具有统战性质,但并不是完全致力于政治训练或者干部培训。从达德学院颁布的《达德学院学则》来看,达德学院对于学制、学分、考试、考勤及课程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学院各班科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采用学年和学分混合制,学生须在三年内修完120学分方能毕业。[12] 同时,其课程设置也较为完备,如文哲系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等方向。所以从教育体制来看,达德学院具备比较成熟的高等学府的体制。从其授课内容来看,达德学院也并不是致力于专门的政治训练或党政教育。以文哲系的文学史课程为例,宋云彬讲授的课程《中国文学简史》,主要依据其所编写的教材《中国文学史简编》,这部教材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诗经》《楚辞》为起点,中间论及汉赋、六朝骈文、乐府诗、唐诗、宋词、北曲南词、明清小说、八股文等,最后论及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的建设等。[13] 其中未见涉及政治宣传相关内容。所以从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角度来看,达德学院是一所正规的文科高等学府,并不是致力于党政教育的青年干部培训学校。或者说,至少达德学院的办学宗旨并不是培养政治干部。

当然,“政治气氛十分浓烈”这一点确实不假,这首先与达德学院师生的背景有关。达德学院的师生多是因参加民主运动而不被国民党当局所容,所以才到香港避难的。其中左翼文人居多,他们本身的政治立场就是反蒋亲共的。其次,中共也确实利用达德学院的平台开展统战工作,达德学院的师生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共党员,并且还成立了党小组,如张铁生、黄焕秋、周钢鸣、林林、司马文森、张明生等都是党组成员。司马文森在当时担任由夏衍主持的中共南方局香港文委委员,所以其授课内容包含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解读与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从这个角度来看,达德学院的教学活动确实带有某种政治功能。这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关,20世纪四十年代的香港,是国共两党争夺的文化阵地,很多文化团体、文化机构必然带有某种政治色彩。但是,不能因为其政治功能而忽略或否定其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达德学院也是如此,其政治氛围较为浓烈,某些文化活动也具有统战性质,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所作的历史贡献。实际上,达德学院的教学活动兼具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等多重属性,而其中的文艺活动也是如此。

二、文学教育与香港青年文艺观的培养

达德学院从建校起就设有文哲系,由黄药眠担任系主任,司马文森、周钢鸣、钟敬文、林林、楼栖、宋云彬等担任教授,而且还曾邀请郭沫若、茅盾、邵荃麟、乔冠华等作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和讲座专家多为左翼文人。他们借助达德学院的平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介绍解放區文艺作品、解读《讲话》精神,以此来培养与塑造青年学生的文艺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训练。从这个角度来看,达德学院文哲系的文学教育是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一部分。

达德学院文哲系教师阵容较为强大,课程设置也较为完备。当时文哲系开设的课程及授课教师如下:黄药眠讲授《文学概论》,宋云彬讲授《中国文学简史》,司马文森讲授《中国现代小说选》《小说概论》《写作方法》,林林讲授《修辞学与写作》,周钢鸣讲授《报告文学》《近代中国文艺思潮》《西洋名著选读》,钟敬文讲授《诗歌概论》《民间文学》,楼栖讲授《习作与修辞》《各体文习作》,胡绳讲授《鲁迅思想》等。[14] 此外还开设了《唐诗研究》《骈文研究》《宋词研究》《元曲研究》《明人小品研究》《〈诗经〉〈楚辞〉研究》等选修课。[15] 从课程设置来看,其基本涉及了中文系比较重要的方向,并且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注重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从达德学院校友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指导,大多包含对《讲话》精神和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与解读。据达德学院文哲系学生俞百巍回忆,他在拜访黄药眠时,黄推荐他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司马文森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文哲系学生杨村提到:“司马文森老师教《解放区小说》,他讲课很认真,不但从宏观上阐述革命文艺要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本质和特点;
还带着激情地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16] 刘梦华也提到,司马文森授课时教材所选作品大多是解放区的文艺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洋铁桶的故事》等。他在上课时结合文学作品解读《讲话》的精神[17]。此外,钟敬文在上课时也介绍过解放区文学作品,比如《王贵与李香香》。[18] 可见,文哲系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只包含文学知识的传递,还包含以《讲话》精神为基础的文艺观的培养。而讲座同样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文化立场。达德学院多次邀请南来文人到学校演讲,比如邀请冯乃超讲《文学创作问题》,林默涵讲《关于文艺方向和文艺创作经验》,周而复讲《如何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夏衍讲《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邵荃麟讲《文学的阶级性》等。[19] 从讲座专家阵容来看,以左翼文人居多。而讲座的内容,也包含左翼文艺观的传递,以及对《讲话》精神的解读。比如,林默涵做讲座时强调文艺的群众路线,鼓励学生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并且也回答了“怎样与工农兵结合”“下乡怎么办”等问题。[20]

由此可见,达德学院的文学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只是知识传播与再生产,其背后也有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参与。文哲系的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他们既是达德学院的教师,也是报纸或文艺期刊的编辑、作者,同时也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所以,他们的文学教育活动将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融为一体,共同塑造和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文艺观。他们借助达德学院的平台,为青年学生解读《讲话》的精神、介绍解放区文艺作品。青年学生受其影响,也投入到文学创作实践中,而学生们的作品又经左翼文人的筛选、指导、修改,最后推荐到报纸的文艺副刊或者文艺期刊发表,这又进一步确认了《讲话》的重要地位和解放区文艺作品的“经典性”,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创作方向上的指引。从某种角度上说,达德学院的文学教育活动呈现了香港文学生产和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另一种模式。青年学生对左翼文艺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在阅读文艺报刊中进行的,而是在与左翼文人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并且在他们的指导之下投入到文学创作实践中。以往我们对于左翼文艺运动的关注多集中于文艺报刊,如《小说》月刊、《大众文艺丛刊》《华商报》等对《讲话》精神的实践和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而少有对文学教育的关注。而实际上文学教育也是当时香港知识生产的重要一环。达德学院的文学教育与报刊等文化活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发展。

三、《海燕文艺丛刊》与香港青年“反殖意识”

如果说达德学院文哲系的课程和讲座的设置展现了南来文人对香港青年的思想引导和文学教育,那么由文哲系学生所创办的《海燕文艺丛刊》则展现了香港青年的文学创作实践。《海燕文艺丛刊》是由系主任黄药眠带领文哲系同学一起创办的,共出版两辑。第一辑名为《海燕》,于1948年6月出版。第二辑名为《关于创作》,于1949年1月出版。《海燕文艺丛刊》所刊载的文章,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读书札记、名著研究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文章出自文哲系教师之手,三分之二是学生习作。前者多为文学评论,如周钢鸣的《语文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静闻(钟敬文)的《从民谣角度看〈王貴与李香香〉》、楼栖的《古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等。这些文论都从不同角度呼应了当时左翼文艺运动的主题,如对《讲话》精神的实践、对方言文学的提倡等。在学生的作品中,也确实有受左翼文艺观影响的作品,如《海燕文艺丛刊》第一辑所刊载的郭速之的《向祖国》。这篇小说是在达德学院文哲系系主任黄药眠的指导下完成的,从小说的题目便可看出其想要表达的是“北望祖国”的主题。小说主人公是一位青年女性,她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眼前的浮华让她觉得虚妄。所以她想逃离这样的环境,回到中国内地读书。当然她读书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希望学有所用,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这位青年女性对祖国农村的生活也很是向往。所以她决定奔向祖国,奔向群众。这种“北望祖国”的心态,明显是受左翼文艺观念的影响。不过,达德学院青年学生的作品风格较为多元,这些学生在北望祖国之外,也将目光投向南洋地区。在他们对南洋地区社会生活的书写中,多见对殖民主义的反思。这一主题是南来文人鲜少关注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香港文化空间的特殊性,以及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达德学院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南洋,所以他们的作品多以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为背景,书写南洋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南洋人民的苦难与反抗,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郑钦美的《一个印度尼西亚人的晨祷》,以印度尼西亚的社会运动为背景,展现了印尼民众反抗日本和荷兰殖民统治的社会图景。[21] 周乃仁的《被压迫的越南人》以法国统治下的越南社会为背景,呈现了“被帝国主义者压迫的弱者的痛苦和恐惧”。[22] 越南人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如蝼蚁般生活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小说虽然没有描写越南人民的反抗,但是小说结尾以“我”的口吻感叹道:“在这个平凡的故事中,就很典型地提供了千百万越南人的仇恨。”[23] 这种仇恨从某种程度来看,也是越南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这些作品在书写南洋地区的社会生活时,不仅呈现了统治者的残酷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而且也反映了殖民地民众的反抗意识。其中可见作者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当然,达德学院青年学生的南洋书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示殖民统治的残酷的层面,也有对被殖民者的“自我殖民”的反思。启芬的《初恨》以1945年菲律宾的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抗日游击队队员的遭遇。作品中可见对反抗意识的书写。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通过对医院看护长的描写,展现了被殖民者自我贬低、“自我殖民”的一面。虽然看护长的英语口语也带有菲腔,但是他对不讲英语的人持鄙视态度。一个菲律宾游击队队员因不听指挥,被她赶出医院,而另一位美籍士兵为此事打抱不平,虽然也冒犯到她,但她选择谅解。作者笔下的看护长抛弃自己的母语,视英语为更高级的语言,对本国的游击队颐指气使,对美籍士兵却另眼相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殖民地人民“自我殖民”的反思。

由此可见,虽然达德学院的学生接受左翼文艺观的熏陶,在他们的阅读书目中也可见解放区文艺作品,但是他们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并没有走向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模仿,而是选择书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主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中国内地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接受南来文人的文学教育和思想引导时,并没有选择全盘接收,而是部分保留了他们对文学的独立思考。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这些作品虽然笔法稚嫩,但是若将其置于当时香港的文学场域中,就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当时香港的南来文人创办的文学刊物,比如《小说》月刊、《大众文艺丛刊》,多侧重介绍解放区文艺作品、完成对《讲话》精神的实践,由此为新的文艺体制做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其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接近解放区文艺作品的风格,比如同样也是创刊于1948年的《小说》月刊,其中的文学作品侧重书写工农兵的生活面貌,如农村青年男女与封建包办婚姻的对抗(西戎《喜事》)、农村的土地改革与生产运动(丁克辛《一天》)、解放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感情(刘白羽《血缘》)等。而香港本土的作家则将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本土的市民社会,其作品更多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通俗小说。达德学院青年学生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其将目光投向南洋地区,展现了南洋各地的社会图景;
另一方面,这些小说在对南洋社会的书写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反殖”的主题,其中也有对“自我殖民”的反思,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当时香港的文化空间中,不管是南来文人还是本地文人,都对南洋地区的殖民地处境少有关注,而《海燕文艺丛刊》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对当时的香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多元面向和更多可能性。

结 语

1946年到1949年的香港文坛,以左翼文化力量最为活跃,而由其主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主要包含对《讲话》精神的实践、对“反动文艺”的批判及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主题。这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是通过《华商报》《小说》月刊、《大众文艺丛刊》《野草》《文艺生活》等报刊实践的。将香港达德学院的文艺活动置于当时的文学场域中会发现,达德学院文哲系的文学教育对《讲话》精神和解放区文艺作品的解读与介绍,显示了其对当时香港左翼文艺运动的呼应。这一点在意料之中,因为达德学院文哲系的教师大多是当时华南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其教学活动也必然与当时左翼文艺运动的步调保持一致。但是《海燕文艺丛刊》则在当时香港的文学场域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学面貌。其书写南洋社会的作品虽然是以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为背景,但是其中的“反殖”意识,对当时的香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達德学院的文学教育和《海燕文艺丛刊》的文本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也呈现了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多元面向。来自南洋的青年学生在文学教育活动中接受左翼文艺观念的熏陶,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生活经验不同于中国内地的青年,所以他们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走向对阶级意识和工农兵生活状貌的表现,而是结合南洋社会现状,展现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姿态。这也让我们看到香港文学生产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项目编号:19ZDA278)子课题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注释:

[1] 卢玮銮:《达德学院的历史及其影响》,《香港文学》,1987年,第33期,第34页。

[2] 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香港达德学院校友会福建分会编:《达德研究文集》(第一辑),1988年。

[4] 香港达德学院校友会福建分会编:《达德研究文集》(第二辑),1990年。

[5] 香港达德学院北京校友会:《达德学院的教育实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

[6]《达德岁月》编委会:《达德岁月:香港达德学院纪念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曹直编著:《文化青山:香港达德学院概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刘智鹏:《香港达德学院——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命运》,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版。

[9] [10] 同[1],第31页。

[11] 刘麟:《我所知道的达德学院》,《香港文学》,1987年,第36期,第8页。

[12]《本院创办经过及现状》,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3] 宋云彬:《中国文学史简编》,文化供应社,1945年版。

[14] 参见:《学院院长和各部门负责人名录》,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71页;
楼栖:《文哲系教学实践的特色》,载于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15] 同[6],第29—30页。

[16] 杨村:《达德,我心底的圣地》,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17] 刘梦华:《忆达德怀司马》,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219页。

[18] 陈文治:《吾爱达德吾爱吾师》,载香港达德学院校友会福建分会编:《达德研究文集》(第一辑),1988年,第50页。

[19]《学院“专题讲座”教师名录》,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2—73页。

[20] 陈文治:《吾爱达德吾爱吾师》,载达德学院校友会编:《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225页。

[21] 香港达德学院文学系系会:《海燕文艺丛刊》(第一辑),1948年6月,第50—51页。

[22] 同[21],第46—47页。

[23] 同[21],第46—47页。

猜你喜欢文学教育《人间词话》文学教育思想探微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10期)2017-03-02《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07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3期)2016-08-26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3期)2016-08-26浅谈借助文学教育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的思路北极光(2016年2期)2016-04-29返本开新:论民国大学文学教育对《诗经》的借重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15期)2015-12-09优化文学教育生态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年1期)2015-03-17

推荐访问:达德 香港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