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美术”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12-20 15:00:41 来源:网友投稿

吴杨

近几年,我国逐渐进入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阶段,大部分学校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有了实现“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硬件条件。以智慧学校建设为契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本文立足美术教学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资源选择与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升级、教学流程优化等方面,简要探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提质升级。

一、利用多种技术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丰富审美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笔者认为,过去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大多以PPT为主,这存在过于平面化、预设性强、静态为主、互动性弱等问题,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学内容呈现应融入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如遇到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班级,或者在节假日前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笔者会在研读教学内容后,综合运用PPT与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思维导图、蒙版遮罩等功能,教师呈现答案时可以综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差异回答,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例如,教学“中国龙”一课讲授龙的形象特征时,笔者就请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他们课前利用各种方式查找的有关龙的身体各部分的象征及具体描述,并擦除课件中相应部分的蒙版,出示形象来源图片,通过学生描述生成问题与讲解,师生共同演示出完整的龙的形象(如图1)。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知识建构的效果,促进了课堂的互动性,加深了学生对龙的形象特征的记忆。而且,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要点检查与反馈环节变得丰富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再如教学欣赏课“认识抽象画”的辨识冷抽象、热抽象与非抽象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有画面的分类选词和分类选画的课堂活动(如图2),让学生直接观察,在积极活跃的游戏氛围中积累赏析语言,辨析不同风格的抽象绘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可在课前导入环节、技法操作演示、课件画面美化等方面,运用动态GIF图片替代视频文件与二维静态图片,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GIF动图具有使用内存较小,画面呈现动态化的特点,整合的信息量较大,且可自动重复演示。教师通过这样简洁直观的方式演示单个知识点,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他们的信息接收感知力度。还以教学“认识抽象画”一课为例,笔者出示了色彩鲜艳的、像游戏画面一样的抽象画动图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联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国画系列课程教学中,笔者使用动图录制工具,制作了大量关于国画运笔、用墨的操作演示图,细化和优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有效突破国画教学中的技法难点。

二、整合網络素材,丰富教学“微”资源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与创意实践这类操作技能的讲解,通常是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教师进行清晰示范。以短小精悍、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的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移动时代的知识传播,也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笔者会利用短视频剪辑软件将提前录制好的技法操作示范、知识点讲解、范例图片等素材,进行画面美化、声音处理、插入特效等综合编辑,制作成精简清晰、有趣生动的微课视频。比如,教学“卵石动物造型”一课时,笔者通过播放讲述多个不同形状卵石的动物造型表现的演示微课,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降低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快速掌握了造型表现技法与适形联想的方法,降低了需要多班重复开展美术学科教学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再如,还以欣赏课“认识抽象画”为例,笔者制作了一段学生在蒙德里安美术馆参观并与画家连线访谈的微视频,用画家本人口述的形式,讲述蒙德里安的创作理念。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主动聆听、记忆美术知识。这样的微课,改变了以往枯燥的美术欣赏类课程的知识讲解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材及教师教学参考书提供的配套教学资源,往往更新周期较长,对于以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为标签的学生,难以满足培养他们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备课时会深度研读课程目标,在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深挖各类信息化智能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微信公众号、影音媒体平台上的图片、视频、科普动画等美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素材或拓展延伸资源。例如,教学“有趣的生肖邮票”时,笔者播放了百度百科中的动画,直观生动地讲述了邮票的来历与中国邮票的发展故事,使学生对邮票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又如,教学“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时,笔者通过播放咕力动画《花语》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认识了康乃馨、牡丹、六月菊、紫丁香等常用鲜花的花语,了解到送给妈妈的花应该是康乃馨,自然引出课题。同时,动画中的形象也让学生积累了一些花的创作素材。再如,教学国画表现类课程“花鸟画(一)”时,笔者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水墨动画资料替换教参提供的适用于小规格屏幕播放的同类资源,保证适用于现代教学环境的教学素材的清晰度、时代性和审美价值。

三、关注个性需求,让教学组织形式“活”起来

如今的美术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形式多样、灵活高效、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分层作业、分组互动、分类训练等活动来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中国龙”一课的创意实践环节,笔者先播放了展现绘画与手工制作两种创作形式的示范微课,并出示了不同造型及材质的龙道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舞龙道具的艺术魅力,启发学生探究更加丰富的艺术造型和创作手段。接着,出示创作要求,让学生选择以绘画形式创作一幅龙的画像,或以小组(分层次分工)为单位,用纸、布以及其他材料做一条中国龙,共同表演一个舞龙节目。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音乐氛围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合理分工,如能力较弱的学生做龙身,能力好的学生做龙头和龙尾,确保全员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在创作辅导与作业展示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学多终端连为一体,有效地提升了美术课堂作业反馈与讲解的时效性。利用“互动课堂”(如图3)的移动讲台和传屏功能,教师的辅导和展示过程变得高效、便捷。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投屏展示或讲解,这样能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其他学生也能举一反三,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让作业讲解变得事半功倍,也增强了学生参加美术实践的兴趣。在课堂提问和评价环节,笔者利用“互动课堂”的分组挑人和小组评分功能,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随机性,让课堂上的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了小组合作意识。互动投票与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评价,让学习过程与成果综合评价更民主、客观,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同时,多终端的互联也让家长能实时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

四、运用智能工具,让教学手段“新”起来

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正逐渐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VR和AR技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或是通过VR,将近似真实的形象画面投射到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与具体物象互动,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情境。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帮助教师创新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教学“有趣的生肖邮票”“恐龙世界”“我的收藏卡”等课时,笔者设计了云逛博物馆的教学活动,利用VR全景技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走进生肖邮票博物馆(如图4)、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的数字虚拟场馆,进行一次沉浸互动式的虚拟参观,如身临其境般地认识和感受学习内容。笔者还运用AR图像软件,将虚拟的恐龙世界、海底生物等“搬”到教室,让学生与之互动、合影,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智能工具不仅可以优化知识讲授环节,也能让学生运用工具尝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美术表现。还以“认识抽象画”一课为例,在作业设计环节,笔者让学生运用SketchBook软件,将城市景观元素用简单、概括的色彩和形状描绘出来,完成一幅抽象的城市风景画,以此升华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与感受,体会抽象创作的愉悦(如图5)。又如,在“设计生活标志”一课中,笔者让学生用Photoshop进行标志绘制,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制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通过工具简单快捷地将重复、对称、均衡等美术造型原则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五、师生智学共生,让教学流程“变”起来

智慧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学双方共同成长的环境,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次序,先学后教,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美术活动形成积极的态度。同时,在教学目标的完成评价上更加灵活,注重以学定教,高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有的放矢,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获得专业发展。例如,教学“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前,笔者在“人人通”平台上传了“形色识花”App使用方法的讲解素材,并发布了让学生使用小程序了解树叶基本知识的导学任务单(如图6),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树叶的初步感知。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交流环节,在一体机终端上呈现学生的课前预习数据,让学生分享展示自学成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表达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拓印技法讲解环节,笔者在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身边的痕迹”一课中的技能,尝试回忆旧知,并在高拍仪下演示如何用油画棒拓印树叶,完成知识的初步迁移,帮助学生建构连续性的知识结构。

又如,教学“中国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包括了解龙的习俗、查阅龙身体各部分象征及意义、积累龙的词语等问题在内的前置性学习单,帮助学生内化本课的人文背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的先学后教,培养了学生课前学习与主动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学生收集材料和运用信息工具查询资料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提供支撑。

在5G智能教室环境下,多媒体资源、互动式教学软件、移动端教学工具等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师讲生练的教学流程,实现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课堂高效互動、教学个性生成。教师充分利用软硬件一体的教学生态系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让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

不过,就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来看,成千上万的教师尚未能很好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现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有时甚至是浪费时间的盲目实践,这与信息化教师队伍资源短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组织较少、信息化设备投入与使用率不高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今后,应加强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数字化实践研究水平,分阶段地组织更有针对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实现各类教育教学元素的数字化迁移和信息化表征。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江南春城校区)美术教师,小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美术笔者课堂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美在课堂花开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20-01-04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4期)2019-05-1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3期)2019-04-04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融合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