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时间:2023-12-24 18:21:02 来源:网友投稿

郭凤梅

摘 要:在亲和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重点,教育领域愈发关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背景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的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与关系,探讨现实困境,研究其引入思政课的原则路径,坚持政治性、适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以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教育载体的深度化开发、教育主体的专业化培养为重点,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亲和力;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2 — 0057 — 04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复合型名词,并不是“红色”、“文化”和“资源”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红色文化或红色资源的替代词。它比红色文化更突出资源性,比红色资源更强调文化性。它成型于革命年代党领导活动所形成的可被开发利用的革命遗存和精神,并在后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原始革命文物、革命旧址、英雄传记、革命纪念场所、革命精神、红色文艺作品等。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

思政课亲和力描述的是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亲近感、吸引力等关系密切。发挥思政课亲近、吸引的功能,就要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充分拉近彼此距离。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具有高契合性,两者的精准对接关乎教育过程的创新性发展,也关乎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也有利于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途径。两者结合有助于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其开发和保护开拓新方案。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

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已经成为课程发展与创新的新趋势,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改革也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两者的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只有基于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寻出解决途径。

(一)现实成就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感染力实现了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储存、传承、创新文化的重大文化价值,可以保存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创新红色价值。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够以历史的真实性、英雄的影响力、精神的崇高性来触动学生心灵,发挥文化的感染力。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具有多样的文化载体和丰富的文化类型。很多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感染力。例如通过红色歌曲、红色书籍、红色影视等多样的文化作品,发挥其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革命旧址、英雄故居、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文化场所,扩大文化的感染力;
通过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板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宣传发挥精神力量等。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说服力实现了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理念,具有强大的政治说服力,在引入高校思政课后可以一定程度地发挥其政治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真实可查的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担当,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理性与合法性,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借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力量可以有效增强政治说服力,使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例如东北石油大学充分发掘大庆精神发源地的优势,构建起系统特色的理论课程,以精神洗礼与环境熏陶,树立学生对党忠诚、对人们负责、为国家奉献的价值观。

最后,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吸引力实现了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使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更上一层楼。其以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等补充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在阐述与论证马克思主义时减少学习的枯燥乏味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红色主题座谈会、红色演讲比赛、红色实践教学等丰富课程形式,有效吸引学生。例如兰州大学邀请“八步沙六老汉”进入思政课堂,以真人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帮助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而良好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与课堂产生良性互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现实困境

首先,紅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的方式相对单一。高校思政课普遍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将文化内容作为补充内容和课程主题,以物质载体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忽略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引用的多样性,以省时省力地直接引入为主,缺乏内容功能、呈现形态方面创造性的复杂引用。作为教学补充内容,主要是将红色文化资源用作课程引入、故事论证和气氛烘托。例如用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故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的论证等。作为特色课程主题,主要是将其作为讨论课、辩论课、学生答辩等课程的选题。而这种引入方式也只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引子,很多时候在课时限制下,既无法实现课程内容完整,也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充分互动。作为实践教学资源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亲和力的作用,但在实践成本、承担风险的限制下多为偶尔采用,无法产生持续性的教育效果,缺乏实践教学与主线课程的双向互动,甚至存在“充场面”“做业绩”的现象。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的尺度模糊不清。红色文化资源不是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凭借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和主观认知来把握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的尺度。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太过粗浅,会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对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不起作用。思政课对红色文化资源只粗略涉及,会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粗枝大叶或细枝末节,多是碎片化、间断性、片面性的,不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功利性较强,他们更多关注专业成绩与提升自身能力,对于思政课、选修课等多抱以冷淡、排斥的态度。因而在自身吸引力不足与学生学习功利主义倾向的限制下,粗浅地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无济于事。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过度,会导致课程内容主次不分,课堂教学偏离方向,丧失思政课所需的亲和力。

最后,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亲和力关联性认知不足。目前,我国学者和思政课教师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亲和力的关联性认知不足,他们更多关注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的整体性宏观性价值,或在探索提升亲和力路径时简单提及,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二、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困境分析

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实困境进行深入解读是探讨提升路径的重要前提保障。

(一)结合难度大

结合难度大代表着很大可能投入与产出比率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因而简单的直接引入是降低投入的优先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达到理想化的结合状态需要充足且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从低转化成本来看,直接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质量与契合性必须达标,这就可以减少高校思政课再加工的成本,但与此同时也要求红色文化资源的储备量必须充足且优质。否则就必须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进行复杂引入和深加工,这势必伴随着一系列不可控的结合状况。从普遍性来讲,拥有充足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储备是达成两者恰当结合的最优解。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达到理想化的结合状态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具体策划人和实施者,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水平,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结合就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选材、内容设计、方法选择、互动方式等都要恰到好处。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足和发展传承相对滞后

当红色文化资源本身不具备引入优势时,教学者对其进行开发创造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教育资源是整合不足的主要领域。例如,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零散,缺乏统一政策规划,且受资金、人才等条件限制,一些处于闲置状态,保护与开发相对单薄;
非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精神文化归类;
在教育价值上忽视,侧重商品化、引入课程方式单一、引入尺度模糊、微观视角挖掘缺失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传承滞后主要表现为内涵挖掘补充不足以及协调性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在不同时期都会发掘新内容进行自我补充。这些新内容往往以时事焦点为宣传,扭转人们对红色文化资源陈旧过时的看法。但目前来看,新内容开发宣传与系统优质发展传承要求不匹配,主要问题在于新内容的开发与宣传任务没有专门人员负责;
价值评价体系与纳入标准缺失,无法及时总结宣传。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协调性问题是指物质性与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不平衡。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较快,但过分重视经济价值,偏重商品化。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不够充分,导致“陈词滥调”占据主导,缺乏生动性与说服力。

(三)引入尺度模糊不清,引入原则尚未明确

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标准,原则清晰、立场分明才能划清界限、树立标杆。政治性原则是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化资源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目前贯彻最成功的原则。但在其他遵循原则上,如特色性与契合性、系统性的取舍、创新性的重要程度、针对性的要求标准等尚待明晰。原则模糊不清易出现行事偏差、主次不分、适得其反等现象。例如,课程教育内容迷失主旨,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介绍课堂;
缺乏创造性和复杂加工,直接引入陈旧历史,使红色文化资源丧失亲和力的优势等。

三、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原则路径

(一)主要原则

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标准,坚持适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就是为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适度性原则。这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时根据实际需要合适恰当地引入,把握好尺度。高校思政课对红色文化资源只粗略涉及会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只是粗枝大叶,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受限,对亲和力的提升也只是隔靴搔痒。高校思政课过多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在有限的学时下会使课堂主旨转变,原有的教育内容被削减,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要求引入资源合理适度,在保障教育主题内容与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系统性原则。这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高校思政课是由各因素相互連接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红色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两个复杂系统结合时不能破坏其本身的系统性。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性的破坏意味着平衡综合施力出现漏洞。因此,引入红色文化资源以提升亲和力,就必须遵循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性,遵循亲和力提升过程的系统性,以融入整个良性循环系统,取代片面化、碎片化地引入。在保障思政课主要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教学部分。

针对性原则。这要求根据主客体的特点,对准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以达成预定目的。遵循针对性原则,需要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特点、现状和困境,特别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特征、提升路径等,切合实际地联系红色文化资源的性质和特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进行有方向、有目标、有选择地鉴别和筛选。最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素材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资源,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价值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模式、方法等作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路径。

创新性原则。这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引入的红色文化资源时进行内容、机制、形式等创新,以根据现实要求推陈出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在不同时代应当拥有不同的时代意蕴,在新时代发挥新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红色文化资源拥有独特优势,应当根据思政课进一步加工。将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资源直接引入,虽然投资小、史诗感强,但也会产生引入素材平面化、单调化、陈旧化等现象。因而红色文化资源须进行加工,将直接引入转为复杂引入,投入一定的智力、资金等,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凸显红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保障其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优势。

(二)实践路径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需从教育内容、模式、载体、主体等方面着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双向互动、紧密结合。

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立足历史事实,回应学生关切,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故事性等特点,将其与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系统性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三个阶段:一是选取阶段要以需求为导向选取符合学生需求与课程内容需要的部分。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群体性格,选择受教育者更关心、更需要的内容,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依据课程主旨选取恰当的理论或事例,会使教育内容紧密贴合教学要求。二是融合阶段要合理选择进行引入方式。优先考虑直接引入,但直接引入如不能达成效果,就要通过再创造影视、图片展览、情景式表演等对资源进行复杂加工,使教育内容充满理论性、通俗性、趣味性,但需注意把握好引入尺度。三是评估阶段要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他人测评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检查教学效果,考察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效果。

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应该因人而异,不断创新以提升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也需借助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要充分关注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尝试创新教育模式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提升课程的亲和氛围。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指创造新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对教育模式舒适圈的突破。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是艰巨漫长的任务,因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性发展更应突出个体的创新。传授式是学校思政课最常使用的教学模式,对话式、情景式、合作式、发现式等教学模式,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將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教育模式中作为讨论内容、情境背景、研究课题等,可以有效发挥丰富性、故事性、史实性的作用,提升课程亲和力。

要实现教学载体的深度化开发。教科书、幻灯片、图片影像、实践活动等都属于教学载体,但教科书作为最普遍的载体往往容易照本宣科,深度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载体,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凝练深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红色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教学载体,实物图象、影像歌曲等形式多样,在合适的教学主题下将其转化为教学载体,具有亲和力的天然优势。教学载体的深度开发,不仅体现在符号和活动载体上,更要突出光电信息载体的发展。选取符号与活动载体时要注意学习情境与内容,选择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载体。在课程内容合适的情况下,采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教育载体,可以充分传递红色教育内容。在光电信息载体上的发展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用新媒体跨时空扩展思政课的教学资料和平台,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与吸引力。通过虚实结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跨时空的保护性开发,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直观性、形象性、时代性、故事性、趣味性、感染力。

要实现教学主体的专业化培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亲和力的作用,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进行专业培养以提升自身素质。一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因此教师应知识渊博精通自己的学科。教师承担着传授、解答和创新知识的责任,知识渊博的教师会在课堂内外表现出强大的魅力,游刃有余地回答学生的困惑。想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对其深入了解,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教学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储备,是合理筛选相关教育素材、高效组合教育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教师需要提升语言魅力。清晰条理、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等语言特色有自身的魅力,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适应不同课程能提升课程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魅力,教书内容也就能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生活化的语言会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
生动的语言会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
精准的语言能传达深邃的思想。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有助于牢牢把握思政课话语权提升亲和力。

〔参 考 文 献〕

[1]***.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唐踔,刘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62-64.

[3]葛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62-66.

[4]李莲花.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配方·工艺·包装[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44-47.

[5]冯务中.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01):13-17.

[6]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8(09):156-208.

[7]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7-9.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红色文化资源亲和力思政课——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科教导刊(2016年31期)2017-02-27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考试周刊(2016年47期)2016-06-29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3期)2016-06-17

推荐访问:亲和力 红色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