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综述

时间:2024-02-21 09:42:03 来源:网友投稿

郭梦阳,邢冬梅,王守富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治疗最新指南将收缩压为120~13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为80~89 mm Hg的血压值归为高血压前期,首次提出高血压前期的概念[1]。随后,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各国对高血压前期范围进行界定。中国2010年制定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高血压前期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2]。2017年美国发布的高血压指南将血压值120~129 mm Hg/80 mm Hg认定为高血压前期[3]。随着研究进展,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指南,将收缩压在 13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在85~89 mm 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4]。尽管界定标准不一,但高血压前期的防治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高血压前期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受性别、年龄、体质量、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较高的发病率。中国一项纳入139 599例老年人(≥65岁)的横断面研究发现,40.67%的老人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且男性(42.37%)高于女性(39.24%)[5];韩国的一项11 754例成年人(≥20岁)研究中,高血压前期的总患病率为36.8%,男性为48.5%,女性为29.2%[6];2017年美国发表的30 958例20岁以上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11—2012年与1999—2000年相比,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从31.2%下降至28.2%,但患病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突发高血压、糖尿病前期、超重等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上升[7]。相关数据也表明:高血压前期是理想血压人群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风险的1.24倍、1.35倍、1.43倍,其4年进展为临床高血压的风险高达52%[8-9],这可能与高血压前期伴随的糖脂代谢异常、超重/肥胖、高尿酸水平、高炎症反应状态等有关[10-13]。由此可见,高血压前期不仅是单纯血压数值的升高,且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病人群也逐渐由中老年向青壮年过渡。

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符合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即防治战略前移。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根据高血压前期的“欲病”状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其干预,具有独特的优势。

1.1 病名来源高血压前期的中医病名来源多样,目前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依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将其归于“眩晕”“头痛”“头风”等范畴[14]。对于大部分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李洪波等[15]认为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中的“前病未病态”,归于“隐证”,虽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存在亚临床症状和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刘巍等[16]将高血压前期归于古代“逸病”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16]。

1.2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中无高血压前期的相关记载,苗嘉芮等[17]认为,可参考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对高血压前期的病因病机进行溯源。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倪昀等[18]表明,高血压前期是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衡。在张世君等[19]的研究中,高血压前期的主要证候要素为阴虚、阳亢、痰湿、阳虚,病位在肝、脾、肾;也有学者认为高血压前期是由于过度安逸引起的,与饮食不节、生活方式不良、情志失和有关,气郁、火郁、痰郁、湿郁、食郁、血郁是其主要病理因素[20]。综上,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饮食、生活起居、先天禀赋、久病劳倦等因素有关,病性有虚、实两端,虚证以气血阴阳亏虚、脑窍失养为主;实证以风、火、痰、瘀上扰清阳为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1.3 中医证候受研究方法、调查人群构成特点(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等)的影响,关于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研究报道各有不同。刘振岳[21]采用德尔菲法制定了高血压前期中医常见证型专家咨询问卷表,回收有效问卷40份,得出常见证候分别是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不足证6种。相关研究[19]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999名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肝气郁结证、痰湿内盛证、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其主要证型;田颖等[22]对城镇和社区人口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中医证候以肝阳上亢证(24.97%)、肝火上炎证(17.00%)、痰浊壅盛证(15.95%)、阴虚阳亢证(11.96%)为主;刁书剑[23]对1 05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单一证型中,阴虚阳亢证占比最高,为35.5%,肝火亢盛证占32.9%,阴阳两虚证为20.2%,痰浊壅塞证者占5.4%;复合证型中,阴阳两虚证+痰浊壅盛证占2.6%,阴虚阳亢证+痰浊壅盛证占1.8%,肝火亢盛证+痰浊雍盛证占1.6%,单一证型占比较高,复合证型比例较低。

高血压前期患者临床证候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无临床症状;一类随着血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口干、失眠等[24];有研究者[25]发现,对于主观症状表现不明显的患者,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已不能满足临床诊察疾病的需求,提出辨证与体质辨识相结合,为高血压前期的诊治提供新思路。中医体质辨识是以临床观察为基础,根据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在病理状态下表现的偏颇失衡,结合中医学相关的病因病机理论而确定。王琦[26]依据九分法将中医体质分为正常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高血压前期常见的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27];而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高于其他体质[28]。

总的来说,高血压前期证候分型以实证为主,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反映了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为中医临床论治高血压前期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血压前期处于亚临床状态,属于中医“欲病”范畴,本病先防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有药物(中药方剂)治疗和非药物疗法(药膳、针刺、艾灸、耳穴、穴位埋线、太极拳、气功等)。

2.1 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最常见的是药膳食疗,中医药膳基于辨证施膳原则,从整体出发,以人为本,立足五行,平衡五脏,据证施膳[29]。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与自然界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互相生克制化、乘侮胜复[30]。《黄帝内经》也强调五味各有所走,五味偏嗜,则各有所病。高血压前期患者多与高盐、高脂饮食有关,应以“瓜果蔬菜、低脂奶制品、谷物、植物蛋白质”为主,减少盐和脂肪摄入[31]。徐佩秋等[32]对310例高血压前期住院患者实行辨证施膳,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干预基础上进行药膳食疗,持续6个月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刘绛云等[33]的研究中,试验二组(药食干预组)与对照组、试验一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在第十二周出现统计学差异,说明药膳食疗可改善高血压前期痰湿体质人群的血压。

《灵枢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针刺、艾灸可通过传导经络,运行气血,扶正祛邪进而防病治病,具有取穴少,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双向调节和适度降压等特点[34]。其辨证取穴规律是:调原穴以畅气血,取背俞穴以补先后天,调腹部要穴以沟通表里、内外、上下、阴阳[35]。谷文龙等[36]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生活干预基础上加用活血散风针刺法干预6周,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其血压达标人数(17人)显著高于对照组(11人),并在1年后的随访中,针刺组的血压达标率(36.7%)仍高于对照组(13.3%)。徐素娥等[37]对45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采用艾灸疗法干预4周后发现,艾灸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不同的治疗频率也可影响艾灸对血压的治疗效果。

耳穴的药物主要是王不留行籽,用其贴压耳穴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安神定志。赵鑫等[3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选穴为耳尖、神门、降压沟、内分泌等,持续干预4周后,两组血压均较前下降,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且血压达标率、疗效高于对照组。现代研究也表明,耳穴贴压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进而降低血压[39]。

穴位埋线可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杨丽[40]将36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降压,对照组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三个疗程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降压效果显著。相关研究[41]表明,穴位埋线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水平产生作用,具有明显降压作用。

常见的非药物疗法还有中医传统的健身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气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运行全身气血、放松身心,达到降压效果[42]。西医研究也证明,气功锻炼可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交感神经的高反应性,从而使血压下降[43];太极拳作为一种结合阴阳五行、经络循行、引导术和吐纳术等理论的拳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WU等[44]纳入31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太极拳可分别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0.4 mm Hg和4.0 mm Hg,同时降低40%的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相关研究[45]也表明八段锦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2.2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以中药方剂为主。中医方剂不仅病证同治,且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可综合调节血压。刘金涛等[46]采用清肝益肾祛风方对30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患者进行干预,结果证明,清肝益肾祛风方可平稳降压,恢复血压昼夜节律、调节脂质代谢、保护靶器官受损等。通文丽等[47]用降压减脂饮干预高血压前期患者3个月,观察血压、血脂代谢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降压减脂饮可显著降低观察组血压,改善血脂各项指标,阻止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转变。2020年在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关于天麻钩藤颗粒治疗隐匿性高血压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48]中,治疗4周后,患者的白天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5.4 mm Hg和 3.4 mm Hg,治疗前后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明确了天麻钩藤饮颗粒的降压作用,并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现代药理研究也阐释了很多中药的降压机制。如吴茱萸[49]含有的吴茱萸碱,可抑制参与醛固酮甾体合成的11-羟化酶活性来影响醛固酮释放,进而影响血压;川芎[50]含有的川芎嗪有明显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山楂[51]提取的主要药用成分为黄酮和三萜,具有降低血压、保护心肌和促进心肌收缩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随着“防治战略前移”理念的提出,高血压前期的防治逐渐引起重视,成为研究热点。但相关领域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指南目前主要推荐改变生活方式降压,仅改变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前期高危人群是不够的。中医药运用治未病理论,从整体出发,辨证运用中药方剂及非药物疗法,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压,改善体质,保护靶器官受损,阻断高血压进程,具有综合调节的独特优势。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2]中,也首次提出将中医辨证论治和传统中医外治应用到高血压管理中,肯定了中医药的降压作用。

近年来关于高血压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临床疗效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①缺乏客观的病机演变理论;②证候分型标准多依据个人临床经验制定,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标准;③随机对照试验较少,样本量小,观察周期短,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未来可完善以下方面研究:①建立数字化平台,整理挖掘古今文献,完善、总结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演变理论、中医证候分布特点;②增加专家的咨询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统计分析西医检查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③临床多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前期提供循证医学支持。

猜你喜欢证型收缩压证候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年9期)2023-01-17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8期)2021-12-21治咽炎要分清证型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2期)2021-04-19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年1期)2019-04-22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6期)2017-06-15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年11期)2017-01-12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10期)2015-12-24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2期)2015-07-31

推荐访问:高血压 中医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