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与中国传统艺术

时间:2024-02-28 15:42: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楠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地,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古已有之。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非遗的盛事,也是传统文化的自信。***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茶,包容量很多,围绕着茶的炒制技艺,衍生出饮茶习俗、茶歌舞、茶器、茶绘画艺术等,而后二者,更是与中华传统审美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梳理,透过它们,望见我们过去那些或质朴或璀璨的中华文明之美。

茶器,既是生活用品,又可称之为艺术品。它透露出人们的审美与饮茶习俗的变更。而茶绘画艺术的发展变化,是随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而演变的,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器物画、风俗画。其发展轨迹也是从唐宋开始向明清、民国变化。大致而言,唐宋时期的茶画是跟随人物画,元明时期茶出现山水之间,清代、民国茶饮走向大众,在众多风俗画中出现茶饮活动。

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上山文化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水稻。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陶器这种土与火的浪漫结合,凝聚着早期人类的审美与激情。北方的彩陶、南方的黑陶,在功能上也已经分类组合,种类齐全,分为烧煮类的釜鼎甑、储存类的罐、壶,储水类的壶、鬶、盉、罐、杯、过滤器,另有盛放饭菜的豆、盘、钵、碗、簋等。六千年前的祖先们的生活已经具备现代人类生活的初期雏形。

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草丰美,植物繁多。考古发现,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1],距今约6000年。专家们认为这是迄今我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这批树根经科学检测确定为茶树种,它们位于当时人类居住的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这充分说明它不是野生的,而是人工栽培。另外大量科考结果证明,位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巴达大黑山,野生型古茶树已经有1700年树龄,而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也有800年树龄了,它们已成为辨证茶叶源流的“活化石”。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那么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钵、陶豆等器物,我们姑且把它们看成茶具的源头。

历史发展到商周时期,中国的酒文化快速形成,类似酒池肉林之类的传说倒是很多,对茶的记载却是很少。只是零星提及巴蜀(今天四川)一带是茶叶的发源地,传说巴人曾经把茶叶作为贡品献给周天子。人们认为早期茶是被称为“荼”,《诗经》中就有咏“荼”的诗篇,“谁谓荼苦,如甘如荠”,意思是荼苦中带甜,像橄榄一样,味中有味。

到了汉代,关于用茶的文献记载开始明朗一些,王褒、司马相如等都提到了茶,王褒的《僮约》虽然是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极其宝贵的有关茶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写“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意思是王褒要求小僮煮茶洗茶具、去武阳买茶。因此人们认为中国饮茶之风大概可以确定为西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与务实之学的此消彼长,儒释道交融并行,《世说新语》中处处写文化精英们同时受老庄、佛教影响的事例,这又是思想解放、文艺自觉时期。饮酒、炼丹、喝茶并行不悖。道士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2],丹丘子是传说中因茶得道的仙人。饮茶可得道成仙的认知,在南方一带的上层阶级流行。《三国志》中有“孙浩密赐荼荈以代酒”一说,孙浩是吴国最后一个皇帝,他爱惜文臣韦翟不甚酒力,暗令他以茶代酒。可见当时茶和酒至少在视觉上能够混淆的。

晋人孙楚《出歌》中也说“姜桂荼荈出巴蜀”[3],茶似乎作为调味来归类,在魏人张揖的《广雅》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把鲜茶叶捣碎后制成茶饼烤成赤红色,烘干备用,用时碾碎注水冲饮,可加调味品,如葱姜枣桂皮之类,称为粥茶。盏托也因之出现,配套盏或耳盏。考古发现证明,盏托的出现要早得多,它是从东汉时期的托盘发展而来,汉时一个托盘配四至六只耳盏,到魏晋时期出现一盏一托,配套使用。在晋代《列女传》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盏托的形象。耳盏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器物。此时最典型的器物是鸡首壶,从西晋一直流行至唐,随着时代的变迁,壶身与鸡颈也发生相应变化,考古学家通常用类型学方法对它们的年代关系进行排序。在色泽上,亦分别有黑釉、青瓷、白瓷的变化,壶身还会有莲瓣纹、龙纹等的装饰。至唐初,鸡首壶为执瓶所替代。

茶道的兴起与发展与大唐的兴盛有关,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跟魏晋一样,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佛教与寺庙的规模更加庞大。南宗六祖慧能开山立派,教导教徒打坐参禅,静坐诵经中难免困顿,唯清茶解乏,因此佛家向来青睐饮茶。当时大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就是儒生与和尚在一起饮茶的场景;
其二,与唐代的科举也颇有关联,科举始于隋朝,至唐代时制度完备起来,民间有才识的年轻人开始有途径通过读书、考试、选拔进入官场,获得社会的话语权。考试中数日不得进出,考生与考官们都非常疲惫,朝廷因此会派人专门送茶去考场,茶因此美称为“麒麟草”。其三,也是最重要一点,皇帝会经常赐茶饼给臣民,被赐者莫不认为乃极大荣耀。宫廷也经常举行茶宴,著名的《宫乐图》就是宫女们在一起饮茶赏乐的场景。上行下效,当时社会如此盛况:文人、僧道、甚至田间劳作者“嗜好尤切”。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中写道:“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成为当时人们的嗜好。

陆羽的《茶经》集中唐以前茶学之大成,推动了整个社会对茶的热爱与研究[4]。唐代文人对茶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认定茶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有着莫大的益处。文人们的茶饮活动的发展,在诗词歌赋,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亦进入盛世。如果说陆羽的《茶经》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茶具种类与方法,更令人惊叹的还是法门寺出土的茶具。1987年4月,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随着法门寺塔基地宫的考古发掘惊现于世。这是一套唐僖宗自用以供佛的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我国茶文化考古史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世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也是世界唯一的珍宝。而且由于这批茶器上有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碑》,能够让后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这些绝世珍宝的来源。

宋代是我国绘画艺术又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与其山水画卓越成就相对的是大量的社会风俗画。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逐渐成为画家的指导思想,一些面向现实的题材如田家、商旅、市肆及社会风俗种种,都在绘画中得到了表现。而茶作为浸润在社会生活诸多层面中的一种物品,也自然而然地为宋代的许多画绘入丹青。同时,宋代的文人书家们,也留下了大量的茶书法作品。

宋代与茶有关的绘画既重山林意趣,又重现实生活,茶饮正是二者可兼而有之的题材。徽宗赵佶画有《文会图》,画面即是众多文人在园林之中雅集,品茶、饮酒的场景。《文会图》中也展示了多种点饮器皿,从图中可以发现当时民众饮茶时的盛大场面,宋代点饮器皿没有了唐朝的奢华,黑色的建盏更显清静、淡泊之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推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建盏黑釉盏品种多,除了兔毫盏之外,油滴盏、矅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建盏上的“鹧鸪斑”是釉料中的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所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状如鹧鸪羽毛状,非常漂亮。

宋代以茶为专门题材的绘画作品从宋初就开始出现[5],如佚名《魏处土诗意图》。魏处士即魏野,有诗句“洗砚鱼吞墨,烹荼鹤避烟”,据闻此画所绘即此诗意境。自两宋之交起,以茶为题材的画作非常之多,如建炎间任画院待诏的李唐绘有《月团初碾瀹花瓷》,高宗作题。此画绘秦观诗意:“月团初碾瀹花瓷,啜罢呼儿课楚词”。宋代史显祖、吴炳、蔡肇、乔仲山等都有茶画,只可惜这些画除在一些画录中有记录外,现已不见踪迹。

宋代上至皇族,他们雅集、宫廷聚会,不可无点茶、茶戏之乐;
下至市井、贩夫,他们劳动之余,也爱斗茶、逛茶馆。现在尚能见到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晰地描述出各类茶馆的名字。市井茶人的风貌,以南宋刘松年茶画最能体现,他所作《斗茶图》、《茗园赌市图》《撵茶图》,其中《茗园赌市图》应为三幅茶画中最能反映宋代茶俗茶风的,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人物神情精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该画描绘了集市上五个担着茶具的卖茶人,正在互相品赏审评各自茶汤的画面。《斗茶图》和《茗园赌市图》在情景上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而《撵茶图》则详细地描绘了从碾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宋代茶事中的精致奢华。

“斗茶”是从饮茶引申出来的游戏,从宫廷到市井莫不热衷于此。刘松年以写实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真实有趣的茶事风俗,给后世留下极为宝贵的资料,实是中国茶文化界的幸事。同时,饮茶之风也带入辽,考古发现不少辽代壁画,真实反映出辽人的饮茶习俗。

宋人对茶事如此热衷,茶器也极为看重。除了典型的建盏,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更是全面地且以拟人手法介绍、描绘了各司其职的茶具,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事的专著,文中一共介绍了12种茶具,每种茶具下面都有线描图,后面还有写给茶具的赞文,不仅赋予了茶具文化内涵,从赞文中还能看出儒家和道家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的道义[6]。

在元代后期,条形散茶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了直接用沸水冲泡。明代在这个基础上,更有所改进。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具,这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新的饮茶习俗催生出新的茶具品种,我们现代的饮茶方式基本沿袭于明代,所以说从明代一直到现代,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改变了,除了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会有些微变化。

洗茶一说始于明代。洗茶是指热水洗涤茶叶,目的是洗去茶叶中的杂质,去掉茶叶的阴湿之气。洗茶的器具一般称为茶洗,明代有斗彩或青花瓷器等茶洗,其他还有烧水用的铜炉和竹炉,饮茶用的茶壶和茶盏,这其中,最具有明代特色的,当是茶壶、茶盏了。

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茶具、白瓷茶具最为突出,成为官窑的主要产地。景德镇白瓷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特点。用这种洁白如玉的茶具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视觉上有极美的享受。明代正德时期以后,人们崇尚紫砂陶质地的小壶或瓷壶,江南文人尤其喜欢用紫砂壶泡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7]。也有人称紫砂壶为书房雅供。明代还有种特别的茶具——“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的宣德官窑,最大特点在于釉上与釉下彩绘的结合:先在雪白的瓷胎上高温烧制青花轮廓线,再填上红、绿、黄、紫等彩料,再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成品后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史书记载,成化年间的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以2.8亿多港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2014年7月,刘益谦在世人面前用这鸡缸杯泡茶,整个世界都看到了这个小小的鸡缸杯的价值。

明代的江南,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吴门四家以雅而著称,他们都画过大量的有关茶的绘画。其中文徽明最享盛名的《惠山茶会图》以雅集的形式,展现了文人们在天朗气清的山野品茗、赏画、雅游的盛景。围绕茶,他还有《品茶图》《茶具十咏图》《真赏斋图》等诸多佳品留世。唐寅茶画作品也很多,见于著录和传世的有《事茗图》、《煮茶图》、《慧山竹炉》等。尤以《事茗图》享有盛誉,此画绘文人雅土夏日相邀优游林下品茶的情景,其上有唐寅自题诗一首:“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其余如陈洪绶、仇英的绘画中,饮茶、煮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陈洪绶《停琴品茗图》中两位逸士相对而坐,听琴者以蕉叶铺地,左边有一茶炉,琴与茶与清幽雅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擅于水墨淡彩和小青绿的仇英,其茶画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如《烹茶洗砚图》《煮茶论画图》《松间煮茗图》《试茶图》等等,可见在明代文人心目中,茶与闲适是天然一体的。

清代的历代皇帝都爱好饮茶,因此清宫的许多礼仪活动也多与茶礼有关,茶具在宫廷茶礼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茶具是体现宫廷文化的表征与载体。其中最著名的“三清”茶具。三清茶是乾隆皇帝的独创,以贡茶为主,配以三样雅品。三清茶宴又称为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具有一定的规范,以陶瓷、漆器、玉器为主,盖碗居多,茶具的外壁上往往留有乾隆皇帝御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8]。

然而清代的茶绘画没有再现明代的盛况。其中佼佼者如丁云鹏、金农、任伯年等,在花鸟画的基础上添进茶的元素。不过,在市井层面却有可喜的变化。因为清代茶馆甚多,开始出现大量专门描写茶馆的绘画作品,画家把茶馆的各种场景转换到画面中来。茶馆中的说唱、音乐、戏剧等活动,茶艺术与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互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台。

茶作为一种饮品,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然而,茶又不仅仅是饮品,中国人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改变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

茶与艺术,互为表里,演绎出我们璀璨美好的中华文明。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风雅。茶与茶器、诗书画一体,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信仰。茶题材绘画在反映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与精神追求的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层的饮茶习惯和饮茶方式,与茶文化发展史相映成趣。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广阔的包容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艺术创作中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茶具饮茶《香林德水》茶具设计大众文艺(2022年23期)2022-12-25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陶瓷研究(2022年5期)2022-03-23哲品π杯 便携茶具中国品牌(2021年7期)2021-08-09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美轮美奂的茶具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作品四丝路艺术(2018年3期)2018-06-23进餐时饮茶或喝咖啡会缺铁吗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4期)2017-05-04竹材质茶具产品创新设计研究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6期)2016-12-01饮茶奥秘话你知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四季饮茶与健康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艺术 中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