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昕,孙尚德,纪俊敏
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目前脱除花生油中的多环芳烃主要采用吸附、低温沉降、溶剂脱除等方法[5]。吸附法由于其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油脂企业。植物油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吸附材料有多种,其中活性炭因成本低、吸附速度快而备受关注。罗凡等[6]指出活性炭对脱除食用油中的B[a]P成效显著,当活性炭添加量增加到3%,食用油中的B[a]P基本可以彻底脱除。崔玲等[7]的研究再次证明了活性炭的脱除效果,当添加0.2%活性炭时,油脂中B[a]P的脱除率达98%,当其添加量增加到2%时,B[a]P未检出。
吸附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脂中PAHs的浓度,但在脱除PAHs的过程中也会对小分子的营养成分造成一定损失。不同来源的活性炭因性质不同,对油脂中PAHs吸附效果也不尽相同。作者对3种不同来源的活性炭以及多壁碳纳米管进行表征,探究不同吸附剂对花生油中PAHs以及微量活性物质吸附的影响,为食用油中PAHs的吸附脱除机理进行探讨,为碳基吸附剂在食用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1 试验材料
花生油:由超市购买的花生在40 MPa条件下液压压榨得到;木质活性炭、煤基活性炭、椰壳活性炭:河南巨隆净水公司;多壁碳纳米管:苏州碳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多环芳烃(B[a]P、B[a]A、B[b]F和Chr)标准品(纯度均在98%以上),乙腈、正己烷、二氯甲烷等试验试剂:美国VBS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Quanta 400 FE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Tecnai G2 F2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美国FEI公司;SmartLab 3KW X 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公司;Nicolet 67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麦克3Flex多站扩展式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固相萃取装置:美国Supelco;RE-52AA真空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LD5-10离心机:北京京立离心机有限公司;MTN-2800W氮吹浓缩装置: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吸附剂表征
扫描电镜分析(SEM):将样品镀上一层很薄的金后,在2.0 kV电压条件下,将样品放大20 000倍观察分子形态。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将吸附剂样品稀释至适当浓度,超声分散均匀,取少量于铜网上,然后将样品放在TEM的样品架上,观察并拍照。
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磨过300目筛,压成薄片后垂直插入样品台,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启动X射线衍射仪,扫描记录衍射曲线。
红外分析:1 mg样品与KBr粉末混合,压成1 mm的片状在4 000~400 cm-1的范围内扫描。
氮气吸脱附:使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在-195.6 ℃下进行氮吸附测试。
1.3.2 吸附脱除试验
称取20 g待测油样(PAH4初始含量均为40 μg/kg),加入一定量吸附剂,搅拌使吸附剂与油样均匀混合,吸附结束后,将油与吸附剂的混合物倒入漏斗中,过滤,得到吸附后的净油。
1.3.3 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多环芳烃检测参考GB 5009.265—2021《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1.3.4 VE及甾醇含量测定
VE含量测定:称取0.5 g油用正己烷定容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使用配备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含量。
甾醇含量测定:参考 GB/T 25223—2010 以及邓金良等[8]的方法进行前处理。
2.1 对碳基吸附剂的表征
2.1.1 SEM和TEM表征
对不同吸附剂样品进行SEM观察,结果如图1 所示。由图1可以观察到活性炭的表面微观结构,椰壳活性炭的表面粗糙度很大,煤基活性炭的表面呈现鳞片状,木质活性炭本身也有裂缝及细微的斑点,但从整体上看纤维表面是平滑的;多壁碳纳米管为一维管状结构,且排列无序。
图1 椰壳活性炭、煤基活性炭、木质活性炭和多壁碳纳米管的SEM图Fig.1 SEM images of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coal-based activated carbon, wood activated carbon and MWCNTs
图2所示为3种活性炭和多壁碳纳米管的TEM 图。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较光滑,却也存在凹凸不平现象。另外,相比于木质活性炭的致密结构,椰壳活性炭和煤基活性炭分散更加均匀。这一结果与SEM结果相同。
图2 椰壳活性炭、煤基活性炭、木质活性炭和多壁碳纳米管的TEM图Fig.2 TEM images of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coal-based activated carbon, wood activated carbon and MWCNTs
2.1.2 XRD表征
对不同吸附剂样品进行XRD分析以观察类石墨微晶结构的不同,结果如图3 所示。
2θ在 25°和45°左右处出现了宽的带状峰,与碳的(002)峰面与(100)峰面对应,说明以无定形碳形式存在[9]。多壁碳纳米管样品的(002)及(100)峰更窄且强度更大,说明晶粒更大,晶化程度更好,晶相含量更高。而椰壳活性炭的各峰峰形尖锐,说明产物结晶完整。
图3 4种吸附剂的XRD图谱Fig.3 XRD patterns of four adsorbents
2.1.3 FT-IR分析
图4 3种活性炭的FT-IR图谱Fig.4 FT-IR spectra of three activated carbons
2.1.4 BET分析
使用BET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得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木质和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较大,分别为1 317.79 m2/g和1 544.68 m2/g,椰壳活性炭比表面积大于多壁碳纳米管。从BET脱附平均孔径来看,活性炭的平均孔径相差不大,范围为3.29~3.89 nm,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孔径较大,为9.66 nm。
图5为几种吸附剂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由IUPAC分类可知椰壳活性炭具有 Ⅰ 型等温线,这表明椰壳活性炭基本上为微孔固体。木质活性炭、煤基活性炭以及多壁碳纳米管为 Ⅳ 型等温线[15],并出现明显的H4滞后环,表明中孔中存在毛细管冷凝现象。
表1 4种吸附剂表面孔结构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surfac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four adsorbents
图5 4种吸附剂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Fig.5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curves of four adsorbents
2.2 对多环芳烃的脱除效果
使用不同材料样品对花生油中PAH4进行吸附研究,结果如图6所示。在木质活性炭和煤基活性炭添加量为0.1%时,B[a]P脱除效果均达到欧盟限量标准,木质活性炭和煤基活性炭的含量分别为(1.97±0.08) μg/kg和(1.87±0.01) μg/kg。椰壳活性炭在4种材料中的吸附效果最好,在添加量为0.05%时对B[a]P脱除率达到95.33%(含量为(1.73±0.16) μg/kg),在添加量为0.1%时对PAH4脱除率达到93.34%(含量为(10.40±1.92) μg/kg)。而多壁碳纳米管的脱除率相对而言较差,在添加量为0.2%时,对B[a]P和PAH4的脱除率分别为94.43%和78.78%(含量分别为(2.00±0.02) μg/kg和(32.77±1.96) μg/kg)。
图6 吸附剂种类和添加量对花生油中B[a]P和PAH4含量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adsorbent types and additions on the content of B[a]P and PAH4 in peanut oil
椰壳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可能与其粗糙的表面形貌有关,椰壳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与平均孔径均会通过孔隙填充机制对吸附油脂中PAHs的效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平均孔径。
多壁碳纳米管的吸附效果与其管状结构密切相关,多壁碳纳米管的晶粒更大,晶化程度高,且多壁碳纳米管的孔径(9.66 nm)远远大于多环芳烃分子(宽度为0.487~1.112 nm),吸附质易发生脱附。另外,比表面积减少,使吸附剂表面的官能团与多环芳烃的接触减少,不利于吸附的发生。
2.3 对VE和甾醇的保留效果
对不同材料处理花生油中多环芳烃后的油品进行VE含量测定,结果如图7(a)所示。在未处理花生油中,α-生育酚、α-三烯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的含量分别为(133.70±0.87)、(3.83±0.58)、(78.40±0.69)、(3.13±0.68) μg/g。当木质和煤基活性炭添加量为0.05%~0.2%时,VE的保留率范围为77.78%~49.57%。在椰壳活性炭添加量为0.05%、0.1%、0.2%时,VE的保留率依次为62.59%、50.60%、32.85%,而碳纳米管对VE的保留率为84.26%、69.74%、54.04%。Naz等[16]对葵花籽油进行活性炭脱色,也发现经处理后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分别下降了9.21%、0.61%和7.13%。
不同材料处理花生油后的甾醇含量如图7(b)所示。3种活性炭处理对花生油中甾醇的保留效果相似,且随着吸附剂添加量的增加,甾醇总量变化不明显,波动范围为(150.34~158.26) mg/100 g。当多壁碳纳米管添加量为0.05%、0.1%和0.2%时,甾醇的含量分别为168.87、170.19、173.45 mg/100 g。
根据活性炭液相吸附的基本原理,活性炭孔径为吸附质分子的1.8~3倍时最有利于杂质的吸附[17]。多环芳烃分子的宽度为0.487~1.112 nm,VE分子的宽度为0.992~2.424 nm,结合BET脱附试验结果,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孔径为9.66 nm。碳纳米管的孔径远远大于多环芳烃分子和VE分子宽度的3倍,因此碳纳米管对花生油中PAHs和营养物质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差。王傲等[17]研究了6种活性炭对稻米油的精制效果,发现随着平均孔径的增大,稻米油中谷维素的损失率也逐步增大,表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与其吸附性能密切相关。
图7 吸附剂种类和添加量对花生油中VE和甾醇含量的影响Fig.7 Effects of adsorbent types and amounts on the content of VE and phytosterols in peanut oil
通过对4种碳基吸附剂进行表征,对花生油中多环芳烃、VE和甾醇的保留效果综合分析,4种材料的吸附效果与其表面粗糙程度、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结构有关。椰壳活性炭具有粗糙、多孔的表面结构,因此对多环芳烃、VE以及甾醇都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而木质活性炭和煤基活性炭含氧官能团的红外峰强度较大,可以增强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多壁碳纳米管为管状结构,且具有较大的孔径,因此对多环芳烃、VE以及甾醇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差。
猜你喜欢椰壳花生油甾醇高甾醇植物油研究现状食品安全导刊(2022年32期)2022-12-07等速升温流态化下CaO/生物质焦的SO2/NO联合脱除特性洁净煤技术(2021年2期)2021-04-08以天然椰壳纤维加固的红黏土的力学性质研究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3期)2020-10-21人见人爱的椰壳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12期)2017-12-07椰壳效应与换种方式——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为例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17年4期)2017-05-04EMS诱变对花生油酸、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16年6期)2016-04-16低温和高温压榨花生油性质的比较研究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肉豆蔻挥发油抑菌及抗花生油氧化作用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5年5期)2015-02-06微波辅助植物甾醇油酸酯的酶促催化合成中国粮油学报(2014年8期)2014-02-06UPLC-MS/MS法测定多裂翅果菊中植物甾醇的含量食品科学(2013年14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