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食用菌栽培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时间:2024-03-07 11:21:02 来源:网友投稿

傅俊生 黄秋茹

摘要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农林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食用菌栽培作为现代农林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课程的改革优化,对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的新三农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食用菌栽培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旨在推进食用菌栽培课程的革新建设,为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农科;
食用菌栽培;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Q93-4;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0-0152-04

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正式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集结号[1],该宣言明确提出涉农高校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建设好高标准农林“金专”“金课”“高地”,给涉农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2]。食用菌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产量日益增加,然而菌种研发技术不成熟、栽培技术落后等問题仍普遍存在,我国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食用菌产业发展也面临困境。如何根据我国当前食用菌生产现状,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制定教学方案、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食用菌栽培课程建设意义

我国虽然是食用菌的产销大国,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却亟待改进[3],从当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可以看出,中国的食用菌生产将更加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行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食用菌栽培是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和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以培育菌物栽培相关人才为目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从食用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方式、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讲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论则从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细则、生长习性、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食用菌工厂化和周年化栽培技术。该课程契合新农科背景下国家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农业科学领域课程升级、培育一专多能新农科人才培育要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是专业农业人才建设的新选择。

2 食用菌栽培课程建设目标

新农科建设要求新型农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实践技能,食用菌栽培是一门以育种教育为根本,对食用菌的生理特性、栽培工艺、栽培方法等全面讲解的实践型课程。该课程通过深入研究食用菌栽培规律和栽培技能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牢牢掌握食用菌基础理论,包括食用菌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生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在食用菌栽培中合理应用生物技术,如利用光、温度、湿度、CO2浓度等不同变量控制出菇产量与质量,还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能够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综合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该课程通过食用菌技术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要求、岗位能力需求一致性的实现,达到培养新农科人才的目的。

3 食用菌栽培课程发展规划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5],食用菌栽培作为食用菌与菌物栽培2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以基础理论、生产实践与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坚持素质化教育理念,围绕实际需求及国家、产业发展策略,以食用菌栽培人才紧缺的现状为出发点,以优化菌物栽培、生产、加工管理为特色,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的新农科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通过培养学生掌握栽培学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分析食用菌种质、掌握培育方法及将菌种特性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该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实验实训及综合实践等教学模块,各模块相互关联、协调发展构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田间栽培实践结合,增强其专业自信,推进“一专多能”拔尖人才建设探索,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

3.1 立足新时代特征,完善教材内容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石,教材的建设必然要表达时代的新要求,体现时代性[6]。传统教材存在缺乏外文版本或中文版本内容不全等问题,食用菌栽培教材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基础,在“新农科”背景下进行了重新修订,教材的编写由国内专家学者及其教学团队根据教学与实践经验、参考相关科研领域成果整理而成,围绕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在食用菌栽培的主干课中另设立若干模块或专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与细化。新教材摒弃了以往将食用菌栽培限制在季节化的单一栽培模式,将工厂化栽培及相同实验操作编写入内,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融入课程思政,从栽培生态、使用功效、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随着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食用菌栽培课程将为生物检测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基础。

3.2 夯实教育发展根基,配备优质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7]。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训,通过实践锻炼、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教师队伍,学校还积极组织老中青传帮带等,提高教学团队的理论水平与社会实践经历,为新时代的学生培养提供保障。

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教学团队聚集了本校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的优质师资力量,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菌物研究中心教学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成果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以实验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团队为单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研究特色。目前,菌物研究中心的师资队伍具有梯队结构完整、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丰富且应用前景广阔3大特点,已经成为我国菌物学科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3.3 科教协同,促进实践基地高水平建设

学校建立多维度培养基地、食用菌栽培专用操作台、田间实验室,与企业、农科院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科研、实训任务与导师引导结合,同时邀请食用菌从业人员进课堂,打造产学研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与思路发展的平台,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三农实用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训分为3个模块:①大学一年级时期,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常规实验课动手能力培训,掌握菌种鉴定、活化、育种等基础操作实践;
②大二与大三年级时期,安排专业实训及暑假实践活动;
③大学四年级时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美好乡村共建”“三下乡”等家校实践,组织参与暑期食用菌栽培生产实践等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用到田地栽培、企业生产中,提高其将理论转化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4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

“新农科”建设要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8],不断提升农林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新农科课程在原有农业类专业人才培養模式基础上,加入国际农业发展的最新理念及相关知识内容。食用菌栽培课程以各菌物不同栽培方式的特点、分布情况、菌物的药用价值等多方面实际需求为基础,采用任务驱动法,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培养效果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设置了“食用菌栽培原理”“食用菌栽培实例”“培养目标与技能”3个模块,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各单元的教学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①熟悉不同食用菌周年化及工厂化栽培的种类及生长规律;
②掌握各食用菌栽培、加工、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
③根据生产实践需求,实训与模拟生产结合设计并完成报告。食用菌栽培课程以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为引领,完成从基础课程向应用课程的转变,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

3.5 优化成绩考核方式,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农科理念指引下的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是多元融合的。因此,完善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多样的成绩评定与考核机制是新农科教学中培养人才主观能动性的一大举措。食用菌栽培课程采用试卷考核、论文答辩、实训及报告撰写、科研成果、实践和竞赛成果、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作业30%、实践报告30%、论文答辩20%、课堂表现15%、科研活动5%)+实训成绩(实验课操作成绩60%+企业实训40%)+期末成绩]/3=总评成绩(图1),以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能够主动思考的新型适用人才。

3.6 夯实评教机制,引导师生、同行互评

教学评价是对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好反馈,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对教师评教的基础上补充自我评价环节并积极引导,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教意识。新农科理念下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习态度和重吸收所学知识,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评教的真实性,突破学生因个人的情感因素不能公正公平地评教的瓶颈,由此形成较为统一的评教动机和态度,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实客观的评教,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直接受益者。

同行评价是为了让教师之间共同分享教学经验、相互指导、相互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科专业的发展。匿名评价可减少评价者的顾虑与评价的过度主观性,提高教师对同行评教参与度。可以根据评教结果组织优秀教师开课分享,加大信息交流力度,也给教师们提供互相学习观摩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4 总结

新农科人才培养以质量提升为落脚点,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在食用菌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下,食用菌的栽培原理及研究范围逐渐扩展,食用菌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和栽培技术成为研究重点,为了更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找准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是新环境下农业院校稳步推进学科建设的基础。福建农林大学教师团队对农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以食用菌栽培课程改革为先机,通过对教材、教师队伍、教学体系及考核方式的优化,与时俱进,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深入田地、树立爱农助农的责任感,为新时代农业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及食用菌栽培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法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侯永侠,杨杰,程全国,等.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J].农业经济,2022(8):133-134.

[2] 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9):150-152.

[3] 钱叶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J].食品界,2017(7):140-141.

[4] 韩德果,杨国慧,于泽源.《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4-46.

[5] 冀瑞卿,李玉,李晓,等.“新农科”背景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210-1217.

[6] 丛晓红.“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教材的时代性[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5):238-240.

[7] 张坤朋,郭卫云,王兴云,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4):103-104,122.

[8] 孙其信,林万龙.胸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18.

(责编:张 蓓)

猜你喜欢新农科课程建设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25期)2020-07-18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5期)2020-06-21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15期)2020-05-12“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23期)2019-12-27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湖北畜牧兽医(2019年11期)2019-12-17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14期)2019-08-27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农科 食用菌 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