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深入”还是“跑题”(2022年)

时间:2022-08-09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深入”还是“跑题”(2022年),供大家参考。

是“深入”还是“跑题”(2022年)

 

 是“深入” 还是“跑题”

 是“深入” 还是“跑题”

  在最近一次评论课上, 我与同学们一起面对这样一篇作品引发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 9 月 14日专栏中的 《教师“过节” 为何如“过关” ?》这篇文章, 是如何从社会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声讨, 过渡到对教育自主权问题的思考的呢?

  我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马上感到这篇文章在认识上“深入” 的特点, 因为作者的议论没有停留在教师节或教师收礼的问题上,而是进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上。

 然而, 课前一位同学传来的评论分析作业, 却反映出, 她在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时面临的一些困惑。

 于是, 我请这位同学走上讲台,谈了她对这篇文章的不同看法:

 “单单看题目, 会觉得这是一篇关于对教师节送礼问题的思考,但随着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由此得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无权,而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自主权的思考。

 这应该算是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的思考。

 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及对现象背后本质思考所占比重大体相当, 所以我认为作者一开始就只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声讨,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是教育权的问题, 为此又展开了对教育权的思考。

 实际上, 作者已经稍微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 但在每一段中作者都提到了‘教师节’ 、 ‘声讨节’ 这样熟悉的、 重复的字眼,所以读者并不觉得他转移了主题, 这样的过渡十分巧妙, 而且提升了这篇文章的高度。

 ”

 这只是这篇作业的一段。

 在作业中, 这位同学虽然最终肯定了这篇评论认识的高度和其过渡的巧妙, 但是, 她所言作者“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 的感受, 还是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说,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 “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 是认识深入的一般规律的话, 那么在评论文本中“由此及彼” 的表现过程, 恐怕还有一个合理

 性问题。

 因为, 由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讨论, 很可能被读者看作是“跑题” ――或者用那位同学作业中比较委婉的话来说, 是“稍微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 。

 “跑题” 这个说法, 中学写作文的时候就有, 高考作文评阅时,也往往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标准。

 我不大认可高考作文评阅中“跑题”的标准, 因为命题写作本来就是受限制状态下的表达, 这种限制(命题)的合理性, 主要是为了考生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起点, 以保证评分的公平。

 考生只要由这同一个“起点” 出发即可各自发挥; 出题者没有必要再在这个“命题” 中对考生思考空间、 方向的限制(何况这些限制往往并未明示) , 以削减创造力所需要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

 这种“跑题” , 并非作品自己的主题不集中, 而只是没有按照出题者设计的方向走而已。

 而在日常“自主命题” 的评论写作中, 我认为, 主题的稳定和论点的集中之所以有必要, 因为它们是在大众传播条件下传播效率的一个要求――给读者留下一个印象鲜明的论点, 以避免他们在快节奏的阅读中“迷失” 。

 那么, 从阅读的角度看, 怎样确认评论的主题呢?

  一种情况是: 作者在标题和尽可能靠近开头的位置把主题和论点明示给读者。

 这样, 读者对文章后面内容的理解, 都会围绕着这个主题和论点, 并且以后来的材料还可以加深对主题和论点的理解。

 另外一种情况是: 作者并未在标题或靠近开头的位置将主题和论点明示于人, 但是读者会从标题或开篇的文字中“猜测” 文章的主题。

 这会产生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 读者的“猜测” 正确, 他们在文章后面的文字中得到了确认, 而且作者在后面明示了主题和论点; 另外一种是, 读者先前的“猜测” , 没有在后面的阅读中得到确认, 甚至作者在后面明示的主题、 论点与读者在前面的“猜测” 不相符。

 那么,在后一种情况下, 又会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读者陷入“迷茫” , 理解受挫; 第二种是, 在读者坚持自己先前对主题的“猜测” 的情况下, 他们会认为是作者“跑题” 了。

 这些情况, 都可能发生在动态的、 个别化的阅读理解之中。

 它们反映的是评论的阅读理解作为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的规律。

 从一

 定意义上说, 它们正是作者的风险。

 在评论写作中, 认识的“深入” 是有风险的。

 作者的风险不仅在认识活动之中, 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的关系; 其中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本质。

 而作者的这种确认可能在读者那里得不到认可。

 作者的风险还可能在表现活动之中, 即作品的“文面” 上, 读者在阅读中看不到作者从谈论一个事物到谈论另一个事物的合理性。

 克服前一种风险, 需要作者组织较强的论证材料, 这是一个说服过程。

 而克服后一种风险, 则需要合理的文字敷设, 尤其是自然的、 醒目的转折、 过渡词语。

 这两个过程往往融为一体, 就是带着读者由一个认识层面进入另一个认识层面。

 这样一个转换过程, 在小说、 散文等形象思维的艺术作品中, 往往被作者有意“遮蔽” , “移步换景” , 显得“自然无形” 。

 但在评论这样的逻辑思维作品中, 却需要格外明显的“指示” ,即作为议论线索“路标” 的连接词语来明示, 以免读者在快节奏的阅读中突然迷失了路径。

 当然, “深入” 的一种风险, 就是被认为是“跑题” 。

 其原因既有认识方面的――即评论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力的论证; 也有表现方面的――即由于没有自然合理和明确的过渡性提示, 使读者误以为作品是“两个主题” , 而非一个主题。

 当然, 没有“深入” 的“跑题” , 也是可能存在的: 那就是作者确实被事物之间各种自然的或偶然的联系所支配, 由一个事物议论到另外一个事物, 而不管它们是否表达了同一个认识和主题。

 总之, “深入” 是在同一个主题之下、 同一个认识线索上的思维的进展,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不同的事物; 而“跑题” 则是涉及了不同的事物, 却没有集中在同一个主题之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推荐访问:是“深入”还是“跑题” 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