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曝光,供大家参考。
新年伊始, 根据王版“分工做一个专题讨论, 针对摄影的技术、 理念, 后期等, 可以是文字的, 当然图文并茂最好。
”指示精神, 并从偶自身学习摄影来的感悟, 偶就来浅淡一下曝光吧, 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菜园新老朋友们指正, 这里先行谢过!
在胶片时代也许我们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那时候的相机以手动的为主, 很少有能自动测光的, 买回胶卷, 在被子里摸索着装好, 根据胶卷盒上的提示, 外出拍摄时手动设定好光圈与快门。
如果是初学者, 当负片冲出来后也许会发现胶片上要不就全亮曝光过度, 要不就全黑, 什么细节也没留有下。
要不就被曝光补偿的概念搞晕, 为不知道补偿多少曝光量而苦恼? 今天的你根据相机说明书已经学会了 如何使用包围曝光, 当然通过网络也已经知道了 “白加黑减”的规则。
当今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拥有一部数码相机, 单反, 卡片机也好都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掌握操控相机, 并从苦练曝光的境遇中解脱出来, 让你非常准确地实现曝光。现代技术下的数码相机能够做到这一点。
你需要一部能够手动调整曝光, 或可使用光圈, 速度优先, 程序设定的相机具有曝光补偿功能, 让你能够控制曝光量。
用数码相机拍摄时大家杰一般都会回看液晶屏上拍摄效果。
那么当我们看回放的影像时, 主要看的是什么? 判读拍摄的内容? 还是查看拍摄数据? 或是将图
像放大了看细节?
今天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幕回放的影像并不准确, 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机上看着漂亮的照片, 等到在电脑上看或冲出来的时候却是模糊或是过暗过亮。
好的摄影人在端起相机之前就预见了照片的样子, 如果他不想在后期过多的调整的话, 他所要确认的是曝光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
那么, 就从判读曝光开始吧。
图片可点击:
图片可点击:
一、
用什么来判断曝光?
答案是————直方图。
所以, 我们建议在回放照片时, 首先查看直方图, 就像专业摄影师做的一样。
直
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像素的亮度, 左暗右亮。
直方图从左到右分成“很暗”、 “较暗”、 “较亮”、 “很亮”四个区域, 我们可以把“较暗”和“较亮”的区域看成中灰影调的区域, 把“很暗”看成画面的暗影区, 把“很亮”看成画面的高光区。
纵座标代表像素的数量, 直方图越高的地方, 这个亮度在画面中占得面积就越大。
在上边照片中, 从直方图上看, 照片上大部分影调位于“较亮”和“较暗”的区域中, 天空位于直方图的“很亮”区域; 而深色树枝山体则位于直方图的“很暗”区域, 直方图表示这张照片曝光是正常的, 细节丰富。
图片可点击:
二、 怎么判断曝光和调整曝光?
在当今数码相机时代, 当我们在冲印店里听到的或许是“这张要不要调亮一些”、 “那张要不要调暗一点儿”之类的言语。
前面我们看到的照片, 曝光属于正常。
那么, 如果减少或增加曝光量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减少曝光量的时候, 直方图会向左移动, 很可能在直方图最左侧已经超出的边界, 左侧的“山根”看不见了 ,就会曝光不足; 增加曝光量的时候, 直方图会向右移动, 很可能在直方图最右侧已经超出的边界, 同样,右侧的“山根”看不见了, 就会曝光过度; 请记住下面的口诀你就会轻松地利用直方图判断和调整曝光:
○ 左边山脚见不到, 暗部细节被丢失;
○ 右边山脚见不到, 亮部细节被丢失;
○ 两边山脚见不到, 加减曝光断分明;
○ 山峰靠右亮区大, 山峰靠左暗影多;
○ 山谷如果在中间, 中间影调少细节。
左边山脚见不到, 暗部细节被丢失:
顾名思义, 直方图的左边看不见末端, 也就是“暗部溢出”, 这表明景物的暗部细节没被数码相机完全记录下来, 溢出的部分在照片里表现为“死黑”, 这些像素的记录值为 0。
上图照片就属于这种情况。
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 曝光的时候有意的减少了 2 档, 致使暗部溢出。直方图分布于左半边, 右半边空出, 这说明尚有增加曝光的可能。
像这样“左边没头儿”、 “右侧空余”的直方图, 我们增加曝光量就会使直方图整个向右移动, 从而使景物的暗部细节能够记录在数码相机里。
这就是“向右曝光”。
图片可点击:
右边山脚见不到, 亮部细节被丢失
直方图的右边看不见末端, 也就是“高光溢出”, 这表明景物的亮部细节没有被数码相机完全记录下来,溢出的部分在照片里表现为“死白”, 这些像素的记录值为 255。
如果你拍摄的照片像上图左边的照片一样, 直方图“右边没头儿”、 “左侧空余”, 那么减少曝光量就会使直方图整个向左移动, 从而使云层的亮部细节能够记录在数码相机里。
这就是“向左曝光”。
图片可点击:
两边山脚见不到, 加减曝光断分明
如果直方图的两端都看不见末端, 也就是“高光和暗影都溢出”, 这表明场景中的光影动态范围大于数码相机所能记录的动态范围。
这时候, 我们就必须有权衡利弊, 根据要表现的主题, 找到重点突出的地方。如果要重点表现亮部细节, 就舍弃暗部细节, 向左减少曝光; 如果希望突出暗部细节, 那么就舍弃亮部细节, 向右增加曝光。
不过, 通常情况下, “晃眼的白色”要比“低沉的黑色”更可能成为视觉干扰。
所以, 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 如果溢出的高光没有在画面中起到辅助作用。
我会建议你向左减少曝光, 记住这是在“直方图两边都看不到头”的情况下。
就像上面的这张照片一样, 我们对于“取舍”的概念并不只限于选择“曝光过度”还是“曝光不足”。
山是我们想拍摄的主要对象, 那么, 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 上面无细节的天空越少越好。
实拍的时候并没有进行曝光补偿, 只是对准山进行测光, 曝光量自然也已经变化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问:
按照前面所讲的,从照片的直方图看, 这张照片是不是应该向右增加曝光呢?
图片可点击:
很多数码相机对于红色比较敏感, 景物中红色的物体往往容易产生“红色溢出”, 而致使红色的部分地方没有细节, 那么建议你做一些针对红色物体调整曝光和调整饱和度的试验, 得出自己的结论。
两边都看不到头的直方图, 说明影像的动态范围已经超出了 数码相机所能记录的极限。
这个时候直方图左右两个末端相聚最远。
那么, 如果直方图两个末端相距很近, 这表明所拍摄的景物反差很小, 你的数码相机完全可以记录下来景物的动态范围, 甚至还绰绰有余。
当场景反差比较低, 左右曝光都可以的情况下, 是向左减少曝光呢, 是还向右增加曝光呢, 或是什么也不改变?
图片可点击:
二、 码相机的曝光原则
这些曝光原则建立在直方图确实有参考意义的基础上, 如果相机内的直方图本身误差很大, 那么建议你将相机送回维修部维修。
原则一、 不溢出原则
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数码相机的拍摄。
在景物的动态范围大于数码相机所能表现的动态范围时,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光比场景的拍摄, 比如夜景拍摄、 冰灯拍摄等, 你至少应该让一个方向上不溢出。
你还可以想办法使光比减小, 比如对暗部补光, 这样我们的相机就可以记录场景中的等多细节。
我们总会觉得夜景拍摄要增加曝光时间, 甚至要半小时、 一小时的曝光。
事实上, 如果是灯火辉煌城市夜景并不需要这么做。
从直方图上来看, 画面中大部分处于“很暗”的区域中。
事实也是如此, 不然被灯光照亮的远处寺庙怎么才能突出出来呢? 光源的部分有少量的溢出, 直接对准光源拍摄总是会这样。
但这并不影响到整个画面, 因为它们占的面积非常小, 而且又节奏的出现在画面中成为点缀。
图片可点击:
原则二、 白加黑减
你可能在网络上看到了 一些数码相机“向右曝光”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右侧不溢出的情况下尽量向右曝光。
这么做的理由是:
如果在后期把暗部提亮会产生很多噪点, 而后期针对高光部压暗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 既然你知道煤炭是黑的, 为什么还要“过曝”后再把它压暗呢?
所以, 我更愿意推荐你使用“白加黑减”的原则。
当画面中亮的部分占很大面积时, 我们需要增加一些曝光, 也就是向右曝光:
比如拍摄大面积的雪景, 你可以适当向右增加曝光, 注意不要让高光溢出, 并且还要保证雪的纹理和细节; 同样, 当画面中暗的部分占很大面积时, 我们需要减一些曝光, 也就是“向左曝光”:比如当你在拍摄大面积的煤炭时, 可以适当向左减少曝光, 注意不要让暗影溢出, 并且还要保证煤炭的纹理和细节。
上面这张照片是表现由白雪和阴影构成的起伏和雪的质感,可以看出高亮的部分已经接近直方图的最右端,这样可以很好地表现出雪地的质感与亮度。
同时, 我们注意到雪地上的阴影仍然处在直方图的“较亮”区域。
图片可点击:
从上图直方图上看, 右侧还有些余量, 也就是说, 我们还可以再向右进行曝光。
但事实上, 我并没有这么做。
相反的, 我在原有的测光基础上, 向左曝光 1 /3 档。
这样的曝光可以更好地表细节。
无论是“不溢出原则”还是“白加黑减”原则, 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总原则上, 那就是——你要去看懂直方图, 并根据拍摄的主题和直方图去增减曝光量。
现在, 拿起你的数码相机, 去快乐地拍照吧!
推荐访问: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曝光 准确 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