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8-10 14:5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大家参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 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 则基础牢; 农村稳, 则社会安; 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 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 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 中央审时度势,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 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 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 垃圾处理、 安全用水、 道路整治、 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 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 就业,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 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 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 所谓” 新农村” 包括 5 个方面, 即新房舍、 新设施、 新环境、新农民、 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

 会” 的要求; 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 水电、 广播、 通讯、 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 有文化、 有道德、 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 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 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时, 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 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 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 *****爆发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 不要资本主义苗”,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之后, 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 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 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都成了现实。

 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

 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的教训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上世纪 80年代初, 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 概念,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 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 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 不解决,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 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新的发展阶段, 初步具备了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200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3 万亿元,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5%以上, 财政收入达 2.6万亿元, 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 发展的要求, 加大对 “三农” 发展的支持力度。

 否则, 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村改

 革, 促进农村发展, 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 通过创新促发展, 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 市场、 体制三大制约, 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 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 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 土地、 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 耕地在过去 7 年中减少了1 亿亩, 人均下降到 1.2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1/3, 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 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57∶ 1 扩大到 3.23∶ 1; 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 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

 因此, 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 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 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 三农” 问题始终是全局性、 根本性的问题。

 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 设施配套、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 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 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

 1 页

 1

 2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 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 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 三个文明” 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 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 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进入” 十五” 发展期间以来, 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

  (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 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4 年, 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 67.2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290.5 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320 元。

 (二)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 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 林业生态建设、 人畜饮水改造、 县乡 道路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 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 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业发展有了后劲, 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中小学校舍建设、 远程教育网络建设、 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与此同时, 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 培养农村科技能人。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 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 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

 展。

 与此同时,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文化、 服务、 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移动电话、 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 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大多数乡 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但是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

 人多地少,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 农民收入近 80%来自农业。

 近年来, 虽然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 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