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菌种复筛(修改),供大家参考。
菌种复筛 1、 菌种耐酸性能的测定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1.1 菌种来源:
筛出的具有较高降胆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编号为 1-4、 1-7、1-31 的菌株。
1.1.1.2 培养基 (1)
MRS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温-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氢二钾 2.0 g、 柠檬酸氢铵 2.0 g、 乙酸钠 5.0 g、 硫酸镁 0.5g、 硫酸锰 0.25g,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灭菌 20 min。
(2)
耐酸实验培养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温-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氢二钾 2.0 g、 柠檬酸氢铵 2.0 g、 乙酸钠 5.0 g、 硫酸镁 0.5g、 硫酸锰 0.25g,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灭菌 20 min 用盐酸调节 MRS 液体培养基 pH分别为 1.5、 2.0、 3.0, 121℃灭菌 20 min。
(3)
MRS 固体培养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温-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氢二钾 2.0 g、 柠檬酸氢铵 2.0 g、 乙酸钠 a5.0 g、 硫酸镁 0.5g、 硫酸锰 0.25g,20.0 g 琼脂, 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灭菌 20 min。
1.1.2 实验方法 1.1.2.1 菌种活化 将于 4℃保藏的菌种接种于 MRS 液体培养基中, 37℃培养 16-18 h。
1.1.2.1 菌种耐酸性的测定 将活化的菌株按 2%的接种量分别接到 pH 值为 1.5、 2.0、 3.0、 4.0、 5.0 的 MRS液体培养基中, 于 37℃培养。
分别于 0、 2、 4、 6、 8 h 后, 对被测样进行 10 倍梯度稀释选取后三个稀释度, 分别取 200 µL 于灭菌后的平皿中, 将固体 MRS
固体培养基倾入平皿中, 37℃培养 48 h, 观察菌落数。
实验中以不经过调节 pH值的 MRS 培养基为对照实验。
每个做 2 个平行样。
2、 菌种耐胆盐性能的测定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菌种来源:
筛出的具有较高降胆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菌株。
2.1.1.2 培养基 (1)
MRS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同上 (2)
耐胆盐实验培养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温-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氢二钾 2.0 g、 柠檬酸氢铵 2.0 g、 乙酸钠 5.0 g、 硫酸镁 0.5g、 硫酸锰 0.25g,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添加猪胆盐使 MRS 液体培养基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1%、0.2%、 0.3%, 121℃灭菌 20 min, 备用。
(3)
MRS 固体培养基
同上 1.1.2 实验方法 1.1.2.1 菌种活化
将于 4℃保藏的菌种接种于 MRS 液体培养基中, 37℃培养 16-18 h。
1.1.2.1 菌种耐酸性能的测定 将活化的菌株按 2%的接种量分别接到猪胆盐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1%、0.2%、 0.3%的 MRS 液体培养基中, 于 37℃培养。
分别于 0、 2、 4、 6、 8 h 后,对被测样进行 10 倍梯度稀释选取后三个稀释度, 分别取 200 µL 于灭菌后的平皿中, 将的 MRS 固体培养基倾入平皿中, 37℃培养 48 h, 观察菌落数。
实验中以未添加猪胆盐的 MRS 培养基为对照实验。
每个做 2 个平行样。
3、 菌种抑菌性能的测定(同时测定菌株的产乳酸的能力,产过氧化氢的能力)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菌种来源:
实验菌株:
筛出的具有较高降胆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菌株 1-4、 1-7、 1-31。
指示菌:
实验室保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3.1.1.2 培养基 (1)
MRS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同上 (2)
指示菌用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牛肉膏 3.0 g, 蛋白胨 10.0g, NaCl 5.0 g, 蒸馏水 1000 mL,121℃灭菌 20 min, 备用。
固体培养基另加琼脂 20.0 g。
3.1.2 实验方法 3.1.2.1 菌种活化
分别将保藏于斜面培养基的待测菌与指示菌接种到 MRS 液体培养基与琼脂培养基, 37℃培养 16-18 h。
转接 2 代。
3.1.2.2 抑菌能力的测定 吸取 1mL 活化后的致病菌于平板后加入适量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 待其凝固。
将牛津杯放入平板中, 分别吸取 200 µL 实验菌株的发酵液置于牛津杯中,置 37℃恒温培养 24 h, 观察周围抑菌圈。
3.1.2.3 菌种产乳酸能力的测定 按 10%的接种量接种于 20 mL 的含有 CaCO3的 MRS 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 于 37℃恒温静止培养, 取发酵液 5 mL, 3800r/min 离心 10min, 以除去菌体和碳酸钙沉淀。
吸取上清液 1mL 置于洁净离心管中, 加水 50 mL, 加 4mL 浓度1mol/L NaOH 以调节发酵液 pH 大于 12, 钙黄绿素指示剂 0.02g, 用浓度 0.05mol/L EDTA·Na2溶液滴定至背光观察黄绿色荧光转变为橙色为止, 并记录消耗掉的体积 V(mL)。
3.1.2.4 菌种产过氧化氢的能力
将300 mL/L的H2O2用氯化钾缓冲液稀释为0、 0.1、 1、 10、 20、 40、 80共7个梯度(nmol/L), 分别取200 µL作标准曲线。
在96孔板中加入各待测菌上清液,每孔200µL。
每个样本加两孔。
各孔加入酚红-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 氯化钾缓冲液(酚红0.56mol/L, HRP17U/mL)
20 µL, 振荡1 min, 加入0.5 mol/L 氢氧化钠10 µL 混匀, 终止反应。
在BIO-TEK自动微板读数仪上635 nm读数。
用医学实验数据处理智能系统软件包回归拟合并优选出 工作曲线, 换算H2O2浓度(nmol/L)。
4、 菌种粘附能力测定 4.1 菌体重悬液的制备
将细菌培养物 3800 r/min,4℃, 离心 15 min, 收集菌体, 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菌体 2 次, 10 mL/次。
以磷酸缓冲液为空白对照, 并用磷酸缓冲液调整菌液浓度,使其在分光光度计 600 nm 波长下 OD 值为 0.6±0.02。
4.2 菌体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通过试验菌种对碳水化合物的亲和力反映菌种表面的疏水性。
取 4 mL 菌体重悬液分别加入 200 µL 十六烷和二甲苯, 对照组不加, 该两相体系通过漩涡彻底混合 60 s, 静置 15 min 分层。
取水相, 以磷酸盐缓冲液为空白对照, 在 600 nm下测量吸光度值, 记录。
表面疏水性(%)
=(对照组 A600-实验组 A600)
/A600*100.进行 5 次独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