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研故事【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14 1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教研故事【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我教研故事【优秀范文】

 

 1我的教研故事

  今年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也想为这次活动出份力, 于是我选了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 作为我的公开课 , 以下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和期间的故事。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 注重联系生活, 扎实、 灵活、 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 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 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依据新课标要求、 教材特点, 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准确地翻译全文, 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

 背诵, 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

 准确翻译文句,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实际,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 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 把准确翻译文句,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 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 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 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另外,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 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所以, 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为此, 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 说、 析、 品、 评,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文章如出己之口, 如出己之心, 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 人和事, 所倾吐的情和意, 所阐发的哲理, 叩击学生的心灵, 引起共鸣。

 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神韵、 风格。

 品析语言法:

 本文构思巧妙, 感情浓郁, 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 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光。

 ” 采用小组讨论, 让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 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 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点勾画、 多摘抄积累、 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主动参与学习, 摄取知识, 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 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按照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的步骤进行。

 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

 这样导入, 衔接旧知识, 又联系新知识, 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 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 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 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新课进行过程中, 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 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

 第二环节、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 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

 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 习得语感, 积累感性材料。

 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 进入意境。

 第一遍:

 听读 学生听配乐朗诵, 以此为示范向导, 让学生进入情境;

 4第二遍自由读 读法自定, 或朗读, 或默读, 甚至可以吟唱。

 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 认知个性, 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此时,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 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 看谁读得最清楚、 流利。

 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完成教学目标 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

 (1)

 .读准每一个字音; (2)

 . 注意正确断句; (3)

 . 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

 以完成教学目标 2: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

 (1)

 . 字词句一一落实, 尽量做到对译; (2)

 . 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然后学生自读, 结合书下注释、 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若仍不懂, 则举手问老师, 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

 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 精读课文 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 在这一过程中, 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 参与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共同讨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并相机点拨、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

 探究作品 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 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定的说服力” , 我设计这一环节,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锻

 5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在这一环节, 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

 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 5 分钟,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总结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

 学生正感受到“收获” 的满足感时, 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把“收获” 变为创造。

 首先, 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 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 “注重兴趣与感悟、 注重朗读与积累、 注重个性与反思” , 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 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是我“生命课堂” 教学理念的实践!

 或许, 由于学生的阅历, 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但是,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 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 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 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 随着阅历的增加, 对这篇文章, 对“教学相长” 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让学生学会感悟, 学会阅读, 学会积累,学会表达, 是我这堂课的追求, 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 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 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 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 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 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推荐访问:我教研故事 教研 优秀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