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残奥精神(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1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王佩芳 大家都知道, 第十三届北京残奥会已于 2008 年 9 月 17 日圆满闭幕, 中国以 89 金、 70银、 52 铜位居榜首, 令世界为之惊叹。
残疾人是最弱势的却又是为数不少的一个群体。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残疾人 6. 0 亿左右, 我国约有 8000 多万残疾人, 占全国总人口 6.34%。
其实, 残疾人往往有着过人之处,比如, 盲人的听力极其敏锐, 聋哑人的肢体语言往往丰富而灵动, 也正因为如此, 在一些欧美国家, 人们将残疾人称为“有特别才能的人” 。
残疾人体育是指个体的人在生理、 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 改善身体机能的运动。
残疾人体育兼有群众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的特点。
群众性体育以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增强体质、 康复健身为目的; 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 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 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
残疾人体育运动, 不仅仅是为了比赛,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 走向社会, 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
因此, 残奥会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特殊的体育盛会, 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更能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 尊重与关爱, 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这些残疾人运动员走过的路, 也许远比健全运动员的路更加艰辛; 他们所受过的苦, 也许比健全人所遭遇的更加苦涩; 他们的名字, 也许不如奥运会明星那样广为人知。
但是, 他们却用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的精神故事激励世人:
珍惜生活、 发挥潜力、 创造奇迹并非不可能。
其实国际残奥会刚开始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 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的一种康复活动。到了 1948 年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国立脊髓损伤中心举办了残疾人体育比赛, 当时只有 16 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参加, 此后该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
到了1952 年, 由于荷兰运动员的参加, 该运动会就演变为国际性体育活动。
1960 年, 紧接着夏季奥运会后, 举办首次世界残疾人运动会。1976 年, 国际残疾人组织决定, 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与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合并,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伤残人士奥运会。
1988 年, 国际奥委会决定: 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必须在同一城市举行。
2000年, 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签署协议规定: 申办奥运会的城市, 必须同时申办残奥会; 奥运会后一个月内, 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运场地举行残疾人奥运会。
从 1960 年至今已举办了 13 届夏季残奥会。
如果说体育运动是人类与自身极限做斗争的典范, 那么残疾人体育就是典范中的典范。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把自己封闭起来, 而是自尊、 自强、 自信、 自立, 冲破孤独和隔膜, 从封闭走向开放。
2“世界荣誉的桂冠, 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
” 在每一个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背后, 都有一串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赛场上, 用自己的拼搏, 为自己和祖国争得了奖牌、荣誉和尊重 在中国体育历史上, 很少有人不知道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许海峰,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中国实现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 北京残疾姑娘平亚利的名字。平亚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视力只有 0.1。
1 863 年, 进了 盲校, 她的运动天赋得以展现并被加以培养。
1 982 年, 被选入国家残疾人运动队, 并荣获三枚远南运动会的金牌,1 枚银牌, 1 枚铜牌。
1 984 年举办第七届残奥会时, 我国首次派队参赛, 平亚丽参加盲人跳远 B2 级的比赛, 以 4.28 米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 实现了 我国在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而这枚金牌也成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她还获得一枚短跑项目 的铜牌。
从 1982 年到 1988 年, 她曾先后参加过两届全国残运会和两届“远南” 运动会, 并多次夺得短跑、 跳远和 400 米冠军。
现为高级保健按摩师。
2001 年, 创办了平亚丽盲人保健按摩服务部。
2003 年, 被评为“北京市盲人按摩行业文明服务标兵”。
2004 年, 她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在中国开办的“SYB 创业项目”, 成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楷模。
在 2008 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 平亚丽作为火炬手在导盲犬 Lucky 的引领下, 点燃了主火炬手侯斌的火炬。
具有传奇色彩的孙长亭原本是南京某部队的主力队员, 他 14 岁参军, 把人们称为绿茵场上屡建奇功的“最佳射手”。
17 岁赴老山前线,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赫赫战功, 重伤致残, 被中央军委授予 “战斗英雄”称号的人民功臣。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了一条腿——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来说, 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 但是, 失腿之痛并没有使他沉沦, 热爱运动的他又来到了残奥会赛场上。
在巴塞罗那运动场上, 他以 1.70 米的身高抗衡着最矮也是 1.85 米的欧美选手。
比赛前, 五大三粗的欧美选手们的确是很轻视他的。
他被激怒了,激怒了的他将标枪投出了, 投出的标枪超过上次世界纪录的 48.48 米, 上帝垂青于他的居然是 52.26 米, 也就是说, 下次世界赛场上人们将把他的 52.26 米作为要破的世界纪录。
离开运动场以后, 他在天津开办了假肢厂, 制作先进的假肢; 热爱运动的他还组织了一支小足球队, 免费招收学员踢球。
每逢春节, 他总要带上许多吃的东西到孤儿院看望孩子们。
王晓福 6 岁时不慎被高压电击伤, 失去了整个右臂, 生活改变了他应有的模样。
12 岁那年, 不会游泳的他被带到云南省游泳教练面前——他手大脚大, 身高 1. 74 米, 穿 44 码的鞋。
刚刚见到游泳池时, 王晓福还有些害怕, 但他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游泳。
过了不久,4 种泳姿全学会了。
教练说他水感特好, 手一划就往前走——是个游泳奇才, 像“大脚” 索普一样。
13 岁时, 他长到 1. 82 米, 成为参加“远南” 残疾人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3因为体育, 王晓福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如今, 王晓福已经是国内外残疾人游泳界的名人。近两年来, 他无论参加国内国际大赛都满载而归。
人们说, 只要有王晓福参赛, 这个级别的金牌一般就不会旁落。
2002 年, 他荣获了中国电视体育奖首次设立的“年度最佳残疾人运动员” 奖。
2003 年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上, 东道主南京破天荒地选择了来自云南的王晓福传递火炬的最后一棒, 由他把残运会火炬交给中国残联**邓朴方。
对他来说, 这是无上的荣誉。
张小玲从小酷爱乒乓球, 14 岁时球技在钦州市小有名气。
19 岁时右腿不幸患上急性肿瘤被截肢, 但对乒乓球仍然情有独钟。
1984 年, 张小玲开始让丈夫陪她进行训练, 经过艰苦磨练, 1988 年首次出征汉城残奥会时就取了金牌。
此后的五届残奥会上, 获得单打和团体五连冠, 共夺得 10 枚金牌。
张小玲创下辉煌, 使她无可争论地成为残奥会乒乓球赛场的“第一人” , 被誉为残疾人“乒坛皇后” 。
51 岁的“乒坛皇后” 张小玲在 9 日的半决赛中失利, 无缘女单六连冠, 成为很多报纸的头条, 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残奥会历史上最伟大乒乓球运动员的地位——从汉城残奥会开始, 她创造了女单和女团双双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而这 20 年“光荣之旅” 的代价是, 20 多年来, 她用坏了 13 条假肢; 8000 多个日子里, 她每天戴着 4 公斤的假肢训练十多个小时,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
不过, 无缘六连冠并没有让她很沮丧,“我还没到退役的时候呢”。
在昨天的铜牌争夺赛中击败法国运动员迈里之后, 张小玲笑着说道, “我已经夺得 5 枚单打金牌了, 是时候让其他运动员拿这枚金牌了。”同学们, 每一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每个人都有追求和梦想, 我们要从残奥会运动员身上学会自强、 自信、 自立; 学习他们不向命运低头, 勇敢地面对现实, 一次次挑战命运, 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 学习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坦然对待自己的残疾, 以健康心态告诉世人, 我能行!
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和多高的精神境界啊, 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而我们现在还常会为学习压力大、 与父母沟通不畅、 人际交往受阻等原因, 整天闷闷不乐, 抱怨生活, 消极对待现实, 严重的甚至轻视生命。
和残奥会运动员相比, 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我们为什么要怨天尤人, 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生命如此美丽, 应加倍珍惜与热爱。
我们不妨可以收集运动员成长故事, 了解他们如何战胜困难, 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残奥会的金牌是重要的, 但残奥会运动员表现出来的精神更值得关注!
愿残奥会的精神成为激励同学们成长的源泉。
愿残奥会运动员成为同学们的榜样, 从自强、 自立、 自信的精神中汲取营养, 健康主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