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历史意义,供大家参考。
《甲申三百年祭》 的历史意义
一、 案例文本 六十年前, 一篇吊祭李自成革命的短文在西柏坡被毛泽东当作整风教材推荐给了全党同志, 当时正是毛泽东即将带领胜利之师进京赶考的前夕。
这就是《甲申三百年祭》。
其篇顾名思义, 是回顾和反思 1644 甲申年 3 月 19 日崇祯自尽,明朝灭亡, 大顺建朝, 转眼也灭亡之史实。
该文意不在明, 而在继明而起瞬息即逝的大顺政权, 他的建朝立国到灭国瓦解只有四十来天。
明朝进入崇祯时代, 早已陷入了末世状态。
崇祯依赖宦官治国, 既说明政府里精英人才的馈乏, 也说明自身政治才干与治国能力之不足; 连年旱蝗成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剥树皮而食, ……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 遍地难民饿殍,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 始相聚为盗”, 浩荡皇恩此刻却“苛刻寡恩”, 口惠而实不至, 也自丧失了民心。
而卧榻之侧的关外,皇太极的满清大军虎视眈眈。
明王朝内外交困, 朝纲失措, 即使不葬身在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手中, 也会被大清的虎狼之师埋葬, 或者在蜂起云涌的民患中焚毁。
真正让《甲申三百年祭》 感叹的, 是那个转瞬即逝的大顺王朝。
由于它的短暂, 它终于没能登上中国的历史朝代年表, 李自成也未能与刘邦、 朱元彰齐肩列身于中国历史的帝王谱系表。
人们感叹的, 正是它在已经象所有王朝那样缔造者已将革命推向成功、 并已象模象样开朝定都的情况下, 缘何“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转眼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沦为历史闹剧, 成为过眼云烟。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 中这样谈论他的心得:
“小胜即骄傲, 大胜更骄傲, 一次又一次吃亏, 如何避免此种毛病, 实在值得注意。” 他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这篇文章, 不要犯李自成的错误,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通过《甲申》 一文领悟并提醒全党同志体会的这样一个中心思想, 那就是警醒革命成功者不要重演大顺政权的悲剧。
他与刘、 朱、 周等革命成功者“进京赶考” 时互相勉励与诫勉全党, 也要求全党如何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艰苦奋斗作风等。
事实证明, 毛泽东等第一代革命领导者借《甲申三百年祭》 给革命胜利者的警示确实具有高瞻远瞩的作用。
几十年来, 人们进一步解读出大顺政权的失败是因为它的缔造们者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一是骄傲自满, 二是腐化堕落。
两大原因中, 犹以骄傲自满为主要原因。
二、 思考讨论题
1、《甲申三百年祭》 留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2、“两个务必” 思想, 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 案例点评 中国共产党人进京后至今, 转眼又到了甲申年,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已快屹立六十个年头。
这期间也有风浪坎坷, 也有内忧外患, 和李自成一样进京不久就遭遇外来强敌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交战, 面临比破坏一个世界更难的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经济建设的任务, 甚至还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样险恶的国际环境,然而共产党政权终究没象大顺政权那样垮掉、 烂掉, 没有象大顺政权那样来去匆匆, 没有重演黄炎培所担心的历史周期律, 而是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并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创造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辉煌。
在共产党政权的领导下, 社会经济正在持续繁荣, 政治文明正在深化发展, 国家民族正在走向稳定富强。
不能不说, 毛、 刘、 周、 朱一班人进京赶考时清醒的头脑、睿智的远见, 给革命胜利者打下的免疫针所发挥的免疫力发挥了作用, 共产党人没有骄傲自大, 没有固步自封, 没有得意忘形, 而是在政权意志的支配下, 在谨慎、 学习和一个个转变中成熟起来。
同时, 中国共产党内部特有的自律、 纠错和去腐的组织机制, 对于遏制组织的腐败和溃散, 促进组织的保洁和良性发展, 卓有成效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
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余年、 建立政权近六十年之不倒这一事实本身, 就足以说明共产党政权、 执政能力与三百六十年前的大顺政权相比, 要高明得多, 高尚得多, 高超得多。
三百年后进京赶考的共产党人, 确实不同于李自成当年带领的那批考生。
四、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 重温“两个务必”,
弘扬“两个务必”,
探究“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的执政规律, 使学生明确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是我们当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步, 贯彻落实光学发展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本案例可用于第十五章第三节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部分的辅助教学, 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 着重分析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重申坚持“两个务必”,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抓, 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而使党肩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 推动改革开放, 实现国民经济有好有快发展, 不负人民的重托。
(作者:
胡江华)
推荐访问:《甲申三百年祭》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