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时间:2022-08-16 10: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供大家参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4)07(b)

 -0212-01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迅速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冲击尤甚。

 智能手机在课堂内的畅通无阻, 使得教师越来越处于“独角戏”的尴尬境地, 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课程表现最为明显, 因而我们必须适时进行改变, 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高校教学中意识形态内容及传播的创新

 当今时代,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主流意识形态要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而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同, 就必须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正确揭示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规律、 新特征, 科学地解释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 新问题, 令人信服地回答学生遇到的疑虑和困惑。

 当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向我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回答以及面对的新问题。

 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矛盾, 直面学生的质疑, 真诚的解答这些新问题, 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可能学生原本积累下来的对社会的积极认识还会发生退化。

  其次, 需要创新意识形态课堂传播的方式。

 我们的意识形态的养成方式必须考虑到面对的激情有余、 理性不足的青年学生这一现实土壤, 改变单一的灌输模式, 更趋向于感性化, 多元化, 以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面对意识形态教育距离感明显的现实, 我们需要学会在宣传语言及形式上进行创新, 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 增加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 多利用现代的视觉文化传播方式, 使理论内容能够以一种更生动、 更活泼、 更形象的方式将自己展示出来, 借助学生的感性思维来较好地了解和理解知识。

 充分借助现代的数码技术、 影像技术、 电子技术等手段, 将理性化的概念系统感性化, 以更直观、 感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2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互联网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堵”的同时,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的是寻找新的方式来适应这一无法逆转的现状。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其“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项目 的报告中提及, 73%的教师表示他们(包括他们的学生)

 会使用智能手机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近一半的教师使用电子阅读器或平板电脑来进行教学。

 数字鸿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大。

 在 35 岁以下的教师中,有 64%对于自己运用数字技术的水平“非常自信”, 55 岁以上教师此项比例降为 44%。

 中国虽没有类似的具体数据支撑, 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手机用户,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教师在信息工具的使用比例上不逊于美国。

  基于智能工具在学生与教师群体的使用频率, 高校在国家发展上的知识创造者角色,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正深刻的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 那教育行业尤其是高校在这一潮流中最应该扮演探路者的角色,

  做到主动而非畏惧改变。

  近年来, “微课”“幕课”的兴起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更侧重了课外与课堂的结合, 提供给了学生更多知识探讨、 思想交流的空间。但互联网在课堂的运用还明显不够, 这些形式在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 对课堂效果改善并不明显。

 原因就是, 课外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 但很多学生并不能做到; 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实行多年后, 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倦怠感, 单向的传授方式并没有改变, 除去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外, 教师的魅力远比不上手机。

 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 三网融合带来家庭智能、 物联网建设帮我们实现物物信息共享。

 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 高校应探索如何在课堂内实现网络一体化, 实现多媒体讲台与学生通讯工具间的互联, 拓宽学生参与课堂的渠道, 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3 高校信息渠道的统筹管理

 3.1 对信息源与信息媒介的管理

 互联网作为人类的虚拟生存空间, 网络中的人也不具有现实世界中的可感知性, 在虚拟的开放空间中, 他们更容易抛弃掉责任带来的压力, 而尽情释放。

 网络传播极强的隐蔽性也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保护, 免于信息可能的危害带来的责任。

 因而在互联网我们可以体会到信息透明带来的社会进步, 但也易受各种难辨真伪的负面信息及网友的负面评价所影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热点事件引发的无休止谩骂, “五毛”“网特”“人肉搜索”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充满地域歧视的粗俗攻击等。

 这些声音严重干扰了主流意识的传播, 不利于社会和谐,

  因而在信息源头上, 国家应尽可能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信息源进行管控, 并加快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信息源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隐蔽性、 个性化特点在管理上难度较大, 且容易带来争议, 但信息媒介的管理则相对容易, 更易规范。信息媒介大多是作为组织实体运转, 业务边界清晰, 职责界定清楚。它们在信息传播中理应旗帜鲜明的捍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服务于社会的良性沟通。

  3.2 学校对信息工具进课堂的管理

 信息工具尤其是手机对课堂的占领, 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 很难找到有效的管理方式。

 这需要学校在具体的规章制度做出明文的规定, 使得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够以量化考核的方式, 使学生提高工具使用的成本, 对其形成一定的威慑。

 此外, 在课堂信息工具的管理上,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 使考核方式更加多元。

  3.3 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

 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网络学习以及交流的渠道。通过内部网站, 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 讨论活动, 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工具。

 建立专门的互联网论坛及学生组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管理来改变自己。

  总而言之, 互联网满足了普通人表达与参与的意愿, 虽伴随各种争议, 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开放。

 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在观念的交锋中才能寻找到适合与这块土壤的对接方式,

  也才能更为坚定有力。

 高校最容易接受与产生新鲜事物, 互联网虽然给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但也促使我们做出改变,尊重并引导年轻人表达的意愿, 学会利用互联网在交流中来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帮助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蚀,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获得青年学生的高度认同。

推荐访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互联网 意识形态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