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一五取得重大成就(完整),供大家参考。
原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
201 0 年 1 0 月 20 日
第一部分
石化化工行业
一、 总体发展情况 (一)
前三年经历了发展高峰期 “十一五”前三年,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产品市场活跃,装置高负荷运行, 企业效益较好, 产业和布局结构调整步伐较快, 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 在发展中求优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 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在此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21 . 25%、 1 8. 28%和21 . 50%, 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发达国家化工产业的增长速度。
主要产品能力、 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二)
后两年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2008 年下半年以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石化工业经历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油价下降迅速向石化产业下游传递, 石化产品价格的下跌幅度远高于油价的下跌幅度; 经济衰退引发石化下游市场疲软,直接影响石化产品的需求, 造成出口下降; 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产生市场供需矛盾。为应对金融危机, 国家于 2009 年 5 月出台《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 全行业认真落实调整振兴规划,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行业的企稳回升, 保持了较快发展。
二、 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
炼油能力大幅提高
截至 2009 年底, 我国拥有炼厂 1 50 多个,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 4.51 亿吨/年, 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规模达到千万吨级的炼厂 1 4 家, 占总能力的 37.3%。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 炼油技术水平也取得较快发展, 依靠自主创新,目前已经掌握了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
近期我国建设的单套炼油装置规模不断提高, 如 1 200 万吨/年常减压、 300 万吨/年重油催化、 21 0 万吨/年加氢裂化、420 万吨/年延迟焦化、 41 0 万吨/年加氢精制、 1 50 万吨/年催化重整等。
(二)
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
传统煤化工逐步成熟, 国内合成氨、 甲醇、 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2%、 28%、 93%和 58%。
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 目前煤制油、 煤制烯烃、 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正顺利推进, 其中神华煤制油工业示范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已试车成功, 新型煤化工产业即将步入产业化轨道。
技术装备方面,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制油技术、 大连化物所 DMTO 技术、 清华 FMTP 技术等,在世界煤化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三)
化肥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00 年以来, 我国化肥产量由 31 86 万吨增至 2009 年的 6707 万吨(折纯养分, 下同)
, 年均增长 8.6%, 自给率由不到 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2009 年我国生产氮肥 4864 万吨, 磷肥 1 480 万吨, 钾肥 363 万吨; 生产合成氨51 36 万吨, 尿素 2932 万吨。
化肥(实物量)
进口 392.1 万吨, 出口 884.8 万吨。
氮肥自给率 1 04%, 磷肥自给率 1 1 0%, 钾肥自给率 76%。
总体上看, 化肥工业基本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四)
化工新材料发展提速
化工新材料包括有机硅、 有机氟、 工程塑料、 膜材料、 高性能纤维、 纳米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等, “十一五”期间化工新材料工业增加值大幅提高。
传统化工新材料领域, 我国已发展成为初级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 同时, 2009 年底, 我国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已达到 1 1 9 万吨/年, 未来几年内, 我国有机硅单体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而且还会有大量出口。
新材料目前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将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有快速的发展。
(五)
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石化产业的布局形成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集聚产业区和上海漕泾、 南京扬子、 广东惠州等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 并建成了上海化学工业区、 宁波化工园区等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和地方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
(六)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大型石化装置采用了自主研发技术, 如 MDI 大型化技术, 丙烯酸及酯技术、 二甲醚技术等,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一批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建设的工业化示范装置进展顺利。
如 50 万吨/ 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项目、 60 万吨/ 年煤经甲醇制烯烃(DMTO)项目, 3 万吨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的 FMTP 工业性试验装置建设, 万吨级聚苯醚(PPO)项目。
(七)
国产化装备取得突破
国产化关键装备制造取得了突破。
乙烯行业的乙烯裂解气压缩机、 乙烯机、 丙烯机等“三机”立足国内制造, 大型乙烯裂解炉、 大型空气装置实现国产化; 烧碱用离子膜实现国产化; 我国自主开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在国内推广; 自主开发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投煤量为 1 000 吨煤/ 天的工业化装置。在生物化工领域, 高纯度井冈霉素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实现产业化, 提高了井冈霉素产品的质量, 打开了国际市场。
第二部分
钢铁行业
一、 粗钢产量快速增长, 占全球比重不断增大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 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 健康发展。
2005 年, 我国粗钢产量 3.53 亿吨, 占全球粗钢产量的 30.8%;2009 年, 我国粗钢产量达 5.68 亿吨, 占全球粗钢产量的 46.6%, 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 20 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
预计 201 0 年, 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 6.2亿吨。
“十一五”期间, 粗钢产量年均增幅将达到 1 2%左右。
二、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05 年以来, 我国钢铁行业大力开发和生产国内相对短缺的钢材品种, 钢材品种和质量不断提升, 大量取代了进口钢材。
长期以来相对短缺的板材产量增长快于长材增长, 板带比逐步提高,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国产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钢材进口量呈下降趋势, 出口量不断增加, 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5 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 92%, 2009 年提升至 96%。
三、 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加快, 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能替代进口用于 50 万伏以上等级超高压大型变压器, 并成功应用于我国三峡电站。
宝钢、 鞍钢、 本钢等企业的汽车板质量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不断缩小。
一大批机械行业用高端特殊钢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钢铁工业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 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建成投产, 成为我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的临海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顺利投产,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
宝钢梅钢通过自主创新集成, 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连轧生产线。
四、 联合重组步伐加快,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不断形成。优势企业集团跨地区重组加快, 宝钢集团重组**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和宁波钢铁, 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和天铁冷轧, 武钢集团重组昆钢、柳钢和鄂钢, 首钢集团重组水城钢铁、 贵阳特钢、 长治钢铁和通化钢铁。
区域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一定规模, 河北省唐钢、 邯钢、 宣钢、 承钢、 石钢和舞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 山东省济钢、 莱钢、 日照钢铁合并成山东钢铁集团, 湖南省湘钢、 涟钢和衡阳钢管组成湖南华菱钢铁集团, 大连特钢、 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组建东北特钢集团。
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2005 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 35.4%, 2009 年提高至 43.5%, 年均提高 1 .6 个百分点。
201 0 年, 随着鞍钢重组攀钢、 本钢兼并北台、 首钢重组通钢、 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的组建, 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五、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各项指标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 干法除尘、 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 烧结烟气脱硫、 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 节能水平不断提高、 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 节能减排指标取得新进展。
2005 年, 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 吨钢耗新水分别为 741 千克标煤和 8 吨新水, 2009 年分别降至 61 9 千克标煤和 4.4 吨新水, 年均下降 4.6%和 1 6.1 %。
2009 年, 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 4.9%和 7.9%。
六、 淘汰落后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 我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
201 0 年, 按照我部下达的 201 0 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任务, 全年计划淘汰落后炼铁和炼钢能力 3524 万吨和 921 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 1 1 696 万吨、炼钢产能 691 4 万吨, 可分别完成计划淘汰量的 1 1 7%和 1 26%。
七、 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为解决产业集中度低、 布局不合理、 淘汰落后进展缓慢、 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201 0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 0〕 34 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 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办发[201 0]34 号文发布实施以来, 各地区和钢铁企业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 钢铁行业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 兼并重组、 工艺装备、 安全生产等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正得到有序规范。
八、 实施“走出去”战略, 境外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工业实施了“走出去”战略, 加大了国际合作和境外投资力度, 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宝钢、 鞍钢、 武钢、 华菱、 太钢、重钢等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 巴西、 利比亚等国投资参股铁矿石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资源保证能力得到增强。
鞍钢、 武钢还将在美国和巴西合资建设钢铁生产企业, 成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企业的成功案例。
第三部分
有色金属行业
一、 行业规模持续增加
有色金属产量稳步增长, “十一五”前四年,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1 2.28%, 预计 201 0 年产量 3000 万吨。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 “十一五”前四年, 规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 32.53%, 2009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71 6.9 亿元, 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 1 .4%。
有色金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 年均递增 1 5.45%, 2009 年达到 831 .97 亿美, 其中进口额年均递增 21 .41 %,出口额年均递增 1 .1 5%。
二、 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产品能耗下降, 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2009 年铜冶炼综合能耗降到366.26 千克标煤/吨, 与上年同比下降 1 7.56%; 氧化铝能耗降至 659.37 千克标煤/吨, 与上年同比下降 1 7.00%;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 1 41 71 千瓦时/吨, 达到国际原铝协会制定的 201 0 年 1 4600 千瓦时/吨的节能目标。
三、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显著
我国自主研发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和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 淘汰了落后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 自主开发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
骨干铜冶炼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鼓风炉炼铅技术(SKS)
获得成功, 引进的艾萨炉—鼓风炉炼铅技术得到很好的运用, 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新工艺试产成功, 基夫塞特直接炼铅工艺也正在被引进。
铜加工业生产技术及装备快速提高, 特别是在节能、 节材、 缩短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产品品种、 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铝板带热连轧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以及大型挤压机的采用, 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采用铸轧坯料生产 0.005mm 以下超薄铝箔, 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生产该产品的国家之一;自主开发成功世界万吨级油压双驱动挤压机, 生产出 350 公里时速的高速列车铝型材, 实现列车车体材料国产化。
四、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有色金属冶炼产品质量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铜、 铝、 铅、 锌、 锡、 镍、 银、 钴、特种铝、 铝合金等 1 0 种产品的 64 个品牌已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银市场注册; 在国家开展的历次质量抽查中, 合格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早期出现较多的产品质量一致性差、 表面质量差、 包装质量差的老问题, 已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加工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
铝箔、 PS 印刷版板基、 电容器用高压阳极箔质量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铝合金建筑型材品种齐全、 产品质量世界领先, 满足了
国内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精密铜管产品向“高、 精、 强”方向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大量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
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充分显示了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实力。
五、 资源开发取得一定突破
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保有资源储量较“十五”有明显的提升。
截至 2008年底,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