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嘎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历时研究范本

时间:2022-09-04 08:3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哇 嘎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历时研究范本,供大家参考。

哇 嘎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历时研究范本

摘 要:语气词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它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语气词都具有独特个性,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是四川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做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和共时描写(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更能理解四川方言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关键词:四川方言;
语气词;
历时研究

一、四川方言概况

黄伯荣、廖旭东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中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1]4关于四川方言,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蒋宗福在《四川方言词语考释》中提到“四川方言属北方方言,使用的范围,从地理和行政区划上说,包括重庆市直辖以前的四川全境及周边邻省部分地区。四川方言在北方方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西南官话中也占主导地位。四川方言是指以成都话(成都话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及青白江、金堂县境西北等成都东部地区。)为代表的四川官话。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但作为地区方言,仍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较大差异。”[2]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文章以虚词中的语气词为考察对象,选取了7个四川方言语气词(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进行历时研究和共时描写。

二、语气词相关问题

(一)语气词的定义

贺阳在《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对语气和语气词作出全面理论表述:“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是说话人表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从形式上看,语气要通过语法形式来加以表现,这个语法形式必须是封闭的。”[3]从这里看出语气词就是表达说话者主观意识的手段之一。汉语的语气词由来已久,但“语气词”这个名称出现较晚。王力先生在他194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称为语气词,认为:“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叫做语气,表示语气的虚词叫做语气词。”[4]同时,王力先生在马建忠“传疑”“传信”的基础上将文言语气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类,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著作如《汉语史稿》《中国语法理论》中沿用了这一理论,这种分类和名称为现在大多数学者采用。本文采用黄渤荣、廖旭东版《现代汉语》中对语气词的定义,即:“语气词是附着在全句后面或居中词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跟句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的虚词。”[1]304

(二)语气词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语气词是一类数量较少并且封闭的一类虚词。语气词的使用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大多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各家对语气词的分类看法不一。[5]16常见的语气词分类标准有:位置分布、语音特点、语气意义、形式与内容、使用频率等。[5]16将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关于句中语气词,李小凡谈及:“就是将句中某些词语或分句的最后一个音节加以延长来表示对该词语的强调,以便于考虑后面要说的内容”“语气词正好可以用来承载这种延长出来的暂顿音节”。[6]按照形式与内容的分类标准把句末语气词分为三类,分别是: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询问语气词。[6]

1.事态语气词:用于客观的叙述、描写实际情况的陈述句。

2.情态语气词:多数时间用于带有某种主观态度或情感的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

3.询问语气词:用于疑问句,表示提出问题并请求对方回答。[5]17

(三)四川方言语气词的特性

四川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方言语气词有一致的地方,普通话中的部分语气词四川话中也有,例如“啊”“了”“嘛”“的”。不过表意和用法不完全相同,又或者是语义和功能大致相同,但是语音差距较大。四川方言中有许多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气词,是四川方言所特有的,普通话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例如“哆”“嘎”“嗦”等语气词。

三、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

(一)嗦

查北大语料库,我们发现,“嗦”这一字最早出现在《祖堂集》中。《祖堂集》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出现于五代南唐。而在这本史籍中,“嗦”实际是“索”的意思,意为催问、催请。[7]例句: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嗦”字从口,在这里有“询问”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强化和“速道!速道!”的语气,更显“催问”的意思。到了清代,“嗦”这个字又有了新的意思。例如《红楼梦》中“老嬷嬷道:‘我们小爷罗嗦,恐怕还有话问。’”这句中的“嗦”表示说话烦多。《七侠五义》(上)中“只冻得他哆哆嗦嗦。”这里的“嗦”表示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七侠五义》(下)中“旁边又有一个喽兵说道:‘他既不肯将话告诉你,就将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罗嗦’。”这里的“嗦”也是说话烦多的意思。《狐狸梦全传》中“作什么多这一番罗嗦?”在这句中“嗦”既表示行为繁琐又有催促的语气在里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施公案》中“那龙爪断折在下面,嗦然一声,全行突下。”这句中的“嗦”是一个拟音词,没有其他意思。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几个含义:

(1)“嗦”表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例:陈白露注视着黄省三,注视着他的嘴唇无声地哆嗦了一下。(曹禺《日出》)

(2)“嗦”表示说话繁多。例:我觉得无须在剧本上啰嗦。(曹禺《日出》)

(3)“嗦”表示音译,无实际含义。“盘嗦里”指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4)“嗦”表示声音,在这里是拟音词。例: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风扫残叶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白先勇《孽子》)

(5)“嗦”表示质问语气,这里与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例:我强行超车,听见后面警笛大作还在大喇叭里骂,龟儿子,你想死嗦,靠边,停车。(李承鹏《寻人启事》)

“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如:

(1)“嗦”在现代四川方言中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句末,既能表明说话人自己的态度,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也能传达由周围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不满、质问、征询、否定等情绪。[8]例如“不可以嗦”中的“嗦”就表达不满的语气,“还要求我废寝忘食嗦”中的“嗦”表达质问的语气。

(2)“嗦”用在陈述句中,表示说话人接收到了听话人的信息,而后对听话人要知道的信息做出答复。例如:①你说他的衣服嗦,早就遭雨淋湿完了。②搞了半天你说的人是她嗦,我早就认得到她了。

(二)哆

一般来说,“哆”作语气词本字为“著”。[9]107首先,从语音的历史演变来看,“哆”在《广韵》中,为敕加切,徹母、麻韵、开口、二等、平声字。比较“哆”字的中古读音和现代读音,虽然声、韵、调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都符合语音的古今演变规律。四川方言中的“哆”字与现代汉语中的“著”字韵母相同,“哆”与“著”的古音声母同属知组。由此可见,四川方言中“哆”字的读音与“著”字的读音古今都有联系。“著”在《说文》中意为飯攲,从竹者声。“著”作语气词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例如《祖堂集》(卷一)中“师曰:‘倒却门前刹竿著!’”。而“著”的先时语气词功能,大约产生于元明时期,也可写作“着”“者”“咱”等。[9]107如《元刊杂剧三十种·关大王单刀会》中“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咱慢慢的相别”。《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中“被玉筲发讪,……说:‘姐,你休鬼混我,待我扎上这头发着’”,第九十五回中“薛嫂道:‘桂姐,且不要筛上来,等我和奶奶说了话着’”。不仅如此,在四川方言中“哆”的其他用法也与汉语史上“著”的各种语法功能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著”的语法功能非常多样,“哆”在现代四川方言中的先时语气词用法是“完成”义“著”语法化的结果。从具体的语法意义来看,可以分为“先行”“勉强”“趁机”“条件”四类。如:

(1)先行:好久去买东西?——明天哆。

(2)趁机:这儿这么安逸,我先耍会儿哆。

(3)勉强:你先忙到哆,我一会儿就来帮你。

(4)条件:给我买个礼物嘛。——考到第一名哆。

(三)哇

“哇”在《说文》中的注释是:哇,谄声也,从口圭声。“哇”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意为呕吐。例如《庄子》中“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到了西汉,“哇”又出现了新的含义,淫靡的乐声。例如扬雄《法言》中“中正则雅,多哇则郑”。东汉刘歆《遂初赋》中“树木坏而哇吟”。“哇”在这里意为叫喊声。六朝时候的佛经译文中也有“哇”的出现,在这里应该是音译过来的,无实义。明代也有“爪哇国”一词出现,这里的“哇”也是音译过来的。明代小说《夏商野史》中有“独蠢、陶斯也醉不提防,应弦而倒,其余都哜哇乱叫。”,这里的“哇”是一个象声词。“哇”作为语气词使用是到了清代才有的。例如小说《七侠五义》中“只听妇人道:‘谁是你姐姐?乐子是好朋友哇。’”,在这句话中“哇”就是一个语气词。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哇”有以下几个含义:

(1)“哇”作为“啊”的语音变体,表示肯定语气。例:我在集体宿舍住哇。(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2)“哇”作为叹词,表示感叹。例:哇,他们应该让你去做什么青少年的辅导老师,好有励志的那种感觉。(《杨澜访谈录Ⅱ》)

(3)“哇”作为音译词,无实际含义。例如:爪哇岛。

(4)“哇”作为拟声词,无实际含义。例:终有一日,这位功夫之王还会踢出他的经典动作,然后大吼一声“哇——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张小蛇《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5)“哇”作为“啊”的语音变体,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语气。例:也许我会得罪别人,说:就你那么狂,我们演怎么就不好哇?(1994年报刊精选)

(6)“哇”作为“啊”的语音变体,在句末表示惊叹语气。例:(笑声)首先我招呼他:“哈罗!穿花衣服的先生,您好哇!”(《读者》)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哇”就是“啊”的语音变体。[10]但在四川方言中,“哇”不仅是“啊”的语音变体,它还有自己独特的语气词功能。如:

(1)“哇”用于是非疑问句,表示有疑而问,疑问程度较高,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吗”。[11]44例:①是你拿了我的书哇?②是这儿哇?③你去过成都哇?

(2)“哇”表示提醒或者建议,含有委婉的祈使语气。[10]44例:①先吃个水果哇?②路上在下雨,你打把伞哇?③你跟我们一起去吃饭哇?

(3)“哇”用于是非问构成的反问句中,常带有讽刺、挖苦、责备的语气。[11]44例:①我没回来,你不晓得先把饭煮起哇?②未必然你还敢打我哇?③你不吃饭是想登仙哇?④是你把我的杯杯打烂了哇?

(4)“哇”用于两项或两项以上并列的选择问句中。例:①走路哇,还是坐车哦?②我们是这哈儿走哇,还是等一哈?③你想吃饭哇,还是吃面?

(四)嘎

“嘎”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形容人聪明乖巧而调皮的,常含有喜爱的意味。例如《祖堂集》中“学人遂近前,师以手拨开帐,云:‘嘎。’”。“嘎”在《广韵》中的记载为古黠切,如黠,见。明代时候,“嘎”也作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例如《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喻孺人接着,这叫做是个‘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嘎了一声,说道:“原来占课又弗吉个。’”。小说《今古奇观》中“从人丫环们多慌了,急去灶上撮哄些嘎饭,烫了热酒拿来”。这里的“嘎”与“饭”合称为“下酒菜”,这种用法在明代小说中较为常见。“嘎嘎”连用可以表示一种两头尖中间大的儿童玩具,也写作“尜尜”。例如小说《七侠五义》中“原来里面是个嘎嘎形儿,全无抓手”。不过“嘎嘎”在这里是用来形容窟窿的形状两头尖中间大。“嘎”作为语气词出现是在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我告诉你,马二把打嘎,你给我走球罢!”。这里“嘎”表示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了”几乎一致,表示事情结束的意味。但在清代,“嘎”还是最常用作象声词。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嘎”有以下几个含义:

(1)“嘎”用作拟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在这里表示人的笑声像鸭子或大雁的叫声。例:谈情说爱的侯腊梅讲到这,嘎嘎嘎地笑起来。(刘亚舟《男婚女嫁》)

(2)“嘎”用在方言中和“小子”一起表示调皮淘气的男孩子。例:“奶子一样啊,还够大嘿,吊上二、三个嘎小子也吃不亏。”(魏艳《女孩儿》)

(3)“嘎”用作拟声词,形容短促响亮的声音。例:嘎地一声,门开了,一个年过半百的络腮胡站在门边。(星城《立体交叉战争》)

(4)“嘎”用作音译词,无实际含义。例:嘎拉木普格。

“嘎”在现代四川方言中有其独特的用法。如:

(1)“嘎”用于肯定陈述句句末,表示询问、求证,有强烈的想要得到对方认同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吧”。此时说话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再询问听话人只是想要从听话人那里得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回答。例如:①你等哈儿要过来我这儿嘎?②他是去了成都嘎?③今天是10号嘎?④老师今天回来嘎?

(2)“嘎”具有请求的意味,希望自己的做法得到对方的允许,含有比较客气的商量口吻,相当于“好吗”的意思。例如:①我可以借一哈你的书嘎?②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图书馆嘎?

(3)“嘎”在对话中,用于非问句句末,称呼语之前,害怕对方没有听清自己说的话,带有强烈的征询对方意见的语气。例如:①我们十一点半去吃饭嘎?——嘎,小钦?②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去剪头发嘎?——嘎,小陈?

(五)哈

“哈”这一字最早有记载是在西汉时期,作量词,口。例如《淮南子》中“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这里的“一哈水”就是“一口水”。元朝《朴通事》中“攀胸下滴溜着一个珠儿网盖儿罕答哈”。这里的“哈”是蒙古语音译过来的,不是它自身的意义。“哈”常用来作音译外来词,这在明代小说中很常见。在《万历野获编》中有“撒马儿罕,在哈烈东北”。这个“哈烈”便是音译过来的地名。明代时期,“哈”还用作象声词,形容笑声,例如《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有“三宝老爷是个内官性儿,一听见说道偷得来了,扑起巴掌来,哈哈的大笑”。《西游记》中有“巨灵神忙哈哈跪下道:‘弼马温果是神通广大!’”。这里的“忙哈哈”是形容急急忙忙的样子。《西游记》中有“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这里的“哈”是傻、蠢的意思,这个用法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西游记》中有“八戒不敢言,掬掬嘴,挑着行囊,打着哈哈”。这里的“打哈哈”是指随便对待、敷衍。《醒世姻缘传》中有“我也看拉不上,冻的赤赤哈哈的”。这里的“哈”也是象声词,形容受冻时口中发出的声音。《金瓶梅》中有“我在这背哈喇子,谁晓的”。这里的“背哈喇子”指的是偏僻的地方。清代时期,“哈”有张口呼气的意思。例如小说《七侠五义》中有“起初盆内潮润,继而攒聚露珠,犹如哈气一般”。“那一人拿着千里眼镜儿,哈着腰儿瞧的神情儿,真是活的一般。”中的“哈”是弯、伛的意思。《儿女英雄传》中有“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说”。这里的“哈”是吓唬、呵斥的意思,这个用法在现如今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小说《济公全传》中有“哈呀,混账东西”。这里的“哈”是叹词,表示对方做的不好,说话人有责备的意思。“哈”在四川方言中除了作语气词之外,还有吓唬、傻这两个意思。

一般来说,“哈”的语气词功能在以前是用另一种形态表示,即“呵”。从语音方面来看,“哈”和“呵”读音相近;
从某些用法来看,“哈欠”和“呵欠”是同一个意思,“哈哈”和“呵呵”都表示笑声,“哈腰”和“呵腰”都是弯腰的意思;
从功能上看,近代汉语中“呵”作语气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舒缓的语气并且寻求认同,而在四川方言中,“哈”作语气词的其中一个功能也是表示舒缓的语气并且寻求认同。例如元代古本《老乞大》中有“虽然这般呵,房子委实窄,宿不得”。这里的“呵”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且有寻求认同的意思。在四川方言中,“哈”也有与这个功能类似的功能。例如:这个东西只能做到这个样子哈,没得其他办法了。

除了上面所说的功能之外,“哈”作语气词还有其他的功能。如:

(1)“哈”用于祈使句中表示提醒、强调、告诫的语气。例如:①你去医院记到带身份证和就诊卡哈。②你不要这门子做哈。③拖了地擦了黑板再走哈。

(2)“哈”用于陈述句末或句中,表示对听话人的请求,语气委婉。例如:①我去洗个头,你帮我看到这个水哈。②我真的要穿这个衣服了,你不要笑哈。③你听话哈,我马上就给你买吃的。

(3)“哈”用于陈述句末,表示申辩、解释的语气。例如:①我没有拿你的东西哈,你不要冤枉人。②我没有打你哈,是你的幻觉。

(六)嘛

明代时期,“嘛”常常作佛教用语。例如《西游记》中有“师徒俱上山来,观看帖子,乃是‘嘛呢叭口迷’六字真言”。这里“嘛”就用来作佛家的真言。《西游记》中还有“这是西方路上喇嘛僧”。这里的“喇嘛”是对藏传佛教僧侣的尊称。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有“住搭拉罢,你做嘛放箭”。这里的“嘛”是什么的意思,“做嘛”就是做什么的意思。“嘛”在清代的时候就开始用作语气词了。例如小说《三侠剑》中有“邱成,你还要全始全终嘛”。这里的“嘛”表示事情本该如此、显而易见的语气,在清代这个功能很常见。在四川方言中“嘛”的这个功能有所保留。

除了上面所说的保留功能之外,“嘛”在四川方言中还有其他功能。如:

(1)“嘛”用在陈述句句末或句中表示同意的语气,但有时候也带有一点不耐烦的语气。例如:①好嘛,我把这个东西给你嘛。②我就说嘛,我的衣服就在你那里。③那你就吃了饭再写作业嘛。

(2)“嘛”用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警告、劝阻、询问等语气。例如:①你要啥子东西嘛?②你到底要我给你做啥子嘛?③你到底跟不跟我去图书馆嘛?④这个事情放到你身上你干不干嘛?

(3)“嘛”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催促、命令、劝阻、请求的语气。例如:①走快点嘛,等哈迟到了。②都十一点钟了,你不要在楼上跳绳嘛。③你不要这么做嘛,这门子做对大家都不好。④妈妈,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嘛。

(4)“嘛”常用在“形/动+啥子+形/动+嘛”或“形/动+啥子+嘛+形/动”这两个格式中,表示强烈的否定语气,在某些语境中,否定的同时还带有劝阻、告诫的意味。这里的“啥子”一词是虚指,没有疑问在里面。例如:①哭啥子哭嘛,这个人不值得你这样。②大家都要吃饭了,你在那儿写啥子嘛写,装样子嗦。

(5)“嘛”用于句中停顿,表示思考、列举的意思。例如:①这个嘛,我等哈儿给你说。②哪些人要去今天晚上的讲座?——我嘛、小程嘛、小李嘛,我们都要去。

(6)“嘛”用于“…嘛就…嘛”或“…就…嘛”这两种句式中表示同意听话人的行为、听话人在做出两种行为时只同意前者、对听话人的行为并不在意。例如:①你说嘛就说嘛,不要打别个撒。②吃火锅就吃火锅嘛,你的生日你说了算。③你要睡觉就睡觉嘛,剩下的我来帮你做。

(七)哦

《说文解字》中有:哦,吟也,从口我声。《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有“公独鹤霜仪,丛篁茂韵,吸百书咀嚼,缀七字以吟哦”。这里的“哦”就是吟唱、吟咏的意思。“哦”在明代出现了新的用法,作叹词。小说《今古奇观》中有“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这里的“哦”作叹词,表示领会、醒悟、明白的意思。小说《警世通言》中有“哦!有计了”。这里的“哦”是叹词,表示喜悦、欣喜的感情。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有“雨墨又迟了多会,答应:‘哦。’”这里的“哦”是在回答对方,表示知道、明白的意思。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哦!是这个。这是小的亲眼看见的实事,并不是笑话”。这里的“哦”是叹词,表达惊讶、惊叹的意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还有“哦?这位是令侄么”。这里的“哦”也是叹词,表达疑问、惊奇的意思。一般来说,“哦”最早作为语气词出现是在清代,《牡丹亭》中有“细哦,这子儿,花朵”。[12]

“哦”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有以下几个含义:

(1)“哦”作叹词,表示领会、醒悟。例:“哦──原来凌云在做这个大事业。”(赵淑侠《我们的歌》)

(2)“哦”作叹词,表示疑问、惊奇等。例:“哦,你让我说什么?”(孟庆华《远离北京的地方》)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如:

(1)“哦”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叹、埋怨的语气。例如:①今天吃得好胀哦!②你过得好爽哦!③你这门做好吓人哦!

(2)“哦”用于非是非疑问句末,表示说话人提出疑问希望得到听话人的一个答复,或者是说话人自己心中的答复。例如:①我突然想到我熬啥子夜哦?②今天晚上的饭你在哪儿买的哦?③你昨天晚上好久睡的哦,咋个今天起来这么晚?

(3)“哦”用于选择疑问句和反问句中,表示急切地想要得到听话人的答复,而听话人没有及时给予答复,这里有催促的语气。例如:①到底是不是你拿了这个东西哦?②是今天还是明天去读书哦?③你到底走不走哦?④之前地震了哒,家里面有没得震感哦?

(4)“哦”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提醒,希望听话人能够接收到说话人要表达的信息,或者说话人是对听话人之前所做之事的一个答复。例如:①今天下午在四楼5号教室上课哦。②我先把钱给了哦。③我要去参加比赛了哦。④你前天给我寄的东西我收到了哦。

“哦”在句首作叹词时也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答复和对听话人之前意见的同意。例如:①哦,我晓得了。②哦,那就这门子干嘛。

(5)“哦”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劝阻、命令。例如:①明天早上早点起来哦,要去坐车。②你不要冲动哦。③坐到这儿哦,不要乱走。

语气词是承载语气的单位,对于表达人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四川方言的语气词有其独特性。通过对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能够让人更加了解四川方言语气词。四川方言语气词的使用受到普通话影响,现在年轻一代在方言交流的时候使用方言语气词的频率下降,特别是一些年纪小的方言使用者,他们受普通话的影响更大,在使用方言语气词上更加不熟练,甚至出现了听不懂方言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的情况。使用四川方言语气词频率较高的一群人的特征是年龄较大,未受过系统的普通话教育,未离开过四川方言使用地。由于资料和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部分词语音义并不完全吻合,所以在做历时研究的时候难免有一些不妥和错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M].增订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前言1-2.

[3]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05):59.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0.

[5]丁一欢.兰州方言语气词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6]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6.

[7]张鑫鹏,康健.《祖堂集》“索”义集释[J].安康学院学报,2010(06):40.

[8]白巧燕.成都话句末语气词“嗦”的语义特点及情态功能[J].汉字文化,2019(23):11.

[9]王苗,马坤.四川方言的先时语气词“哆(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10]翟燕.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1.

[11]赵媛媛.成都方言语气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2]李云风.现代汉语语气词“哦、哟、咯”的话语功能及其主观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10.

推荐访问:语气词 历时 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