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范本,供大家参考。
综述
“农业兴则百业兴,天下安定;
农业衰,则百业凋敝,社会动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所以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传统的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分散、自主的农户经营基础上,这种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矛盾日益显露。
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以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综观外国农业的发展史,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并且,农业产业化对各国农业的发展的贡献巨大。
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实施农业产业化是符合农业经济规律的。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农业产业化的优越性,学术界也基本形成了共识——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淮安市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已初现雏形。如何在农业产业化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外,还应有适当的农业政策及农业化的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理论
(一)农业产业化的学术研究成果
1、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最早是由山东提出来的。1987年,诸城市首先提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随后,在寿光市出现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经营方式。1993年初,潍坊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3年8月19日,《农民日报》发表《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选择》的文章。1994年,山东省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山东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潍坊经验的同时,配发了《论农业产业化》社论。1996年农业产业化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样,农业产业化的提法便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
农业产业化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千千万万的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界定
(1)产业的概念
产业一词原指财产,后表示工业,或泛指各类生产的事业。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总体中划分出来的不同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或一、二、三产业;
扩展之后的产业则指国民经济部门与其基本活动单位之间进行再划分的中间层次,由其中分划开来的某一部分基本活动单位共同构成。产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是产业形成的途径,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分工的深入发展,即社会生产由分工而不断分离和相互独立。
(2)产业化及农业产业化概念
农业内部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分工也只是在农、牧、渔、林层次才有比较确定的区别,在农作物耕、种、管、收、储、运、加等不同环节和阶段的分工还没有划分和形成。
农业产业活动是散乱无序的,所以提高产业化水平,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政策的科学之路。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各种组织和学者都有各自的看法,我认为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初到现在,有以下代表性的说法:
①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②在《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一文中,陈吉元研究员认为:“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所谓市场化农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农业,依据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即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就要求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再生产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直至达成一体化。至于所谓集约化的农业,则是相对于粗放农业而言的,包括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技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③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文方教授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农业这一国民经济部门的内部不断扩大分工,促使其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生产活动相互分离和独立,成为专门化职能部门。在此基础上,农业已与其产前、前后关联的二、三产业完成经济与社会的结合,形成产业一体化体系。”
④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山东省诸城市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方式,像抓现代工业那样抓农村经济,依据市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格局,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要抓住以下要点:①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②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③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
④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农业产业化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
(2)外向型农业
不仅是为创汇,而且是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和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
(3)观光农业
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
(4)假日农业
郊区农民将大田块划成若干小块出租给城里人,让其在双休日去亲手种植。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领略田园风光。
(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1、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农业经营有根本不同:
(1)目的不同。传统农业经营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为获取利润。
(2)导向不同。传统农业以生产为导向,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
(3) 经营方式不同。传统农业是用行政手段组织的经营或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产业化经营是通过利益机制组织的合作经营。
(4)领域不同。传统农业集中于生产领域,产业化经营是产、加、销多领域的经营。
(5)管理方式不同。传统农业是手工业方式的管理,产业化经营是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
2、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及其经营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显露出来。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大规模经营,而家庭经营规模小,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批量产品,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这是因为:
(1)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2)进入市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不同利益的平等的经营主体。
(3)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化或发展商品农业。
(4)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增强竞争力靠农业产业化。
3、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经验与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类型
(1)“企业+农户”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以契约、服务等不同形式将基地农户联系起来,以企业发展带基地,基地壮大保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保护农民的利益。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
(2)“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以社区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协会为龙头,以从事农副产品经销为主,通过契约将从事某种专业生产的农户与加工或经销企业联系起来。
合作社模式有利于保证农民利益的实现,有利于建立产业化组织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中介作用、组织作用、服务作用。当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模式还不够成熟,这与缺少政府及相关政策的引导有关,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引导,规范合作社组织的行为,合作社模式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市场+农户”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发育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以及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运销业等,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以合同形式或联合体形式,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为发展、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
(4)其他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①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企业+农户
中介组织带动型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在某一产品的再生产全过程中,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中介组织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带动,企业联动,谋求整个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通过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合作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农民联合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
②优势产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农户
优势产业带动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名优特产品入手,实施区域布局,合理规划,连片开发,建设农产品基地,通过基地组织的服务,走一体化之路。
2、农业产业化的资本投入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比较效益;
有利于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
有利于促使弱质农业转变为商品农业,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营中的推广;
有利于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1)政府投入的特点及内容
政府在农业投入中的地位特殊,而且政府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是由政府部门的职能决定的。政府投入的特殊性体现在政府的投入政策可以提高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如吸引外商、工商企业以及农户自主投资等。因此,政府投资成为农业投入中上重要的一环。
政府投入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如水利等;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如农业技术推广等;
三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其他环境改造的投入,如农村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入。由以上内容可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建立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这也从一定意义上确定了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职能,要求政府部门切实从公共部门的利益出发。
(2)农户投入的特点及内容
农户投入是农业资本投入中最普遍的投入形式。从投入主体的数量和占农业投资的比重来看,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农户投入涉及到的主体数量最多,发布面最广,尽管投入的平均资金不多,但总量很大,因而在整个农业投入中占的比重很大。
农户农业资本的投入主要是生产经营性投入以及生产性与社会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性投入,其中生产经营性投入在农户投入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3)农业信贷投入的特点及内容
农业信贷的构成环节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并不是独立的农业投入主体,因为商业银行或信用社以农业的投入是通过向农户或农业企业发放农业贷款而实现的,其投入水平完全取决于农户或农业企业的贷款意愿,并已在农户或农业企业投入中作了计算。但是这个特殊的农业资本投入主体在农业资本投入中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农业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措施主要内容有:有重点的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
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
(4)大型工商企业的特点及内容
大型工商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入比重日益提高,它们在投资中实现了自身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型工商企业的资金雄厚,且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因此大型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投入更为重要。
大型工商企业除对农业生产经营性投入外,主要是在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对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它们有完备的营销网络可供利用,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产品营销战略。
3、农业产业化相关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它应该包含农业生产服务系统、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系统三大服务系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服务组织可以直接从集体经济组织中筹集资金,但是改革后,中央政府要求用于农业服务体系的资金由基层政府提供,但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不具备资金的供给能力。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在全国许多地区,农业服务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服务、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和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农业提供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既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环节和生产资料供应的服务,也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项服务。目前这种服务体系有了一定基础,但很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还相当薄弱,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发展。
4、农业产业化中政府的作用及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变原来的行政审批为现在的行政服务,变原来的领导角色为现在的真正树立群众是上帝的意识,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具体说,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研究发布农业市场信息;
②制订农业产业化政策;
③用法律法规宏观指导与管理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④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示范和协调人才流动提供优良品种;
⑤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地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差异较大,有的地区政府职能转变很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顺利,而有的地区政府依然存在干预多,服务少的状况,还有的政府部门对本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制订了规划和目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农业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而造成农业形势估计错误,农户财产蒙受损失。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
1、国内经验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到现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我国的山东、浙江以及江苏的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淮安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观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史,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搞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关系,可以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资料,应用先进的农业种、养、加技术。
如山东诸城把扶持有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发展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企业,这类龙头企业在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诸城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典范。
(2)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家业产业化的基础,一个地方选择了地区主导产业之后就应当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开展服务工作。同时,组建合作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农户为目的,坚持自愿原则,坚持科学办社。
如山东省莱阳市依托自身区域和资源优势,把发展产业化和合作制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产业化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路子。江苏省邳州市建立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科学的方法办社,组织与社员按合作社章程办事,这不仅规范了合作社成员的行为,同时也寻找到了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3)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吸引政府以外的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另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可以从税收、农业信贷等方面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
2、国外经验
(1)欧美、日本等国的高度产业化模式
美国的农业一体化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农工商组织在一起的一体化农业公司;
二是大企业与农场主建立的契约型农业加工企业;
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的加工销售企业。法国的农业联合体,则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联合体是由工、商、金融等与农业有关部门用契约或控股形式组成。横向联合体则是由生产、购销、信贷等合作社的形式来实现产业化经营。日本的农协, 则通过开展指导、购销、信用等业务,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服务。
(2)韩国的农协和产、教、管、研一体化模式
韩国农协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福利, 开展包括资金融通、生产要素购买、仓储、运输、加工、营销、保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研究、教育等支持性活动, 推进农业产业化。近年来, 政府又提出一项产、教、管、研一体化计划, 通过政府、农民、学校、科研机构的协作与联合,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3) 泰国的“农业工业化”模式
70 年代后期, 泰国制定和实施了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战略, 并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政府+ 公司+ 银行+ 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 使农业由单纯的原料供给者成为制造业的参与者。工业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三、淮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淮安是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
县、区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以及全国商品猪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县、全国荷藕之乡、禽蛋之乡。
淮安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一些产业和产品已初现产业化经营雏形。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除了产业布局、品种品牌、质量规模和龙头企业规模、社会化服务等问题外,还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户分散生产、企业独立经营所导致的随意性,不仅损害了国家、企业和农民利益,而且难以形成合理的农业积累机制,阻碍了农业投入的增加。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问题的了解,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评析表,说明淮安市的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将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推向新的高度;
然后对淮安市农业产业及农业产品进行SWOT分析,初步确定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及主导产品;
最后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及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禀赋角度出发论证产业前景优势,要求把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由初级阶段推向高级阶段,使农业产业化体系逐步完善。
(一)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1、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淮安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市场+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日前,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也14家,较有影响力的十大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近千个,另外还形成了“凌桥米业协会”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协会。
2、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
由于淮安市的经济状况的限制,政府直接支农的资金占经济总支出的比重较上,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性投入及农户的经营性投入,农户的资金除了自身积累外,还得益于淮安市的农业信贷模式。淮安市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起源地,自2002年由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推出基本涵盖服务“三农”全部内容的金融新品“信用一证通”,摸索出一条金融机构支农兴农的有效路径,这条路子有效缓解了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约束,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企业及信贷投入的比重也较小。
3、农业产业化相关服务体系
淮安农业资源开发网等农业产业化信息系统,提供了政务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增加了农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以及在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150多个农副产品直销窗口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体系。
我省农业保险试点也放在淮安,市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启动农业保险“联办共保”试点这是市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有效模式。2005年就有6000农户获取绝收保险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
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相关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等。
4、农业产业化形成的产业结构(图)
淮安市拥有优质商品粮、油料、荷藕、蔬菜、意杨、乳鸽、干果、生猪、水产品和花生十大生产基地,形成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9.5%,蔬菜及设施化规模居全省之首。
(二)淮安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特点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的增值不够。龙头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些企业是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小批量生产,外贸产品少,产品知名度也不高,因而在农业产业化过程难以发挥龙头作用。
三是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较落后,加上科研实力较弱,农产品营销方式较少,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从而造成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难以创造更大的利润。
四是龙头企业贷款难。信贷是当前龙头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企业在贷款上比其他行业更困难。
2、政府方面
一是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把握不准,规划设计工作不到位。
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较模糊,农业资本投入方式简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是现有的农业组织机构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四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
五是政府的工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不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户意愿的情况依然存在。
3、农户方面
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一是制约了农户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户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从而缺少风险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决策;
三是农户法律知识匮乏,信用度不高,农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其他方面
(1)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等服务比较缺乏;
(2)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不够,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用;
(3)农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缺少相关法律政策规范各主体的行为。
(4)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法律保障机制。
(三)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带来的机遇
1、 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历史阶段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是从二战后兴起,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完成.这是因为二战后,这些国家的国家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即客观上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被认为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2、 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 “三农”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繁荣,就没有农民的富裕。国家支农力度越来越大,政策对农业来说越来越宽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发展高效农业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发展高效农业需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省政府在推进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对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这对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是一个好的机遇。
(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看,农业产业化有很多成功的组织模式、资本投入机制方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方式、政府政策制定及领导方式可供借鉴。农业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已经能够很成熟的动作,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淮安市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将加速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五)分析
2005年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已进入创新提高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淮安市农业产业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副产品的特色明显,形成了淮山药等一批传统优势产品,洪泽湖螃蟹和绿头野鸭,淮阴的乳鸽等畅销全国各地和亚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43个农产品成为国家、省、市级优质产品、特色食品和绿色标识产品。近年来,“淮杨菜美食文化节”、“中国龙虾节”的举办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年的发展已初现雏形,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评析表(附表)可以发现,淮安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淮安市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将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推向新的高度。
淮安农业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600万亩,内陆水面300万亩,其中可供养殖水面近100万亩。全境平原广袤,河网密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无污染,农业基础条件十分优越。作为全国著名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盛产稻麦棉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名列江苏前茅。农副产品加工形成蔬菜果品、木材、水产、丝绸、皮革、粮油等六大系列,多种经营基地乡镇、专业村、专业户蓬勃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一五”规划中又体现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决心。可以说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淮安市又拥有优越的基业基础条件,再加上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农业产业化的前景广阔。
四、淮安市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对策
淮安市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江苏省“十一五”对高效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和教育培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淮安市把农业产业化推向新的高度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淮安市农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解析,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的了解,联系淮安市农业具体情况,淮安市农业产业化如何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从政府、农户、企业以及其他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组织角度出发寻求对策。
(一)政府方面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既不能包办代替,搞行政命令,也不能无所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给予支持和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对企业和农户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做好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秩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安排。要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建设,逐步实现项目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善于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1、 首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实事求是地搞好规划设计工作。规划设计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
2、 立足实际,探析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资本投入方式及社会化服务体系。
(1)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质上是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这种形式既要能够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我市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达到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双赢”目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模式。从发展趋势看,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从发展历史看,有松散型和紧密型两种发展类型。松散型是指“龙头”凭借其传统信誉和为农户提供某种服务,联结农户或基地,主要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其他约束关系;
而紧密型则指“龙头”通过合同关系、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关系,联结生产基地、农户及其他参与者主体。如果产业化经营内部具有共同产权关系者,应视为高级紧密型经济共同体。
龙头企业带农户是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这是由龙头企业的作用决定的。龙头企业规划与布局要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分析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以及这次到江苏各地的调研结果看,农业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等到龙头企业壮大起来,龙头企业可以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2)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增加农户贷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时有效地提供资金服务。
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际国内大型农业企业或外资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集体、个人和农户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
前面已经提到农业信贷是淮安市在农业发展中较成功的引进资本的模式,农业信贷为农户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淮安市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还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农业资本投入模式。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用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流通快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进行。
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来看,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和保持农村稳定的作用,就应该进行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另外,技术、仓储、农民科教与科技推广等体系的建立同样能够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创新农业产业化的领导机制。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而目前的问题是农业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要求农业相关部门的专业化,政府的机构的改革可以从实际出发设立相相关部门或领导小组,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管理。
4、 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实践证明,好的农业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及农户的投资积极性。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共同体,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的发展。
5、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这要求工作人员也必需具备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尊重农户意愿。
6、 紧密结合国家及江苏省政府的农业相关政策。淮安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紧紧联系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的政策,以此为契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园艺、和水产等高效产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着力培育壮大优质水稻、蔬菜园艺、优质畜禽、特种水产、林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果等特色产业,扩大优质高效特种水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提高优质特色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5、其他相关政策措施
基地建设规划与布局,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重点市场规划与布局,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和完善重点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安全卫生、覆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点市场。
(二)农户方面
1、提高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求及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传统的作物种植仅能满足农户的生活所需,农户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认识才能把握市场的脉搏。但是市场变化是不容易捉摸的,政府部门及农业生产企业应充当引导作用。
2、提高农业科技文化水平
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努力普及义务教育,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及函授教育、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农业职业中学;
农村普通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农业劳动技术课程。
3、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农户违约、企业压价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机制,农户和企业的违约行为产生的成本低,却能得到短期的利益,这种现象才会发生。从长远看,农户与企业间产生信任危机,将会损害双方的利益。
农户要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以规范农户行为。
(三)企业方面
1、确立农产品长期发展战略
第一,农业产业化本质上讲就是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要提高科技水平,把利润来源由原料生产及初加工环节“延伸”到加工、流通环节,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边际效益。
第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要创造品牌优势,必须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品牌的宣传,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发展外向型农业。外向农业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是个挑战。但是与国际接轨是农业产业化接受国际市场考验的必经之路。绿色战略,外向型战略
2、完善市场信息网络
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是以市场信息交流为前提条件的。尤其当世界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市场信息成为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市场信息的生产、存贮、分配、交换对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影响巨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信息是市场参与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市场信息显示、传递的程度、方式和范围直接影响着市场机制的作用。
3、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竞争力,营销策略需要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市的变化。
4、其他
龙头企业要通过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
从长远看,农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业教育推广的排头兵,这是由龙头企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一是因为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强,企业与农户是利益联结体,企业培训的结果要通过农户生产的产品体现出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局限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推广的各级性不高,这是目前的部门设置留下的弊病。
(四)其他组织方面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推广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不仅是中国过去、现在农业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而且还将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因此,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以至农业生产会因农业科技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对于对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农产品价格也肯定有影响。
让农业技术推广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那些学有专长的农业推广人员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发挥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员可以以入股的方式成为企业联接农户的中间人,农技员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使企业与农户获利,同时自己可以根据原先的约定获得报酬。
2、进一步认识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的主要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根据市场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户生产,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协助农民开拓销售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但由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存在,还需要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立法工作。
3、中介组织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而国外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需要规模化经营,在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经营,一个较科学的做法就是发展中介组织。
另外,中介组织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发展中介组织也不失为有效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之一。
4、科研院所
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面向生产的主战场,进一步明确科技攻关重点,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民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