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5篇
第1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次的党史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下面,我就把我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发展历程的认识
党的历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
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自诞生90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英勇奋斗和奉献精神,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部历史,无论从什么样的高度解读,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它既是以往历程的丰碑,又是开辟未来的起点。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是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认识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在艰辛中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在艰辛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组织领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及其驻中国代表的意见,处理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连领导人都必须经过共产国际的圈定或者干脆有共产国际来包办。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艰苦努力,曲折斗争、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她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最好的凭据就是在长征那段极其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在危急关头采纳了领导集体中最成熟和最深思熟虑的建议,带领红军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的闯了出来,红军也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团选择了毛泽东,是因为唯有毛泽东是真正成熟的领袖,而唯有经过长征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使从1921年建党之日开始对领袖的漫长选择得到终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里程碑,选择毛泽东作为领袖,同样印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日益成熟。如果不知道这些,就不知道遵义会议的伟大和毛泽东的伟大。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站起来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日后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如果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干一番发展新中国和繁荣新中国的伟业,为中华民族永远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列强侵掠的国家形象,期间,虽然也遇到过许多艰难困苦和挑战考验,遭受过不少失败和挫折。但是,这一切都被一个一个地克服了、战胜了。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不少西方学者热衷于讨论中国模式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使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舆论一边倒地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道路。甚至在全球引发“谁来养活中国”的大讨论。20世纪晚期,由于拉美经济改革的失败,东亚金融危机的降临,俄罗斯 “休克疗法” 的痉挛,从而使得亚非拉各国都更加倍加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刚过三十年,“美国金融危机”便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不但考验了资本主义,也考验了社会主义中国。而中国却自从1989年遭到西方经济制裁与武器禁运后依然巍然不动蒸蒸日上——殊不知,2008年的中国还遭受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就在这种飞来天灾之时,中国不但成功地抗震救灾,不但成功地举办北京奥运会,而且还有效的遏制了金融海啸对中国的侵袭!为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更加强大和更加成熟,并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其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清醒,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分,取长补短,使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今天,我们已跨入了21世纪,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这是一个资本时代,也是一个知识时代;
这是一个自由时代,也是一个法治时代:这是一个人人梦想成真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国追求强大的时代。大家普遍觉着,我们的机遇是空前的,我们的选择是丰富的,可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在哪里?谁是我们的榜样?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投向了中共,为什么?中共则在执政短短的60周年的时间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发展全面复兴的历史帷幕。出色地给人民给历史交上了两张出色的答卷,一是中共执政兴国的业绩,二是中共的自身建设。
我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坚持真理的学习型政党;
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勇于与时俱进、善于民主集中和实践的政党。
读“中国共产党”,一辈子都读不完;
学“中国共产党”, 一辈子都学不完。
米东区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廖永安(院长)
2011年11月14日
《关于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市委重民生解民忧务实作风、深入组织开展“体验民生、温暖民心在行动”》活动的
心得体会
2011年1月28日学习了米党发(2011)1号文件《关于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市委重民生解民忧务实作风、深入组织开展“体验民生、温暖民心在行动” 》 活动的通知。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使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要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一是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要切实关注民生,多办为民之事。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二是倾听群众呼声,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三是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四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民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五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
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第三,在生活上关心群众。要认真关注好和及时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
实问题、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多给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生活事,促进和谐。
第四,在工作上服务群众。高效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必须有效激发广大党
员干部等主体服务者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广大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在实践和基层中高效服务群众。
通过这次的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米东区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廖永安(院长)
2011年11月14日
第2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
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回眸近代以来中国沧桑的历史巨变,一部奋斗史镌刻在人 类文明的丰碑上。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如今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不禁为之深深自豪和感叹。
历史的回音还在耳畔久久回响,时光仿佛又追溯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东方欲晓》这部电影讲述了 1948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从陕北转移到西柏坡路经山西途中,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深入到人民之中对土地改革、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 并对保护民族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指示的历史故事。该影片以生动形象的视角,真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从中共一大到遵义会议,再到七届二中全会,无论处于弱小还是生死攸关之际, 还是即将掌握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追求,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指引下成长起来,心系百姓疾苦,把挽救人民于水火,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产党的队伍走到哪里,革命的火种就在那里落地生根,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得到了
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另一方面,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人民大肆压迫剥削,国民党政府腐败泛滥,倒行逆施,所以最终走向覆灭,被人民所唾弃。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看得高于一切。因此,我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所走的路也是一条正道。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积极整饬党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对****的惩 办力度,使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在国家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从而赢得了党心民心。在历史新时期,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伟大目标迈进,这一正确的道路必将会使中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第3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
1、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其观点,而在于史料的真实,要如实地记载当时的事件。我以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正是按这样的理念编写而成的,在第一卷我看到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陈独秀的照片,仅管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八年被开除出党,但是他在建党前期组织的新文化运动,和他在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中开展的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都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他虽然缺席党的“一大”会议,还被推选担任中央局书记,这些在书中都真实记载。还有林彪是反革命的头目,但他在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以往好多历史文献中都是回避的,本书对他的历史贡献也是如实反映,如介绍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时都是客观地记录了林彪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卷下册记载有华国锋同志的史实资料,此前媒体上有过说法,曾有的不够真实,我注意到本书中写在粉碎“***”事件中,主要且首要的功绩是他,是他于1976年9月11日(毛**逝世的第三天)首先到李先念住处谈到:同“***”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到解决的时候了。并采取了果断措施,一举清除了党和国家肌体的痈疽,同时避免了社会动乱。之后,又用一系列的具体事实写了华国锋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
这些内容,我读后感觉《中国共产党历史》写得真实。心得体会 所以,开启阅读后我渴望知党,内心信党。
2、历史的作用是一面明镜,以史为鉴,可以明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从1921年写至1949年,第二卷从1949年写至1978年,记录了我党从创立到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在不同时期,各种恶劣环境、反动势力,以及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党和国家的发展艰难曲折、徘徊前进,但是这57年我们的党战胜了重重险阻,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更是成绩卓越)。重要的原因是我党的宗旨、纲领等核心内涵和指导思想始终不变,并依靠党自身的力量不断完善在不同阶段的路线和政策。这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借鉴历史,包括国外的历史。我在读到第二卷下册第十四章时,上世纪50年代,我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时的主题,也是很多领导人陌生的问题,毛**倡导开展了读书活动,论文参考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书中写道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写了《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的信》,最先提出读书建议,并“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书中记载他本人1958年曾三次读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并作了批注,同时,他结合“大跃进”中“左”的错误,一直在思考问题,1959年召开庐山会议时他拟定了18个供讨论的问题。1960年1月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最后一天,他写了《十年总结》一文,概括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历程,分析了这个历程的得失利弊。他在文中指出: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认识,要经过反复,不能一蹴而就。“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些错误,以归于正确”论文 他还说到:看来,错误不可能不犯。如列宁所说,不犯错误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第三编最后的一段,在总结了“*****”的历史教训时引用了邓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一文中的话:“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但应该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第4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次的党史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下面,我就把我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及从两个“牢记”和四个“求”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
党的历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
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自诞生90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英勇奋斗和奉献精神,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部历史,无论从什么样的高度解读,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它既是以往历程的丰碑,又是开辟未来的起点。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是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站起来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日后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如果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干一番发展新中国和繁荣新中国的伟业,为中华民族永远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90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
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红柳煤矿调度室:韩廷祥
2014年06月18日
第5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800字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桂山林场掀起了学习党史党建知识和读红色金典的高潮,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使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新中国成立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或多或少地目睹或经历过。所以,读《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这本书,特别有趣,毕竟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读后才知道,但结合书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感觉深刻,引人深思,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生产运动,谋求富民强国的政策方针、路线及作出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中也有许多感慨,抒发自己的体会。
首先讲起的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狂潮运动,那是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那时候是响应毛泽东发表的指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大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很清楚,对“最高指示”的庆祝是不能过夜的。过夜就是不忠,不忠则意味着不革命,而不革命的罪名那是相当可怕的呀。对“最高指示”中最让人激动并产生联系的话,应该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大有作为,这对青少年或对成年人,也极富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号力,我的三个姐姐们一起奔赴贺县兴修水利,准备建姑婆山水库的运动中,那时青年人的热情之至,真可以“史无前例”形容,吃饭,干活都唱着歌,经常有模样的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朝阳沟》以及《蚕花姑娘》等。我们队里来了一批有一批的知青,这些知青刚开始也是干活十足的,由于劳动量大,当然要消耗多些粮食,刚开始他们笑我们吃得多,也不会长肉,后来也是跟着我们一起一餐就吃了两三碗饭,才能把身体顶住,唉!人是铁,饭是钢啊!
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那个“再”高意味着什么?它毫不留情地使知识青年身陷一个很低的层次,从而去接受一次无情的“教育”,用当时贫下中农某些人的理解,就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已经不管用了。城里不稀罕要他们。因此只能放到乡下再接受一次教育,这类话我在乡下时常听到。由此,有些知青因为不好好接受再教育而被批斗,被劳动改造。知识青年在乡下的无助,甚至无情,使知青在生活的环境上越来越有恐惧感,茫然不知所措,何时能熬到尽头……1974年以后,又有一批小知青到村里插队,但他们集体吃住,还有带队的,与他们当初完全不一样了,跟他们聊起以前的情况时,他们不可理解。村干部和社员也不愿提起那段事,觉得做得不大合适。我现在写这些绝不是翻老账,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想说人的权利和尊严如果在法制被破坏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到起码的保障的。而“运动”,曾经或永远是造成这种现象的载体,包括知青内的许多人饱受其苦,许多知青终生受此影响:没学历,早下岗,负担重。现在,往事对他们来说,有些不愿回首,还有不少忧愁。“插队”已变成历史烟云里的一个词,但含在这个词里的众多记忆,却是无法消灭的。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尤其是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史道路,包括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粉碎“***”后,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尚待日逐步解决。当时确保社会稳定是大局,为此党中央确定知青工作的暂时方针:继续鼓励支持知青安心农村,有步骤,有计划,稳而不乱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国营农场知青基本稳定不动,农村插队知青进城进一步放宽。原以为农场知青统一集中管理,生活条件比较好,问题比较少,故而采取稳农场,放农村的策略。但是,农村插队知青人数多,分布广,加之国营农场属于国营企业,各地政府分配给农场的招生、招工、征兵指标往往较少,返城人数明显低于农村插队知青。随着年龄增大,婚姻、探亲、生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农场知青不满情绪逐渐加大,强烈要求返城。
如何解决知青的问题,也是一件迫切的事情。当时,有赵凡等几位同志联名向中央写了报告,计划分批分期安排知青返城。在党的政策召唤下,知青流着热泪回到了娘家。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潮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的而历史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当时全国的知青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祖国,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百万知青在农村,自食其力,身居茅棚,荷锄掮担,在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当是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青春无悔”与“感谢苦难”将是我们心中的感觉,也是我们知青的永恒记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