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本,供大家参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分析 |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语文九年下册第20课,选自《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学习本文要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学习曹刿的机智果断、深谋远虑及他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 ||||||
学情 分析 |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翻译技巧,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完成文章大意的疏通,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可以试着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无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需要教师引导,另外理解曹刿的战略和思想,也是文章重中之重,学生需要根据对话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 ||||||
教学 目标 |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 ||||||
教学方法 | 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 教学手段 | PPT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 | |||
导入 |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相关人物是谁?又为什么能取胜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曹刿论战》叙写的也是历史上一场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 学生分享“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相关人物是谁?又为什么能取胜呢? | 激发学生兴趣 | 5 分 钟 | |||
提炼归纳 合作探究 | 一、曹刿论战,理解人物 “论”分成几层 1、 战前之“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战时之“论”。 曹刿随着鲁庄公来到战场,在战场上他的论述才八个字,“未可”“可矣”,虽然及其简短,但老师却觉得这八个字蕴含着曹刿丰富的心理活动。 3、战后之“论” (1)曹刿是分几层来论述取胜原因的呢? 你怎么知道是两层呢? (2)教师范读,师生共读。 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4、人物之“论” (1)总结曹刿形象。 (2)探究鲁庄公形象。 二、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 (1)你从曹刿论述战前准备的语言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前面两个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未”“弗”,这是什么句式。先肯定再否定,曹刿对鲁庄公的回答都不满意。 (2)曹刿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三点予以肯定,读出这种肯定语气。 必以分人。必以信。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说忠之属也。君主尽了职分,百姓才信任,政治上一定要取信于民。怎么读呢?肯定语气!(学生展示读) (3)通过曹刿对庄公三评,可以看出曹刿什么思想? (4)快速背诵法:好的文章不光要读懂,都是要怎么样的?怎么背诵呢?背文言文怕不怕? 抓层次,抓句式,抓关键字词。 (1)联系文意,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刿论战的潜台词。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2)通过对潜台词的补充,都写出了曹刿的心理活动,曹刿在这场战争中他怎么样?非常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能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刿? 前文政治上取信于民,亲临战场,军事上?抓住时机。 (1)率领鲁国以弱胜强取得战事大捷后,战后又进行论述,与战时之论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战时语言只有八个字,战后之论洋洋洒洒,可以想像一下,在旌旗碧空的长勺战场上,鲁国军队士气高昂!鲁庄公笑问其故,曹刿回答“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是分几层来论述取胜原因的呢? 你怎么知道是两层呢? (2)教师范读,师生共读。 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1)总结曹刿形象。 通过,认识了曹刿, 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曹刿形象?你会选择哪个词? 远谋,我们把它翻译成“深谋远虑”,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住战机”,足以证明他的远谋。 (2)探究鲁庄公形象。 跟他一同出场的还有鲁庄公,对鲁庄公这一人物你怎么看呢? 他是当权者,用曹刿的说法,他是什么人?肉食者鄙,文章有没有体现他的目光短浅的地方?同学们找一找? 文章标题是“曹刿论战”很明显与战争有关,跟战争有关的电视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喜欢看打仗的,特别是男同学,电视剧中都会有激烈的战争场面,那我们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战争的场面描写的多不多?就几个字呀?“齐师败绩”对什么写的特别多呢?战前“准备工作”,战后“取胜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标题是“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怎么突出的呢?战后掌握时机。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卓越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 学生自由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完成潜台词,并演绎出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锻炼学生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特色,理解详略得当在文章中的用法 | 10 分 钟 10分 钟 5 分 钟 | |||
巩固 |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这种详略的安排是有其用意的。他要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卓越才能, 史学家写,不仅想记录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他还想让我们在其中得到一点经验,汲取一点教训,不防来探究: |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得到百姓的支持,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雄才大略,抓住时机“彼竭我盈”,齐国轻敌(主要原因,从文本出发)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力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3)谨慎果断地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 巩固所学,让学生自己总结,强化记忆,学会知识迁移 | 10分 钟 | |||
小结 |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这场战争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已经几千年了,我们现在再来学习它有什么意义吗?我们的抗日战争,敌人武器比我们先进,爱国人士、正确谋略、取信于民 | 谈谈你的收获“人物”“战争”,以史为鉴。拓展一下,从哪里学到的呢?帮他补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再读一遍,有感情,“曹刿胸有成竹” | 总结课堂所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 5 分 钟 | |||
作业 | 完成课后二、五题。 | 背诵全文 | |||||
板书设计 | 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轼探望———遂逐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 取信于民、把握战机 | |||||
教学 反思 |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