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16篇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义和团口号第二篇:简析义和团运动口号评价的有效性第三篇:义和团第四篇:浅谈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义和团口号第二篇:简析义和团运动口号评价的有效性第三篇:义和团第四篇:浅谈义和团运动第五篇:义和团运动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义和团口号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第二篇:简析义和团运动口号评价的有效性简析“扶清灭洋口号评价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应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对于“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其中说它盲目排外,我认为在讲解时,有必要让学生全面的去分析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认识。,我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进而分析“扶清灭洋的目的和结果,最后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师生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在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了转变之后,且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下提出的,也就是清政府从以前的镇压剿灭到现在的安抚利用之后出现的,这样义和团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就不能再单独理解为盲目排外了,“灭洋,应该成为当时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它的盲目排外应该说有点不妥,非要这么说,我感觉也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客观方面的问题,而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将是什么不良影响呢?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来看,无疑展示了它的巨大功绩,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得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当时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更符合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需要,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对“盲目排外的价值去向也就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在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文中,94页下半部分小字内容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改革派暗杀幕府官员,???。在反对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从港口走不到家就会被杀掉。这里,日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改革派的举动仍然符合
当时日本国家的利益,是亡国,还是要振奋国民精神,英勇抵御外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我想,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日本能够发展到今天,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那么“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又该作何理解呢?学生从中应该感悟到什么?是的,学习先进无可厚非,但想想日本,一方面从事暗杀活动(只要你买侵略者的东西),一方面在明治维新时期虚心向西方学习,看看中国,清政府时期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结论该作何思考?我们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在外敌寻衅滋事的情况下,众志成城,旗帜鲜明,给予坚决反击,无论是“扶清灭洋的口号,还是日本改革派的暗杀活动,其盲目性应该淡化了吧?第三篇:义和团义和团,又称,或贬称为“拳匪。又称“,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死于义和团;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
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
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第一,义和团反抗外来压迫的爱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从1840年开始,面对帝国主义,中国人就一直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开明官员搞洋务运动,知识分子搞维新变法,以至后来孙中山和共产党人革命以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看来,义和团就是普通民众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发起的自己的救亡运动,在目的实质上一直的。不能因为没成功就否定其性质。
第二,就其手段方法,杀洋人,烧教堂,受历史、阶级局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早期的欧洲工人运动不也有砸机器的阶段吗,别说义和团,就是最优秀的各方精英不也在其后又争论、探索了几十年才找到救国的出路吗?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今天你问一个最普通的国人,对国际形势、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看法,能得到什么高明、有见地的回答么?第三,就其组织形式,在社会底层发展组织利用宗教、迷信、秘密团体的形式是最有效的手段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如前不久的某某功),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而且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不搞点刀枪不入的说法也不现实。最后声明,我对义和团运动了解不多,只是说说我的大体看法,请各位高手不要就具体细节过多地指责我,先谢谢了。最后一点,也常常是为后人评价义和团时所忽视的,就是他的伟大作用.有人认为是义和团运动引起的八国联军入侵,如上面那位董事长的言论,其实稍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是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帝国主义侵华才是前因,中国人民包括义和团的反抗只是结果;还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了,所以他没能起到什么有用的作用,其实这也错了,虽然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但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镇摄作用起到了,正如德国联军司令瓦德西所说:"中国人民尚有无限之反抗力,非西方一国或几国可分之,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是义和团的反抗救了当时的中国,使中国没有走
上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明证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初,列强叫嚣的是"推翻清政府,对中国进行国际共管",而战争结束后,列强则认识到"无论日本或是欧洲均无力统治此世界生灵之五分之一"!义和团运动离开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年了。在新的世纪之交到来的时候,回顾一百年前的上一个世纪之交,确实会使患沧海桑田的无穷感慨。那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十分悲惨的境地。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西方列强把种种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一些傲慢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享有种种特权,耀武扬威地为所欲为,并且受到封建官府的保护。中国人被人蔑视,被看做“劣等民族,遭受冤屈也没有地方申诉。周围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老百姓中间弥漫着一股怨恨不平的强烈情绪,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引发的产物,是一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自然,产生这样一场运动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还有众多因素在起作用,这些都应该被看到。但如果离开前面所说的那个大背景,离开它的深层次原因,只是
从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清政府对外政策中存在的矛盾等等来考察,是很难把义和团为什么会在此刻动员起如此规模的力量、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整个华北这件事解释清楚。为了把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并且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武装进攻,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曾有过先例。这件事反过来又教育了中国人民。九十年后,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朋友时还说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它给全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一些外国侵略者也开始觉得不能太小看中国人了。亲身经历过这场事变的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道:“像
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因为他们要排除欧美势力,所以和八国联军打仗。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段话是说得很中肯的。中国在那样险恶的局势下终于避免了遭受瓜分的噩运,不能不说同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事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大家都知道:义和团运动也有很严重的消极落后方面,如笼统排外、愚昧迷信、组织松散、成分复杂,以致被清政府所利用等等。这些都是清清楚楚的事实,不必回避,更不能把它美化。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它的这些消极落后、以致愚昧荒唐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缺乏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群众性的、特别是起自下层的反抗斗争处在自发的状态,很难不同时带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因素。这是当时只能达到的水平。
在中国北方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便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受到忍无可忍的外来压迫,也不应该起来反抗,以免弄出那么多荒唐可笑的东西来。这种看法,恐怕不能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并(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不符合历史主义的原则。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整理出版了许多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珍贵档案资料,翻译介绍了许多外文资料,继续进行有关的社会历史调查,对问题的探讨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大大深入了,使义和团的真实情况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方面比较多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把重大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社会结构、民间习俗、群众心态、地域特点、自然灾害等环境中来考察,深化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第四篇:浅谈义和团运动浅谈义和团运动摘要:中国古代近代有无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古有陈胜、吴广反秦暴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近代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它们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大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然而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近代的环境下,更铸就了义和团运动的特殊性。它是一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然而,它对于西方文明和洋
人甚至是用洋货的中国人的态度极是残暴,因此,它是集矛盾性复杂性于一身的运动。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反帝反侵略,扶清灭洋。前言:芮玛丽在考察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指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综合义和团运动的各个不同层面来看,芮玛丽之言不足为奇。一、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难以发展。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至。1898年,华北地区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们的生计因此异常艰难,他们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之类的流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时,久旱不雨的天气对于义和团不啻于天赐良机,他们大肆宣传说,洋人的教堂挡住了天、洋人是母子乱伦而产的之类的,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不予降雨作为惩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洋人毁洋
货。这成为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诱因。在同年十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教堂,占领犁园屯,震动了鲁、直两省的毗连地区,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这个事例也成为了义和拳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义和拳运动迅速展开,次年十月十二月,山东、直隶两省反侵略斗争达到高潮,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二、义和团的所为和经历义和团成立后,口号也随之发生改变,从1989年11月赵三多的助清灭洋到1899年11月朱红灯的兴清灭洋,最后成为后期的扶清灭洋。这一系列的口号变迁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以及对外国侵略主义的态度。这些口号在初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在义和团壮大之初,义和团领导者赵三多等人便将义和团神化了,而这“神助的义和团在当时更加吸引民众参与,到了1900年夏,“降神
附体的活动在义和团中已经十分普遍,义和团员们擅用这些“法术抗击洋人,也正是这种原因,义和团员们相信年轻女子可以保护团员的法术以及女子污秽物可以败法,于是许多团员开始劫掠女子,并且在战争中用上女子。此外,虽然义和团具有明显的爱国反侵略性质,但是他们对于洋人洋物和“二毛子(即中国教民)是及其残忍的。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省,主要是华北的直隶、山西,以及内蒙古和东北,普遍发生针对外国人甚至中国***的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山西,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计就有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中国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
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险,主张实行“招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所,而在变法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
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义和团对中国教民和住在中国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北京以保住自己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阶段,虽然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中国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反抗帝国主义;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时期中达到了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时期特殊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苏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篇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4.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
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83——1885
《瑷珲条约》、《天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的程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19世纪末,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4.八国联军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三: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导学】1.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答案:原因: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教会和中国特别是山东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标志: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案: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即思想愚昧、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战争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3.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巨额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的大本营。(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更加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自学导引】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
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标志:1898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3)口号及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2.发展(1)义和团北上①1899年底,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②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③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纷纷进入北京、天津。(3)反击外国侵略
①1900年6月,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②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抗击。3.失败:1900年8月,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一带,遭到重创。(2)6月中旬,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后,他们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八国联军参与镇压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4)侵略军攻陷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2.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商约。(3)危害: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重点阐释】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不同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点、两大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及由此得出的重大认识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农民政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
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在运动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关于对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变化:①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又颁布了“剿匪”手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其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3.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4.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以及从中得出的认识贡献:①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失败原因:①相同点:反动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双方都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②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涣散性。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典例剖析】[例题]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剖析:本题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
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两大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掌握及分析、概括、评价等历史能力。题目以两段引言为切入点,要求提炼其观点并予以评价。题目切入点好,设问巧妙,考查的能力要求高。回答此题时,首先须认真审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观点。维新派的观点认为,导致民族危亡是由于自身的落后和衰败而引起的。而义和团虽看到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但没有从中国自身找原因。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农民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朴素的爱国性质虽然很强烈,但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则是不可取的。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则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课时演练】一、选择题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5题:1.这场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矛盾的尖锐C.山东人民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的尖锐D.义和拳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尖锐答案:B2.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得出的分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正确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农民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分析。答案:D
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清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剿灭”“招抚”只是手段不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义和团。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国内阶级矛盾。清政府和义和团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未从根本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也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4.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A.北京西什库教堂B.杨村、廊坊C.北京东交民巷D.天津大沽口答案:B5.这场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分析:本题属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所要求的“直接作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它所起的直接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狂妄计划,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答案: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6.之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主要是指A.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D.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答案:C7.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的计划③
需要调整侵华政策④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属材料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19世纪末,由于中国人民巨大反抗斗争的威力,迫使外国侵略者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由直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变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将②排除。这样,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
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2(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材料3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材料4(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回答:(1)材料1、4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2)依据材料2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
直接原因。(3)依据材料3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4)材料4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参考答案:(1)材料1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4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10.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
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视野拓展】⒈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研究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一致公认的。但对它是否反封建,是否宗教迷信问题上,分歧很大。(1)义和团反不反封建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具有反封建性质。“义和团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因而它本能地带有反封建的性质”。但是,“尖锐的民族矛盾、那拉氏一伙的欺骗利用,使这场运动不足以突出反封建的性质,但是这场运动也没有因此泯灭、取消反封建的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义和团把清政府当作帝国主义的对立物去加以扶持,从来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反封建的纲领,更没有触及过土地和政权问题,义和团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义和团运动的本身,
也不肩负反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2)义和团的迷信色彩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的迷信表现了农民群众的落后性,但宗教迷信的背后隐藏着现实的革命热情。“义和团不是用宗教去引导人们等待死后的天国,而是引导人们从敌人手里夺回已经失去的现实世界,鼓舞人们以最大的勇敢与殉道精神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为祖国的自由而战”。“当时人民在满清愚民政策与宗教麻醉的欺骗下,只能由这种落后的形式表现他们的义愤,不应该对之做过高的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种蒙昧主义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农民是带有封建主义的沉重枷锁在反侵略战场上同帝国主义搏斗的”,“义和团就是这样依赖神仙符咒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及其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由于这种迷信的蒙蔽作用,在近代军事科学技术面前打了败仗,无法持久地保持原先的勇敢精神,结果付出了重大的血的代价。一种意见认为,对义和团宗教迷信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义和团的宗教迷信在运动初期,对鼓动群众、严明纪律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又模糊了结义者的理想和起了腐蚀斗志的消极作用。(3)义和团的排外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是由于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的仇视。义和团笼统排外是一种历史的惰性力量,反映了封建蒙昧主义给这个运动带来的落后性。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虽然与农民的小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引起的。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是当时中国人民所能采取的反抗侵略的唯一形式”。2.史学界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对于这一口号,通常的看法是:它是一个爱国的口号,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暂时降到次要地位,因而具有动员广大群众迅速参加反帝斗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模糊清朝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消极作用。在具体评价这一口号上,有些不同意见:(1)“扶清灭洋”口号是一种策略。这种观点认为,“群众看到在清朝统治的营垒中,也有同情他们而痛恨洋人的力量。因此,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旨在得到封建官府和地方绅士的同情和支持,至少能以此减轻封建统治者的阻挠和破坏。”因此,它是义和团为实
现其“杀洋灭教”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手段。(2)“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农民小生产者是提不出类似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那样的政策和策略的”。这个口号虽然对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却很大,它不仅模糊了清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而且以后“竟成为清朝统治者得以蒙蔽、欺骗、甚至利用和控制一部分义和团的原因之一”。“扶清”和“灭洋”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联系起来,被害的是义和团,受益的是清朝统治者。(3)“扶清灭洋”口号虽非策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它动员和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一起来参加‘灭洋’的斗争,其次,它也减少了来自清政府的阻力,使运动迅速发展”。如果不打出“扶清”而是“反清”的旗号,义和团是进不了北京的。(4)“扶清灭洋”口号很难说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扶清”“保清”就根本不能灭洋,这正是显示出它的蒙昧和落后。(5)“扶清灭洋”,并没有把“扶清”与“灭洋”等量齐观。这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提出“扶清”,是把清朝政权看作一个异己的势力,不是同一个势力,农民阶级没有使自己同异己者混同起来,保持着独立的立场。
⒊庚子赔款《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合计共计近十亿两,由于这项赔款是赔偿1900年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的损失,所以被称为“庚子赔款”(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个数字是按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来计算的,就是要处罚中国人民,每人一两。帝国主义关于这次赔款的争论主要是两点,一是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如何分赃问题上争论不休,另一个是中国如何偿还,把中国财政上所有的收入都包括进去,还不够,就按中国人口抽人丁税,表现了它们的恶毒与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列强分赃的办法,沙俄以调动军队最多,列为第一,德国以公使被杀,为第二,其他各国或者以出兵多少,或者以它的教会受害,甚至连中国教徒受的损失也计算在内,在义和团运动中各国出兵攻击义和团、清军时受到的损失也计算在内。1909年,为了减少刺激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美国决议“减免”其所得赔款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费用。后来,英、日、法等国也相继效尤。一战后,中国是参战国,对战败的德、奥两国的赔款停止支付,十月革命后苏俄于1920年正式宣布终止对俄的赔款。到1938年,帝国主义已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走了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近十亿元。
【研究学习】研究课题: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活动方式:1.认真学习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3.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有关的论文。有关指导:1.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要从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入手进行思考。2.义和团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从其开始到其失败,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义和团运动还有许多特点,如它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等。这些特点都同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有关。【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下爆发的,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进一步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辛丑条
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因此,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朴素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导致了义和团的上当受骗。重要概念阐释1.义和拳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义和团的前身之一。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于山东、直隶等地,从事反清斗争。1813年山东八卦教起义中,义和拳也被官府列为禁止的“拳会”之一。甲午战争后,义和拳转变为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为主要斗争内容。它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基本单位是坛,是练拳习武的场所,各坛之间互不统属,但因有共同的反帝宗旨,故随时可联合行动。1899年下半年,改称义和团。2.“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斗争口号。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
亡的严峻选择。义和团在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这个口号也表现为笼统排外主义,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的一面,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正确的反帝纲领和策略。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该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当然,这个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一个沉痛的教训。教材材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2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待,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材料3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回答:(1)读材料1,归纳义和团的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2、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清政府采取“安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它的真实目的吗?参考答案:(1)反对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2)由剿灭到安抚。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已非武力所能镇压;同时也为了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3)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不是,镇压是其根本目的。文献资料导读有关义和团的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
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第二卷按:该材料选自义和团的揭贴。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材料“摈鬼子”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担负起了时代救亡的伟大历史任务,但其方式又有盲目排外,其目的也不外保大清一统,所以农民阶级又具有很大的落后性。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加深对农民阶级巨大反抗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义和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篇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
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
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五: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义和团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简析“扶清灭洋”口号评价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应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对于“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其中说它盲目排外,我认为在讲解时,有必要让学生全面的去分析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认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进而分析“扶清灭洋”的目的和结果,最后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师生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在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了转变之
1/19
义和团
后,且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下提出的,也就是清政府从以前的镇压剿灭到现在的安抚利用之后出现的,这样义和团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就不能再单独理解为盲目排外了,“灭洋”,应该成为当时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它的盲目排外应该说有点不妥,非要这么说,我感觉也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客观方面的问题,而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将是什么不良影响呢?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来看,无疑展示了它的巨大功绩,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得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当时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更符合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需要,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对“盲目排外”的价值去向也就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在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文中,94页下半部分小字内容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改革派暗杀幕府官员,???。在反对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从港口走不到家就会被杀掉。这里,日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改革派的举动仍然符合当时日本国家的利益,是亡国,还是要振奋国民精神,英勇抵御外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我想,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日本能够发展到今天,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那么“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动”又该作何理解呢?学生从中应该感悟到什么?
2/19
义和团
是的,学习先进无可厚非,但想想日本,一方面从事暗杀活动(只要你买侵略者的东西),一方面在明治维新时期虚心向西方学习,看看中国,清政府时期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结论该作何思考?
我们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在外敌寻衅滋事的情况下,众志成城,旗帜鲜明,给予坚决反击,无论是“扶清灭洋”的口号,还是日本改革派的暗杀活动,其盲目性应该淡化了吧?
义和团,又称,或贬称为“拳匪”。又称“”,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死于义和团;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
3/19
义和团
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4/19
义和团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第一,义和团反抗外来压迫的爱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从1840年开始,面
对帝国主义,中国人就一直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开明官员搞洋务运动,知识分子搞维新变法,以至后来孙中山和共产党人革命以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看来,义和团就是普通民众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发起的自己的救亡运动,在目的实质上一直的。不能因为没成功就否定其性质。
第二,就其手段方法,杀洋人,烧教堂,受历史、阶级局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早期的欧洲工人运动不也有砸机器的阶段吗,别说义和团,就是最优秀的各方精英不也在其后又争论、探索了几十年才找到救国的出路吗?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今天你问一个最普通的国
5/19
义和团
人,对国际形势、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看法,能得到什么高明、有见地的回答么?
第三,就其组织形式,在社会底层发展组织利用宗教、迷信、秘密团体的形式是最有效的手段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如前不久的某某功),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而且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不搞点刀枪不入的说法也不现实。
最后声明,我对义和团运动了解不多,只是说说我的大体看法,请各位高手不要就具体细节过多地指责我,先谢谢了。
最后一点,也常常是为后人评价义和团时所忽视的,就是他的伟大作用.
有人认为是义和团运动引起的八国联军入侵,如上面那位董事长的言论,其实稍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是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爆
发的,帝国主义侵华才是前因,中国人民包括义和团的反抗只是结果;
还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了,所以他没能起到什么有用的作用,其实这也错了,虽然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但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镇摄作用起到了,正如德国联军司令瓦德西所说:"中国人民尚有无限之反抗力,非西方一国或几国可分之,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是义和团的反抗救了当时的中国,使中国没有走上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
6/19
义和团
命运!明证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初,列强叫嚣的是"推翻清政府,对中国进行国际共管",而战争结束后,列强则认识到"无论日本或是欧洲均无力统治此世界生灵之五分之一"!
义和团运动离开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年了。在新的世纪之交到来的时候,回顾一百年前的上一个世纪之交,确实会使患沧海桑田的无穷感慨。那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十分悲惨的境地。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西方列强把种种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一些傲慢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享有种种特权,耀武扬威地为所欲为,并且受到封建官府的保护。中国人被人蔑视,被看做“劣等民族”,遭受冤屈也没有地方申诉。周围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老百姓中间弥漫着一股怨恨不平的强烈情绪,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引发的产物,是一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自然,产生这样一场运动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还有众多因素在起作用,这些都应该被看到。但如果离开前面所说的那个大背景,离开它的深层次原因,只是从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清政府对外政策中存在的矛盾等等来考察,是很难把义和团为什么会在此刻动员起如此规模的力量、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整个华北这件事解释清楚。为了把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并且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向
7/19
义和团
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武装进攻,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曾有过先例。这件事反过来又教育了中国人民。九十年后,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朋友时还说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它给全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一些外国侵略者也开始觉得不能太小看中国人了。亲身经历过这场事变的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道:“像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因为他们要排除欧美势力,所以和八国联军打仗。”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段话是说得很中肯的。中国在那样险恶的局势下终于避免了遭受瓜分的噩运,不能不说同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事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大家都知道:义和团运动也有很严重的消极落后方面,如笼统排外、愚昧迷信、组织松散、成分复杂,以致被清政府所利用等等。这些都是
8/19
义和团
清清楚楚的事实,不必回避,更不能把它美化。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它的这些消极落后、以致愚昧荒唐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缺乏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群众性的、特别是起自下层的反抗斗争处在自发的状态,很难不同时带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因素。这是当时只能达到的水平。在中国北方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便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受到忍无可忍的外来压迫,也不应该起来反抗,以免弄出那么多荒唐可笑的东西来。这种看法,恐怕不能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并(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文网:)不符合历史主义的原则。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整理出版了许多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珍贵档案资料,翻译介绍了许多外文资料,继续进行有关的社会历史调查,对问题的探讨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大大深入了,使义和团的真实情况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方面比较多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把重大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社会结构、民间习俗、群众心态、地域特点、自然灾害等环境中来考察,深化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
浅谈义和团运动
9/19
义和团
摘要:中国古代近代有无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古有陈胜、吴广反秦暴政,东
汉末年黄巾起义;近代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它们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大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然而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近代的环境下,更铸就了义和团运动的特殊性。它是一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然而,它对于西方文明和洋人甚至是用洋货的中国人的态度极是残暴,因此,它是集矛盾性复杂性于一身的运动。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反帝反侵略,扶清灭洋。前言:芮玛丽在考察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指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综合义和团运动的各个不同层面来看,芮玛丽之言不足为奇。一、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难以发展。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
10/19
义和团
庇不法“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
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至。
1898年,华北地区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们的生计因此异常艰难,他们
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之类的流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时,久旱不雨的天气对于义和团不啻于天赐良机,他们大肆宣传说,洋人的教堂挡住了天、洋人是母子乱伦而产的之类的,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不予降雨作为惩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洋人毁洋货。这成为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诱因。
在同年十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
教堂,占领犁园屯,震动了鲁、直两省的毗连地区,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这个事例也成为了义和拳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义和拳运动迅速展开,次年十月十二月,山东、直隶两省反侵略斗争达到高潮,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11/19
义和团
二、义和团的所为和经历义和团成立后,口号也随之发生改变,从1989年11月赵三多的助清灭洋到1899年11月朱红灯的兴清灭洋,最后成为后期的扶清灭洋。这一系列的口号变迁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以及对外国侵略主义的态度。这些口号在初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在义和团壮大之初,义和团领导者赵三多等人便将义和团神化了,而这“神助”的义和团在当时更加吸引民众参与,到了1900年夏,“降神附体”的活动在义和团中已经十分普遍,义和团员们擅用这些“法术”抗击洋人,也正是这种原因,义和团员们相信年轻女子可以保护团员的法术以及女子污秽物可以败法,于是许多团员开始劫掠女子,并且在战争中用上女子。此外,虽然义和团具有明显的爱国反侵略性质,但是他们对于洋人洋物和“二毛子(即中国教民)”是及其残忍的。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省,主要是华北的直隶、山西,以及内蒙古和东北,普遍发生针对外国人甚至中国***的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天主教、基督新
12/19
义和团
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山西,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计就有
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中国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
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险,主张实行“招
13/19
义和团
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
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
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所,而在变法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
14/19
义和团
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
义和团对中国教民和住在中国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
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
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北京以保住自己
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阶段,虽然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中国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反抗帝国主义”;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时期中达到了
15/19
义和团
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时期特殊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
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苏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
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
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
16/19
义和团
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
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
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的民族意识
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
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
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
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柯艾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相蓝欣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止庵著《神奇的现实》百度百科第15课义和团运动
17/19
义和团
[内容](一)填空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_______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二)单项选择2.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a.福建b.广东c.山东d.云南(三)列举3.列举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的四次战争。二、课堂效果检测(一)填空1.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_________地区。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有______和_______。2.________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___、___、___、_法、___、意、奥八国侵略军由海军司令_______率领,从经天津向进犯。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__________在逃跑途中,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______"。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二)单项选择
18/19
义和团
4.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后,提出的口号是()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反帝反封建d.反清复明5.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的数额是()a.2100万元b.2亿两c.4.5亿两d.13亿两6.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认识义和团的方法义和团运动之我见义和团史话书评浅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天津义和团运动
19/19
篇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封闭、迂腐还是博爱、精深。无论怎样,有一点无可否认,从远古的尧舜禹,到封建时代的三国鼎立、战国争雄。中国人无论怎样的强调礼义廉耻,都掩盖不了那股对英雄的崇尚与依赖。所谓英雄,应是足智多谋、英勇果断、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者。而又所谓“时势造英雄”每当时代遭遇坎坷总是期待英雄的降临,而我们又那么相信它必将降临。可是哲学家的理论永远是脑部智力的游戏,他的真实不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于是便有了一种叫“人祸”的“不可抗力”。至今中国的法学家们依然在探讨研究所谓“人祸”的问题。他们和天灾并列在一起。也意味着绝望。百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当他们拿着大刀红缨枪来对抗大炮。当他们还未经过任何训练和正规组织就冲进战场。他们是是抱着怎样的心情。以为自己在书写历史?以为自己在拯救苍生?又或者只是试图的抓住绝望前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可是不管当时的他们是如何想的,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如此的幼稚而不理智。为什么没有一位高瞻远瞩的豪雄出来平定天下,即使是像项羽那样残忍的霸王,也绝不想中华的土地被外来人刺刀埋进白骨。可事实就是如此。在北京东城的西裱褙胡同,明代兵部左侍郎于谦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当年明朝面临北方强敌入侵威胁时,于谦竭力反对明庭南迁,并在北京组织团练,率兵出战,保卫北京。他有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诗和他的宅子从明到清,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就这般静静的目睹了几百年风风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换了多少次,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他们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突然在一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高潮中它又成为北京的一个焦点。1900年4月,义和团在北京的第一个坛口在这里成立,团员有一百多人。正如当年的于谦那般毫不畏惧的高举爱国之旗,坚决的排外。事情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1898年10月(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教堂,占领犁园屯,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次年10月,山东许多州县反侵略斗争的迅速发展。12月,山东、直隶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12月初(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就任后,血腥镇压义和团。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1900年1月11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即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后半个月,清政府发布采纳了主“抚”派的意见。各国驻北京公使对这道谕旨反应强烈,断定清政府有意纵容义和团。法、美、德、英等国公使会商后,于1月底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全面镇压义和团。3月上旬,他们又胁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果中国不接受要求,各国公使将报请本国政府派军舰来华,实行武装干涉。清政府于是又颁布谕旨,命令直隶、山东督抚出告示严禁义和团。清政府的态度反复,同当时国内局势有关。清政府在“剿”与“抚”之间的徘徊,导致义和团在受挫于山东后,转向西北,势力大振,逼近北京。义和团的空前发展,已使清政府既无决心、亦无可能在短期内将其镇压下去。清政府在义和团问题上犹豫摇摆,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又统率多国联军(史称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直趋北京,时旅顺俄军一千七百人赶来参加西摩特遣军,因迟到滞留在天津租界内,待机出动。6月中旬,大批义和团亦准备进入北京城。清政府为了保住政权,6月13日终于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准许他们进入北京内城。西摩统率联军自天津出动后狼狈逃回。21日英、俄、日、德等海军组织突击队,在炮舰掩护下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守军英勇抵抗失利,炮台陷落,天津的门户被打开。大沽炮台失守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发布对外宣战的谕旨。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使馆和西什库教堂。23日,俄、英、美军两千余人强行闯入租界。英、美等国军队接踵赶到,人数增至八千以上。西摩联军逃回租界后,天津联军总数超过一万。7月9日,各国军队联合进攻海光寺一带,聂士成率部迎战,中炮阵亡。8月4日,各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于次日清晨仓皇出逃。16日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结束。慈禧在流亡途中,颁布“剿匪”谕旨,通令各路官兵剿办义和团,要做到斩尽杀绝。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列强颁发的分区占领北京的布告。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事情的起起落落持续总共不到两年,可却是一场真正的对抗。我们打了外国人,也打了自己人:他们既在侵略我们,又在相互争斗。我们人多又有地利;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高技术的武器。但不同的是:外国人知道他们在侵略是要什么,而我们盲目排外到杀死自己的同胞很多人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很可笑的以为是驱魔除怪,或仅仅只是为了口饭。外国人内部相互争斗因为他们知道谁是真的朋友,谁又是真的敌人对清政府软硬兼施明白政治的意义;而我们英勇无畏的国人呢,他们真的有看清形势吗?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我们又问当时中国真的就没有一个能人,当时统治阶层为何全是见识短浅之辈。明明是一场有可能赢得战争为什么会输得这般屈辱,还有这并不是结束。古时的不论战国还是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就算是动荡的宋朝,也总会有为国为民的英雄出现为群众指引道路,我们当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期,不论从人口、土地还是国库收入。可是没有人当那振臂一呼的勇者,每一场抗争的后没有洗净血泪独自归的传奇。人民的生命像白菜一样卑贱,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在此时显得是那般幽默。也许在这一刻中国的近现代的屈辱便已经注定。可是这场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史学家们只会说:“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可他们注定不是英雄只是烈士。我想说制度决定的是思想。思想决定着行动,我们期望在绝望的尽头有英雄的曙光,可是那只在于我们将自己视为真正的英雄。正如两千年前的祖先所说的那般豪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真正有勇气的人就会形成英雄的团体。可勇气却不是别人给的!
篇七: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南京条约》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1842其附件
第二次鸦片1856—《瑷珲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战争—1860《天津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北京条约》中法战争1883——1885—18951900《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1894—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
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八: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方认为义和团是正义的。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第一,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正义的。
《辞海》中对正义的解释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首先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表现在其目的和宗旨上。它在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到中日甲午战争,面对亡国灭种之时便发展成救亡图存的群众性运动;再到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以后随即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战争。这明显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来,它所从事的反瓜分、反侵略的斗争,不仅代表中国人民,而且也代表了全世界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和压迫的弱小民族。这明显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完全符合《辞海》对正义的定义。
第二,义和团取得的功绩是伟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义和团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他们分别在《大沽宣言》,《海约翰通牒》和《英德协定》三次瓜分中国的条约中起到缓解作用,而这三次缓解直接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不然,如今的中国何来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第二,义和团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做出贡献。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的文化并未衰老,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其中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是不朽的。
第三、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如果说义和团运动不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话,从后来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后来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领土不惜一战,可见,八国联军必定会为了争夺整个中国领土而展开战争。因此我们可以说义和团阻止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综合以上观点,我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正义的。
篇九: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十: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特点义和团运动当时被西方认为是一场扶清的排外运动,整个运动中愚昧无知的滥杀占绝大多数,这场“扶清灭洋”的农民运动注定要失败。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特点,希望你喜欢。义和团运动特点介绍
首先义和团运动特点体现在将主要的斗争方面和矛头指向了西方国家。不同于其他的起义活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西方入侵的时候,清朝政府面对强势的西方国家,不但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反而一直退让,这种懦弱的表现让人民十分失望,所以义和团运动在中后期都是主要针对西方国家的。
其次义和团运动特点还包括非常浓郁的封建色彩,这次运动虽然是为了反抗压迫,可是义和团本身就有着很重的迷信色彩,不仅会设立神坛或者请符,而且还让许多人认为义和团刀枪不入或者是和白莲教有关,这种迷信的思想是在许多运动中不具备的。而这样的落后思想也导致了另一个义和团运动特点的出现,这个特点就是彻底的排外性,任何的事务只要和西方国家有关就会被义和团完全的否定。
最后一个义和团运动特点就是义和团并没有将爱国和扶植清朝区分开来,许多起义活动都是因为反抗政府而被镇压,然而义和团运动却受到了清朝的维护和安抚,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在后期开始扶持清朝。义和团红灯照圣母出自青楼
义和团最厉害的兵种应该就属“红灯照”了,就连当时对厮杀的赳赳武夫也不例外。抡起膀子耍大刀的义和团拳民,无论是在传说的“神话”还是在现实的操作中,都跟女人有某些干系。
红灯照是由年轻的女孩子组成的,黑灯照据说是由结过婚的妇女组成的,而沙锅照最神了,由寡妇们组成,据说威力最大,什么邪的都不怕。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现红灯照们直接参加战斗的事情,在这方面,她们显然没有据说是以她们为榜样的女红卫兵们神勇。
在更多的情况下,似乎只要红灯照黑灯照们存在就可以了,与义和团有关的女人们只要坐在家里,不梳头不洗脸连裹脚布也不洗就可以让洋鬼子的脑袋落地。
义和团中最了不起的女人要算是“黄莲圣母”,现在许多作家甚至学者都将她看成红灯照的首领,其实簇拥此“母”的,基本上都是大男人,她不是任何组织的头,只能算是义和团里活的神仙——男人女人共同的神仙。
威风而且本领高强的黄莲圣母出身却有些暧昧,据现有的史料,此人原名林黑儿,一向在天津卫操着神女生涯,而且不属于地位高的那种,只能在船上混混。
当然,造反不在乎出身低,在这种农民起来闹事的时候,越是卑贱者也许越是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然而,义和团的拳民们将林黑儿捧上了天,并不是因为她的“苦大仇深”,而恰恰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和低贱污秽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它的原始时代大概都有过女性和女性生殖崇拜的现象,人们对于女性的生殖力量感到不解和迷惑,于是一种夹杂着恐惧的崇拜心理很容易生成。义和团运动的领导人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人主要有是阎书勤、赵三多。在最初的时候作为义和团领导人,赵三多在山东很多地方都设立了拳场,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将义和团成员发展到两千人以上。他身为义和团的领导人,在山东曾经掀起多次工地打教堂的活动,但是不久之后就受到了清朝政府的围剿,义和团成员之间暂时失散,而赵三多却带领着其余部下回到了老家,一直到最后在景廷宾起义中被抓住后绝食而死。可以说他是义和团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领导人,然而和他地位相似的领导人还有许多,他们并不能说是义和团唯一的领导人,而这也是这次运动没有成功的一个原因。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篇十一: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历史知识点】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性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义和团运动之后朝廷内守旧顽固派被扫除,它带来这样的结果也影响到了之后发生的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向帝国主义的国家展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也被粉碎,义和团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
3.虽然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但是它其实也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4.义和团运动即便失败了,但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表明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是不会妥协的,必将与之奋斗到底。
5.义和团一经爆发就引来了国人关注的目光,它的发生对之后各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给这些运动带来了启示和教训。
6.义和团运动在抵抗帝国主义的同时也保护了中国千年的文化,让它不被帝国主义摧残,得以继续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扬光大。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
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
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
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
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建社会
《瑷珲条约》、《天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条约》、《北京条约》
的程度
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
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十三: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
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十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
《南京条约》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1840——1842其附件《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1856——1860《天津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1894——1895《马关条约》争八国联军侵1900华战争教学设计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辛丑条约》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1883——1885《中法新约》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历史教案
义和团运动
旧门学校:秦继红
篇十五: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
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
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篇十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甲午战争后短短几年山东巡抚先后换了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任尤其是毓贤为了稳定地方一改李秉衡严厉镇压的措施对于本地区失去土地的流民习技勇以自卫身家略表同情一旦某地发生民教冲突中外冲突毓贤的本能反应就是将本地人与外地人中国人与外国人分别开来尽量使本地人中国人获得解脱将责任尽量推给外地人外国人甚至宣称外地流民是打着义和团大刀会名义的游匪因而这些群体冲突与真正的义和团大刀会并无关联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义和团(上)
作者:马勇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9期
1900年是人类步入20世纪的第一年,全世界都在为新世纪的到来而欢欣鼓舞、辞旧迎新;然而,在中国却是一个例外。
那一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红色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不到三月遍地红”的义和团运动使京津、华北,甚至使整个中国陷入一片混乱,列强在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他们最后联合起来出兵中国,“代剿”义和团。赤手空拳的义和团与列强的真刀真枪交手,结果可知。逃亡西安的清廷最后与列强签署《辛丑条约》,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中国就是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进入20世纪。
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学术界对义和团运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分歧仍在。很长时期,很多史学家认为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革命高潮,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并且,这场运动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一方面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另一方面善后条约巨额赔款、不平等压制,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谷底”。
最近几十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另一种新史观对义和团运动给予全新解释,一种比较激烈的看法认为义和团运动所呈现的排外主义情绪和滥杀无辜行动,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倾向”。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逆转,与近代中国发展大势相悖。
其实,仔细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缘起、转折及后果,我们可以看到,这场运动的性质、意义并非如此简单,也没有那样大的意义,这场运动确实与近代中国走势相悖,但又有其根源及必然性,其后果从反面加速了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义和团起山东”在谈到义和团运动起源时,过去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传教士的傲慢和地方官府的偏袒。这些判断都对,外部因素确实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一个触动点。但是仅仅说到这些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因为西方国家进入中国已经好几十年了,为什么在过去没有发生这样带有全局性的排外运动?过去的那些教案,为什么都可以作为个案进行处理,而此时的义和团运动却不能轻易消解,而是引起了震惊世界的大动静?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这个原因就是1895年中日达成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改变了先前几十年清政府一直坚守的对外政策,在日本以及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同意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中国。国际资本东移亚太,是19世纪中叶后的一个明显动向,是西方国家市场饱和、资本过剩的必然结果。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让西方国家垂涎欲滴。但是清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为了国内政治稳定,始终不敢让外国资本自由进出中国。即便在1860年开始向西方学习后,清政府也一直坚守有序开放、稳步发展。有序开放、稳步发展让中国在1894年之前的30年间获得了巨大进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自身资本不发达,中国在走向繁荣的时候,并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资本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中国不是不想修铁路、开矿山,而是没有钱,所以在1894年之前,中国的现代化设施根本没有办法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让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中国是一把双刃剑。《马关条约》之后,外国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中国先前几十年想建而没有办法建的铁路在短短几年时间大致完成关内的基本路网;沉睡数万年的矿产资源,也因为外国资本的进入而迅速获得了开采,造福于社会;中国的基础工业在甲午战争之后获得迅猛发展,一个全新的、先前不存在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发生、成长起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大繁荣和大发展,也带来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大规模的拆迁、征地,使无数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流浪者。列强确曾与清政府达成谅解,征用土地、安置失地农民均由中方负责,如果发生利益冲突或发生群体事件,同样由中国地方政府负责处理,外方不得介入。至于中国老百姓的损失,则由外国资本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给予补偿,比如税收。这些制度性安排如果都落实到位,相信那时农民的情形要好些,即便不能充分分享对外放开的发展成果,至少不至于损失惨重。
然而,中国毕竟刚刚从传统中走出,政治设施的不完善、民众权利意识的不觉醒和各级官吏的不尽责,让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足够补偿,他们背井离乡,成为城乡间的流浪者。他们的冤屈无处申诉,忍耐、憋屈,只能强身健体、游走江湖,因为他们总要活下去。他们不自觉地成为义和团等民间秘密结社的主力。
至于那些有机会到这些新开办的外国企业中打工的失地农民,不仅受到洋人的盘剥,而且受到来自福建那些懂英语的“假洋鬼子”的欺负。这些“假洋鬼子”狐假虎威,加剧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裂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长江流域及南部中国的开放已有很多年了,缓慢发展有坏处也有好处,就是让那些破坏性问题缓慢暴露,因此南方并没有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出现如此大的问题。而北方,特别是山东,在甲午战争后特别是1897年“胶州湾事件”后成为德国独享的势力范围,德国作为后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贪婪,而且急迫,因此,中德间的不和谐在所难免。“义和团起山东”,主要应该从这个层面进行解释。
“不到三月遍地红”至于中西文化冲突,甲午战争后,主要的还不是中西文明层面的理念冲突,而是西方各国传教士在清政府允许他们自由传教后急剧扩张,相互之间无序竞争,结果就使得早期进入教会的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对***有认识才进入,而是一些“无良”的人竞争的结果。用恭亲王的话说,他们或许就是“中国人中的垃圾”。这些人帮助教会急剧扩充了人数,但同时也使教会在中国失去了巨大的潜在信仰群。
四处流浪的失地农民,因甲午战争结束被遣散的大量兵勇,他们在游走江湖的时候相遇相识,他们中慢慢地成长出一批被称为“社区精英”的领袖,这批领袖略通武功、重然诺,具有传统儒侠的气质,喜欢出面摆平各种各样的纠纷,于是这些四处游走的民众就在这些“社区精英”的领导下组成许多松散的民间秘密结社,这就是义和团、大刀会、红灯会等团体的来历。
清政府对于民间秘密结社,两百年来一直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露头就打。那么为什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清政府不仅容忍了这些秘密结社的存在,而且还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呢?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多从爱国主义层面分析。其实,如果就历史事实分析,主要是清廷非常自私的考虑,是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在经历了1898年秋天的政治逆转后,光绪帝原本就羸弱的身体出了状况。过去的研究依据康有为、梁启超的说法,以为清廷保守派试图换掉皇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在专制体制下,皇帝并未“龙御上宾”的时候没有办法中途换人,加上光绪帝不仅没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子嗣,而且注定以后也不会有,清廷遇到了帝制时代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思考、反复,清廷在1899年底决定为光绪帝找个大阿哥,由“大阿哥”替代光绪帝参加一些礼仪性活动,以便使光绪帝能够静养。
如果基于一种道义、善良,对清廷的这种做法应该给予同情、理解。然而1898年的血腥确实使清廷在国内外丧失了一些道义上的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流亡者对清廷的攻击使海内外都信以为真,上海名流数千人竟然致电朝廷反对换人;各国公使在这种情绪影响下,也不愿与清政府沟通,了解事情真相。
其实,清廷选定大阿哥,表明其有意结束过去、重新开始。至于大阿哥和他的父亲,好像也不是后来所妖魔化的那样邪恶。大阿哥是一个可以塑造、培养的孩子,相信那些全国一流名师要不了几年时间就会将其训练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君主;至于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在那之前只不过就是个王爷,并没有什么政治立场,说不上保守,也说不上激进。他们父子只是因为与皇室血缘关系更近些,所以得到了这个机会。国内外特别是各国公使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去与清政府积极接触,事情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各国公使拒不承认大阿哥,不愿意与端王进行任何接触,这其实是将清政府推向一个保守的方向,因为这毕竟关涉一个王朝的尊严、主权。
中外之间因大阿哥事件引发僵持无法化解,原本并没有什么政治理念的端王载漪开始变得不耐烦,开始厌恶洋人,并开始排外。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廷有意识利用了义和团等民间秘密结社对外国人的不满,希望以此寻求中外关系的突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山东境内的义和团等民间结社,在过去几年因山东的大开挖、大发展而急剧膨胀,但山东地方当局从全国大局出发,适当运用软硬两手进行对付,应该说得到了适度控制。换言之,当中外之间交涉不那么顺畅时,山东巡抚适度释放民间排外情绪,给列强以颜色;而当中外交涉比较顺畅时,山东地方当局就尽量控制住民间的排外情绪。甲午战争后短短几年,山东巡抚先后换了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任,尤其是毓贤,为了稳定地方,一改李秉衡严厉镇压的措施,对于本地区失去土地的流民习技勇以自卫身家略表同情,一旦某地发生民教冲突、中外冲突,毓贤的本能反应就是将本地人与外地人、中国人与外国人分别开来,尽量使本地人、中国人获得解脱,将责任尽量推给外地人、外国人,甚至宣称外地流民是打着义和团、大刀会名义的游匪,因而这些群体冲突与真正的义和团、大刀会并无关联。
毓贤等人息事宁人的做法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情有可原,但各国公使对这样的做法非常恼火。在各国公使一再强烈要求下,1899年底,清廷终于用袁世凯替换毓贤出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早年常驻朝鲜,主持过朝鲜的对外事务,具有国际交往经验。甲午战争后,他一直主持新军训练,在各国公使心目中,袁世凯不仅是干才、勇于任事,而且具有现代理念,与守旧者不同。他们相信,由袁世凯主持山东,长时期困扰各国的民教冲突势必能得到缓解。
正如各国公使所期待的那样,袁世凯上任伊始,迅即发布措辞强硬的告示,要求山东境内义和团民众尽快自动解散,否则严厉镇压,格杀勿论,决不姑息;对于那些“献首”、自新的义和团民众,袁世凯宣布既往不咎。
袁世凯的软硬两手迅速见效,特别是英国传教士卜克斯被中国民众杀害后,袁世凯迅速缉拿凶犯,严厉镇压,杀一儆百,使山东境内的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迅速溢出山东,逃往那些还没有动手镇压义和团的地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义和团这些民间结社虽然有杀人越货的行为,但毕竟不是这些结社的整体及本质,因而袁世凯在山东境内的强硬固然有效,但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不管怎么说,这些民众都是大清的子民,因而清廷不可能痛下决心在全国范围镇压。所谓“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主要就是因为袁世凯的强硬镇压,使发生在山东的这些组织向全国迅速溢出,京、津、直隶地区成为重灾区,这些流民“散布京城,潜通南宫、冀州一带,无知之辈,明目张胆,到处勾劝”。每当夕阳既西,肩挑负贩者流,人人相引习拳,甚至有大户人家也开始设坛,王公贵族随着起舞,据说倡导最力的就是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凯
推荐访问: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 性质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