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3篇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逻辑辨正 1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问题域。廓清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逻辑辨正
1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问题域。廓清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
深化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基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相较于思想来源之实践性、利益主体之特殊性和具体内容之虚假性的意识形态概念特征认识,更加符合经典作家思想的意识形态概念特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来源的实践性与继承性统一、利益主体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以及基本内容的虚假性与真实性统一。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哲学革命过程中发挥了理论中间环节的作用,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柱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被上升到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要求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从理论高度对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科学思考,显然对于党更好的
2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基础性价值。但是,对于意识形态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在基本特征层面,利益主体的特殊性、思想来源的实践性和基本内容的虚假性,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解范式,其在理论逻辑和实践效果层面的不足之处正在显现。为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十分有必要回到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史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很有必要探讨意识形态问题展开的境域和方式。基于此,笔者拟从思想来源、利益主体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尝试探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特征,以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思想来源:实践性与继承性的统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是在与西方意识哲学的对话过程中形成的,其意识形态思想超越的对象是西方观念论哲学传统。在马克思看来,在德国思辨哲学那里,“由于思想脱离了他们的基础,即脱离了个人及其经验关系,才产生了
纯粹思想的特殊发展和历史观念”。他扬弃了这种从意识出发去思考现实的致思路径,指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现实具有从属关系。不仅如此,马克思也超越了
3费尔巴哈“没有了自然,人格性,‘自我性’、意识就是无”的直观决定论思想,提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从而将意识形态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马克思将实践作为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把自然界当作实践对象,把意识形态当作实践活动的产物来考察,这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进行逻辑运演之抽象本体论传统引发的诸多逻辑与现实背谬。
然而,作为意识形态来源的实践是指什么呢?理论界对于这一基本问题始终存在着思想困惑。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段经典表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科学性的哲学根基在于,他完成了对德国观念本体论的逻辑颠倒,将人们的客观现实生活视为意识形态的来源。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崭新哲学思想,将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置于本体地位,而这一崭新本体论思想又是通过“实践”来规定和阐述的,因此对于实践观的把握成为了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任务。然而,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诸种解读中,一种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流行理解范式把实践粗暴地置于现代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之中,实践日益被抽象化、
4绝对化。根据这一逻辑,实践变成了具有最高原则的绝对存在,人则成为这种绝对存在的对象化及其达及自身。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实践观就被误解为与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还有一种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理解范式是把马克思的实践观还原为费尔巴哈直观的机械决定论,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实践的简单派生物。
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又不是简单的“源”与“流”关系。如果说费尔巴哈把人视为自然性存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两个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实践活动排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那么,马克思则超越于此,把人看作社会
性的存在,把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来考察。这样一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因如此,唯物主义才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彻底性。
正是在世界观和历史观根本变革的逻辑框架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实践对于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意义。他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史上具有里程碑价值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初步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
5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自此,马克思超越了以特拉西为代表的观念学派开创的感觉论意识形态思想,将其与改造社会的事业结合起来,并且在与实践紧密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的界定。
在思想来源方面,除了上述的实践性特征以外,意识形态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征,是实践性与继承性的相互统一。如上文所述,社会实践对于意识形态不是机械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实践也并非亦步亦趋的反映关系,而是从更根本的历史观维度而言,需要在更长期的历史视域下来观察。正如《神圣家族》中谈到的“思想永远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所能超出的只是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必然衍生出意识形态的继承性特征。对此,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由此可见,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具体体现在,它必然建立
篇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摘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概念。[1]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上层建筑中图分类号:B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8302如同“空气”这一概念发明之前,我们也没有停止呼吸一样。同样,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前,意识形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早在公元前,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就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科学沦为了神学的侍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幻化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思想被谬误和偏见所左右。随着中世纪世界观的崩溃和新教的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培根在《新工具》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共有四种幻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培根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都被那些他成为幻象——错误的、不理性的概念——所蒙蔽。“四幻象假说”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它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内容(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虽然拿破仑“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讥讽使得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为流传,但意识形态的概念之所以像今天这样流行,还是由于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影响。尽管马克思在批判意思形态时熟知特拉西将意识形态看做一门有益的“观念的科学”,马克思还是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它。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什么“观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2]在其对意识形态集中阐述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意识”,并援用照相机的比喻来说明。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3]意识形态在作为“虚假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思辨性、抽象性和对现实的非批判性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援引的:“一个好汉突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他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4]二、是对现实的歪曲的反映的特征。马克思之所以称意识形态为“虚假的意识”主要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麻痹被统治阶级而向被统治阶级灌输的思想观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时代环境及写作目的。马克思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德国到处流行的是受黑格尔影响的唯心主义及剥削阶级的意识,他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与当时流行的这些“虚假的意识”进行斗争。所以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的是以往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内容而不是意识形态概念。[5](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亦即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在
《路易·巴拿马的雾月十八日》说得明白,他写道:“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6]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整个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当然包括意识形态这一基本的社会意识内容。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权利和利益相联系,他的“一般的意识形态”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是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变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得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7]马克思还说过:“在这一阶级内部,这种分裂甚至发展成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对立和敌视,但是一旦发生任何实际冲突,即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的时候,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好像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且好像拥有与这一阶级的权利不同的权利这种假象也趋于消失的时候,这种对立和敌视便会自行消失。”[8]
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使统治阶级的意识转化成意识形态的,是由于分工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之间的冲突。首先,体力和脑力的分工导致了劳动与劳动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是那个的不平等分配:其次,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了私人财产的存在,以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公共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就以虚幻的共同体国家的形式出现。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9]各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真实的斗争,使得实际上社会已被利益的冲突撕裂,为了不让它崩溃,这些对立被掩盖以为社会的权利不平衡分配辩护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自此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力量。“例如,在某一国的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为夺取统治而斗争,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10]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都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它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基础,这是历史的现实。所以从这点说“虚假的意识形态”又是“真实的意识”,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
(三)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绝对统一的;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中,只有那些使得宗派关系永恒化的部分才是意识形态。所以,任何阶级都能产生意识形态。但是,当工人阶级还不是革命阶级时,一盘散沙、没有统一起来,尽管有共同的利益和社会心理,其所产生的意识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工人阶级只有在转变为革命阶级时,才有属于自己的用来号召和团结广大群众的旗帜——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当然,在革命胜利后,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革命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国家,使得宗派关系得到彻底消除,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才会得到消失。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几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一切剥削阶级的意
篇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长治久安的统治状态意识形态一直在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隐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相而且如果有一个新的新阶级想要推翻旧统治阶级也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然后再将其描述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作者:孙兰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8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它的本质是一个总体观念概念的总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阶级性、隐蔽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一)观念的上层建筑。19世纪,“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他将意识形态理解是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这个理论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哲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形式。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指的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一直存在,意识就始终都是这种产物”。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虚假的体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本质出发深刻地揭露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意识。马克思指出:“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与此同时,伟大的恩格斯也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行联系的客观过程。
(三)统治阶级的工具。马克思在其理论中又阐述了意识形态其实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理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因此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是属于每一个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理论思想。统治阶级施行某种仪式形态其本质目的就是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使得阶级压迫得以延续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去。这里要说明一点,“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阶级性。前文已经提出,意识形态是属于某个社会阶级集团的对于社会关系的观点,为自身的集团利益以及群体本身的社会利益做理论基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流地位的始终是属于统治阶级的。马克思认为,不管在哪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要占领主要地位的,同时其思想也起到维护统治的精神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统治阶级支配着社会中的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对于一部分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受到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精神劳动以及物质分工的逐步出现,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一部分研究意识形态的思想家,他们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往往会编出大量的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甚至将这类思想边做成为谋取生存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精神产物,就是意识形态,它的本质以及倾向都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
(二)隐蔽性。因为马克思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研究分析,使得他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总体上是一个持否定性的,他认为意识形态的最根本特征是用神秘的方法来扭曲现实的东西。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和现实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模糊的、隐藏的关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最根本目的是努力将本应该解释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隐蔽起来,从而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长治久安的统治状态,意识形态一直在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隐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相,而且如果有一个新的新阶级想要推翻旧统治阶级,也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然后再将其描述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论。在一个新阶级进行革命时,他们也总是代表全社会,进行反对统治阶级的活动,同时出现的新思想、口号和观念,而这些东西总是有着普遍性,这其实就是对这个阶级本身利益的隐藏。
(三)实践性。本质上来看,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因此人们才愿意在主观上接受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努力提高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学说、社会理想以及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并且也是发展自实践。马克思注意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以社会实践为根本依托的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阐述的:“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按照实践这一客观存在的标准,来不断修正。根据具体实践的需求,不断完善及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也不会是僵化的教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 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