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受到各方影响,励志写史书,最后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在受到酷刑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13年时间,写成史学巨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受到各方影响,励志写史书,最后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在受到酷刑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13年时间,写成史学巨著《史记》的事。
课文的题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主要的人物精神。其中的“发愤”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我在课文的教学中,抓住“发愤”二字,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词意,在不断深华的情感中通过朗读,感悟“发愤”的内涵,体会司马迁这个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人生而为人,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上课之前,我寻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教学做准备。课堂上,我抓住三个问题,对全文进行剖析。其一是.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其二是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其三是这件事的结果如何,《史记》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价值?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到书中所讲到的知识。其写史书的原因就是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从小受到历史故事的感染;成长过程中又受到父亲的影响。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句子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内心的变化,体会其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
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父亲临终的嘱托,通过朗读和情境的创设感受司马迁的父亲的临终嘱托在司马迁心中的分量。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奋”两个字,这里的“发奋”,非常切合那个时候对司马迁的描写,即振作起来,开始行动。当然,这样的板书也会很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发奋”与课题关键词语“发愤”的区别。这个时候,我板书“发愤”,也并不急于去区分和解释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而是采用存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的理解与感悟。我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临终嘱托,体悟后来“飞来横祸”之时的奇耻大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此的“悲愤交加”,几乎想“了此残生”,但却仍旧坚持下来了,仍旧忍辱苟活,只为了能完成《史记》,这就叫“发愤”!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是和文本站在对立面,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去思考,而是和司马迁一起,感受他的悲愤交加,他的忍辱负重,设身处地的体会“发愤”。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学习本文的重点是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这是历史故事,课文内容离学生的认识和实际都非常远,学生又不熟悉《史记》的故事,很难感受西汉时期的司马迁遇到飞来横祸遭受酷刑后的内心世界,因此读懂课文内容是有难度的。
教学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书中所讲到的知识,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受到父亲的影响。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司马迁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司马迁受到了酷刑,在当时对他的内心遭到了极大的残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完成了《史记》。
教学时,虽然我激励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中心进行分析,但是学生始终把思想集中在了司马迁的身世上,而忽略了《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价值,于是,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感,得不到很好的深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性格,完美的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3
师: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问:“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生2:司马迁怎么写《史记》的?结果怎样?
生3: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的?
师:你从课题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这篇文章写“司马迁”(人),他写《史记》(事),重点是围绕“发愤”二字来写的。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个词“发奋”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题目中的“发愤”改成“发奋”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请把你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等会儿我在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表你们小组交流后观点。
(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七嘴八舌的交流)
八个小组一致认为课题中用“发愤“一词好。
陆文蔚:“发愤” “发奋”它们是近义词可以通用,都含有努力去做的意思。但我感觉用“愤”字,可以看出司马迁发了狠去做,程度还要深一些。
李嘉诚:我也感觉用“愤”看出司马迁非常勤奋地去写《史记》。
蔡广益:昨天我在网上看到,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被汉武帝判了“腐刑”,那种刑法对于司马迁来说,比判死刑还重。课文中也讲到“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迁还记得写《史记》,最终《史记》用了司马迁13年时间,写成了52万字。用“发愤”作为课题,可以显出司马迁写《史记》时是卯足了劲,排除了一切困难的。
黄伊然:古话说,“大丈夫宁被杀不可辱”,司马迁经受如此奇耻大辱后还坚持活着,他就是记着父亲的嘱托,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他是克服了外界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战胜了自己的思想顾虑后再去写《史记》的,所以用“发愤”。
陆婓怡:“发愤”还有克服困难努力去做的意思,“发奋”我觉得只有自己思想上努力去做。
蔡子扬:我同意刚才蔡广益、黄伊然的说法。用“发愤”一词好,体现了司马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品质。
反思:
“好一个体现了司马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品质”我为孩子们这样的辩解喝彩!
我们实施“学程导航”的范式已经二年了。孩子们已经有了“先学”垫底了,教师何不把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交流呢。课堂上,在揭示课题环节,我用了10分钟时间没和学生讨论了“发愤”一词。我觉得值得,因为孩子们在这一环节,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很想“一吐为快”。第二课时,我决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品读司马迁立志写《史记》,及有关《史记》故事的赏读上。
农村的孩子课程资源有限,我就在课堂上为学生读几则《史记》故事吧,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也更会体会《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