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态系统》说课稿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生态系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备课时就决定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说,多练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说背练多了以后,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就较难把握,因为像这样的基础复习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在课前,对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做更好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备好课,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生态系统》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将从这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前后联系:本节课中的内容与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是学好下节课的基础。
重要地位:整个第六单元都要求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基础课。
二、学情分析
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生物圈及各类生物的知识的
优势:学生经过了近一年半时间的生物学习,再加上农村学生*时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应该说对于这节课内容的学习相对容易些
现状: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难点:
1、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创设教学情景,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利用图片或讨论加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如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总结出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说联系”的课堂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分析法: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各种生态系统成分进行讨论
归纳法:师生共同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法:
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小至一块草
地、一个校园,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举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生态系统有很多种,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
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态系统?
生:(讨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吗?
3、一个池塘中的水是生态系统吗?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学生观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图,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要维持这些生物的生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解来表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能力。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课外拓展
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态系统》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 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1.来源 逐级递减
2.起点 2.表现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