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
教学要点: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
作者所处社会背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J、父亲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
做过康熙皇帝的养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第二课时
一、《红楼梦》的序幕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学生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作业:
1、从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3、概括《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
自读、研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学生概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红楼梦》,欣赏*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二、名人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是*古今第一奇书,是*古典小说的金字塔。*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三、文本探讨:
1、概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第二部分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小史;第三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重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位作家有意地应用了写实主义的作品”,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明确: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候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
明确: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流行起来。
4、茅盾认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明确:不太赞成。《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言之有理就行)
5、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明确:一是从*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6、《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7、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四、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达标检测】
一、基础过关检查:
1、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A)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蒙 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2、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B)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实与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找出对选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两项(CE)
A、《水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红楼梦》是“个人著作”。
B、《红楼梦》的倡导的“写实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当时文人的弘扬。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红楼梦》每回书的结尾处都要留下一个“闷葫芦”引诱读者去看它的下一回书,因此读者总要往下看,不能中止。
二、综合拓展提升:
1、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2、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3、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甲),(乙)。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4、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察、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5、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6、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你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摘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1)第一段中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0个字。)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2)第三段画了横线的甲、乙两处,依次应填入的语句是(C)
①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巧②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③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④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第四段说,荒诞化、幻化是一种“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什么?(答案不得超过6个字。)
现实生活
(4)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标序号写,每条不得超过15个字。
①给作者留下了创作的自由;
②给读者留下了阅读欣赏的自由。
(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是哪几项(BDE)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地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人,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6)这段文字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30个字)
写实的小说与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二者应该结合起来。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