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意识形态形势分析

时间:2022-06-26 17: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意识形态形势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意识形态形势分析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4篇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篇1

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今天很高兴跟同志们来交流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知道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在现实,新的形势下,我们所做的还远远达不到形式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的来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提出过程。

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哪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三个就是说我们的一个路径问题,就是说,怎样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提升我们这个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个我们来简单的,来交流一下意识形态,它的一个含义是什么。大家都对意识形态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它有哪些含义呢?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意识形态的含义:首先意识形态指什么,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是对经济基础政治建筑上的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呢,就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他们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第三个意识形态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是组织动员的功能.

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一种传播,人们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去调动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行为。你没有了思想观念的传播,没有意识形态的传播,你无法动员大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组织力量凝聚的基础。你这个思想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如果人们大家的对一个现象,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认识,是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一致性,是组织力量一个凝聚的基础,所以,你没有了这种意思观念,认同的一致性的话,你这个组织力量就无法,这个凝聚起来。第三个方面就是组织动员活动持久的一个条件。你这个没有思想观念的一种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你这个组织动员活动的一种持久的,条件就不具备了。你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想信念,一种价值观的去整合人们的行为,这样子组织动员的活动,他才有持续性,这是意识形态的组织动员功能,通过意识形态去组织动员。

第二是引导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毛**曾经说过,他说主义譬如是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能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代我们所主张的一种旗帜,他将我们引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他也有一种引导的功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

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党的工作任务转变带来意识形态内容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说,当前这个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第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带来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变化,任何政党的意识形态都是围绕了党的,围绕了执政党的工作的任务来构建的,党的工作任务变化,意识形态也是变化的。所以工作任务转移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过去我们的意识形态更多的强调阶级,阶级斗争,两条挡路之间的斗争、革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工作任务的确立,我们的意识形态可能更要注重,这种发展,这种民主、法治、和谐、以人为本等要素。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契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这种内容的这个调整,需要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

(二)发展中的问题和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

第二个是发展中的问题跟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意识形态工作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没有纯粹的这种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惯例的一种灌输,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实现象的认知,来对你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传播进行一种判断,进而进行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问题,一些理论上面的一些现象,他也会影响到民众,对你所宣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一种选择性的处理,比如说党内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老百姓对党的性质与宗旨,这种意识形态的这种理念的一种认同;
这两种矛盾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理念,但是现实情况下又存在不正之风跟腐败现象,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影响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效果。第三个我们党一贯强调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就是 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不公的现象,所以这也影响了老百姓对我们这些公平正与原则的接收。第三个比如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一些主流的宣传媒体去宣传,宣传的是高大全的东西,但是现实又存在很多负面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两种矛盾影响了老百姓对主流宣传这种媒体宣传内容的一种认同,很多情况下,老百姓对主流宣传,宣传的媒体这种宣传的内容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不相信你说的,为什么不相信你说的,因为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负面的现象,所以这种不相信,也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效果有待提高。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第三个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导致了,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亨廷顿,他写的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全球化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当中,但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冲突,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跟民族文化之间的这种冲突就产生了,而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去抵制文化霸权,对我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种冲击,所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影响,给我们传统的这种民族认同,国际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是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四)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第四个方面就是利益的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之间的利益,是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通过国家,强调这种集体利益,去整合人们的利益诉求,而到了市场经济以后,这个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政策上它是合法化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成为市场的一个利益主体,利益的主体多元化,就导致了不同利益的分散,分化,甚至一种冲突,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作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它就会遇到利益分化的一种冲击。过去我们经常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但是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跟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牺牲的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维护的是国家利益,所以在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两个大的利益,系统上面,我们过去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是计划经济的一种整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价值观的一种引领,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党集体利益跟跟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不是维护集体利益,而是追求个人利益,甚至是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甚至集体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它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利益,人们的利益是凸显出来的,这种利益主题的差距性是凸显出来的,以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个的一种难度,这是我们讲的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五)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第五个方面就是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的一种交流,随着市场经济自身的激发出各种的文化思潮,在这个过程当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这就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8·91讲话当中,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讲到苏共垮台的时候,他认为苏共垮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思潮,出现了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对苏共的跨国,苏共的这种瓦解,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去引领社会思潮,特别是要抵制这种,旗帜鲜明的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所以这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新的难点。

(六)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第六个方面就是说,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个挑战问题。福山是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他认为从1990年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什么时代,就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很多方式都要发生转变,整个社会走向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怎样去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传统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在这种现实社会当中,主要是通过这种报刊,这种主流的纸质的媒体,宣传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现在一个新的课题就是说,怎样做好虚拟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新的任务,这是我们讲的六个方面,六个方面表现了我们当前,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这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作出调整,需要不断地提高我们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一)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与转型

所以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怎样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一个创新和转型。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党的工作任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转型,我们党为什么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新的潮流,不断地推进我们党的理念的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时代化,任何理念一旦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它就没有说服力,所以意识形态你必须要正确解释和说明现实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是停留在革命的时代的一些说教方面,脱离了现实发展的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的这种理论,我们的这种形态,就成为一种教条,没有任何的说服力,所以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实践标准论”、通过实践标准去创新我们的意识形态;
第二个是“初级阶段论”;
第三个阶段“三个代表论”;
第四个“和谐社会论”的提出,科学社会就指出我们这种所要追求的是和谐社会,人跟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强调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是对我们意识形态内容的一种创新;
第五个阶段就是我们最近中央一直强调的就是核心价值论”。

(二)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第二个方面是怎样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我们的确要巩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的地位,我们的应该具有一种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在包容性和开放性过程当中,我们要引领其他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强化我们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价值的引导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其他的社会思潮进行一种引导,甚至把一些其他社会思潮,好的东西吸收过来,进行一种科学的分析,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而不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其他的一种社会思潮,都消泯掉,我们对其他声音进行引导,对其他声音合理的东西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这样子,我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才会更强。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刚才我们提到,由于这个现实发展过程当中的矛盾,跟我们理论宣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提高意识形态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我们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说第一点、要区分工作对象的层次性,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有些很高的这种意识形态要求,可能是仅仅适合于这种党员干部的,有些事适合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要把这种区分开来,你不能用一种单一的,用这种单一的话语,单一的价值观要求所有的人,我们知道,人跟人之间它是由于阶层不同,由于文化层次不同,它的一种,这种对价值观的这种认同它是有层次性的。第二个就是要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克服形式主义。客观的讲,中的一些,我们很多过程当中的一些,现实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工作也好,这种理论教育活动也好,很大层次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用一种形式主义,去反对另一种形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去开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是我们要客服的一点,就是防止意识形态宣传当中的一种盲目性。第三个就是要克服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发挥意识形态的渗透工作和潜移默化这种工作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的要求,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要素,它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它是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方式去拓展,并不是,我们好像今天讲一堂课,做一次讲座,给老百姓发一本意识形态领域的书,就能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方式,所以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某种意义上要向西方的一种宗教,它的工作学习,我们发现宗教领域,它的一些工作,它就是一些潜移默化的一种工作,强调一种人跟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情感的交流,这种理性的一种对话,而并不简单的一种表面化的一种宣传方式。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实际,防止“两张皮”。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很多的一些理论宣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跟老百姓的生活是脱节的,是两张皮,宣传工作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去宣传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这种政策问题,在现实过程中,这种两张皮的现象特别严重,所以,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去争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怎样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刚才我们提到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展开的,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出调整,就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你要做好,你必须随着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做出一些调整,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这些载体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的载体。如果我们把这些载体让步出去,我们的意识形态很大的一个领地就让步出去了,所以这些重要载体也都是我们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传统的纸质的媒体,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

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条件可许的情况下,都可以写博客,发微博、微信,发帖和跟帖;
通过这些新的宣传手段,来宣传党的政策、主流意识形态。

现在是一个智媒体的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中心,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可以通过这种,智媒体的这种载体,主动去宣传我们党的一些意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价值观念,所以要这种掌握网上,这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利用先进的这种信息技术的一些手段和载体。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篇2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梁永心 09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200942306122

曾经听说过《立春》这部片,却没有真正去触碰它。在老师没有说这部片有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它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看完之后,应该用理想、执着、疯狂、现实去定义这部片。片中的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一个是追求歌剧,一个是追求美术、一个是追求舞蹈。同样是艺术,可是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立春,每年春天的到来,总是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让我有所期待,可是春天过去了,却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就像如今的荣誉,随着老去的那天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片中30岁高龄的王彩玲是可怜的,当矮小肥胖的周瑜倾慕自己的时候,她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术小伙子黄四宝是爱自己的,到头来换来的只是“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这九个字,可悲吧。应了当下最流行的那句话“爱你的人你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终于王彩玲以一种极端的手法得到了黄四宝的身体,她得意洋洋的同时,黄四宝认为那是屈辱,那是她对自己的非艺术地侵犯,一种玷污。从此他就消失在王彩玲的世界里。我也觉得黄四宝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是失败的,不然他怎么连考五年的美院,都屡次初试失败,而他也轻易地蔑视了王彩玲对他的感情,孤傲地认为自己的年轻可以寻找一个更漂亮的女人当老婆,而不是丑陋的王彩玲,然后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最终是沦为一个可怜的小偷。是不是留着长头发的文艺男青年都会有这种思想呢?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吸引一个特别的女人。

我最喜欢的人是胡老师,虽然他一直生活在一个不接受同性恋的社会中,影片虽然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但他一直都坚持着自我,坚持着自己热爱的舞蹈,可他最终还是以一种极男人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忘不了他在监狱中看着王彩玲踮起脚尖说:“监牢里发的新鞋还可以跳芭蕾呢!”忘不了他那释怀的笑容,最忘不了的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从一而终地纯粹地热爱着舞蹈。这一点不像王彩玲。

她仗着自己会唱几首意大利歌而觉得自己不平凡,与众不同。不该和这个北方简朴小镇上的其他“庸庸碌碌”之辈混为一谈,如直言“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什么是庸俗?什么是高尚?有艺术的生活就是高尚了吗?她的欲望,很明显,就是要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的掌声,她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和艺术本身无关,而变成了一种极其功利性的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庸俗之辈”,是架在庸俗生活之上的高尚,是高尚的主人。可是她错了,她连北京中央歌剧院都进不了,自主献唱,却被一小小办公室文员轻易地否定了,从这可以看出一个现实:即使你有才能,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靠山没有样貌,你还是和普通人一个样,和“去年来过这里献唱的人”一个样……

小城的风并不是永远都有着初春淳朴的温暖,在那些中等大小、没有名气,只有一个公园叫人民公园的小城里,出门买块豆腐都可以打一路招呼,某单位中层的搞破鞋暴露,第二天满城的企事业单位职员都会津津有味地咀嚼捉奸细节……在这样的环境里想要做一个只追求艺术的人,注定会是被当做异类的,而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绝非是文艺青年们的随便,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理想,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怀才不遇,而不是其他原因;
他们只会认真地说出些傻话,绝对不用“傻逼”来形容自己;
他们对周遭的不解不会感到尴尬,认为那只不过是孤标傲世必然代价。外面的世界又他们追求的光明,周遭的一切便都是愚昧和低级。他们在赌,这是一个以人生做筹码的赌博;
赢了是众人追捧的草根传奇,在金色大厅里锦衣接受万众瞩目的欢呼;
输了就只能放弃一切,灰头土脸地在旁边眯着眼,郁闷着。可惜他们都输了,王彩玲的笑话有了让旁观者满意的结尾。

王彩玲的结局,她改行了。有一幕是这样的:王彩玲回到农村父母家过春节,她清早起床,披着一件碎花罩衣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看年迈的老母亲放炮竹,她是疲惫而苍老的,但她的神情中有种自然的活泼与欣喜,她独自站在破旧的门框中,仿佛早春的明信片一样动人;
随后镜头转到王彩玲母亲身上,老太太双手高举着竹竿,竹竿一头的炮竹劈劈啪啪直响,背景是灰扑扑的旧砖墙,土地上满是爆竹崩下的碎红纸屑。老太太扭回头来看女儿,一个逆光的镜头,满脸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从这个片段开始,影片的基调正式进入“立春”,王彩玲终于放下了多年不变要迈向云端的固执挣扎,开始接受现实,努力融入平凡而琐碎的社会生活。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为其取名“小凡”,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像自己那样的不平凡而导致了自己一生的悲剧,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步上自己的后尘。

一个不被认可的天才是悲哀的,一个不能认可自己的庸才更是悲哀的。王彩玲的才华,客观地说,也只是有限的,是她对自我的绝对认同感,哪种毫无置疑的自信。令她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所以她才能用全部的力量唱出一支生命之歌。我宁愿相信,王彩玲的自我肯定,让她的才华升为天才。

《立春》的丰富、诚恳、善良、从容与这个时代的贫瘠、虚伪、凶恶、浮躁恰成对比,这个时代有多坏,就反衬出《立春》有多好多难得。混世于此时此地,灰头土脸似乎成了大多数国人精神面貌的写照。同时,当祟高一再被证明虚伪,王朔式的真诚的犬儒也大概可概括这类人的基本诉求。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的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面临结婚、房子等等生活问题,盲目地搞艺术,如果没天分和机遇,会死得很难看。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篇3

2021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研判材料

20**年上半年,在区党工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悉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园区中心党支部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各方面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以《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为指导,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细化网格划分,精准分解任务,真正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到岗、到人。

二、强化理论武装

聚焦党员学习教育,依托“学习强国”和“三晋先锋”平台自主学习。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制定学习计划,每周五集中组织学习,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引领全体职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篇光辉文献”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纪党规等重要纲领性文本,引导干部职工勤政廉政,履职尽责的政治担当和思想觉悟。把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列入学习和研讨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抓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入。

2、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紧扣理想信念主题,开展了“强化担当落实,践行“两个维护”警示教育”主题党日、“学法规、抓落实、强管理”主题党日和“党员过政治生日”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身份意识和宗旨意识。

3、加强党员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党员培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禁在qq、微信圈发布反动消极的言论、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

3、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依托宣传栏、工作例会等形式,及时公开单位重要事项决策等相关信息。

4、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我们都是抗疫人。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每日对上班员工进行体温检测、每日按时汇报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如一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五、存在不足

上半年的工作虽然有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以干代学,以忙挤学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二是工作抓的不到位,工作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安排部署多,督办检查少,工作力度不够。三是缺乏深入调研的精神,对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办法不多。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要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时代先锋模范看齐,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去抓去管,并贯穿于平时干部考核,民主评议以及绩效检验之中。

2、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以抓党建促工作,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氛围推进园区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始终把管党治党、意识形态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3、加强短版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中心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跟踪管理,从方式方法上做足文章,补齐短版,以达到整体受益的效应。

园区中心将在持续高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领导,树立楷模,塑造正面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掀起向先进人物学习的高潮,促进提高党员的思想高度,更好地做到履职尽责。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篇4

意识形态分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04 00:38:00

查看( 788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

意识形态分析

一、概念史

所谓意识形态,简言之,一整套思想或者信仰。
词源:法语,ideologie,字面意是“观念学”。
法国学者特拉西首先使用,含义是:作为一种学术的经验性和知识性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倒现着的”意识与现实的关系。
其一,给予了贬义、批判性的解释;
其二,把概念的外延从学术扩展到社会精神生活的普遍内容方面。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文化批判理论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基本上都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解释有关,即理解为一定社会统治阶级为保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制造并合理化了的价值观念体系。
注意,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现实的具体分析中,该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已不限于指称道德、宗教、哲学等自觉的观念体系,而是被理解为渗透在文化结构更深层的、与一定阶级利益相关的价值态度、情感倾向。可以说,它成了通过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乃至普遍的情感和趣味倾向显现出来的一种凝聚在特定文化中的深层精神素质。或者说,这个概念表达了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和概括。简言之,就是关注文化中的精神性。
所以,意识形态研究不仅是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研究,同样也是对文化中所体现或隐含的某种普遍的文化精神的研究。
这种广义的意识形态角度,把文化精神理解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统一的精神素质。
广义上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原始意义上的“观念学”那样抽象的东西,它实际上是把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固化、渗透到社会的一般精神生活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一般人观察、认知和评价世界的视角,也就是人们无意识中所把握到的世界图景。
对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就是通过这种这种文化形态的全部活动去探究其所构造的世界图景的体验、解析和研究。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特别是流行文化)的核心概念:
G·特纳:这个词是“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术语”。
J·卡瑞:“文化研究或许更应当、也更确切地被叫做意识形态研究”。
P·布迪厄:文化具有“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将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差别经常被用来支持阶级差别。如,口味(taste)就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其功能是“阶级”的标记,意指社会经济地位和特定的生活质量或“格调”层次。
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等人也都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定义流行文化的。
文本分析的目的是发现隐含的意识形态或者信仰体系。同样,不管分析者是否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起分析方法也都受到其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意识形态就不可能从事任何研究。

二、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美国的媒介传播了一种维持现状的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性问题提供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案,美国的文化产业压制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根本性的变化。
阿多诺的占星术专栏分析:传达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乔姆斯基的第三世界媒体新闻分析:报道里隐含着一种亲美的意识形态。
多弗曼的唐老鸦动画分析:传达了个人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64年成立):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提供汲取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确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传播媒体是构成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理论上认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有意识地反对一切经济决定论,与20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论不约而同。
在研究实践中,则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记录和阐释达到一种社会批判。譬如,对工人阶级青少年中产生的、反社会的亚文化的关注,隐含了对英国社会阶级压迫的批判。更如,女性主义理论直接影响和指导了中心的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歪曲,以此达到对男权社会里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的批判。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鼎盛过后,蜕变成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系。文化研究也开始被成批生产和仿制,并逐渐成为英语世界高等学院中又一门专业“学科”,其实际社会批判功能也面临被消解的危险。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其理论骨干的离任而逐步衰落。
霍尔(Stuart Hall):理论和方法资源上集大成的原则
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思想根源:
英国本土“鼻祖”郝哥特(Richard Hogard)、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和汤姆逊(E. P. Thompson)。
欧陆的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格拉姆西(Antonio Gramsci)、列威-斯特劳斯(Levi-Strauss)、福科(Foucault)和拉康(Lacan)。

在电子传媒时代,一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怎样成了包括被统治阶层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实际上是一个争夺和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霍尔所说的“语言阶级斗争”。在这样一个“和平”而非强制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

霍尔:“编码”“解码”
意义创造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理论和研究实践长期分离的状态也得以改变。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作了大量的文本分析和经验研究,对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多方位的描述、阐释和批判,内容涉及亚文化、青年文化、女性研究等方面。

三、意识形态研究方法

并没有一种名为“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分析意识形态。
如,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是两种特定的研究方法,但只有选用适合研究任务的相关研究方法才能最深入地体现这两种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我看来,要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可以采取几乎任何一种方法。……内容分析、叙事分析、符号学或者下一章中谈到的方法。”(斯托克斯)

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分析都应该力求揭示文本产生某些主体立场的方式。

四、意识形态运作与媒介产品

商品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
决定着大量生产及大量消费的经济体制,在其商品当中,在意识形态层面,再生产着自身。该体制生产着商品,而每一件商品都对该体制的意识形态进行再生产:商品就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经济学在它自己的领域内运作,而意识形态则在文化领域内运作,以便将资本主义的体制自然化,就仿佛资本主义的体制是唯一的可能。

所有的媒介产品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有的产品呈现的意识形态是明显的,如宗教宣传小册子和政治宣传;
多数情况下,意识形态是隐而不露的。如,格拉斯哥媒介小组的新闻调查。这个调查一方面揭露了不偏不倚背后的政治偏见,另一个意义就是叫人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即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意识形态有关。
发现一条信息里隐含的意识形态或者信仰体系,是大多数类型的文本分析的根本目的所在:通常,文本分析的目的,为了找出初次阅读可能看不出来的隐含意义与价值。故此,正如所有的生产方式,大多数分析方法都与意识形态有关。

意识形态是如何运作的?(借助何种力量推销其信仰体系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强制性力量。
它通过控制学校、大众传媒等宣传机构和实行“洗脑式”教育,将信仰关注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暴力政治的附属物)
弱点:无法解释在现代民主社会里,人们为什么会“自由地同意”,甚至会主动配合意识形态的牵引。
新一代意识形态论者致力于解释这一“自由地同意”。
致力于在意识形态中发现某种“魅力”。
路易斯·阿尔库塞(法),《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1970。对他来说,意识形态不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套信念,也不是记录在经典典籍中的教义,也不只是政府大喇叭里每天呼喊的东西,它还是操控我们每天实践活动的中枢。事实上,意识形态设计了我们的饮、食、冠、婚、丧、祭等例行活动的“仪式”(即所谓的“礼仪”),安排了我们每人在这些仪式中的角色和行为,使我们在一举手一投足中充分体现出“君臣父子兄弟男女”之义。(“实践说”)
意识形态建构了一个特别的“我”。(1)有着我的全部思想、全部欲求、全部身体,“我”无法与他人分享。(2)这也是一个虚构的“我”。这个“我”将某种强加的角色和行为视为“我”与生俱来的角色和行为(“主体化”过程)
阿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成了一个超稳定、包罗万象的引力场,将所有的东西都吸纳进去。但,它不能解释社会的变动和民众的抗争。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争霸观(霸权):意识形态的引力场并不稳定,有来自内部的抗争(主体的抗争),也有来自外部的抗争(来自其他主流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抗争)。主流意识形态要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争夺大众,在数种引力的交叉作用下,个体行为的轨道会有偏差和调整,社会只是引力与斥力、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达成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抗争说”,给予了个体更多的自主权,不仅可以“自由地同意”,还可以“自由地抗拒”某一意识形态的牵引)

当前,流行的意识形态定义有三:
一是,某种特定阶级或族群的信仰体系(或虚假的信仰体系);

一是,“意义产制的一般过程”;

一是,(阿尔库塞)“人与其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香港学者肖晓穗:“意识形态是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
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总是与权力关系有关,任何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推崇或维护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再现:再现权力关系有两种方式: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这里所说的“再现”是指后者。多出现在例行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大至国事庆典,小至学生的举手发言,都是权力关系的“义演”;
它反复出现,给了我们一种假象:以为这种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的。)
对于传播学者来说,尤其重要的不是这一层次上的“再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再现”。当大众传媒将我们例行的、礼俗的社会文化实践用文字报道出来,或搬上银屏,便出现了第二层次的“再现”,即再现的再现。
系统:意识形态不是“再现”本身,而是再现的系统。使用“系统”一词,是为了强调“再现”是一个有机的、生生不已的生命过程。它是一个“活”的再现系统,它有自我再生的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某种形式的权力关系(生生不已的奥秘)。
意识形态还是一个“合理”的系统,即是说,它不靠暴力、不靠高压,而靠自身运作的“合理性”。(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才能吸引人们自愿地参与再现它特定的权力关系)

意识形态自我合理化的机制:常识化机制、主体化机制、神话化机制。(它通过建构生活的“常识”、建构主体的欲求、建构美丽动人的神话,将人们和平地吸引到特定的轨道中去,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意识形态的运作)
常识化机制:指某社会阶层(一般是统治阶级)将其特有的再现系统通俗化为大众生活“常识”的过程。
葛兰西:在民主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取得霸权地位,必须经历一个漫长和复杂的通俗化过程,使上层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逐渐渗入到从属阶级中去,成为被民众广泛接受的“常识”。
大众传播是建构和再现资本主义通俗或流行文化的中坚。(新闻特写中名人的日常生活化;
影视作品中通俗版的“才子佳人”故事等)
主体化机制:按照某个再现系统的要求建构主体的过程。(民众自愿地参与某种权力关系的再现,不仅因为它是“常识”,更因为他们认同于这一权力关系关系中的某种角色)
主体建构工作是在一片亲切的“召唤”中进行的。
首先,主体意识或“我”的意识是被人召唤出来的或喊叫出来的。
其次,特定的再现系统向我们发出它深沉的“召唤”,但它并非是要将我们还原成张三或李四,而是将我们再造成一个特定的“我”,一个可以被某个权力关系再现系统接纳的“我”。
大众传媒无疑是意识形态召唤的重要渠道。(传媒的召唤无论多么亲切、自然、感人,最终是要把我们请入到某种权力关系中,要将我们召唤成某种类型的主体)
每一个主体同时扮演着被召唤者和召唤者的角色,于是,意识形态召唤有了一种骨牌效应。
所以,所谓主体,其实只是承载着欲求和意愿的载体。所谓“我”,其实是欲求和意愿的独特组合。所谓“主体化”,其实只是建构一个独特的欲求和意愿组合的过程。
一个新“我”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主体化过程,好比一场接力赛。
神话化机制:指特定阶级将其再现系统或符号系统或象征系统转变成美丽动人的言谈的过程。
任何社会文化事件都可以看做权力关系再现过程中的事件。
神话的创作者借助于类比(比如花与女性的某些共通性)来建构事物的象征意义。也借助故事(如牡丹仙子一类的神话)来强化类比的作用。
(当初,是什么触发了先人神话创作的灵机,驱使他们到鲜花中,而不是别的事物,找寻女性的倩影?又是什么原因使社会最终接受了女性是花的不休神话?可能与一种动机有关,一种将女性规限为男性的观赏物的动机。只有在男权主义当道的时代,这种神话才得以确立了不朽的地位。)
神话不仅虚构了事物与概念的神话关系,更虚构了它们的“自然关系”。其最终目的不是化平淡为神奇,而是相反,化神奇为平淡。神话通过虚构“自然”的神话关系来再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传媒是神话机制运作的重要渠道。
(参阅:肖晓穗,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可见,传播活动与意识形态结合之紧密是一个根本无法否认的现象。以事实作为理由从而抹杀价值的做法并不可取,当然也不能为了某种导向就全然不顾事实甚至篡改事实。传播活动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

五、我国意识形态研究问题:

在分析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中国媒介文化是一个比西方国家更加充满矛盾、变异、冲突、暧昧的文化空间:
从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来说,中国没有形成西方社会大规模的中产阶层,而是由事业阶层、私营企业阶层、集体企业阶层、国营企业阶层、个体劳工阶层等等组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地位上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状态,因此,中国的“大众”远远比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大众”所包含的意义要复杂,人民、大众、受众在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中必须重新审慎地定义和使用;

从国家的民族、地域、经济发展的分布来看,中国处在一种相当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北方与南方、内地与沿海、都市与乡村、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存在非常不同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意识,大众传媒对于他们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
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使“大众”“大众文化”“大众媒介”“主流意识形态”“霸权文化”“文化工业”“文化消费”“文化认同”“媒介专制”“媒介民主”“媒介多元化”等媒介文化研究的关键词面对着被创造性阐释和改造的必要性。
否则,当我们抽象地借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来反观中国的大众传媒的时候就会完全否定大众传媒在中国所具有的民主意义;
当我们照搬西方的种族、性别、族裔、社群认同理论来分析中国传媒的文化意义时也会抹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当我们用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肯定消费媒介文化的发展时又很难看到中国消费文化对于中国目前改革现实的消极性社会作用……。显然,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必须有一种明确的本土视野,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概念都需要重新确立其在本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陶东风)

热点:电视剧文本的个案分析:
王志敏,专著《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与叙事》
禹建湘,《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
戴清,《“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
戴清,《叙事差异、女性话题及其他--对的文化阐释》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形势分析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 意识形态形势分析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