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1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供大家参考。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1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示意图》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北: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
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2
一、元谋人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
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示意图》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北: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
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1)
——7年级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
7年级生物下册的知识点1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
(一)组成:由内分泌腺组成,分泌物是激素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活动的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等)
甲状腺(最大的内分泌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促进淋巴细胞发育的物质)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注: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外分泌腺(消化腺、汗腺等)有导管
胰腺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时只能答“胰岛”
(二)几种激素的作用:
激素名称 | 作用 | 分泌异常的表现 |
生长激素 |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 侏儒症(幼年时分泌不足,智力正常) |
甲状腺激素 | 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时期缺碘造成分泌不足) |
胰岛素 | 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 糖尿病(分泌不足) 低血糖(分泌过多) |
二、神经系统
(一)组成: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
(1)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小脑功能——维持身体*衡,调节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脑干功能——有调节生命活动的心跳中枢、呼吸中枢等
(2)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由脑发出,分布在头面部感觉器官处的神经
(2)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分布在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处的神经
(二)基本单位:神经元
1.结构
(1)细胞体: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内有细胞核
(2)突起:神经元特有的结构
a.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b.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注:树突与轴突又称神经纤维(其末端分支为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全身);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组成一条神经
2.功能
(1)树突——接收神经冲动
(2)细胞体——产生神经冲动
(3)轴突——传导神经冲动
(三)灰质、白质与神经中枢
1.脑和脊髓都是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1)灰质:在脑和脊髓中,色泽灰暗的部分,主要由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
(2)白质:在脑和脊髓中,色泽亮白的部分,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注:大脑的灰质位于表层叫大脑皮层,脊髓灰质位于中央
2.神经中枢
(1)最高级神经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有感觉(如视觉、听觉、触压觉、痛觉、冷觉、热觉)、运动、语言等最高级神经中枢
(2)低级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灰质,内有排便、排尿、膝跳、眨眼、吮吸、缩手等低级神经中枢
注:灰质是细胞体密集的地方,内有神经中枢;白质是神经纤维密集的地方,神经纤维负责传输信息
(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
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的种类:两种反射同等重要
(1)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a.天生就有,不会消退
b.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吃梅分泌唾液等
c.神经中枢是脊髓灰质或脑干
(2)条件反射(复杂反射):可以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a.后天形成,需要学习强化,否则会消退
b.如听口令、谈梅分泌唾液、谈虎色变等
c.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注:与抽象的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也是最复杂的反射
(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缺一不可):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7年级生物下册的知识点2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其中前三类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孢子植物。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如:满江红、贯众)
5、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6、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7、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8、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子)和双子叶植物(梅)。
9、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10、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12、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水、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程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13、.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成熟区(有根毛,吸收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
14、芽还可以发育成枝条或花。
15、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氮、磷、钾)和有机物
16、花的结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里有胚珠)、雄蕊(花药,花丝)最重要的是雌蕊和雄蕊
17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的方式:昆虫传粉(虫媒花)、风传粉(风 媒花)、人工授粉
18、*: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的过程。
1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完成后:凋落(花瓣、雄蕊、花柱、)子房发育为果实;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卵发育为胚。
20、区分果实与种子
果实:苹果、葡萄、西瓜、葵花籽、豆角、玉米
种子: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西瓜子、杏仁
21、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a重要组成成分b保持姿态、硬挺c有利于光合作用d帮助无机盐的运输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2)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3篇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1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并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⒈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人:列宁
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起义者攻克临时*据点冬宫,起义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意义:
1)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2)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3)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4)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性质: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5.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政策”(1918----1921年) 目的:为了*定国内外*势力 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作用:帮助苏维埃*度过难关,但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 原因:缓和国内矛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①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6.退一步,进两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1. 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的领导下,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2.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
3.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4. “斯达汉诺夫运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高潮。
5.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模式的形成。
6. 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利:*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发展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也是造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由英、法、美三国操纵。 性质: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
2.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合约》,主要内容包括:
(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队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⒈召开原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洋的步伐。(美、日矛盾激化) ⒉召开时间:1921—1922年 操纵国:主要是美国 (受惠最大)
⒊《九国公约》:⑴内容:尊重**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⑵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影响: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国的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提供了条件。
“大危机”与“新政”
大危机:
1.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作者德莱塞,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①时间长;②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3.概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下降,茂业总额减少2∕3,失业人口达到3000多万。政治上: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罗斯福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核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市场分配、工资水*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作用):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新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3.新政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3)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总结3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总结1
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达到推动*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总结2
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4)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3篇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1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并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⒈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人:列宁 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起义者攻克临时*据点冬宫,起义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意义:
1)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2)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3)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4)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性质: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5.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政策”(1918----1921年) 目的:为了*定国内外*势力 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
自由贸易。作用:帮助苏维埃*度过难关,但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 原因:缓和国内矛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①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6.退一步,进两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2
一、 “大危机”与“新政”
大危机:
1.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作者德莱塞,批判现实主义。
3.特点:①时间长;②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概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下降,茂业总额减少2∕3,失业人口达到3000多万。政治上: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二、罗斯福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核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市场分配、工资水*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作用):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新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3.新政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三、 邪恶的轴心
1. 德意日走上*的共同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2. *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镇压,实行专制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3. 意大利最先建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方大国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4. 1937年,纳粹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极大伤亡。此事震惊了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了大幅壁画《格尔尼卡》控诉了*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5. 德意日*的暴行
① 德国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和进步力量;采取*政策,迫害犹太人。
②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用新式武器,甚至释放毒气,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
③ 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极大死亡。
④ 日本*侵华。进行了南京大屠杀,30万*军民遇害;在哈尔滨设死亡工厂,用*人的生命做各种细菌武器的研究试验。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3
美国的诞生
一、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个数:13
三、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五、领导者:华盛顿
六、导火线: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七、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
八、建军:1775年5月,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九、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1、时间:1776年7月4日
2、制定机构:大陆会议
3、内容: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宣布一切人生而*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4、意义: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
十、转折:1777年*大捷
十一、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
十二、 结束的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十三、1787年宪法:
1、美国的政体形式:民主共和制
2、内容: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首脑,享有行*;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3、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十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2、实现了国家的独立3、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4、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十五、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民族*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十六、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3、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4、华盛顿的正确领导
十七、如何评价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同时,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5)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3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唐太宗推行*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一、西域(**):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二、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为业,以农耕为生。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本视为艺术明珠。
二、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并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佛学大师。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
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李白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称为“诗仙”。
2、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 特点反映社会现实,称为“诗圣”。
3、 白居易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特点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称为“诗魔”。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1)、顔真卿开创了顔体,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特点是雄浑敦厚。(2)、柳公权开创了柳体,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特点是骨力劲健。
2、绘画:(1)阎立本的代表作是《步辇图》。
(2)吴道子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称为“画圣”。
五、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大部分是隋唐时期开凿,洞内有大量精美的飞天壁画和彩色塑像,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民族*并立的时代(两宋)
一、北宋的建立:1、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南宋抗金英雄岳飞。2、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北宋时期,*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2、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4、元代的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二、繁荣的宋元文化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2、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北宋的苏轼开创一代词风,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南宋的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忧国忧民,代表作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5、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6)
——七年级下册常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3篇
七年级下册常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1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C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下册常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2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C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下册常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一、大统一的汉朝
1、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
2、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3、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4、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5、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二、两汉经济的发展
1、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2、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3、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4、“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
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5、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7)
——九年级历史中考知识点3篇
九年级历史中考知识点1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起因: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2、时间:1836----1848
3、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4、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5、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6、斗争方式:向议会递交*书的方式
7、结果:没有取得成功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①客观条件: 英国的宪章运动②、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
2、马克思的最大贡献: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的革命活动:①1844年,马克思和*在巴黎相会,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②、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③1848年,马克思、*起草的纲领《*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宣言》的发表:①时间:1848年
②组织:国际无产阶级组织------*者同盟
③意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2、成立时间:1871年3月
3、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日----28日
4、巴黎公社的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性质),公社战士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 曲作者是狄盖特
九年级历史中考知识点2
美国南北战争
1、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南方的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焦点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3、开始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4、转折:1862年,林肯颁布了《*黑人奴隶宣言》
5、《*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6、《*黑人奴隶宣言》发表的作用:广大黑人欢庆*,踊跃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7、结束的标志: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8、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9、作用: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0、如何评价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黑人奴隶宣言》,*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林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总之,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黑人奴隶作出的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严重威胁着沙皇统治。
2、时间:1861年
3、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4、改革的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5、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6、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7、作用(评价、意义)性),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使民族危机严重;倒幕派武装倒幕。
2、核心力量: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5、时间:1868年
6、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以上措施中,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是键的是努力发展教育
7、影响(作用、意义):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消极影响,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主义道路。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8)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每课知识点3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每课知识点1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1950底,中央人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每课知识点2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
方法(手段):赎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1)*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探索中的失误——*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 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7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9)
——八年级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3篇
八年级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1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英俄支持)。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清*在**设立行省。
2.意义:**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2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英俄支持)。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清*在**设立行省。
2.意义:**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