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落潮写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潮》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听潮》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情与景融为一体。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
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就这样,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种声音来写海潮涨落的各种情况。由小到大,由舒缓到剧烈,层次井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海潮的声音、情态与性格。
①拟人:作者在写潮涨潮落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惊醒了海的酣梦”“海终于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态写得非常鲜明、生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写海潮的声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等等。
②比喻:
首先用多种比喻来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其次,用多种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几种状态。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③排比:在描绘波峰迭起,浊浪排空,震耳欲聋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借助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海,向往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抓住景物,运用修辞抒情的。
四、教学思路设计
1、大屏幕打出大海画面,将学生带入大海,直观形象地引入此课。
2、配乐朗读,大屏幕打出思考题:
①勾画出作者听到的声音;
②讨论,海潮声响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大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声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大海动、静之美。
三幅图
明确: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再借助课件,使学生理解这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幅图:海睡图
明确:这部分作者抓住了大海落潮时的特点,突出了“静寂的、和*的、愉悦的神秘。”围绕着“静”,文章是从两方面形象描写的:
①抓住海面上的景物,先从静态描写
②其次,动态描写:抓住海的声音,调动了人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运用拟人、比喻,侧面突出大海“静”的程度。
③以大海周围的景物为衬托,写了大小的岛、星星,运用拟人的修辞,再次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第二幅图:海醒图
声音:汩汩、谁在吐着气、铃子、铙钹、钟鼓、奏鸣
情态: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第三幅图:海怒图
明确:这部分借助课件“海怒”和朗读,了解作者主要刻画了海浪和岩石两种景物,完全通过联想对所听到的潮音,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从而突出大海“愤怒”时的特点。
问: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高潮”这部分,这段哪个词用得好?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探讨理由,教师做适当肯定。
明确:“千军万马”用得好,突出阵容宏大,气势磅礴。
“混战”用得好,尤其是“混”用得更好,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我们似乎看见在旌旗飘飘,战鼓阵阵的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勇士挥舞着锋利的武器同敌人进行生死博斗,从中使每个同学感受到战斗的气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三幅图连接起来,整体感知,大海由静到动再到怒的特征。并聆听一下它的声音,由小到大,由微微的水流声到震耳欲聋的怒吼。
5、总结扩展
明确: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法,借助电脑课件,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学会了描写景物抓特征,用修辞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
《听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
重 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
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像机
教 学 过 程
一.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
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静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
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后)
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
一.重点诵读第二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
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1.沉睡图:涨潮前的*静状态
作者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静寂”、“吻”、“沉
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宁静温柔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
力来表现的。作者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柔、芳醇和轻
微,创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大海沉睡图。
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
二.作业:1、把2 、3图分析整理
2、熟读课文
第 二 教 时
一.继分析海潮变化过程 图2、渐醒图
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渐醒渐烈的动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大海的“涌动”状态。“惊醒”、“汩汩”、“吐着气”、“奏鸣”等词写声音,而对初醒时的情态也是根据声响加以想象而描绘出来的。
图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
涨潮达到高峰时,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感情发展到高潮。各种声音,无一不是“听”出来的,因而一个“听”字是全文描写的灵魂。
二.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体验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生动写出大海轻微起伏,发出轻声的特点,富有人情味地表现大海仿佛在轻声低吟诗歌的情态。
比喻手法:“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形象写出了海潮初起时波涛声清脆悦耳、动听激越的状态。
排比手法:“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把海潮声比喻为各种声音的同时,运用排比手法,突出了战鼓喧天,呐喊厮杀的悲壮气势,充分表现出海潮轰轰烈烈,雷霆万钧之势。
三.朗读优美语句(形式自由)
四.归纳小结
作者对大海的描绘,饱含着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立世态度,因此在作者笔下大海的狂暴凶猛都成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本文通过对大海涨潮前后的情景的描绘,热情讴歌了大海的雄壮气势和伟大力量,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赞美大自然伟力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听潮》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情与景融为一体。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
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就这样,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种声音来写海潮涨落的各种情况。由小到大,由舒缓到剧烈,层次井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海潮的声音、情态与性格。
①拟人:作者在写潮涨潮落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惊醒了海的酣梦”“海终于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态写得非常鲜明、生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写海潮的声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等等。
②比喻:
首先用多种比喻来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其次,用多种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几种状态。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比喻海浪声音渐渐不闻,直至杳然无迹。)
③排比:在描绘波峰迭起,浊浪排空,震耳欲聋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借助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海,向往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抓住景物,运用修辞抒情的。
四、教学思路设计
1、大屏幕打出大海画面,将学生带入大海,直观形象地引入此课。
2、配乐朗读,大屏幕打出思考题:
①勾画出作者听到的声音;
②讨论,海潮声响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大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声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大海动、静之美。
三幅图(课件)
明确: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再借助课件,使学生理解这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幅图:海睡图
明确:这部分作者抓住了大海落潮时的特点,突出了“静寂的、和*的、愉悦的神秘。”围绕着“静”,文章是从两方面形象描写的:
①抓住海面上的景物,先从静态描写(电脑显示,海睡图:波浪、月光、灯塔上的红光,以颜色为主。)
②其次,动态描写:抓住海的声音,调动了人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运用拟人、比喻,侧面突出大海“静”的程度。
③以大海周围的景物为衬托,写了大小的岛、星星,运用拟人的修辞,再次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第二幅图:海醒图(电脑显示)
声音:汩汩、谁在吐着气、铃子、铙钹、钟鼓、奏鸣
情态: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修辞拟人)
第三幅图:海怒图
明确:这部分借助课件“海怒”和朗读,了解作者主要刻画了海浪和岩石两种景物,完全通过联想对所听到的潮音,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从而突出大海“愤怒”时的特点。
问: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高潮”这部分,这段哪个词用得好?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探讨理由,教师做适当肯定。
明确:“千军万马”用得好,突出阵容宏大,气势磅礴。
“混战”用得好,尤其是“混”用得更好,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我们似乎看见在旌旗飘飘,战鼓阵阵的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勇士挥舞着锋利的武器同敌人进行生死博斗,从中使每个同学感受到战斗的气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三幅图连接起来,整体感知,大海由静到动再到怒的特征。并聆听一下它的声音,由小到大,由微微的水流声到震耳欲聋的怒吼。
5、总结扩展
明确: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法,借助电脑课件,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学会了描写景物抓特征,用修辞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
6、练习(修辞的运用)
电脑课件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听潮》语文教案3篇
《听潮》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一、掌握课文生字词。
二、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大海雄壮美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中汲取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根据旁批要求表情朗读课文,并背诵中心段,体会以最抒情的散文的艺术力量。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抓住海潮的特点,从海潮的形、声两个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乐章意境。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
教学手段:听录音。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与作品。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第一节。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秀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写的是作者和妻子月夜听潮的事情。
二、指导自读
(一)、范读。
(二)、指名朗读。
(三)、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窗棂( ) 吼叫( ) 深__( )
琼台( ) 芳醇( ) 汨 ( )
嗥叫( ) 镶 ( ) 罅隙( )
(四)、指导朗读:
1.提示朗读要求:
1—4段,用叙述的语调读;
5—21段,用抒情的语调读;
最后一节,朗读的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最后一句,要读出余音袅袅的感受。
2.放录音,学生跟读体味。
3.分别指名朗读。
(五)、在朗读的基础上研讨课文有关内容:
1.说说文章哪些地方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见文)
2.文章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指名读课文第4段,要求朗读的语言能把听众徐徐带到这幽静的处所来,同作者一同领略海潮的壮阔美。
3.教师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1—4)分别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用十分简炼的语言,从听、视、嗅、触等感觉总写潮来时的景色。
这样写海潮来时的情景显得栩栩如生,更可说明“尽够欣幸”的原因。
4.集体朗读1—4段。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从课文中选取若干描摹大海声响的词句,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表示大海潮落——潮起——高峰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三。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指导:
(一)朗读要求:
6—12慢,情绪轻松*和,
13—17快,
18—21慢;
13—15情绪欢快,
16—17炽热,
18—21*缓。
(二)、在朗读基础上研讨问题,体会作者爱海之情。
1.作者抓住潮落时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描写大海的温柔的?
——抓住潮落时*静的特点,连用“静寂”、“*静”、“幽静”、“*静”、“静静”等词语,从听觉、幻觉、视觉等角度来描写大海温柔的。
2.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试说说课文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
——声音:
①潮落时:“波浪轻轻吻着岩石”,“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用抒情的语调读,慢速。
②潮涨时:语调激昂,快速。
3.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大海的温柔美的句子。
——“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要读得亲切些。
4.文章在描写大海温柔美时用了两个形象逼真、有声有色、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的比喻句,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5.文中用了多种声响来描写大海,表现了大海什么特点?
——雄壮、激烈。
6.读到潮涨高峰时这一部分,你依佛置身于怎样的情境?
——战场的厢杀声中。
7.课文结尾一节中的“欣幸”和开头的“欣幸”有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
(四)集体试读课文。
(五)指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朗读潮来时,潮落时,潮涨时三个部分。
二、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艺术美。
2.欣赏补充读物《致大海》。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qiú枝 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 开篇点题 奠定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 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 一波三折 欲扬先抑(情感变化) 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 对比 欲扬先抑 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 由物及人 改句式 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 开篇点题 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 铺垫烘托 融情于景一波三折 欲扬先抑 托物言志 对比反问 象征手法 首尾呼应 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3篇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善良的人性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1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正字音
2、自读,初步感受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做一点说明。
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提示:找出能表现老王“善良”的地方,说说自己的感受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对老王的形象做小结:
老王一辈子很苦。起初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算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但是他做生意从来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钱。
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三轮改成了*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四、情感体验
1、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作者看来,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有*等的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要关爱弱势群体。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板车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3、你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觉得你今后又将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们?
五、语言品味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1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⑴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⑵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⑴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⑵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⑴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⑵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⑴ 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⑴ 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⑴ 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六、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范文:
(一)最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吃药也不管用,我想我的日子快走到头了.
这几天,总是睡不着,脑子里像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一个个人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还在,有的早走了,好像一辈子就这么几天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最后,我想起了钱先生和他的太太。他们是好人,可这个世道……
我站在钱先生家门口,拎着用最后的钱换来的香油和鸡蛋,反正我也用不着什么钱了。身子的确是不行了,走了不远的路就好像干了一天的活似的,腿肚子直颤。我想敲敲门,没想到整个人就扑在了门上,我挣扎着立好,站好。
门开了,开门的是钱太太,她先是愣了愣,然后眼里分明地露出害怕。我不由有点害怕,她会不会认不出我了呢?会不会赶我走呢?
这时她说话了:“啊呀,老王,你好些了么?”
我放心了,看来她还认得我,我一高兴,就进了屋,随即又有些后悔,明知道自己的样子吓人,干吗还要进屋呢?我把手上的东西一递:
“这些……给你的……你和钱先生……好人……”
不知怎么的,嘴不听使唤,话也说不清楚,幸好她接过去了。然后,她往屋里看看,转身走过去,我一下明白了。
“我不是要钱。”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人。”
我沉默了,看着她进去,拿了钱出来,我接过钱和包鸡蛋的布,转过身子,走出了门。
(二)已经好些个月了,身体也不见得有些起色。最近反而是越来越差了。开始几个月还去杨先生(杨绛,这里的先生是指老师的意思,下文同。)家里,可这些日子实在是无法走动了,也就只好躺在床上了,那一点钱也不够看病。我知道我大限已快到了。
眼前桌子上还放着那曾经装着鱼肝油的空瓶子,我忍着剧痛,费力的从床上下来,走出门,手里攥紧这最后的钱去买了一瓶香油和又大又圆的鸡蛋包裹在布里。又朝着杨先生的家走去。到了门口,我边敲着门边倚在门框上。我实在是没什么力气了。不一会儿,杨先生出来了,她见我先是一愣,又吃惊地问:“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大概是见我瘦成这副模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罢。我只“嗯。”了一声,把手上的东西小心翼翼的递了过去。她连忙接过手道:“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留给我们吃?”我明白她是为我着想,但这是我最后的一点心意了,“我不吃。”杨先生很感谢我,他转身就进屋,我知道她是去拿钱的,便连忙止住她,用了全身的力气沙哑道:“我不是要钱。”她也忙给我解释。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算了,现在我也没这个力气再去阻止她了,随她吧。我一手拿着布,一手握着钱。手里似乎有一股暖流温暖了我。腿有些发麻,便一瘸一拐的走了回去。我闭上眼,舒了口气,终于可以安心地走了。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物的生活处境和心境。
2、体会人道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
四、教学工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明星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注;伟人因为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令我们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起眼的普通的,甚至地位卑微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一样有着金子般的心。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样的一位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
(二)知识积累
1、介绍作家作品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2、背景介绍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那是*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钱钟书、杨绛夫妇被打为“*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评、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痛苦折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积累字词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愧怍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职业、健康状况、亲属状况、居住条件、精神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答案要点: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亲属状况——孤独、无亲,精神生活——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凄苦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贯穿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以“我”与老王的日常交往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我”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心地善良老王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善良
3、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又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
4、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总结:“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三、课后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快速浏览文本,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再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真情
1、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体会
2、齐读8—16自然段,思考:作者刻画人物时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明确:①肖像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都接着一层翳打上一棍就散成一堆白骨。”
(引导: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该句借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②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我忙去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引导: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③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引导: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暗示老王即将去世,为后文老王去世埋下了伏笔。)
2着重评析以下几句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镶嵌”两字能否换成“贴、靠、站立、依”?为什么?
(2)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明确:“镶嵌”这两字这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镶嵌”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副遗像。
明确:“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作者记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鸡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情谊。这份情谊无法用冷冰冰的数字表示。
(3)我强笑:“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明确: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4)细读文章第13、14、15、16自然段体会一下“我”是真的理解老王“我不是要钱”这句话吗?说出理由。
答案要点:不是;从“也许”、“滞笨”来评析。
3、挖掘人物心理,为人物语言写内心独白
(三)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本。
1、老王是善良的,杨绛一家也是善良的。那么他们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为什么?(自由回答,由小组讨论)
提示: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老王与杨绛在知识文化上有隔阂,文中杨绛连老王什么时候去世了也不知道。杨绛对老王是处于一种同情,因为老王是弱势群体,但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
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朋友的定义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牵挂着彼此,老王在生命的时刻仍想着杨绛,而杨绛也是牵挂着老王的。从心灵上他们是真正的朋友。而杨绛在最后对老王死去很久仍有着愧疚感,只有朋友才会感到愧疚。
2、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从文中找出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这句话是全文的什么话?
明确:这句话是中心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对老王的愧怍。
2、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是谁?
明确:“幸运人”指的是杨绛“不幸人”指的是老王
3、作者幸运吗?
4、作者为什么愧怍?
明确:答案没有确定的。
提示:“我”对老王的关爱是善良的知识分子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与怜悯,老王将作者一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一个最需要“亲人关怀”的时候,自己却身不由己地站在主顾的位置上,有怜悯而无更真切的关怀,愧怍是一个人对自己良心的一个拷问。
5、对愧怍还有什么解读?
提示:无论是老王还是杨绛,都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从文中可以看出,老王和杨绛之间是有隔阂的,是底层民众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所以文中的“愧怍”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个反省,思考反省知识分子与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享受了过多的文化和物质财富而感到愧疚。
6、那么杨绛的反省出自于什么?明确:那颗善心
无论杨绛是不是老王的朋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反省。这就让我想起了闻一多的一句话。(请同学来读读)
人类的价值在于忏悔,能革新。世界的文化亦不过由这一点动机发生的。忏悔是美德中最美的,他是一切的光明的源头,他是尺蠖的灵魂渴求展伸的表象。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我觉的杨绛就是这个具有美德中最美的人,因为她懂得忏悔,能够反省,内省。反思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总结全文,怀念老王
我们能够从作者对老王的怀念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答案要点: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者;树立人人*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爱社会中的弱者。
(四)拓展迁移主题升华
1、插图观察(我们身边的“老王”)
2、真情感悟
总结:确实如此,诺贝尔和*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三、课后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写一写你身边的“老王”(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字数200字左右)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辐合思维课(第二节)
教学内容:
1、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理解感悟。重点分析评价本文在记叙时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引导。对文章遣词造句提出三处质疑,对文章内容提出两处质疑。
教学进程:
一、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整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杨绛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2、教师做适当补充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作者对老王的刻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能力)
1、由学生勾画出课文中对老王生活的刻画的语句,上黑板板书。再由教师对所找出的语句做总结归纳(投影展示板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谋生手段“*”期间载客的三轮被取缔,他的生
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苦
居住条件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
生理缺陷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2、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老王与作者的交往的片段,教师做适当引导,学生能通过引导自己总结出老王的性格特征(投影展示板书):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现心地善良
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交往片段 老王性格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知恩必报
蛋,表示感谢。
三、质疑(可针对发散思维课中,学生所提出重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进行分析讨论)
1、为什么“连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荒唐。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为什么会被“取缔”
分析:结合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板三轮车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也可了解老王“苦”的社会根源。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但是当时作者一家同样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为什么她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分析: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等等,从这些来看,作者显然是比老王要幸运的。
四、作者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提取信息能力)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再由教师作适当补充:
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三轮改成*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不让老王白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事情中也反映出作者是个善良的人。但即使如此,作者仍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人人*等”的观念,人无论境遇好坏,都应该尊重他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完成每课三件事:抄写生字词及难写易忘字词
抄评优美精彩段落
写“一课一得”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老王不幸的人体现反映
普通人 交往真诚善良人人*等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3篇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能力目标: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灿烂建筑文化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体会作者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 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
五、授课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1、新课导入:在我国园林艺术之中,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着诗情画意,是我国园林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展示苏州园林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好情景)今天,我们随同叶圣陶老先生的妙笔去游览苏州园林。
2、简介作者:叶圣陶先生于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3、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4、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围绕这一特征分别介绍了园林的哪些景点,怎么介绍的?
(3)这在结构安排上运用的是哪种方式?
用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品读,体味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
(4)教师引导追问
①.苏州园林的和谐美
文中的那些词体现出园林的和谐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展示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说说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古代宫殿及近代住房讲究对称美,而苏州园林崇尚自然美?师提示:可从建筑的功能方面简答,如宫殿往往是皇权的象征,必须庄严,有威慑力,对称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一种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而园林建筑,往往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地方,崇尚自然,陶冶性情。设计者在规划时往往追求园林的自然之趣。)
③.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
重点赏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④.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角落美、色彩美等)
(品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本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学生回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和谐的美学原则。
学生回答:这幅图在栽种树木方面缺少画意,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观点:作者用了“绝不讲究对称”、“绝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曲直任其自然”等语句,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体现“崇尚自然”的美学原理。
学生质疑:
为何宫殿设计往往“对称”,而园林设计却往往“不对称”?
生思考……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结合文中的介绍,对下列图片做出赏析)
(三)学生感悟
以后在鉴赏园林时,可从整体是否和谐、设计是否自然、景致是否有层次等方面来赏识。另外看是否讲究图画美方面。
(四)总结: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描写和议论,使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的更具体明确,凸显了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和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
(五)作业: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习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习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3、画出强调本段大意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4、朗读,体悟。
第二课时
(一)参照阅读第3自然段的方式,自读第4至6自然段。要求:分别归纳中心(大意),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可以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侧重研读一段,尔后交流、讨论。
提示:
1、分析过程当中,应注意分说与总说的内中联系,时时顾及本文的“文眼”(图画之美)。
2、各段中,强调中心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肯定的,话讲得不留余地,如“那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二是述其大概,讲带有倾向性的特色,但话讲得留有余地,不排除特例,如“大多引用活水”。
3、要提醒学生多读。语言方面的妙处,往往不读是体会不深的。
(二)略读第7至9自然段。一方面,联系第2自然段的总说的内容,辨明它们与全文中心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第3至6自然段相比较,辨明它们在全文中的位置,从而理解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的说明顺序。
(三)小结。
1、深入理解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从而把握本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紧扣中心、强调和突出中心。
3、在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简短的议论分析原理,结合多种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征说得明确突出,又生动形象。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潮的作文3篇
潮的作文1
踏着夕阳余辉,迎着徐徐江风,我们在古老的海塘上,静静地等待着天下奇观——海宁一线潮的来临。
“嗡——”终于远处传来潮水模糊的声音,这声音刚开始好像蜜蜂嗡嗡,一下子隐没在同学们等待已久的欢呼声。
渐渐地潮水的呼啸声埋过了同学们响亮的喉音,这潮的声音犹如一阵闷雷从远处滚来,来了,壮观的潮水临近了,此时我又好像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伏在地上倾听,马儿的奔跑声由远渐近,战场上的喊杀声前赴后继。
我眺望着一望无际的钱塘江,低头俯瞰,黄褐色的江水似尘土飞扬,朝我们这边飞奔而来。
顷刻潮水犹如雪山飞驰,万马奔腾,发出惊天动地的震撼;山在移,地在动,江在飞,人在晃,心在颤,正当你感叹大自然神奇之时,这自大的涌潮已从眼前飞驰而过,留下波涛翻腾的满江浊浪。同学们的照相机不住地把精彩画面定格。可是,无数的胶卷怎能留住奔腾的大江。
潮头过后,大部队紧跟其后,这壮观的景象像大将军率领这千军万马,往西方进军。
潮后的江面更是美丽,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一个接一个浪打来,是将军打了胜仗回来了?还是仍留在远方?夕阳下的江面久久不能*息,一线潮还不停地奔流……
我望着此起彼伏的江面,不禁吟出了**在观潮之余有感而发留下的壮丽诗篇: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许多同学面对大江放声歌唱。
当汽车喇叭催促我们上车时,不少同学对海宁潮恋恋不舍,江边的水鸟徘徊在我们头顶,似像告别,似像留恋,司机带着我们与潮水赛跑,最终它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独自奔向远方……
潮的作文2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在那一天,我和外公一起去钱塘江观看那波涛汹涌的潮水。
早晨,我和外公早早的登上了海塘大堤,本以为能抢个好位置观潮,可堤坝上已经是人山人海的了。站在堤坝上,望着近在眼前的钱塘江,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欢乐和激动。大堤上的小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在草坪上玩耍,年轻人双手握成喇叭状欢呼着,中年人在拿着手机,准备拍下这壮观的景象,老年人手牵着老伴得手静静地等待着潮水的到来,而我呢,和外公踮高了脚尖,伸长了脖子生怕漏过了一丝细节。不一会,海塘大堤上就站满了人,大家都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在下午13:30分左右,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阵的隆隆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许多人都在喊:“注意注意!潮来了!潮来了!”过了 一小会儿,在水天相接的那个地方出现了一条长长的白线,那条白线迅速地向我们移来逐渐的拉长,慢慢变粗。在近一点,那条白线不见了,变成了一堵有两米多高的水墙。浪花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的颤动起来。这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也有许多人不约而同拿着手机“咔擦咔擦”的拍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潮水向西奔去,可是于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上才恢复了*静。我和外公随着人群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潮的作文3
八月十五这天,爸爸妈妈终于要带我去海宁盐官看潮水啦!
以前听爸爸说起过观潮,他总讲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就知道,潮水是雄伟的,看了令人叹为观止。可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多想亲眼看看!哈,这回美梦成真了!总算到了观潮区的入口处。我们停下了脚步。我问爸爸:“潮水大吗?危险吗?”爸爸回答:“今天应该不会很大,八月十八的潮水最大。”应该不大?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也可能很大?我不由自主地抱紧爸爸,心想:啊,等会儿是不是很可怕?我会不会有危险?浪会卷上来吗?我脑子里都是大大小小的问号!“来了,来了!”一阵兴奋的的声音传来,爸爸指着远处的江水对我说:“看江的中间,有条白线,那是波浪。”咚、咚、咚……等身边人群安静下来,我听见了一阵阵怪声,哦,那不是机器打孔的声音吗?”我问爸爸:“哪里在打孔?”爸爸笑了,“哈哈,那是潮水的声音。仔细再听听哦!”哇,白线越来越近,潮水的声音随之变成闷闷的雷声:轰轰轰……慢慢地,慢慢地,浪花成形了,眼看就要碰到底下的堤岸了!我趴在石栏边向下看,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哗啦!浪打到堤岸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真美呀,那白色的波浪好似一群奔跑在草原上的羊群,那一朵朵浪花犹如穿着白色连衣裙在跳舞的小姑娘……
潮水真壮观呀,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观潮!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听故事,讲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听故事,讲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材借助《老鼠嫁女》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图片,听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连环画为载体学习讲故事,做到声音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从而学会如何听故事和讲故事。最终达到训练口语表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复述故事。(重点)
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难点)
课前准备
1、相关图片、视频、录音、头饰等。(教师)
2、了解生活中各种角色最强和最弱的方面。(学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办喜事!
师:哦,原来是老鼠在嫁女儿,(边说边出示图片)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神气的人。他找到了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到底哪个是最神气的新郎呢?
师:(出示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的图片)猜猜看,新郎会是谁呢?
生1:新郎是太阳,因为太阳最了不起,能给地球带来温暖!
生2:我猜新郎是老鼠,因为老鼠和新娘是同类。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录音,想一想,故事中的老鼠夫妇想把女儿嫁给谁呢?最后谁成了老鼠夫妇心目中最强的新郎呢?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生:故事中老鼠想把女儿嫁给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和猫。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知道谁最后成了新郎吗?
生:最后猫成了老鼠的新郎。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师:瞧,老师把这些新郎人选都请到了黑板上(一一贴出故事中出现的形象),你们能结合生活,说说这些形象最强的本领是什么吗?
生1:我知道太阳最强的本领是带给大地温暖和光明。
生2:太阳虽然很强大,但是乌云可以遮住太阳,这是乌云最强大的地方。
生3:风可以吹散乌云,所以说风很强大。
生4:围墙能挡住风,围墙就比风还强大。
生5:围墙虽然结实,但是老鼠可以在墙角钻洞,老鼠会钻洞是它最强大的本领。
生6:老鼠却害怕猫,猫能捉住老鼠。这是猫最强大的本领。
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生同桌交流,自由说说主要内容。)
生:老鼠夫妇打算嫁女儿,他们找了太阳、乌云、风、墙、老鼠,最后把女儿嫁给了最强大的猫,结果女儿被猫吃掉了,真是太愚蠢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天敌呢?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学讲故事,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
(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老师讲故事时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谢谢你的赞美!你听得真仔细。同学们要记住,讲故事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楚。
生:我还注意到老师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
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
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
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
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
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跃跃欲试)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你来试试。
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老鼠妈妈问老鼠爸爸:“我们的女儿嫁给谁啊?”老鼠爸爸是个老糊涂,说了一句糊涂话:“谁最神气,我们的女儿就嫁给谁。”老鼠爸爸去问太阳:“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呀?”太阳说:“乌云会遮住我,看见乌云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乌云,乌云说:“大风会吹走我,看见大风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大风,大风说:“围墙会挡住我,看见围墙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看见老鼠我就害怕。”“噢!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我们老鼠怕谁呀?”老鼠爸爸想了想,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过了几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到猫咪家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在哪儿呀?他们就去问猫咪,猫咪拍拍肚子说:“我怕别人欺负她,啊呜一口吞下了她。”
(全班响起掌声!)
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谁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呢?
生1:讲故事的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故事的内容十分生动,让大家越听越爱听。
生2:他讲故事时先问好,又说了故事的名字,这样做很有礼貌。
生3:他按照图画顺序讲故事,结尾处是自己想象着加上去的。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出了这么多讲故事的小窍门,尤其是讲故事时自己发挥想象这一条,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发现讲故事的一般要领。再由第一幅图切入,讲好开头,接着为学生创建自主讲故事的*台,将学到的讲故事要领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全面把握故事内容并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做好准备。
四、表演故事,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生齐说:喜欢!)既然这么喜欢,下面我们来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好不好?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吧!
(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教师把各种角色的头饰分发给每个学生,同时深入小组表演的活动中。)
师:小朋友们,我看到大家在小组中表演得绘声绘色,十分热烈,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故事?老师来做音响师,帮忙放音乐。
(指一组到前面表演故事,师生评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听故事,讲故事,只有会听才能会讲,希望你们成为善于倾听,乐于交际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本环节延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为学生创建自主交流、表演故事的*台,培养学生表达与表演的能力。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余映潮*石拱桥教学设计3篇
余映潮*石拱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感受作者对*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与歌颂。
2、掌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方法:
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秘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作者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精心选取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在文中是第几到第几自然段。在我们的阅读提示语里也提到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它们是如何体现我国石拱桥的这些特点的呢?
任务:自由朗读第4到第8段,划出其中体现*石拱桥共同特点的句子,并分析体现了哪一特点。要求:快速、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三、掌握说明方法,赏析“拱桥”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参考句式: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学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突出了石拱桥的形式美;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作用是说明*石拱桥历史悠久。)
教师例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句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摹状貌:通过描绘事物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把说明对象描述得形象、具体、生动。
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课文用赵州桥和卢沟桥了说明石拱桥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一起开口说):打比方、举例子、引用、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
四、研习说明语言,品味“拱桥”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经常在一句话里加入修饰性的词语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任务:请同学们圈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并具体分析。
示例: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表示的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大约”、“可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
“当时”是时间上的限定,“可算”是程度上限定,更加符合实际。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肩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五、理清说明顺序,明晰“拱桥”
一篇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的事物讲清楚,说得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让学生一起回顾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的。空间顺序: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总到分、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等顺序来说明的。)
快速浏览全文,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全文的说明顺序,并说说理由。检测:快速浏览第3段到第9段,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作者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顺序。
六、总结提升,回顾“拱桥”
任务: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并写在学习纸上。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作文教学听评课3篇
作文教学听评课1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让学生说灰太狼红太狼的特点,学生因为感兴趣发言特别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用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三、课前准备充分
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有型可参,学生克服了作文畏
难情绪。并且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好词好句为学生写作前作好铺垫。
四、注重方法指导
中心句加具体事例,开头结尾的方法。
五、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老师提供了句式,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六、多元评价,画龙点睛
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9)
——余映潮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余映潮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感受作者对*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与歌颂。
2、掌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方法:
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秘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作者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精心选取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在文中是第几到第几自然段。在我们的阅读提示语里也提到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它们是如何体现我国石拱桥的这些特点的呢?
任务:自由朗读第4到第8段,划出其中体现*石拱桥共同特点的句子,并分析体现了哪一特点。要求:快速、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三、掌握说明方法,赏析“拱桥”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参考句式: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学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突出了石拱桥的形式美;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作用是说明*石拱桥历史悠久。)
教师例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句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摹状貌:通过描绘事物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把说明对象描述得形象、具体、生动。
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课文用赵州桥和卢沟桥了说明石拱桥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一起开口说):打比方、举例子、引用、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
四、研习说明语言,品味“拱桥”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经常在一句话里加入修饰性的词语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任务:请同学们圈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并具体分析。
示例: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表示的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大约”、“可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
“当时”是时间上的限定,“可算”是程度上限定,更加符合实际。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肩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五、理清说明顺序,明晰“拱桥”
一篇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的事物讲清楚,说得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让学生一起回顾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的。空间顺序: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总到分、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等顺序来说明的。)
快速浏览全文,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全文的说明顺序,并说说理由。检测:快速浏览第3段到第9段,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作者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顺序。
六、总结提升,回顾“拱桥”
任务: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并写在学习纸上。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听潮》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潮渔瀑布作文
潮渔瀑布作文1
如果说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是系在祖*亲腰上的金丝带,那么,我家乡的潮渔瀑布就是家乡最闪耀的一颗宝石!
还没来到瀑布处,远处“哗哗”的水声便直飘到我的耳中,那声音多像钢琴键上跳跃的音符啊!极目远眺,瀑布一波三折,宛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又好似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走近一看,只见一股飞流从“万丈高峰”上泻下来,仿佛悬空的银练。水冲到深潭激起的水珠飞溅到身上,如同刚下过一场毛毛细雨,它似银花,如碎玉,上下飞溅,让人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顺着瀑布旁一条狭窄的石路往下走,一片油菜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初绽;有的只露出一点花骨朵儿。在阳光照耀下光属夺人。时不时有一群蜜蜂、蝴蝶在丛中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画。
潮渔瀑布虽不如黄果树瀑布那样宽大,也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雄伟,但它给了我的家乡抹上了一丝亮色!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听潮 《听潮》教学设计3篇 《听潮》教学设计1 《观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