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虞美人1题目:仕忧这是以辛弃疾晚年第三次归隐铅山的惆怅心情,怨怼南宋官员萎靡不振之心情所写的词。秋霜复降菊残瓣,朔月辉如灿。凭栏遥忆仕争风,只愿归田,浩志涣苍穹。悲鸢断翅鸣犹傲,戾唳独吾熬。举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词,虞美人,菁选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宋词 虞美人1
题目:仕忧这是以辛弃疾晚年第三次归隐铅山的惆怅心情,怨怼南宋官员萎靡不振之心情所写的词。
秋霜复降菊残瓣,
朔月辉如灿。
凭栏遥忆仕争风,
只愿归田,浩志涣苍穹。
悲鸢断翅鸣犹傲,
戾唳独吾熬。
举杯怅怅敬白愁,
旦夕浮生,荷苦入悠悠。
宋词 虞美人2
虞美人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宋词 虞美人3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
宋词 虞美人4
虞美人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虞美人》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词作鉴赏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宋词 虞美人5
虞美人·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
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
漏断长门空照泪,袖纱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
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沉沉、拍手相亲,騃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
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燐火,遍秋圃。
赵闻礼诗词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游扬州隋故院所作。
自此皆以放萤为扬州事典。隋宫,指炀帝在江都西北所建的隋苑。这里以萤苑为扬州事并与隋宫合而为一。怅,乃领格字,领起末结两句。以上四句,词人将怀古揉入景物描写,情景结合,写得极为凄迷哀婉。当年的隋苑,放萤数斛,成千上万,光遍岩谷,极尽观赏的乐趣。如今,那赏心悦目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了。词人说悲旧赏,是古今对比所产生的情绪,也是本词感情基调。在悲凉之中,他感叹万千,以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因以怅字领起,中间再以同字勾紧,最后又以遍字奋力重拍,写下了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繁华隋宫,如今荒径败草,燐火冷焰,严寒凄凉,冷落不堪。这三句是全词的重点句,笔力严厉深刻,充分揭示出咏萤怀古的主题,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词人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隋宫故苑衰败的惆怅,也有对隋炀帝不恤民力而最终身亡国灭的感叹。寓意深远而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词,以咏萤为题,往事与实景结合,以騃儿痴女穿插其中,古今往复,纵横交错,始终围绕着萤火。这首词主题突出而内容广博,思路活泼,跌宕起伏,有其独特之处,作者用典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运用自如,已达到艺术上的佳境。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1)
——虞美人说课稿5篇
虞美人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3、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歌曲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李煜为何而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诵读、吟唱、书写、鉴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3)
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FLASH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也正体现了词和乐而唱的特点欣赏过歌曲,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歌词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表扬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诵读吟唱 读一读,唱一唱(9分)
听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后,1、指导诵读,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2、给2分钟时间学生自读3、然后请2名同学朗读,力求声情并茂,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4、播放FLASH歌曲,大家学唱,然后请一名唱歌好的同学演唱
(吟唱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高中生大多喜欢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唱歌带动背诵,寓教于乐)
(三)书法展示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培养大家听说读写的能力,写不仅指写作,也包括书法请同学们推选班级中书法好的同学到黑板板书《虞美人》这首词,竖写,更具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知人论世 说一说
1、老师先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
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启发学生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李煜,老师补充,并出示李煜小档案
姓名李煜 性别男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忌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籍—南唐 职业——国君 词人 信仰——佛教 特长——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环节,而用个人档案的形式介绍李煜,新颖易于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五)置身诗境 想一想
请学生闭上双眼,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现在时光隧道已经启动,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南唐你就是李煜,故事开始了: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一个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 眼看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的铁蹄之下,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一路呜咽,北上东京,过着被囚禁的生活,朝夕以泪洗面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着一弯残月,他慢慢回转身来,眺望南方千里河山,失落的泪水滑落在他的手臂上,多年郁积的愁绪喷薄而发,吟唱出最为绝望的悲歌宋太宗闻之大怒,一杯毒酒,结束了年轻君主的生命
亡国之君李煜外貌、衣着、神态表情如何呢?
大屏幕出示影视剧中的李煜:眉宇间忧郁的眼神 剧中李煜的身份发生了巨变:由帝王而沦为阶下囚,内心承受太多的恶痛苦面对这种天上人间的变化,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中,于是凄怨哀婉的《虞美人》诞生了
(六)问题探究 议一议
1、请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抓住诗眼,整体把握)
2、春花秋月是美景,李煜为什么要追问“何时了”?
点拨:从李煜的身份变化入手,由君王变成了阶下囚,美景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一年一度的春花如期开放,一岁又一岁的高悬碧空的明月,只不过意味着他囚徒生活的 无限延续罢了明月依旧,美景写哀情可见李煜因被囚禁,失去自由而愁(板书)( 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由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情感)
3、词中两次提到月亮意象,用意何在?
月亮——思念 李煜用月亮来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眷恋
4、往事指什么?
帝王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三千九五之尊,威风八面,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回忆往事,李煜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他做皇帝的尊严
5、只是朱颜改,改字好在哪里?
改,改变的意思 改变的不只是朱颜,还有一国之君的地位,由尊容显贵到忍辱蒙羞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恋故国的繁华热闹,慨叹现处境的无限悲凉(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设问 比喻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绵绵不绝 愁之深、多、长
7、宋太宗听到这首词后大怒,赐了毒酒,结束了李煜年轻的生命那些词句触怒了宋太宗?
1何时了 2故国 3朱颜改
(体会词中李煜的愁之深,恨之深)
(七) 布置作业
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虞美人》这首词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2、熟练诵读,准确默写《虞美人》
六、说板书
虞美人
李煜
身份:君王————阶下囚
意象:月 美景反衬哀情
情感:愁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设计意图 突出诗眼愁,突出李煜身份的变化,这是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环节板书醒目,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诗歌主旨这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强调难点。
虞美人说课稿2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 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
2、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虞美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学生在*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凉的情感。
问题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小楼又东风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往事知多少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感慨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虞美人说课稿4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2、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虞美人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
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2)
——宋词 虞美人3篇
宋词 虞美人1
题目:仕忧这是以辛弃疾晚年第三次归隐铅山的惆怅心情,怨怼南宋官员萎靡不振之心情所写的词。
秋霜复降菊残瓣,
朔月辉如灿。
凭栏遥忆仕争风,
只愿归田,浩志涣苍穹。
悲鸢断翅鸣犹傲,
戾唳独吾熬。
举杯怅怅敬白愁,
旦夕浮生,荷苦入悠悠。
宋词 虞美人2
虞美人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宋词 虞美人3
虞美人·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
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
漏断长门空照泪,袖纱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
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沉沉、拍手相亲,騃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
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燐火,遍秋圃。
赵闻礼诗词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游扬州隋故院所作。
自此皆以放萤为扬州事典。隋宫,指炀帝在江都西北所建的隋苑。这里以萤苑为扬州事并与隋宫合而为一。怅,乃领格字,领起末结两句。以上四句,词人将怀古揉入景物描写,情景结合,写得极为凄迷哀婉。当年的隋苑,放萤数斛,成千上万,光遍岩谷,极尽观赏的乐趣。如今,那赏心悦目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了。词人说悲旧赏,是古今对比所产生的情绪,也是本词感情基调。在悲凉之中,他感叹万千,以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因以怅字领起,中间再以同字勾紧,最后又以遍字奋力重拍,写下了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繁华隋宫,如今荒径败草,燐火冷焰,严寒凄凉,冷落不堪。这三句是全词的重点句,笔力严厉深刻,充分揭示出咏萤怀古的主题,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词人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隋宫故苑衰败的惆怅,也有对隋炀帝不恤民力而最终身亡国灭的感叹。寓意深远而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词,以咏萤为题,往事与实景结合,以騃儿痴女穿插其中,古今往复,纵横交错,始终围绕着萤火。这首词主题突出而内容广博,思路活泼,跌宕起伏,有其独特之处,作者用典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运用自如,已达到艺术上的佳境。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3)
——虞美人 秦观 行行信马虞美人 (菁选3篇)
虞美人 秦观 行行信马虞美人1
秦观
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岸。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红妆艇子来何处?荡桨偷相顾。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
虞美人 秦观 行行信马虞美人2
(1)赏析“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采莲女形象。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夕阳下,“绿荷”像含愁似的立于西风中,奠定了本词伤感的词情。
(2)通过“荡桨偷相顾”这一船上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采莲女羞涩、可爱的情态和多情的心思。
虞美人 秦观 行行信马虞美人3
【题解】
少游在会稽,有《游龙门山次程公韵》诗云:“路转横塘入乱峰,遍寻潇洒兴无穷。”所写景物,与此词境相似。此词写的是野外游兴,偶见渔家女子的恋情,充满水乡生活气息。当作于元丰二年(1079)在会稽时。
【新解】
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岸——秋季信马在堤岸上漫游,水波浩荡,几乎与堤岸一般齐*,正是江南秋季特征。横塘:东西走向的池塘。《吴郡图记续记》卷下:“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这二句翻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语意却更加新奇。在夕阳西风中,绿荷像含愁似的翻卷着。既点出秋季万物将肃杀的景象,又含有诗人伤秋的情绪。
红妆艇子来何处?荡桨偷相顾——这是写恋情。红妆:女子。艇子:船夫。船上的一男一女来自何方?男的摇着桨,偷瞧女子。是在相恋吗?
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船上的“鸳鸯”惊动了柳中的鸳鸯,它们含着愁,向远方飞去,却回头瞧着船上的这一对。这真是一幅妙景,两对鸳鸯,一对为人,一对为鸟,两两相对,点化出无限情趣。
【新评】
此词写得清新秀丽,饶有情趣,表现的是水乡男女青年的恋情。在秋天的烟水中,地上的鸳鸯和水中的恋人互相顾盼,相映成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绿荷凝恨”,拟人笔法,明写荷实则写人。“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情中有情,其憨态很逗人,完全是情化了。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4)
——《虞美人》3篇
《虞美人》1
三秋落叶几多愁?
明月正清圆。
万山一夜风戏弄,
淡隐青山枫叶映红颜。
春水秋逝未折道,
旧情已枉然。( 文章阅读网: )
何事能消此中结?
薄酒凉词忆封笔七年。
《虞美人》2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
虞美人(赵文鼎生日)
翠屏罗幕遮前后。舞袖翻长寿。紫髯冠佩御炉香。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宝烟飞焰万花浓。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余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虞美人》3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5)
——《虞美人》诗词鉴赏3篇
《虞美人》诗词鉴赏1
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此词可与白居易诗《琵琶行》并读,两者虽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与沦落商女的情节模式极为相似。
虞美人
刘过
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
料彼此、魂消肠断。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
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
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
但托意焦琴纨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
鉴赏:
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虞美人》与一老娼。
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壬子为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三十九岁。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四明)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使他们的心接近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赠。
老去三句,起笔斩绝,将一种黯然的心境,劈头点出,直贯篇末。卓文君慧眼识英才,与司马相如结成美眷,本是文坛的佳话。现在却用来与形容他们的穷途邂逅,除了某种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还是自嘲和悲凉吧。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与酸辛呵。说似犹说与,即与说。同她说到今天的落魄,怎样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闷呢?文士失职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尽现。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虚间实,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忆。
刘过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已快七年,这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一事无成。临安都城,留在他记忆里的不过是一身尘垢和在衣袂上的残红而已。香红尚软,借指当年倚红偎翠、秦楼楚馆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艳。可是一经京尘的铺垫,就变得凄艳入骨。句中连用曾、 空、尚三个虚字转折提顿,笔势峭折而意有余悲了。刘过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种名士无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迹青楼,是为了排解和麻痹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痛苦,在红巾翠袖的抚慰中得到些许人生的温暖。
其实,他何曾有过真正的欢悦呢?彼此句小作馆结,如今一个是应举无成的青衫士子,一个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和失意者。此时相对,怎能不令人肠断魂消?一枕四句实情实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内是摇曳的如豆青灯。两个苦命人就这样在一起相濡以沫!
过片四句紧承前结的词意,将初见时的居处情态用琐笔描出。楼低不放珠帘卷(不放,不让之意),珠帘不卷,恐人窥视也。一个低字见出楼居之寒伧来。晚妆,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对于以色事人的商女来说,更要以此邀宠。可是词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泪痕满面,这不是在风月场中的卖笑,而是在同病相怜时倾诉破碎的心声。人道三句,层层笔势曲折,层层推进。人们说饮酒可以浇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浅四字重逾千斤,让人深味那不尽的哀愁。那么,怎么办呢?但托意焦琴纨扇,就是作者为自己所开列的解脱之方。他试图从历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寻取慰藉和超脱。 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毁弃。《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为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 纨扇,指恩爱之易断绝。班婕妤被谮,退处长信宫,赋诗以自诉哀衷。中有新裂齐纨素、裁成合欢扇、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自比,生动贴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莫鼓二句从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谪宦九江的青衫司马与沦为商妇的长安故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相遇。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鸣,唤起温柔的怜悯来。
刘过此时的处境与白相似,这样用典真如天造地设,精当无比。歇拍两句云万叠,寸心远,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异响。这是借万叠之云山,抒寸心之积郁,一种将身许国的壮怀远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会,意象深远,是非常精彩的结笔。真正的志士永远不会屈从于冷酷的现实,他在温柔中得到片刻的抚慰后,将继续奋发前行,去实现他澄清四海、匡复天下的理想。
《虞美人》诗词鉴赏2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词作鉴赏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遭遇、政治思想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义。这首《虞美人。春愁》词,被黄飏选录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里,足见他对这首词的重视。周密评论此词说:“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这种说法,似嫌抽象。它的题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进一步品味。
开头两句:“东风荡轻云楼,时送萧萧雨。”东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天上也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这云淡风轻的天气,正是引人快意的时候,然而却时时下起了狂暴的雨。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这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老杜的诗句大概就是词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过片“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来。海棠是百花中比较艳丽的一种,它落下来,被和在径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缤纷,有如锦绣,散发着香气,这是它最终的命运。海棠花是这样,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谢,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还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随之而疲惫不堪。“春瘦”二字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歇拍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黄昏的庭院里,柳荫中传来了乌鸦的叫声,表明了是个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为贪恋最后的一点春色,踏着月光来采摘这风雨里残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两难分别,折梨花时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个素艳绝尘的形象!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谁呢?除了词人自己,还能是谁?可悲的是这个梨花形象,也必将随着风雨而消失。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风雨、落花,衔泥的燕子,啼月的乌鸦,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正是他的情绪的反映。花开花落,本属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词人看来,却触发了他的愁绪百端。这是为什么呢?他是个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意南宋*建立以来,忘却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称臣,因循苟安。他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都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他的肮脏不*之气,多次在词里抒发出来。如《水龙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眼儿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思佳客·春感》云:“桥边携手归来路,踏皱残花几片红”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爱的,但也是短暂的,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词也是其中的一首,把这些词和他的生*坎坷,政治抱负联系起来看,他在这首词所表现的“愁”的内涵就很清楚,这就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了深曲凄凉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词集里优秀的作品之一。
《虞美人》诗词鉴赏3
虞美人·寄公度原文
作者: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天已过,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注释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沧:暗绿色(指水)。
阑:栏杆。
合:应该。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赏析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6)
——《虞美人》李煜 教学设计 (菁选2篇)
《虞美人》李煜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
2.在诵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学生自己能说出李煜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词的知识介绍
1. 词的概念:词是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名称因其特点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2.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3.词的发展历程: 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大盛于宋代、衰于南宋末。
4.词派按一般可以分两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姜夔
(二)创设情景
1.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2.李煜生*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锺隐、莲峰居士等,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佛教。文章、诗、词都精通。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文学艺术家。李煜二十五岁(961)继承父业做南唐国主,史称后主,四十岁(976)时被宋灭国,俘至汴京;九七八年即宋太*兴国三年的七月七日,即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被宋太宗使人以牵机药毒死,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词在文学史上却享有崇高的声誉。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①学生根据歌曲几多愁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
②然后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独再朗读全词。
2.文本探究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被俘押在北宋汴京,失去了帝王之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会引起他对往事无尽的回忆,勾起他的烦恼。“往事”既有与大小周后的恩爱、歌舞宴乐的快乐,也有对听信谗言错杀忠臣,小人误国的悔恨。这句话问得不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意图: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景物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他离开故国,囚禁汴京已过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且与开头词句相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春风相同,景物相似,但自己的处境已是天壤之别。(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虚词的表达作用。)
③在新的一年的春风之中,作者为什么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明确:“不堪”为不忍心之意。词句意思是作者说他不忍回首月明之中的故国。与前句相联系,春风之中,月明之下的南唐故国一定是风景怡人,可自己再也无法欣赏,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表达了他想见而不得见故国江山的沉痛心情,这也即“不堪”之意。(意图:让学生理解愁苦的根源——亡国之痛。)
④有的版本认为“应犹在”为“依然在”,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应犹在”好。因为“应犹在”表示一种推测、不肯定的口吻,这和李煜离开南唐已有两年的处境是一致的,和“只是朱颜改”一起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南唐故国的眷恋之中的辛酸,突出的是物是人非之感;而“依然在”则是十分肯定的语气,在体现某些变化的程度上稍弱一些。(意图:探讨语言内涵,只要学生言之成理,体现出物是人非之感即可,不做唯一、绝对化判断,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词句的意蕴,非有一个标准答案。)
⑤欣赏、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了愁的多,而且绵绵不断。以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综合运用,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一气呵出,就像作者把内心愁情喷涌而出,把愁情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并赋予抽象、无形的愁以具体的形象并且可感。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此句可作李煜词的评语,盖因李煜词中愁情如是者多矣。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也是对李煜词感人的最好阐释。(意图:通过名句赏析来体会词中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全词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愁情的?都表现哪些愁思?
明确:①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与“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形成对比,一脉相承,强调了宇宙自然无穷与人生岁月之短暂。如此回环往复,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波涛起伏和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②运用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愁思如江水汹涌,连绵不断。 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春花秋月”、“东风”、“月明”、“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景物对表现李煜的愁绪都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以上方式来表现了李煜对往事的哀悔、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亡国之痛,这些愁思之中亡国之痛之根本,是哀悔往事、物是人非之感的基础。
(意图:通过梳理、总结全词,让学生理解、把握词人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堂小结
李煜亡国之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词作中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词作,这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词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淳朴的感情,引起许多人的感情共鸣。以清新、白描的语言表现浓重的亡国之愁,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之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既准确地概括评价了李煜的词史地位,同时也盛赞了李煜以自己的亡国之愁为主要抒写内容,在词的内容上及词史上的开拓性贡献,《虞美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再次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意图: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对作者进行总体把握,与前面的作者介绍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四)延伸拓展
阅读李煜的另一首词,完成作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1.课外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2.以语言为切入点,进行语词、意象分析,以活页作业形式,写出对这首词的鉴赏性文字。
《虞美人》李煜 教学设计2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煜的词《虞美人》,下面请大家朗诵一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首板书在黑板上面)
二、背景知识导入
学这首词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虞美人》这个词牌名的来历(在这位同学板书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看到一《虞美人》这个词牌名会想到哪些相关的东西)
大家看到这个词牌可否想到与此相关的东西?电影《霸王别姬》,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据说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此词牌名源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想想,李煜的命运是不是一个悲剧故事呢?
板书:《虞美人》 《霸王别姬》 虞姬
三、再接着我们了解作者李煜。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用现在的话可以这样概括,李煜,民族汉,职业皇帝,业余爱好填词作曲,不良习惯贪酒好色。但他这个皇帝是乱世皇帝,当时候的南唐,内忧外困,风雨飘摇,但此时的李煜仍“泡酒吧,卡拉ok,苟且偷安”,史书上记载他“好声色,不恤国事”,最后国破家亡,被北宋俘虏至汴京,封为“违命侯”,过起了“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但这位皇帝政治上的*庸,并非不学无术,他的副业就搞得特别好,他热衷于他皇帝职业以外的事,比如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被后人誉为“千古词帝”,今天我们学习的《虞美人》,就是李煜词作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篇,也就是这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词,同时给李煜招来杀身之祸,成为李煜的绝命词。为此后人感叹:“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板书: 千古词帝 亡国之君
李煜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帝王
【国家不幸词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四、赏析
古人说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是如何在《虞美人》中表达他的凄婉和哀愁呢?我们先看这首词的上阕: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词的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出愁思就象那一江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一江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五、课后思考题
请大家想想在*古典诗词还有哪些描写“愁”的绝妙词句,然后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较,看看哪一种更具有艺术震撼力
1.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
3.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附注
1.解释:
小楼:作者被关押在汴京的寓所。
故国:旧国,此指南唐。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自身原本红润的容颜,由于被囚禁而无限忧郁而显得老态了。
君:作者借以第三者的口吻来扣问自己。
2.翻译: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7)
——虞美人花的句子 (菁选2篇)
虞美人花的句子1
1、虞美人姿态葱秀,袅袅娉娉,花瓣质薄如绫,光洁似绸,花冠轻盈灿若锦霞,因风飞舞,俨然彩蝶展翅,颇引人遐思。
2、虞美人,原不过田间杂草,野蒿子一样的,贱生贱长,不为人注目。然它,不甘沉沦,明明是草的命,却做着花的梦。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终于在某一天,疼痛绽放。红的,白的,粉的,铺成一片。瓣瓣艳丽,如云锦落凡尘。人们的惊异可想而知,它不再被当作杂草,而是被当作花。春天,竟离不开它了。
3、因此,虞美人还有一个俗名叫丽春花,它的确是明媚了春天的风景说的很贴切,但是感觉还是太艳了点,可能是受通俗文学里低级青楼名讳的影响我很反感丽春花这个名字。还是喜欢虞美人这个名字,优美而轻盈。
4、美女和英雄,在天为蝶,在地为花。年年春天,虞美人开遍大江南北。习习春风里,那是一群翔舞的蝴蝶。
5、这样美丽,生命力又如此顽强,使我爱上了虞美人。
6、如此美丽而孤傲,恐怕只有虞美人了吧。多少诗词歌赋,无不颂扬这舞动的精灵,古往今来许多颂词佳句就是对她动人写照。
7、虞美人很美丽,它的美丽在于它的傲骨在于它所坚持的土地。虞美人很鲜艳,因为那是碧血凝就,是一种死后重生的绝色。不知人世间所有美丽的东西,是不是都来自彻骨的痛?是不是都接受了血的洗礼?是不是都经历了一番生命的涅盘?
8、一到仲春,你准能期待到这种草本植物在广袤无垠的时空里释放的第一抹嫣红,于无声处,风情万种。
9、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10、虞美人火焰一般在风里跳跃着,像是翻涌着希望的河流,在阳光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开放,感觉里阳光都被这份自在的烂漫分解,分解的温煦而馨香。
虞美人花的句子2
1、没有人呵护侍弄,虞美人却格外茂盛。刚到五月,虞美人就盛开了。远远望去,无数的花朵连成一片红云,几乎覆盖了整个小花坛。花儿们都仰面向着太阳,张开灿烂的笑脸,仿佛要与太阳公公比一比,看谁的脸红呢。这令那些开了几朵的名花们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2、走近细看,虞美人的叶儿很有点像西瓜的叶子,叶丛里高高升起无数枝花茎。花茎上长满柔软的毛刺,顶端直直地举着花朵,骄傲的挺立于绿叶之上;花瓣薄如蝉翼、娇嫩红艳。早开的花已经绣上一圈粉白的裙边儿;未开的花骨朵就像一个结实的小青桃,沉甸甸地、毛茸茸地,将柔软的花茎压得弯了一个圈后再翘起来,像小狗的尾巴。
3、虞美人的根很深,虞姬的爱扎得更深。
4、伫立观花,震撼心灵、无以言表,流连忘返,可以感受她们绽放生命之花的那种自然,那般宁静。你看她们亭亭玉立,蓬蓬勃勃,虽然没有牡丹花那样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但它妩媚秀丽,婀娜多姿。
5、在古代,虞美人花寓意为生离死别、悲歌。人已没,爱还在,弥而不去,终成香魂。虞姬,缟衣綦巾,窈窕淑女,硝烟改变不了青春的颜色,只要伴着项王,唯愿山高路长。
6、虞美人,纯洁、纤柔、淡雅、华美,俏皮的灵动的闪烁的花朵,总会让我莫名的欣喜,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怜油然而生。以其柔弱之身坚韧不拔地把美丽无私奉献,以其短暂生命坚持不懈地将遐想留驻人间。这时,远古凄美的曲子,不由分说地,在我耳畔轻轻弹响。
7、校园的小花坛里栽着许多花,月季、葱兰、芍药、金盏菊……但最耀眼的还要数那成片的虞美人。
8、我最喜欢虞美人花,大红色的太美了,沉一分则暗淡,浅一分则轻浮,在艳阳里绚烂到极致,最像那时我眼中的人生。
9、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
10、不同的年纪对虞美人有不同的观感。从单纯自信的`甜蜜等待,到遐思联翩的浪漫幻想,到纤弱却决然的冷眼看爱情,而终于难舍爱情的人的一腔热血。时光飞逝,今天看花的人已经不是昨日的少年,而虞美人年年依旧。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8)
——虞美人的叶子为什么黄了 (菁选2篇)
虞美人的叶子为什么黄了1
第一种:种的棵数多了,缺肥。如果脱盆,说不定能够看到虞美人的根系都到了盆的边缘了。
第二种:过分缺水,水分是虞美人不可缺少的元素,水分一减少,虞美人自然就蔫了。
第三种:肥大烧苗,施肥是好事,但是太多的肥料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营养太丰富,虞美人会被“撑死”的呀!
第四种:浇水状况不好,水头过大,土壤太湿,容易烂根也会影响植株的生长。
解决办法:
第一种:为虞美人换一个大一点儿的花盆,千万记得移栽的时候要小心哦,带土移栽是最好的!
第二种:有个小诀窍,你可以用手指在表面1厘米左右扣一下,潮干就可以浇水了,一次性浇透就好~
第三种:一是用自来水长时间慢慢浇入盆中,让水稀释肥料,并从底孔排出。二是换土,但是虞美人不耐移植,所以采用换土的方法要极其小心,最好是带着土壤移植。当然,还是要在*时的时候注意施肥不要太过哦!
第四种:要及时控水,松动盆土,这样有利于排水通风,并且要把花盆移到通风采光好的地方,慢慢养下去,就会渐渐的长好,但是要记得一定要等盆土干了再浇水,不能着急呢!
虞美人的叶子为什么黄了2
选地&土壤
需要光照充足和通风良好的地方,虞美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还是以疏松肥沃沙壤土最好。
盆栽
1月的时候,用内径20厘米的花盆装多半盆疏松的土,压*了它,然后撒种,20至30粒,接着盖土,直到看不见种子为止。播后采取浸盆洇水的方法,就是将花盆放到一个水面不超过花盆高度的大盆里,让水分从花盆底部的那个孔均匀的渗入泥土里。
等到幼苗出土之后,把长势不好的都去掉,最后只留3至5株。当苗高30厘米时,逐渐填上种植土到花盆沿口,以防植株茎细倒伏。
保持光照充足,环境空气清新,夜间不低于5℃,避免干旱水涝,盆栽浇水视天气和盆土情况,一般来说是3~5天浇水一次。保持这样的状态下去,3月份就会开花,一直到5月份。
间苗
等到地栽的幼苗出土之后,把长势不好的都去掉,按照30*30的距离进行间苗,因为虞美人移栽不容易养活,所以间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施肥
开花前可以适当的追施2-3次稀薄液肥,但施肥不可过多,会容易发生病虫害。地栽在越冬前施两次薄肥,到开花前再施一次液肥。开花前最后施用一次追肥,以促使花大色艳、开放有力。
浇水
地栽的一般情况下不必经常浇水。
维持温度20℃左右,7-10天即可出芽。如果发现有病虫害,要及时进行治疗,并注意卫生,及时剪去开过花的枯梗,可以延长花期,并且开出来的花朵更加的美丽。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9)
——虞美人简单赏析 (菁选2篇)
虞美人简单赏析1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虞美人简单赏析2
这首《虞美人》 ,又是表面明白如话、实则潜流滚滚的一篇。
只从字面来看,读得出是相思,是怀旧,是一段欢乐、一片深情。——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技术,字面意思已经把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了,但如果读者明了那些语句的出处,读出来的.内容便会递进一层。
这种手法,比如辛弃疾的“且将万字*戎册,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满腔抱负、满腹经纶,却处处受到掣肘,无奈加上愤懑,便把“*戎册”去换了“种树书”。——这么理解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是,如果知道“种树书”还有一个出处,对这句词的意思也许还能领悟得更多一些。
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的书只允许留下很少的几类,其中就有占卜书和种树书。所以,种树书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含有某种特定的符号意象,明白这个意象之后,便更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在的时局是多么的压抑、逼仄。
容若这首词便充分体现着这种技巧。这倒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的,因为,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人,前人的种种成句、典故、意象,早已经读得烂熟,成为了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运用起来就如同我们普通人运用母语一样,达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读书越多的人,往往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宋词 虞美人 (菁选5篇)(扩展10)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1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作者简介
李煜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于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系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然不通政治,但他的艺术才华却非凡。精通书法,善于绘画,通晓音律,诗和文都有一定造诣,尤其是他的词的成就最高。千古地杰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尽管在政治上李煜是一个失败着,但是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