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

时间:2023-05-25 16: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1  教学要求:  1、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1

  教学要求:

  1、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同学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秦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为了国家的富强,主张变革的秦国国群招纳贤士,这时卫国的贵州商鞅出现了,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出有疑问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5、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分段,试着概括段意。

  4、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2~14):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15):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文本。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立木取信)

  3、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师生共同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话题一: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适时简介贵族及百姓各自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师:秦孝公虽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难以实现。

  2、话题二: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画出,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从事故中人们及小伙子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上分析体会。

  3、话题三:同学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观点。

  师:大家可以从“立木取信”这件事的作用及意义上加以分析。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三、课堂小结

  1、再来说一说你对商鞅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迁廷树立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3、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对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实际写一小段话。

  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小练笔。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

  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师过渡:商鞅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好官呢?开始老百姓对商鞅南门立木持怀疑的态度,当这位小伙子真到把木桩从南门扛到北南门时,商鞅是怎样做的呢?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师:此时人们对商鞅的南门立木不再有任何怀疑,南门立木成功了,那么,南门立木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阅读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1)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3篇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1

  《商鞅南门立木》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人间天*。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注重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命题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篇些什么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特点,采用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概括的很到位。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用段意连接法,有的说用课题拓展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没有照顾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有教师的引导没有把握好时机等,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的第二课时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履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难点是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教学目标有继续学习课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采取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交流问题中合作探究,老师只是引导点拨的方式方法。从执教过程来看,是朝着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于课前考虑不足,引导不是很到位。老师或多说,或者说少,以至于在课堂上本应用时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却用了15分钟,导致来后来的时间紧张,乃至于最后草草结课。

   当然,本节课有一点自认为做得还不错,那就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描写方法的训练,语句的揣摩体会等。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要预设好教学环节,并精心备好引导过渡的语言,实现课堂环节的流畅自然;其次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师做好引导点拨。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课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不愤不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后,师生合作,实现一堂好课。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3

  《商鞅南门立木》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人间天*。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注重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命题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篇些什么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特点,采用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概括的很到位。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用段意连接法,有的说用课题拓展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没有照顾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有教师的引导没有把握好时机等,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2)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3篇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同学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秦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为了国家的富强,主张变革的秦国国群招纳贤士,这时卫国的"贵州商鞅出现了,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出有疑问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5、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分段,试着概括段意。

  4、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2~14):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15):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3)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商鞅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商鞅的精神,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诚信”的含义,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商鞅的品质。

  难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诚信是耀眼璀璨的阳光,它的光芒普照大地;诚信是广袤无垠的大地,它的胸怀承载山川;诚信是秀丽神奇的山川,它的壮丽净化心灵。曾子杀猪、孟信卖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无不打动着我们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解析课题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主人公是“商鞅”,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板书:商鞅)

  生2:课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南门立木”。(板书:南门立木)

  生3:从课题中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商鞅在南门立木取信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体会品质

  (过渡)作者到底想通过“南门立木”这件典型事例来反映商鞅怎样的品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

  思考:商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法提示】

  1、画一画画出描写商鞅的语句及句中的关键词

  2、读一读读出所画的句子及词语

  3、想一想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批注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或对人物的评价

  (二)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交流,汇报点拨

  (点拨)同学们学得真认真,汇报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温馨提示:从句子或词,我体会到商鞅是个__的人】

  1、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生: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商鞅推行新法困难重重,但是他毫不退却,迎难而上。(板书:毫不退却,迎难而上)

  师:你是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冥思苦想”“终于”

  师:是啊,面对重重的困难,商鞅没有退缩,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民的好办法,他的这种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份敬佩之情吗?(生齐读)

  2、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之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幻灯)

  生:我从“大声宣布”这个词,体会到商鞅是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人。

  师:假如你就是商鞅,你能大声地宣布一下吗?(生读)

  师: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悟到了商鞅可真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现在老师邀请你们都来当商鞅,大声地宣布一下,好吗?(生齐读)

  师:商鞅到底说了什么?你能快速从文中找出来吗?(生读)

  (幻灯)告示一: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告示二: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小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真是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板书: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3、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生1:我从“郑重”一词,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坚定决心。

  生2:我从“定斩不饶”体会到商鞅是个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人。(板书: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引读)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定斩不饶。

  4、小结:通过重点部分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商鞅毫不退却,迎难而上;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好品质。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作者采用哪些方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难点。(板书:写作方法)

  2、同桌交流: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老师为大家配备了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浏览:描写商鞅的句子。

  (2)想想:作者抓住了商鞅的哪些细节描写来写的?

  (小结)作者在描写商鞅时,抓住了商鞅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四、围绕疑点,深入学习

  1、讨论:文中除了对商鞅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生动刻画之外,为什么还对围观人群进行细致描写,是否多余,能否删掉?

  2、小组学习

  【学习方法】

  (1)找一找:文中描写围观群众的句子。

  (2)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3)悟一悟: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意何在?

  3、全班交流,品析语言,感悟写法

  (过渡)老师也把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摘录了出来,我们一起再来品一品,看看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意何在?

  4、(出示句子)“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人们这样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出示句子)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师: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的,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命令持怀疑态度。

  (出示句子)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着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师: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生: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小结)同学们积极动脑,大胆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实际上是侧面描写,是为了反衬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美好品质。所以对围观群众的刻画并不多余,不能删掉。

  是呀,作者在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时,独具匠心,不仅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还加入了对其他人物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商鞅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话想说吧!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展示的*台。

  ★我会说

  生1:我想对商鞅说:“商鞅,在困难面前你能迎难而上,在诚信面前你能一诺千金,在执法面前你能赏罚分明,真让我佩服!”

  生2:我想对自己说:“人无信而不立!从今以后,我时时刻刻都要做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好孩子。”

  生3:我还想对同学说:“我们应该从小以诚实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支持改革,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会写

  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生1:“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诚信。商鞅用“立木取信”的方法树立了国家诚信的形象,这说明了“信用”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在生活中,我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生2:生活中,答应同学的事及时完成,是诚信;不说谎话,是诚信;做生意不骗人,是诚信。做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小结)宋朝改革家王安石曾用一首小诗道尽了他对商鞅“诚信”品质的无限敬佩,让我们也怀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首小诗吧!(生读)

  (幻灯出示)商鞅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六、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及深情的朗读,老师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想不到短短的一节课,同学们就对“诚信”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明白了“诚信乃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1、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在内容上,我知道“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为了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并取得成功。”

  生2:在写法上,我知道“在写人文章中,要通过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优秀品质;要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

  生3:在思想上,我知道“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要做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公民,将‘诚信’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师:是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主人公”,要抓住“典型事例”,运用“写作方法”,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我熟悉的一个人

  【提示】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人文章的方法,课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总结)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七、推荐阅读,课外延展

  师:同学们,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学习语文的脚步却并没有就此停息,课下老师推荐同学们自主阅读《王安石惩罚皇亲》这篇文章,阅读时要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出示)

  1、作品简介:文中选取了王安石帮助贫苦百姓,秉法办事惩罚皇亲等故事。

  2、阅读方法:阅读时要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颁布”的意思。

  2、学习用“只有……才……,尽管……但是……,如果……就……,不但……而且……”填空。

  3、了解商鞅为改革变法而采取的“立木取信”的做法,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信”指什么?“立木取信”讲的是什么?

  二、出示资料,了解背景。

  1、认识商鞅。(资料见教案后)

  2、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见教案后)

  三、检查预习,解决疑问。

  1、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解决生字新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重点理解“颁布”、“惹事生非”、“言而有信”等词。

  3、解决预习本上的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可以放到课

  分析课文中去解决。)

  四、初读课文,练写片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商鞅是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3、以“初识商鞅”为题,写一段人物介绍。

  第二课时

  一、片断交流。

  二、研读课文。

  1、当商鞅宣布把一根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可以得到10两黄金时,老百姓有什么反应?

  (让学生从“七嘴巴舌”、“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相信”、“悄悄地溜走”、“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千上百,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等描写当中,体会这件事在老百姓心中的轰动程度。)

  2、老百姓为什么会轰动?

  (一来10两黄金不是个小数目,对老百姓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二来找一根木柱从南门到北门根本不可能什那么多的钱;三来朝廷这样做的目的老百姓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3、当商鞅把奖励从10两增加到50两时,想像一下,老百姓会有什么反应?

  (四人小组讨论,组内轮流说话。)

  4、当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时,商鞅兑现他说的话了吗?

  4、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三、课处延伸

  1、商鞅是靠什么取信于民的?(以诚待人)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可以举正反例子)

  3、讲一讲历史上关天讲诚信的典型故事。

  4、收集有关诚信的格言2、3条。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3

  教学要求:

  1、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同学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秦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为了国家的富强,主张变革的秦国国群招纳贤士,这时卫国的贵州商鞅出现了,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出有疑问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5、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分段,试着概括段意。

  4、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2~14):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15):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文本。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立木取信)

  3、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师生共同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话题一: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适时简介贵族及百姓各自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师:秦孝公虽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难以实现。

  2、话题二: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画出,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从事故中人们及小伙子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上分析体会。

  3、话题三:同学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观点。

  师:大家可以从“立木取信”这件事的作用及意义上加以分析。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三、课堂小结

  1、再来说一说你对商鞅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迁廷树立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3、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对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实际写一小段话。

  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小练笔。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师过渡:商鞅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好官呢?开始老百姓对商鞅南门立木持怀疑的态度,当这位小伙子真到把木桩从南门扛到北南门时,商鞅是怎样做的呢?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师:此时人们对商鞅的南门立木不再有任何怀疑,南门立木成功了,那么,南门立木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4)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5)

——商鞅事魏的历史人物事迹介绍3篇

商鞅事魏的历史人物事迹介绍1

  商鞅事魏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商君列传》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商鞅在未去秦国之前的经历。

  公孙鞅是卫国人,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对法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公孙鞅来到了魏国,做了魏国宰相公叔痤的管家。公叔痤看公孙鞅谈吐和举止认为他是一位不错的人才,准备向魏惠王推荐。不巧的是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来到了宰相府看望公叔痤,公叔痤知道自己这次病的十分严重,就告诉魏惠王说,自己的管家公孙鞅有很大的才干,万一自己离开了人世,可以让公孙鞅代替自己,成为魏惠王的左右手,帮助魏惠王处理朝中政事。

  魏惠王听后,陷入了深思,魏惠王准备离开宰相府,公叔痤支开了左右的侍从,对魏惠王说,如果魏惠王不打算任用公孙鞅的话,就要将他在魏国境内处死,像公孙鞅这样的人才,千万不能去别的国家任职。魏惠王听完公叔痤的话,并且答应了他。公叔痤认为自己的想法,伤害了公孙鞅,于是叫公孙鞅前来,略带歉意的说,刚才自己像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但是看魏惠王的神情就知道,魏惠王不会启用公孙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如果魏惠王不任用公孙鞅,他建议魏惠王将公孙鞅杀掉。所以,公叔痤劝公孙鞅离开魏国,公孙鞅听后,对公叔痤说,魏惠王既然不听公叔痤的话任用自己,更不可能因此而杀掉自己。最终,并没离开魏国。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病的已经神志不清了,居然要把宰相职位移交给他的管家。

商鞅事魏的历史人物事迹介绍2

  商鞅是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商鞅是卫国人,原名为公孙鞅和卫鞅。后来,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状态,秦孝公认为秦国的逐步富强,与商鞅坚定不移的推行变法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肯定商鞅对秦国的贡献,秦孝公15城邑给商鞅,以示对他的奖励。

  就古人的姓氏而言,有多重含义,比如以商鞅为例。秦惠文王时期,商鞅被秦惠文王以极刑处死,并且杀害了商鞅全家,按说商鞅是没有后人的,但是因为商鞅之前有封地,所以在商鞅封地内的后人,就有商姓一说。古人的姓有标志居住地的含义,古人对于名字而言,一般是氏加名字。黄帝姓公孙,但是因为黄帝之前居住在姬水,所以黄帝以姬为氏,又称姬轩。商鞅又名卫鞅,其中的含义是一样的,商鞅在卫国出生和长大,按照古人名字的叫法,商鞅又称作卫鞅。古人对于姓和氏分的很清楚,比如,商鞅,姓公孙,氏为卫,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渐渐融合了姓和氏的概念,成为了姓氏这一说法。

  商鞅在卫国生活,因为受到魏国政治家和改革家李悝的影响,商鞅对法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即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宰相公孙痤的门下担任管家一职。公孙痤去世后,商鞅认为自己在魏国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就来到了秦国。后来,商鞅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任命他为左庶长,商鞅变法成功,因此能获得封地,秦孝公尊称他为商君。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3篇(扩展6)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菁选3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

  秦孝公为了摆脱秦国国力衰弱的困境,在社会广发求贤令,希望寻找一位有志之士来秦国进行变法运动。商鞅得知秦孝公为人贤明,便从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被商鞅的才智所折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实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革运动,为了让百姓信服商鞅变法的决心和信心,商鞅进行了一个活动,旨在秦国上下树立诚信的形象,这便是立木取信的故事。

  商鞅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让人在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并且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获得十两金。很多百姓都围了上来,但是大家都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没有一个人动手扛木头。随后,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50金,围观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实性了,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突然,人群中出来了一个人,他将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到了北门后,商鞅立即派人给这位扛木头的人50金,大家看后议论纷纷。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商鞅“立木取信”这一做法,是为商鞅变法前所做的预热活动,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国百姓所信服,顺应了改革民意。

  作法自缚这一成语,讲诉的也是商鞅的故事。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秦惠文王以此为借口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得知后,逃到了边关。夜已经很深了,商鞅打算找一家客栈住宿,商鞅从家中匆匆逃出,没有带相关凭证,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他,并且声称,如果不遵守,就会实行商君的连坐惩罚,商鞅听后,哭笑不得。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2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当初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商鞅变法通过设立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之后,秦孝公便于对郡县每个官员进行管理,将行政透明化,进一步加强了秦孝公对各地的控制。

  商鞅为了让秦国走上强兵富国之路,颁布了大量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进行粮食种植,商鞅进一步实行了重农抑商做法,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利益。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商鞅两次变法之下,秦国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经济的发展,军事战斗力的进步等等。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才得以攻打其它诸侯国,夺得领地,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提高了秦国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3

  《史记》中有这样一件事,说在商鞅变法之初,曾受到了甘龙、杜挚两人的反对,此时商鞅反驳说:“论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认为,能干大事的人会高瞻远瞩,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常常遭到世俗的质疑与排挤,而两位大臣却主张法先王,守旧制,不可贸然变法。

  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大家自然知道,商鞅以他过人的口才赢下了这场舌战,得到孝公的肯定,他的变法也得以推行,尽管商鞅最后因失去秦孝公的庇护而被处以车裂极刑,但他制定的法却没有因为他本人的死而被废止,而是一直沿用至秦国灭亡的那一天,他的法,可以说对秦国乃至对整个*历史的发展,都非常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变法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法家代表人物,太史公评价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其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他的生*经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他生*干的最大一件事不就是他的变法吗?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正是从他那不够人道的变法中得出结论的,而变法正是商鞅在前述辩论中所坚持的东西。

  这样说,并非是毫无根据,因为太史公说过:“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读了商鞅的两篇大作之后,简直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模一样,终于明白他在秦国人见人恨的原因了!《开塞》与《农战》(即太史公所说的耕战),都是《商君书》的篇目,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对其变法中关键内容与核心理念的集中表达,太史公却说读过之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遭人憎恨的原因,自然他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态度也就溢于言表了。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法,竟让人们如此厌恶?如果说这个法究竟还是不得人心,那么对之前的辩论中,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观点又应该作何评价呢?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的确,似乎那些高瞻远瞩,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遭到世俗的质疑排挤,而他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据说曾经有苹果公司的顾问,问乔布斯,说在做新产品之前,要不要征求一下顾客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乔布斯摇了摇头说,只有当你把精巧的新理念产品放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顾客根本不懂产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才会说:“哇!这正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我们之前讨论的伍子胥,不也是遭受着世人的质疑与辱骂么?假使他为这些世俗的言论所左右而死去,又与蝼蚁有何区别?

  看来商鞅的这些道理本身似乎没有错误,商鞅,似乎也是这样一位智者,勇于创新,却遭到了世俗的质疑,当然应该坚持自我。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商鞅所谓的“勇于创新”,影响的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命运,更是千千万万秦国普通黎民百姓的命运,以创新变法的名义,驱使千千万万人奔向未知的旅途,商鞅是否担得起这份责任?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人物,他们在人们的质疑之下,不走寻常路,最终影响的都只是他们自己,不会影响他人,所以也不会为别人所憎恶,换句话说,你乔布斯创新失败,把公司弄垮也不过是自己破产,与我们无关,顶多我们没有智能手机用而已,你伍子胥若是复仇失败,也不关旁人的事,顶多笑掉别人两颗大牙,可是与上面两位为自己命运做选择的人物不同,商鞅站在创新变法的道德制高点上,为别人选择,况且还带着强制力,其性质自然与前文所述人物不同,你不谋于众,不在乎别人的建议,这不是赤裸裸的强迫和阴谋吗?更可悲的是,商鞅的法还真不是什么便民的好法,现在的法治讲究的是捍卫人权,商鞅的法,更擅长的是剥夺人权。换句话说,乔布斯的创新是赌上了自己身家财富,商鞅的变法,是剥夺百姓选择的自由,在命运的天*上,强行赌上千万黎民百姓的头颅!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要说商君之法,不得不要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理念,作为一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坚信人性本恶的,他认为人就是趋利避害的欲望体,而且他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则国强,百姓的能力一旦强大,便会难于管理,统治成本升高。因此围绕以上两点,他制定了以“农战”“赏刑”为中心的法条体系,农战,就是一套*主义的战争体系,内部专心务农,不断生产,外部发动战争,不断扩张。所谓专心务农者,就是对其他行业如商业的无情打压,让大家都成为不黯世事的朴实农民,其目的也是愚民弱民。而“赏刑”,更加用意明确了,既然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那我就利出一孔,把胡萝卜与大棒紧紧捏在朝廷手里,并把胡萝卜大棒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诱使并强迫人民执行商鞅的农战策略。赏还好说,至于刑就过于残酷了,单说刑法的连坐制,就足以灭绝人性,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受罚,连累自己的邻里也将遭到牵连,并且商君法鼓励互相检举,举报有奖,隐瞒严惩。于是在极端的高压下,一时间,爱情,友情,亲情,人情,统统荡然无存,每一个人都不值得信赖,子女会出卖父母,朋友会出卖朋友!人人都成为警察的同时,也全部成为了小偷(黄仁宇先生语)!由此看来,商鞅的法中似乎没有一丁点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有的只是威胁、伤害,利益、欲望,在商鞅的世界里,人已经不是人,而是互相撕咬的群狼!这也不奇怪,毕竟商鞅在他的《农战》篇中说过: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意思就是什么诗经啊,音乐啊,善良啊,国家有这些便无法强大。当然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在他的变法中被无情的抹去了!的确,他的变法成功让秦国成为一个对内疯狂压榨、对外疯狂扩张的战争机器。可是,百姓呢?他们的想法呢?难道人群应该像羊群一样被鞭子抽动着驱赶吗?那还是人的世界吗?

  回到之前的辩论,虽然甘龙与杜挚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显得保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仍是“吏习而民安之”,使百姓安居乐业。可商鞅说的是:“便国不法古”,他出发点是便国,是有利国家,但国家又是谁的`?是秦孝公的,而为了达到孝公富国强兵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荣华富贵,你商鞅就可以任意屠*们的肉体和灵魂,把千千万万的百姓变成趋利避害,行尸走肉的动物?一个人的选择,居然能自私到这种地步!

  动物尚有情感,毕竟虎毒不食子,亲情尚在,而人们活在商鞅的法令里,居然逐渐在功利的侵蚀和酷刑的威胁中,变得六亲不认,被抹掉一切人类的美好情感,我想这才是商鞅创新成功之所在了,只是这种创新,我实在不敢苟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