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死朗读观后感,菁选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15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生死朗读观后感1  此刻的心情很沉重,可以说还没有从影片中那德国式的理性叙述与低婉的音乐中抽出来。这种震撼不是看影片当时所产生的,而是看过之后细细地品味后得到的,反而觉得更加的久久不能自拔。影片的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生死朗读观后感,菁选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生死朗读观后感,菁选3篇(范文推荐)

生死朗读观后感1

  此刻的心情很沉重,可以说还没有从影片中那德国式的理性叙述与低婉的音乐中抽出来。这种震撼不是看影片当时所产生的,而是看过之后细细地品味后得到的,反而觉得更加的久久不能自拔。影片的名字叫《生死朗读》,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这部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小说“thereader”改编而成的。虽然没有真正地拜读过原著,但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似乎也能觉察到影片与原著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还是有所出路的。但此刻,我仅想就我所看到的影片来谈谈我的观感。

  说到会看《生死朗读》是因为在迅雷看看上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二战版的色戒”,于是乎萌生了对比看看的念头。影片开始是描写二战后(1958年)一个15岁的少年与36岁的莎娜的交往,在他们在一起时,莎娜总要他为她朗读,朗读各种名著。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疑问,都二战结束之后了,与所谓的色戒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之后莎娜突然消失了,我以为影片至此该转换镜头竟如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补叙了吧,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8年后(1966年),在一次审判战犯的法庭上他看到了她,莎娜没有过得地为自己曾参与过纳粹而辩护,而是承担了一切罪责。这时已经身为法律系学生的“我”通过回忆及推理已经知道了其实莎娜不识字,但因为莎娜已经承担了罪名,虽然他也做了很多事,但还是没有改变最后的判决,终身监禁。之后又是10年(1976年),他开始像15岁时朗读所有的名著,然后把它们录成磁带邮寄给了狱中的莎娜,她开始学会了写字。但她却在最后要拥有自己的一天自杀了。

  也许我的叙述是枯燥淡薄的,但我想要表达的是,这里所要表达的事实是战后人们的情感的复杂比战争所带给一代人的恐怖更残酷。我的感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下子还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这里没有我想象中的战争场面,没有像《辛德勒名单》中的集中营中的画面再现,也没有过分的激烈的冲突,一切都是那么*静而震撼、在意料中而出乎意料外地行进着。因为,虽然表现的是二战后人们的生活,但却不时不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恐怖,至少在我的头脑总不时地闪现出战争、集中营等以往影片中的老镜头。

  直到看完了整部影片,我还在不停地思维,为什么叫《生死朗读》?我认为,其实thereader的意象在影片中表现得是很隐晦的,因为,在影片中,莎娜是认为自己是文盲这件事是不能让人知道的这一意象表现或者说传达得很模糊,可能在原著中有对这一点的重点表述吧,但影像文字毕竟同文字文字有着不用的表达效果吧。如果,对这一点我们有了一个把握的话,也许对“thereader”会有更多的理解与体味吧?……

生死朗读观后感2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死朗读观后感3

  这两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未知死亡》,另一部是《生死朗读》,未知死亡是记忆碎片的印度版,其中的动作和凄美的爱情让人感叹。而生死朗读则法人深思,记忆最深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关于个人的尊严,汉娜是一个文盲,但是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她的朗读。但是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甚至最后付出了终身监禁的代价。她走在一条偏执但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她也不得不面对没有解救教堂里的犹太人的处罚。

  第二是关于法律与正义。汉娜得到终身监禁的结果让人唏嘘,“纳粹”、“凶手”,这些称呼强加到汉娜身上有逻辑但是却无道理,有逻辑是因为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无道理的原因正如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如果法律无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当时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有句话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法律是刚性的,但是如果缺乏了灵活性也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也许英美法系的判例能够解决这种矛盾吧。

  第三是关于沉默。影片的悲剧,其实正是因为男主角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男主角的沉默,看似是为了保住汉娜的尊严,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推荐访问:观后感 朗读 生死 生死朗读观后感 菁选3篇 生死朗读观后感1 生死朗读观后感1000字 生死朗读观后感100字 生死朗读观后感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