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1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望海潮》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望海潮》教案1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
《望海潮》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望海潮》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教案5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望海潮》教案6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
《望海潮》教案8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赏析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是多样的,或壮美,或柔美,词人面对不同的美景,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婉约词风著称的李清照面对壮阔的大海,写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称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婉约派正宗的柳永在钱塘观潮、西湖览胜的时候,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风格豪放的《望海潮》。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有许多诗人、词人曾经歌咏过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称是歌咏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与秀丽。
上片总写杭州城的形胜与繁华。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杭州城的重要位置与悠久历史:杭州城是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繁华富庶而著称。“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那么,杭州的形胜与繁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那就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吧!先到城里去转转,道路两旁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穿行在大街小巷,只见居民房屋清幽而又雅致,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屋舍密集,整个杭州城约有十万人家呢。再到郊外去看看,最好的去处当然莫过于钱塘江了,那曲曲折折的长堤上树木成行,郁郁苍苍,远远望去如云雾萦绕。每年八月份来此观潮,澎湃浩荡的波涛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岸边,如同卷起了千万堆霜雪,声响震天如万鼓齐鸣,场面何其壮观!整个江面望不到尽头,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如同一道天堑护卫着这座美丽的城市。那么,市民生活状况如何?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珠宝珍玩、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家家户户过得殷实富足,那些富豪权贵们更是争奇斗富,穷奢极欲,尽情享受着太*盛世的欢娱生活。
最能代表杭州的自然胜景莫过西湖,下片则专咏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湖山之胜景,山水相映生辉:白堤把西湖分成里湖和外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把湖面装点得分外美丽;周围的灵隐山、南屏山等等数不清的山峰重重叠叠,深秋时节,桂花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山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装扮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也吸引了外族入侵者的目光。据说,这首词流传开来以后,金主完颜亮欣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产生了投鞭渡江的侵略野心。(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这未免有点夸张,但柳永的确很恰当地概括出了杭州西湖最具特色的美。那么,美丽的西湖给杭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多欢乐?不管白天夜晚,总能听到渔翁那悠扬的笛声,还有采莲女子婉转甜美的歌唱,收获的幸福写在他们的笑脸上。据《鹤林玉露》卷一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赠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吴熊和先生考证认为当是投赠给杭州知府“孙沔”的,见《吴熊和词学论集·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作为投谒之作,词的.末尾自然要唱一点颂歌: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雅的长官来到西湖与民同乐,他醉意浓浓地陶醉在箫音鼓乐中,啸傲流连于山水之间。何不把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来日升官回京时献上朝廷?这句话当然包含着柳永对这位长官的升迁祝福,虽然是奉承话,但却非常自然地融化在整首词中。
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赋,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为我们提供了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范本
《望海潮》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 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 ,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 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 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教案10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推荐访问:海潮 教案 《望海潮》教案【10篇】 《望海潮》教案1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