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圆柱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表面积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圆柱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闪烁各部分名称)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请大家猜一猜圆柱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再次让学生明白圆柱的特征,同时创设“制作圆柱体茶叶罐怎样下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出学数学的价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积×2 =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出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测量直径,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吗?(S=∏r2)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现场测量茶叶桶的底面直径。(注意方法指导:量出底面最长的线段即直径的长度。课件动画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动手操作。(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百度图片:
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茶叶罐的侧面包装纸的面积
师:(课件呈现圆柱茶叶罐侧面包装图片)
求圆柱体茶叶罐的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侧面积) 再次测量茶叶桶的高,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独立计算。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强调单位的使用
小结:求茶叶桶的表面积是为工人师傅下材料提供了基本数据,但是在准备材料时往往会比计算结果多一些,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在剪圆的时候会产生浪费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圆柱表面积中的侧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问题,通过四个层次的学习,有详有略,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推导出了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时渗透“转化”思想,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解决问题,强化认知。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通过回答让学生感知圆柱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2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只列式不计算)
2、一台压路机的滚筒宽1.2米,直径为8分米。如果它滚动1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呈现压路机压路情景)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结果保留整数)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看它们求的是哪部分面积,再选择解答的方法。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设计意图: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整理,更重要的是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2
设计说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本设计在教学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圆柱的表面积表象的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
2.在操作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化曲为直的过程,体会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所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情况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纸质圆柱形物体 剪刀 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谁能和大家说一说?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想一想。
课件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是一个关于什么数学知识的问题?
3.汇报。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4.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也叫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圆柱体空间概念;
2.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又拿出正方形,问相同的问题,然后把这个正方形贴在长方形旁边。再拿出圆形。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把圆形贴在长方形上面。再出一些练习题进行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强调计量单位。
师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当拿出圆柱体时,同学们都能回答是圆柱体。接着让他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形物体。再让他们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圆柱体(如果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先不要进行讨论。)这时老师也拿出一些实物:手电筒里的反光罩、罐头盒、小鼓、印章、烟囱的半个拐脖,问这些实物叫不叫圆柱体?为什么不叫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形体——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
(二)学习新课
1.圆柱体的认识。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摸一摸圆柱体有哪几个面。(指名上前摸。)
生:上、下两个面和周围一个面。
师: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它们的面积大小怎样?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面积相等。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板书:底面)
师:周围的这个面是个曲面。我们把周围的这个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师:我们把一个圆在*面上滚动一周,痕迹是一条线段。如果把这个圆柱在*面上滚动一周,它的侧面留下的痕迹将是一个什么形状?同学们可以自己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滚一下,能体会出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是一个长方形。
师演示:将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黑板贴的长方形一样大。)
师接着拿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圆柱体。
师问:为什么有高有矮呢?由什么决定的?
生:由高决定的。
师:什么是圆柱的高呢?(板书:高。写在长方形宽处。)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看书第50页,找同学回答。)老师在圆柱侧面上画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这个圆柱的高。
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指出高。
师: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高都相等吗?
生: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来回答刚才举的一些物体不是圆柱体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说自己手中的,最好让本人说,然后再说老师手中的实物。)
师:我们讲的圆柱体都是直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圆柱侧面图是一个长方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老师板书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
例1 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
下面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练习题:
①一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5厘米,求侧面积。
②一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直径的2倍,求它的侧面积。
③一圆柱底面周长是12厘米,高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师:你能知道第③题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
3.圆柱的表面积。
师在课题“圆柱”后面接着写“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如果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老师同时演示圆柱体*面展开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2)利用公式计算。
(投影出示)
例2 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见下图)。(单位:厘米)
同学说思路,老师板书,注意每一步结果写计量单位。
解 ①侧面积:2×3。14×5×15=471(*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52=78。5(*方厘米)
③表面积:471+78。5×2=628(*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方厘米。
例3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方厘米。)
同学说思路,列式。老师把正确的解答用投影打出来。
(1)水桶的侧面积
3。14×20×24=1507。2(*方厘米)
(2)水桶的底面积
3。14×(20÷2)2
=3。14×102
=3。14×100
=314(*方厘米)
(3)需要铁皮
1507。2+314=1821。2≈1900(*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1900*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看书第54页第1题。
(2)投影,指出下面圆柱体的高是几?
(3)有一节直径10厘米的烟囱,长3米。这节烟囱用铁皮多少*方米?(只列式)
(4)一种轧道机,后轮直径1。32米,长1。27米。如果后轮每分钟转动6周,每分钟可轧路面多少*方米?(只列式)
(5)做一对无盖水桶,要求底面半径15厘米,高4分米。至少需用铁皮多少*方分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一种圆柱形小油漆桶,底面周长50。24厘米,高20厘米。每个桶用铁皮多少*方分米?(四人讨论后口头回答。)
学生做,老师巡视,找几个同学把题写在玻璃片上,然后全体订正。
思考题:
(1)你要做一个圆柱体,先确定什么条件?你是怎样做的?
(2)我们在学习圆面积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你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吗?并用此方法做第(6)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提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使学生认识圆柱体底面、侧面和高。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教具,以及插图和自己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表面积计算方法。
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老师用圆柱体在黑板上贴有长方形处滚动一周,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面、形变量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是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同时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阅读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1)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5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牛奶盒,纸箱,可比克。
提问(1)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
(2)制作这些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指名说) 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
生:动手摸圆柱体
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导语: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面呢?(指名说)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研究圆柱侧面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 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
(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操作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练习
求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 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 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 底面半径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指名说)
2、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3、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 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比较有盖,无盖,一个盖的圆柱物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水管,水桶,糖盒
提问:这些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时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2、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方厘米)
重点感受:没有盖,至少这两个词语。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一个笔筒,送给你的好朋友,下课。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2过程与方法:
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高为125px,求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及时多少?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cm?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书写步骤。
(二)、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吧!
2、现在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dm,高为10dm的圆柱形铁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同学们可以先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然后再算表面积。
生:通过同学们互相竞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10=40π
底面圆面积=πr?=4π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40π+2x4π=40π+8π=48π
答:需要48πdm?铁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道题,能不能分小组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天气冷了,农村学生就要生火了,烟囱使用铁皮做的,一节烟囱长为20**px,烟囱的半径为100px,求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长=2πr=2×4π=8π
表面积=侧面积=8π×10=80π
答: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80πcm?铁皮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2.现在要砌一个圆柱形的水窖,预计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径为1.5米,现在求一下整个水窖需要抹去多少*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周长=πd=1.5π
表面积=侧面积+下底面积=1.5π×3+2.25π=6.75π
答:整个水窖需要抹去6.75π*方米的混凝土
师:现在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题目)。
3、已知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5700px?,其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50px,求圆柱体的高。
解:设圆柱体的高为h
根据: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628=2×2πh+2×π2?
628=4πh+8π
628=4×3.14h+8×3.14
20=4h+8
h=4
答:圆柱体的高4米
7作业布置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个题目。
1、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半径为5,圆柱体高为10,那么,求一下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解:周长=2πr=2×5π=10π
侧面积=周长×高=10π×10=100π
底面积=πr?=25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100π+2×25π=150π
2、现在要给一个圆柱形的纸质品涂上颜色,现在知道该艺术品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圆柱体高为125px,请同学们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
底面积=πr?=4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20π+4π=24π
课后小结
这堂课大家通过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使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图形面积问题。主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建立丰富的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为*面图形的能力,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
一、教学内容
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预设 :
(一)、自学反馈
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分米,高0.6分米
(2)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积是40*方厘米,侧面积是25*方厘米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
(二)、关键点拨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实际应用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学准备:
课件
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思(5分)
1、填空
(1)圆柱有()个底面,它们是 ();有()侧 面,是(),有()条高,这些高都()。
(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 ),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
(3)圆柱的侧面积=
2、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①c=9.42厘米,h=5厘米。
②d=8米,h=3米。
③r=2分米,h=6分米。
二、探究新知(15分)
小组交流:
1、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2、根据实际情况圆柱形烟囱,水桶,油桶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3、归纳总结:
(1)s表面积=s侧面积+2s底面积
(2)烟囱表面积=侧面积
(3)水桶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4)油桶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4、出示例2:一个圆柱形油桶高6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的铁皮?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全班交流:
油桶的侧面积:3.14×4×6=75.36(*方分米)
油桶的底面积:3.14×(4÷2)×(4÷2)×2=25.12(*方分米)
油桶的表面积:75.36+25.12=100.48(*方分米)
答: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100.48*方分米的铁皮。
三、课内练习:
1、数学书33页第2题求表面积并填表
2、计算下现各圆柱的表面积。(图中单位:厘米)
四、拓展应用
3、学校食堂要用铁皮做一根横截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3米的圆柱形烟囱,至少需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4、修建一个圆柱形沼气池,底面直径是4米,深是2米。在池的四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5、数学书33页第6题
四:总结:
1、圆柱表面积的有关知识,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应用圆柱的表面积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需要来计算各部分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布置作业(8分)
数学书33页第3、4、5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例2:油桶的侧面积:3.14×4×6=75.36(*方分米)
油桶的底面积:3.14×(4÷2)×(4÷2)×2=25.12(*方分米)
油桶的表面积:75.36+25.12=100.48(*方分米)
答: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100.48*方分米的铁皮。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5
教学目标:圆柱表面积的,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2.5周长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4、提问: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就圆柱的什么?(表面积)
二、教学表面积。
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
据标在图上。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2、小结:计算表面积时,一定要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
3、出示试一试: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2)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3)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五、《作业本》第2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2)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案3篇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牛奶盒,纸箱,可比克。
提问(1)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
(2)制作这些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指名说) 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
生:动手摸圆柱体
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导语: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面呢?(指名说)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研究圆柱侧面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 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
(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操作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练习
求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 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 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 底面半径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指名说)
2、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3、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 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比较有盖,无盖,一个盖的圆柱物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水管,水桶,糖盒
提问:这些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时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2、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方厘米)
重点感受:没有盖,至少这两个词语。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一个笔筒,送给你的好朋友,下课。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3)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并且加快发展。让后进生也能跟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个人发展的较高水*。在这个学期,我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推导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要求:a、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马上开动脑筋想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如果行,怎么转化。b、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再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这样分层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研究目标都很明确。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这样就促使小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住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住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的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住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设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布置民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两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把圆柱剪开后展开,圆柱的侧面就由曲面转化为*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矩形的宽等于圆柱的*.这个矩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可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即
S圆柱侧=ch=2rh(r为圆柱底面的半径)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圆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也叫全面积).即
S圆柱表=S圆柱侧+2S底=2r2
教学时,要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区别开来.可用纸板做成圆柱模型,然后将侧面展开,导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先概括成文字公式,再过渡到字母公式.
学生计算烟囱、水管、无盖桶、封闭桶罐等用料面积时,容易多算或少算底面积,灵活运用公式比较困难.可以多观察实物、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计算式子,要学生说明是求圆柱体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例如:S=2rh,是求( );S= 2r2,是求( ); S=2r2,是求( ).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片段
在以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后的变式练习中,怎么都弄不清油桶、游泳池、粉刷教室到底缺哪个面而头疼。
我想,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想,是不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就为这些情况作了一些铺垫呢?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体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求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是求( )的面积;
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多大路面是求( )的面积;
求一个水桶用多少材料是求( )的面积;
求汽油桶用多少铁皮是求( )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郑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
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
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是以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 d=4 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 h=6 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下面就《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在新授时我打破以前拿出一个圆柱放在桌上直接进行侧面积公式推导模式,而是提供给学生两个空心纸圆柱,一个矮胖型,一个瘦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的侧面积大一些”。学生们看到两个圆柱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十分浓厚,思维也很活跃。有的说:“我认为矮胖型侧面积较大。”我就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矮胖型圆柱比较粗,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它的粗细程度有关。”有的说:“我认为瘦高型的圆柱侧面积较大。”我也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瘦高型圆柱比较高,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他的高低有关。”当然还有一部分认为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或无法判断的,因为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积与圆柱的粗细和高低都有关系,甚至还把小的那个圆柱放在大圆柱内,再把大圆柱底面捏起来让我看。对子上面的回答我都没有给予直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我认为通过学生们对两个圆柱的观察都已认识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即圆柱侧面积大小与圆柱粗细和高低有关。通过这样创设情景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不是像以前对照公式直接去讲解。与此同时我再设一疑,这两个圆柱到底谁的侧面积大,你们能否通过动手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实践领悟
在允许学生想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学生们再一次表现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个个动手动脑,有的沿高直往下剪,把圆柱侧面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有的斜着剪下来得到一个*行四边形;有的剪成各种不规则图形;还有的剪成若干个三角形,梯形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差异性。也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其实求圆柱的侧面积完全可以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既然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成这么多以前学过的图形,那你们觉得把它转化成哪一种来求更为合理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因为任何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在学生自己发现圆柱侧面积可以转化成何种图形来求最简单、合理.而且对于一些不能剪开的圆柱,如铁圆柱、石圆柱、玻璃圆柱……,也发现了他们的底面积即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圆柱侧面积只要用圆柱底面周长乘以高。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掌握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行四边形与圆柱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思维也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概括。
四、实践应用,发展能力
在学生自主发现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我马上给出题目:一个圆柱底面直径0.3米,高2米,求它的侧面积?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侧面积会求了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独立解决,一个圆柱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最后我还启发学生思考:学了这个公式,你能用它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圆柱侧面包装纸的用料问题,只需求一具侧面;如制造一种圆柱形无盖茶杯或水桶的表面积,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加一个侧面;再如圆柱形汽油桶表面积,就要求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就拉近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把大量时间放在如何讲解侧面积公式及其公式应用上,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也培养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1.教学要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课堂中和生活中的区别,使他们意识到课堂中的数学是经过提炼总结出来的。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算出茶叶筒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的铁皮,由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2.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节课围绕“制作一个圆柱”展开活动,探究的脉络清楚。学生经历了“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成功”的探究过程。如:学生在失败后说:“我们忽视了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计算时我们都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或者*行四边形的底。但制作时就忘记了这些知识。”“学生在经历了失败才引起了思考,在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的斗争中撞击智慧的火花,课堂的生命力由此显现。在总结之后的再一次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出来了,这种情不自禁的创造来源于感悟和体验。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我要求学生先用分部算式计算,并写清s侧=和s表=,以便学生分清自己每一个算式计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6、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不知道是计算哪些部分的面积,通风管的材料,有不少学生加上两个底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我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弄清题意,并尽量回忆一上实物的结构,自己没有见过的,应通过日常应用知识来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它应是个什么样了的,再作解答。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集中讲一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1、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中的教学是教师直接出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然后套公式计算。这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这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后,重点安排学生进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通过剪、卷、滚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成为有效学习者。有效地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效地掌握了圆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与同学对比,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主动地从事数学思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教师在本节课也真正体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圆柱的侧面积:重点在于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如何把底面的周长、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对应起来是关键。
在这节课中,我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也一个圆柱体的管子,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再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对于表面积的处理,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学生在书本中画,小组讨论得出:
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圆柱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在新课的进行中始终抓住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教师能适时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反思整堂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1、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化为长方形。实现教材的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积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课件演示,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罐头盒、笔桶、圆柱立柱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拓展、知识设计联系实际。
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设计题目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课后习题层次加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节课的板书安排不够合理,书写有些潦草!
二、实践操作时间安排有些急。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操作慢,展示推导的过程有些短促,导致个别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三、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4)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0篇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2
圆柱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组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不能顺利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道题,往往不会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必要条件,在给出一些条件的同时,往往隐藏了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去”刨“出隐藏着的一些信息,例如一个圆柱体知道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出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关键是求出两个底面积,知道底面周长求底面积,两个量之间的类似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知道底面周长,可求出直径或半径,学生的思维症结在于不会联系起来思考,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一些效果,但仍有一些人不明白,为此,我认为,应该把圆柱的各个部分再次拆开来,重点在干剖析圆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浏览一些网页,看看电视上的新闻,打打篮球,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睡睡懒觉,洗洗衣服,洗洗澡,呆呆地看大山,看看天空…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给远方的母亲打个电话,和朋友在电话上互相调侃,在网上看看朋友、同学的动态…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总能收获几许温馨与甜蜜,当我一个人的时候,也许,远方的你,也正在一个人享受着那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面积与周长之间的相同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和半径去计算,知道周长可求半径,知道半径可求面积,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这是我的不足之处。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三种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4
一节课讲得再好,关键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先是让学生想像圆柱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通过对圆柱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圆柱表面积时,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如果是一个实物图,这个还好些,我们只要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实物图进行解答。如果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是一个生活中的实物,我们在解决时就要结合实物实际情况进行解析。如油桶的制作它就是要算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的面积。再如水桶的制作,就不再是在侧面积的基础上加上两个底面积,而是只要加上一个底面积即可。如给一个大厅里的圆柱子刷涂料,这是要算的面积则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在讲解时,我放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不同的圆柱体,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数学。本节课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展开后,它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一般而言,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是相等的,否则这个水桶就会漏水。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以后作业中常出错的“闪光点”。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圆柱体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圆柱底面周长就是展开后长方形的长。
虽然今天学生作业只是套用公式,学生没有什么失误,但在拓展题,还是暴露出灵性不足。希望在以后练习中还需进一步强化,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5
“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安排了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看一看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它们标出来等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发现圆柱的表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从数学课本上了解了一些,加之在“圆柱的认识”中也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个别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即使学生知道方法,却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出示学习材料、提问、让学生操作和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圆柱的表面积与圆面积、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对于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推理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即通过“等积变形”将圆柱的侧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
我认为.数学建模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知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遵循由“观察物体——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课开始,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两个综合性问题,唤醒学生对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回忆,这是顺利开展数学活动、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重要基础。接着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为后来的操作和丰富直观表象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为学生经历建模过程,达成数学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我给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尽可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捕捉课堂资源,提出:“说一说,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在练习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基本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求一般的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加深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接着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体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最后,通过让学生再次回想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6
《圆柱的表面积》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底面是圆,关于圆面积的计算,上学期已经学过,学生已能熟练、准确计算,而在上节课《圆的认识》中,学生对于圆柱的侧面与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已了熟于胸。因此,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
一、 知识链接,唤醒回忆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的特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自学互学,提高能力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基于这一点,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为提示进行自学,在全班内交流展示之后,又以“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你是怎么想的?”为提示,让学生根据手中学具,在组内探究、交流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 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利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求制作厨师帽所需材料、商标纸的面积、制作笔筒所需材料、给音乐大厅的柱子涂油漆所用油漆的质量等,避免学生出现“数学无用”思想,同时,又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 谈收获,总结升华
课的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全面的总结,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时结束,我将学生需要计算的数进行了改动,减轻学生计算的压力,即使如此,还有个别学生计算速度慢,出现错误现象。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8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9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5)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圆柱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我校开展的“提纲导学、自主探究”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首先,在新授课之前,我在去年设计的道学提纲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导学提纲:
1、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尽可能取整数,最多保留一位小数)
2、你能动手用彩色纸给这个圆柱形的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吗?动手试一试
“穿衣”之前先思考:圆柱形物品有哪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
3、把圆柱体的漂亮外衣脱下来,展开铺在桌面上观察:圆柱的外衣包含哪几部分?都是什么形状的?
4、你能算出用了多少彩色纸吗?注意观察:计算每部分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就是圆柱的什么?
5、将你的计算过程试着写在反面。
把这个提纲发给学生,作为晚上的作业。因为学生有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提纲导学探究经历和体验,对这次的探究比较有兴趣,加之家长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很用心的进行了探究实践,不及给圆柱体穿的外衣漂亮、精致,而且认真按提纲的要求进行了观察、思考。
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的互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操作中的乐事。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给圆柱穿上外衣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彩纸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长方形那个彩纸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两个圆形就是圆柱的底面。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很自然很直观地得到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老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扎实。
不足的是,课后练习时,学生计算时由于数字不好算,常有为难思想,计算失误较多。还有的学生,列式时容易丢三落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后会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纲导学法是很不错的方法,以后会根据课题继续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作业学生比较喜欢,并且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按提纲步骤探究,避免了上课探究时小组活动中部分孩子的“观众、听众”角色,每个人都要自己亲手去做,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家长参与了孩子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孩子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探究不能只重过程忽视结果
在学生探究得到结果后,更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注意不能让学生重过程轻结果,更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要列综合算式,以免把本来会做的题弄错,提高正确率。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教学与练习巩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课堂做到讲与练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之后,并结合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在教学时,着重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今天,看到了一份家庭作业,非常激动。昨天上课内容是《圆柱表面积》,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圆柱的表面,了解圆柱表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面图形)和一个侧面(曲面)构成的,进而明白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就很明了了,只要将侧面这个曲面转换成学过的*面图形,上下两个底都是圆,而圆面积计算已经学过了,一切都会很顺利的解决。所以,当我最后把圆柱的展开图画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发现展开的长方形(侧面)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字母表示就是S侧=2r*h。进而很容易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2*r2+2r*h,如果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的话就可以得到S=2r*(r+h)。整节课就像我所预料的那样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缺乏继续深入的思考。这个内容不应该就这样戛然而止,所以,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有兴趣的话,尝试用其他方法得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作业虽然布置下去了,但是也不抱多大希望。毕竟,有点难,学生也要准备小升初,愿意花时间去探究吗?
今天,这项作业收上来,不多,有一小半的同学交来了。大部分是因为想不出其他办法,而交来的这项作业中,有很多同学是把侧面展开成了*行四边形,仿照课堂上的方法推导的。
突然,一份令我激动的作业出现了,是那个*时最爱动脑的男孩子。他是用图来表达他的想法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将曲面转化成*面的长方形,那么也能用原来学过的知识将圆也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经过拼接,整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就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半径。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2、把握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二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小部分同学的学具较小,展示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另外,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的处理不是很得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 导”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或*行四边形,这是两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由易到难,层层提高,又很自然进行了“ 进一法” 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首先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美术纸,用这张纸做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它的底面,看谁的最好,学生的思维很好,给出了多种想法,
方法一:用一张纸盖住圆柱,沿着边缘剪(不会很圆)
方法二:把圆柱立起来用笔描绘出来地面再剪(不好描,自然不会很圆)
方法三:用尺子量出直径,算出半径,用圆规画出圆再剪(有点接近了,但是直径不会很精确)
方法四:把圆柱压扁,量出直径,接着同上做法(误解,这里的直径其实是半个圆的周长)
方法五:量出美术纸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由此求出半径,再画圆贴上(很好,能理解侧面积求解的难点)通过这些活动后,再让学生自学表面积的公式,自然水到渠成了。课堂交给学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 :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
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办法。第二: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的原因,对证改错。同时结合课前三分钟计算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圆柱的表面积”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发现,难点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这是理解的难点;难点二: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难点三:计算难度大,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难点四:类似制作烟囱、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在六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制作圆柱模型、观察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通过操作,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 突破难点,紧抓联系。探索并理解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这部分教学的难点。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例2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化曲为直”过程中,教学重点要抓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通过“展”、“围”的反复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突破难点。
三 抓住本质,理清思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怎样能更好的理清思路,灵活的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当然,涉及到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6)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3篇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3.8dm,高1.5dm。
(2)底面直径20m,高12m。
(3)底面半径6cm,高18cm。
二、新课
导入:我们以前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又该如何求呢?[板书课题]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不同?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材14页做一做(强调作业格式要求:分三步,首先分别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2)底面直径6分米,高2分米。
(3)底面周长12.56米,高3米。
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4题求表面积部分。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圆柱的表面积的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
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牛奶盒,纸箱,可比克。
提问(1)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
(2)制作这些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指名说) 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
生:动手摸圆柱体
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导语: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面呢?(指名说)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研究圆柱侧面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 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
(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操作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练习
求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 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 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 底面半径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指名说)
2、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3、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 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比较有盖,无盖,一个盖的圆柱物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水管,水桶,糖盒
提问:这些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时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2、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方厘米)
重点感受:没有盖,至少这两个词语。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一个笔筒,送给你的好朋友,下课。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7)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最新」3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最新」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实际应用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学准备:
课件
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思(5分)
1、填空
(1)圆柱有()个底面,它们是 ();有()侧 面,是(),有()条高,这些高都()。
(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 ),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
(3)圆柱的侧面积=
2、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①c=9.42厘米,h=5厘米。
②d=8米,h=3米。
③r=2分米,h=6分米。
二、探究新知(15分)
小组交流:
1、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2、根据实际情况圆柱形烟囱,水桶,油桶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3、归纳总结:
(1)s表面积=s侧面积+2s底面积
(2)烟囱表面积=侧面积
(3)水桶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4)油桶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4、出示例2:一个圆柱形油桶高6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的铁皮?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全班交流:
油桶的侧面积:3.14×4×6=75.36(*方分米)
油桶的底面积:3.14×(4÷2)×(4÷2)×2=25.12(*方分米)
油桶的表面积:75.36+25.12=100.48(*方分米)
答: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100.48*方分米的铁皮。
三、课内练习:
1、数学书33页第2题求表面积并填表
2、计算下现各圆柱的表面积。(图中单位:厘米)
四、拓展应用
3、学校食堂要用铁皮做一根横截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3米的圆柱形烟囱,至少需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4、修建一个圆柱形沼气池,底面直径是4米,深是2米。在池的四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5、数学书33页第6题
四:总结:
1、圆柱表面积的有关知识,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应用圆柱的表面积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需要来计算各部分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布置作业(8分)
数学书33页第3、4、5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例2:油桶的侧面积:3.14×4×6=75.36(*方分米)
油桶的底面积:3.14×(4÷2)×(4÷2)×2=25.12(*方分米)
油桶的表面积:75.36+25.12=100.48(*方分米)
答:做这个油桶至少需要100.48*方分米的铁皮。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3篇(扩展8)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2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反思整堂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1、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化为长方形。实现教材的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积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课件演示,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罐头盒、笔桶、圆柱立柱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拓展、知识设计联系实际。
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设计题目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课后习题层次加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节课的板书安排不够合理,书写有些潦草!
二、实践操作时间安排有些急。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操作慢,展示推导的过程有些短促,导致个别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三、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3
“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安排了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看一看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它们标出来等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发现圆柱的表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从数学课本上了解了一些,加之在“圆柱的认识”中也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个别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即使学生知道方法,却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出示学习材料、提问、让学生操作和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圆柱的表面积与圆面积、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对于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推理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即通过“等积变形”将圆柱的侧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
我认为.数学建模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知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遵循由“观察物体——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课开始,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两个综合性问题,唤醒学生对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回忆,这是顺利开展数学活动、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重要基础。接着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为后来的操作和丰富直观表象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为学生经历建模过程,达成数学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我给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尽可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捕捉课堂资源,提出:“说一说,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在练习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基本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求一般的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加深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接着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体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最后,通过让学生再次回想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4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把圆柱剪开后展开,圆柱的侧面就由曲面转化为*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矩形的宽等于圆柱的*.这个矩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可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即
S圆柱侧=ch=2rh(r为圆柱底面的半径)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圆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也叫全面积).即
S圆柱表=S圆柱侧+2S底=2r2
教学时,要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区别开来.可用纸板做成圆柱模型,然后将侧面展开,导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先概括成文字公式,再过渡到字母公式.
学生计算烟囱、水管、无盖桶、封闭桶罐等用料面积时,容易多算或少算底面积,灵活运用公式比较困难.可以多观察实物、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计算式子,要学生说明是求圆柱体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例如:S=2rh,是求( );S= 2r2,是求( ); S=2r2,是求( ).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片段
在以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后的变式练习中,怎么都弄不清油桶、游泳池、粉刷教室到底缺哪个面而头疼。
我想,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想,是不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就为这些情况作了一些铺垫呢?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体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求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是求( )的面积;
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多大路面是求( )的面积;
求一个水桶用多少材料是求( )的面积;
求汽油桶用多少铁皮是求( )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5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 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 有放,放中有收。
二、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 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 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 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习题设计。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6
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经验少,类似烟囱、通风管、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在操作中建立表现。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制作圆柱体、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从而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圆柱实物,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课上学生交流,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我在圆柱的教具上包一张长方形纸,然后张开,在黑板上画上教具的直观图,长方形纸的图(1: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用了哪一个公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提供计算结果,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当然,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对一些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另外我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五年级时学了圆的知识,过了差不多一年再来运用,根据学生遗忘曲线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比较生疏,虽然通过新授前的基础训练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但毕竟要能熟练地用于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原来教材的编排相对来说更有系统性,学习间隔的时间不长,可以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相互巩固内化。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这个在上一课时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展开方式最后通过割补确定沿高剪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而且学生也探究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简单回忆这部分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确定,并板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练习题的安排充分考虑到今后利用表面积的知识要解决的问题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而设定。第一组题目的对比,最后说说求那部分的面积都在提醒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后面对这个表面积应用的三种情况也做了总结;第二组题目除了对表面积应用之外还考虑到材料类题目尾数取舍需采用进一法。总之题目的选择重在体现“生活中的数学”这个理念。
课前对这堂课充满了憧憬,课上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时一贯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激励方式变得单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在降低,多数学生不愿意单独回答问题,让课堂形式有些枯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还是喜欢表扬和鼓励的,今后要在这方面稍加重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8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9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索性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计算饮料罐的商标纸面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他们分工明确,在愉快的劳动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当中使用了S=ch这个公式。
2、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触摸,体验感知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并通过动手裁剪实验,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的测量与计算,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学生对这些计算的方法有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实践经验支撑的“活学活用”。
3、计算烦琐,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的计算正确率确实很低,因此解答圆柱体的表面积其实是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面积公式的一大考验。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0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1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郑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
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
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2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是以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 d=4 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 h=6 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3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闯关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以闯关的形式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闯关成功奖励一节活动课为诱饵,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关是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关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第三关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把握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二、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1-P22中的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2=6.28(厘米)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五、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5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下面就《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在新授时我打破以前拿出一个圆柱放在桌上直接进行侧面积公式推导模式,而是提供给学生两个空心纸圆柱,一个矮胖型,一个瘦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的侧面积大一些”。学生们看到两个圆柱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十分浓厚,思维也很活跃。有的说:“我认为矮胖型侧面积较大。”我就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矮胖型圆柱比较粗,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它的粗细程度有关。”有的说:“我认为瘦高型的圆柱侧面积较大。”我也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瘦高型圆柱比较高,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他的高低有关。”当然还有一部分认为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或无法判断的,因为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积与圆柱的粗细和高低都有关系,甚至还把小的那个圆柱放在大圆柱内,再把大圆柱底面捏起来让我看。对子上面的回答我都没有给予直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我认为通过学生们对两个圆柱的观察都已认识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即圆柱侧面积大小与圆柱粗细和高低有关。通过这样创设情景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不是像以前对照公式直接去讲解。与此同时我再设一疑,这两个圆柱到底谁的侧面积大,你们能否通过动手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实践领悟
在允许学生想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学生们再一次表现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个个动手动脑,有的沿高直往下剪,把圆柱侧面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有的斜着剪下来得到一个*行四边形;有的剪成各种不规则图形;还有的剪成若干个三角形,梯形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差异性。也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其实求圆柱的侧面积完全可以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既然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成这么多以前学过的图形,那你们觉得把它转化成哪一种来求更为合理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因为任何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在学生自己发现圆柱侧面积可以转化成何种图形来求最简单、合理.而且对于一些不能剪开的圆柱,如铁圆柱、石圆柱、玻璃圆柱……,也发现了他们的底面积即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圆柱侧面积只要用圆柱底面周长乘以高。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掌握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行四边形与圆柱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思维也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概括。
四、实践应用,发展能力
在学生自主发现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我马上给出题目:一个圆柱底面直径0.3米,高2米,求它的侧面积?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侧面积会求了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独立解决,一个圆柱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最后我还启发学生思考:学了这个公式,你能用它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圆柱侧面包装纸的用料问题,只需求一具侧面;如制造一种圆柱形无盖茶杯或水桶的表面积,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加一个侧面;再如圆柱形汽油桶表面积,就要求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就拉近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把大量时间放在如何讲解侧面积公式及其公式应用上,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也培养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