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学习

时间:2022-07-28 10: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学习,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体验 在生活中学习 ──谈山教版《品德与生活》 一年级下册教学的感受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 一年级下册(简称品德,下同)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行良好、 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根据这一课程性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 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 对《品德》 教材和教法的认识

  1、《品德》 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品德即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初步体验、 认识和感悟,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判断社会行为能力及运用已有道德思维指导自己实际生活的培养过程, 而《品德》 教学, 就是将学生已有零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中成套的思想道德行为发生碰撞, 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品德》 教材的内容上分析, 《我的事情我来做》、《春天在哪里》、《和风在一起》、《我们去游玩》、《学会看天气》 等课都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室, 深入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品德》 教学中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

  在《品德》 教学中, 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 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 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让他们能够生动、 活泼、 主动地学习, 身心健康地成长。

 况且《品德》 没有多少理论知识可讲, 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只有让学生亲临生活实际去感受和体验之后, 才能学习到。

 如果教师沉于围墙之内的教学, 势必会有无知可授之憾, 学生无知可学之感。

 因此, 对于《品德》 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我的理解是教师应是引导者、 疑惑者、 实践者、 学生学习的共同参与者的综合体, 而并不是单一的某些角色。

 二、 关于《品德》 的教学模式

  1、 角色扮演模式。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爱玩的天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不同的角色扮演教学,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品德》 教材第四单元中《爸爸带我去做客》 一课, 教学中,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 我、 主人、 主人家小孩进行在别人家里主人让我吃水果, 我向主人道谢; 与主人家小孩一起玩积木二个游戏, 通过做客和待人游戏的角色扮演,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2、 体验领悟模式。

 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 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 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 以“发现者”的身份, 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

 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 这和任何体验一样, 是内在的, 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即自主选择、 自主判断、 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 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能力。

 比如讲《互相提个醒》 时, 我让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夏天应注意什么?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会发现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 多喝水以防中暑、 不要私自下河塘洗澡等, 了解到这些危害后, 学生会注意到这些方面,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3、 实况再现模式。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 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 深化,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 延伸,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 判断, 选择道德行为, 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实效性、 创新性。

 4、 解决问题模式。

 让学生带着着问题去学习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和

 问题是《品德》 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

 教学《春天在哪里》 一课时, 事先让同学们去生活中找找春天的特征。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春的气息随处可见。

 稍一整理后他们又发现春天到来时, 林中小鸟欢快地歌唱, 田间地头百花竞放, 冬天枯黄的树枝上吐出了新芽等等。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活动并感受着春天无处不在。

 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

 学生在观察整理过程中很自然就解决了《春天在哪里》 的一系列问题。

推荐访问:生活中体验 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 体验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