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小组学习,供大家参考。
党章小组学习资料----优秀共产党员王彦生同志的先进事迹 2010-05-31
作者(来源)
:
人民日报 2009 年 2 月 4 日, 中共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 组织部长王彦生因病不幸去世, 年仅 49 岁。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位优秀领导干部, 他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王彦生同志参加工作特别是加入党组织 20 多年来,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把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 勤勉敬业, 默默奉献,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事迹鲜活而生动、 平凡而伟大, 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集中展现了新时期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集中体现了“平和安静、谦和大度、 博爱真诚、 感恩包容” 的新时期邯郸人文精神, 是邯郸市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代表。
信念坚定 党性坚强
把忠诚党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王彦生幼年丧母, 家境贫寒。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 一步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因此他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组织、 回馈社会。
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我从小失去母亲, 没有人民的哺育和党的教育, 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为此, 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党的事业……”
王彦生热爱党、 忠于党, 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 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在他的遗物中, 最多的是书籍和笔记本。
尤其是2008 年 3 月, 邯郸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他围绕所学所思, 撰写了许多学习体会, 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王彦生时时事事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他讲政治、 讲大局、 讲奉献, 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2005 年 7 月, 他被确诊患了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 这就像脑子里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 劳累、 着急、 血压升高, 都有可能“引爆” , 瞬间夺去生命。因此, 专家告诫他必须静养, 组织建议他注意休息, 他却坦然地说:
既然病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 就让我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多为党做些事情吧。
就这样, 四年来,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 与病魔抗争、 与时间赛跑, 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2008 年奥运安保期间, 他坚持 24 小时在岗在位, 头疼得实在厉害, 就用椅背顶着缓解一下, 硬是没请一天假。
10 月, 还带领丛台区 50 名中青年干部到清华大学参加学习培训, 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起讨论、 一起参观。
此时, 死神已经向他逼近, 王彦生正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和煎熬。
2008 年底至 2009 年初, 丛台区街道社区两委开始换届。
他长时间地扎在社区换届工作的第一线, 大到选举方案、 会议议程, 小到会场的布置、 选票的印制,都逐一过问。
有一天晚上回家后, 妻子见他非常疲惫, 就偷偷关掉了他的手机,想让他睡个安稳觉, 他发现后还批评了妻子。
2009 年春节前, 他出现了吞咽困难的生理反应, 但假期一结束, 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区人大、 政协会议的紧张筹备中。
2 月 4 日, 政协会议开幕当天,
劳碌多日的王彦生感到头痛加剧。
妻子劝他别去开会了, 可他执意要参加:“‘两会’ 一年只开一次, 我不能不去!
” 就在他起身要去上班的一瞬间, 轰然倒地,再没醒来。
就这样, 王彦生用 49 岁的生命, 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9 年 2 月 6 日, 王彦生遗体告别日当天, 尽管天寒地冻, 千余名干部群众仍自发从四面赶来, 送他最后一程。
眼界高远 勇于创新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王彦生是一位脚踏实地、 作风扎实的实干家; 同时, 他又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者, 具有超前的思维和深远的眼界。
作为组织部长, 他深知“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
多年来, 他始终把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 凝聚力、 战斗力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并以很强的创新精神谋划和推进工作。
1998 年, 着眼于解决干部队伍能上难下、 活力不足的问题, 他亲自谋划修订了曲周县干部管理办法, 提出了“无功就是过, 有错就追究, 末位遭淘汰” 的崭新理念, 在全县有效营造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2000 年, 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存在党性意识差, 不作为、 乱作为的突出问题后, 他提出开展处置农村“五不” 党员的工作措施, 纯洁了党的队伍, 树立了党的形象, 其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广。
2002 年, 立足于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 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 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 到“多数人中选人” 的转变。
2003 年 7 月, 调任丛台区后, 通过调研他发现, 作为邯郸市的主城区, 社区工作已经成为承载丛台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等原因, 不少社区远未能发挥“服务站” 、 “稳定器”和“连心桥” 的作用。
经过深思熟虑, 他向区委提交了“联帮驻” 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 建设体制的构想, 以“领导联社区、 部门帮社区、 干部驻社区” 的“联帮驻” 活动为载体, 以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双向服务, 互利共赢”的“大工委” 建设体制为依托, 构建起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共振点, 既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又为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追根溯源, 得益于他的勤学善思。
王彦生不爱交际、 不爱应酬, 却酷爱读书写作, 书桌、 书柜甚至办公室的床铺上, 到处都堆着书; 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就能熟练使用电脑办公, 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博客和 QQ。
他非常勤奋, 在涉县县委宣传部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时, 每年都能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 130 篇以上。
从事组织工作后, 他结合工作实际, 撰写了多篇理论、 调研文章, 许多观点和思考很有见解, 被全国多家刊物发表。
唯贤是举 无私无畏
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 “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用好一个人, 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 会挫伤一群人。
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啊!
” 这是王彦生常常叮嘱身边同志的一句话。
他不拘一格选人才, 唯贤是举。
现任涉县县委党校支部书记的付岩伟, 于1991 年 4 月因文字功底扎实被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
由于敬业勤勉, 他进步迅速, 很快成为部里写材料的骨干。
一年后, 县委组织部成立研究室, 要选拔一名主任。
当时付岩伟所在的组织科, 数他资历最浅。
但作为分管副部长, 王彦生却力荐付岩伟。
最终, 付岩伟从办事员被破格提拔成股级干部。
2001 年, 曲周县直机关一名副职在干部调整时有争议, 但王彦生通过多方走访, 了解到这名干部性格耿直率真, 不太注意说话的方式, 但却是一个很有思想和魄力的可造之材。
于是, 他举荐这名干部到最为困难的基层担任正职。
结果,短短一年时间, 这名年轻干部就打开了局面, 还在年底考评中一举拿下几个先进,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王彦生襟怀坦荡, 正气昭然。
他常讲:
做人要有准则, 做事要有原则。
在档案管理中, 年龄、 党龄、 工龄和学历是很敏感的问题,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进退留转, 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
个别干部因在招工、 入伍时把年龄改大了, 后来又想改回去, 便多次找王彦生, 但这类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 他总是坚决予以回绝, 并不厌其烦地讲政策、 做解释, 保证了党的政策的严肃性和档案管理的连续性。
在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后不久, 原来的一位老领导找到他, 想请他帮忙为亲戚办理转干手续。
因为不符合有关规定, 王彦生婉言拒绝了。
曾有一名干部多次找组织要求提拔, 并托人说情, 在打了近两年“公关战” 却毫无收获后, 这个人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不无威胁地说“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 王彦生拍案而起, 针锋相对:
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
你这种作风不改, 迟早会犯事!
事后不到一年, 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2007 年, 一名开发商想当丛台区人大代表, 由于群众基础较差, 提名没有通过。
他特意找到王彦生, 表示“只要能成事, 花多少钱都行” , 并当场放下 2万元钱转身就走。
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 把钱扔了回去。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 他结合多年心得, 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 原则:
“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 让开拓者无忧; 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 让实干者无悔; 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 让公正者无畏; 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 让谏言者无虑” , 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在他工作过的地方, 一大批凭实绩、 靠德才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却没有一个人提前从他那里听到要被提拔的“口风” , 更谈不上给他送礼了。
曲周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牛玉禄在刚提任副部长时, 与几位同样得到提拔的干部商量, 一起请王彦生吃顿饭, 表示一下谢意。结果话一出, 就遭到王彦生的婉拒:
“好好干工作, 就是最好的报答。
要是真过意不去, 就等我见马克思的时候, 送我个花圈就可以了。
” 2009 年 2 月 6 日,在王彦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 牛玉禄恭恭敬敬地献上一个花圈, 泪流满面:
“王部长啊, 要是知道上天是这样安排的, 我宁愿永远不给您送这个‘礼’ !
”
王彦生不仅举贤任能, 同时对不称职的干部也会采取组织措施, 但绝不是简单处理了事, 而是帮助他们认识问题、 改正错误、 迎头赶上。
1998 年, 年仅 31岁、 时任曲周县白寨乡 党委副书记的贾建章, 因所辖某村发生突发性事件, 在基层组织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后。
按照县委当时推行的干部管理末位淘汰制,他被调整到一个偏远的小乡 镇担任副乡 长。正当他垂头丧气、 打算破罐子破摔时,王彦生来到他身边, 推心置腹地和他谈心, 得到激励的贾建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 工作上。
当时, 曲周县正在开展农田林网建设。
贾建章吃住在村, 没日没夜地和干部群众一起调树苗、 搞种植、 做养护, 树苗成活率高达 90%以上, 在全县遥
遥领先。
5 个月后, 1 万多亩林地建成了, 贾建章乡 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也得到恢复。
6 个月后, 又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名为乡 长任职人选。
王彦生呕心沥血, 甘当人梯, 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干部。
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 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 11 年间, 经他推荐使用的干部, 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
牢记宗旨 心系群众真正体现了 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在王彦生的心中, 始终有杆秤, 秤砣上是老百姓。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 他知民之所思, 察民之所虑, 帮民之所需, 群众的需要始终是他的第一任务。
1996 年 8 月, 涉县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一时间桥毁房塌。
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在自己老家也遭受大灾、 急需救援的情况下, 毅然受命分包西达镇。
带领同行人员徒步 40 余华里, 逐村察看情况。
当得知由于山体滑坡, 后匡门村 2000 多名群众被困大山, 他立即带领几名工作人员, 身背肩扛, 翻山越岭, 为他们送去了救命的水和粮!
当他们一身泥泞、 疲惫不堪地出现在村民面前时, 数百人齐声高呼:
“感谢党!
感谢政府!
” 王彦生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在曲周工作时, 每次下乡 调研或开会, 只要路遇出行的老人或小孩, 他总要求司机停下车来带他们一段, 捎他们一程, 顺便了解一些村情民意。
在曲周东路庄村调研时, 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难, 马上掏出一百块钱, 给了孩子,让他交学费、 买书本、 嘱咐孩子好好学习。
又与村干部一起研究, 划给了李家一片荒地, 承包种树苗, 解决了李家的生活困难。
在曲周像李守仁这样的困难群众和老党员, 他每年要慰问的人竟达到 20 多个, 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都清清楚楚,慰问金不足时, 就拿自己的工资顶上。
在丛台区工作期间, 当他了解到 80 多岁的高连荣老人, 无儿无女, 常年瘫痪在床; 福利厂下岗职工何梅田和她的丈夫都身有残疾, 没有收入来源时, 立即通过丛西街道党工委, 和这两户家庭结成了对子, 经常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 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他还多方协调、 几经周折, 解决了学步桥小区几百户居民的供暖问题。
在王彦生的手机备忘录里, 密密麻麻储存着孤寡老人的生日、 给五保户送补贴的时间、 生活困难党员情况、 承诺给百姓办的实事等上百条提示信息。
他说,这是一本民心帐, 只有还清了帐, 才不觉得亏欠, 才活得踏实!
王彦生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心系故土。
参加工作后, 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外调到市里, 他从来都是关心村里的发展比关心自家的事更操心、 更关注。
每次因工作原因回到家乡 时, 都是直奔村委会, 与村干部商讨有关全村发展的一些事情。
有时时间短, 他连家也顾不上回。
他家的房子很旧、 很小, 还是和堂弟两家共住, 可他从来没有向村委张口, 为自己的堂弟批个新宅基地。
他更不会让家里人以他的名义给村里或乡 里提任何要求。
尽管成年后就和父亲离开了山村, 但每逢过年, 他都要回村看看, 为老年人送上食品, 给生活困难的乡 亲塞上慰问金。
2009 年正月初五再次回村时, 他坚持走访了村里所有需要帮助的家庭, 每户都悄悄留下一、 二百元。
王彦生就像一支蜡烛, 燃烧了自己, 温暖了他人!
王彦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无论是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