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二会学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二会学习3篇
【篇一】二会学习
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学习体会交流发言二
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重在党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压实责任,强化政治担当,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与强劲动力。
备足思想“燃料”。脱贫攻坚进展到当前,脱贫进度符合预期,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依然艰巨,尤其是X疫情的发生,给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广大党员干部此刻决不能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思想,而应该工作力度更强、标准更高。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建为引领,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绷紧思想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向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发起总攻。
提高行动“转速”。截至目前,离脱贫攻坚结束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动员、行动。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全力推动各项扶贫政策精准到位、落地落实。
另一方面,决不能急功近利,只顾速度而忽略质量,要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乡村人居环境方面的短板,以防治为切入点,瞄准薄弱环节加大产业扶持、就业保障和市场培育,让扶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加大攻坚“马力”。尽管脱贫攻坚战果累累,但要清醒看到,剩下的地区都是贫中贫、困中困。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为山九仞,须防功亏一篑。最后时刻,党员干部应攒足劲,咬紧牙,加大“马力”啃下硬骨头。
需下足绣花功夫,坚持靶向治疗,针对“三区三州”的特殊情况个性施策;
针对脱贫后“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需练就硬核作风,最后时刻要响鼓重锤,决不能作风漂浮、搞虚假政绩。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篇二】二会学习
2020年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5月22日下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的重要讲话,突出“人民”的主题,传递了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的鲜明导向,对各级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明确要求。
牢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少数,在履职尽责的工作中,要时刻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始终恪守为人民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正确对待和行使好手中的权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牢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才能树立为民用权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
凝聚“一切力量源于人民”的共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事业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对人民群众有尊重之态、谦恭之态、敬畏之心,切实树立人民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把联系人民作为最大优势,把依靠人民作为最大力量,把服务人民作为最大责任,让一切工作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践行“一切工作利于人民”的使命。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领导干部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朝着人民的需求而聚焦,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之所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增强为人民造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人民群众排解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三】二会学习
会学习,更要会休息
清华大学校园里流行这一个公式:“8—1˃8”。它的意思是,7小时的学习加上一小时的课外锻炼取得的学习效果要比8小时光学习强得多。这话对大学生适用,对中学生也很适用。“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劳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从教多年,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为了在学习上不输给别人,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拼命地挤时间,如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吴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
他们这样做效果如何呢?一位同学十分痛苦地讲述了自己压缩时间的经历:
“我几乎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不允许自己有玩的时间,不允许自己在学习时胡思乱想,不允许自己做与学习不相关的任何事情,甚至自己想休息一会儿时,看到其他的同学还在学习,也会放弃这个想法••••••但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我在学习时,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也越来越看不进去课本,学过的东西也记不住了••••••现在甚至想放弃学业,非常痛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努力程度来解释学习结果,可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人脑不是一个可以长时间工作的机器。我们每天都需要休息、睡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放松。在放松后,人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而如果一个人总不休息,一味地工作,他的身体就会感到疲惫,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新知识会变得很困难。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的。
学习,是一种学问,学会休息,更是一种学问。
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者大多是懂得劳逸结合的典型,不信,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身边很多同学都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我不否认在一定时间内高强度的知识输入可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但久而久之,难免就会疲倦,以至效率低下。我自己也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中,但好在我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而保证了学习效率。”
“每天坐在椅子上埋头于书本是读不好书的。一般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5个小时左右,之后你的大脑就需要休息了。但是,不是睡一觉就叫休息了,你要去户外做一些运动,或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儿。你可以去嗅一嗅花圃中盛开的牡丹,可以极目远眺日新月异的城市••••••只需要一二十分钟,就可以很好地缓解大脑疲劳。”
“良好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如果一味苦学,休息不足的话,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讲究劳逸结合,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认认真真地学,一定要讲求效率,‘疲劳战’‘持久战’千万要不得。”
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必然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适时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适时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密不可分。
那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到劳逸结合呢?
(1)课间多出去走走。
学校为什么要在两节课之间安排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其实不用我说,你也明白,休息时间就是让我们在进行了45分钟的学习之后,大脑得到休息,然后高效地学习下一节课。
人不是机器,必须有张有弛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课间时间,同学们最好出去走走,换换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疲劳的大脑和身体彻底放松,抛开学习上的事,尽情休息,这样才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2)晚上不熬夜。
深夜、灯光、中学生••••••把这些词连在一起,构成的就是一副中学生十分熟悉的深夜“苦读”画面。但这样做好不好呢?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是怎么认为的:
“有的同学很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学习状态,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得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迷迷瞪瞪的。”
“尽量不要熬夜,要抓紧白天的时间学习,老师上课讲的信息量非常大,你一走神就可能遗漏很多。我就是把精力放在白天,早上精神百倍地走进教室,晚上很有收获地走出教室。”
“我一直坚信,学习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规律,违反客观规律做事,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从来都没在晚上12点之后学习,也从来没有早于清晨6点看书。保证休息,对于健康,对于第二天的学习都非常有利。”
这些同学说得很对,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一天所要接受的信息都是很大的,如果因为熬夜导致白天精力不济,影响了一天的学习状态,那可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不够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参加欣阳教育(公众号:学习方法汇)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课堂,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