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学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有感 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大学生蜗居在家,心理健康的位置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学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有感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大学生蜗居在家,心理健康的位置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心理健康影响着我们的抵抗力,也会对我们居家学习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认真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增长一些心理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来让我们帮助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安分居家中,这既是为疫情做贡献,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好身心状态,以更好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记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谣言满天飞,阴谋论遍地,几乎点开每一个网页,我们都会主动、被动地接受许许多多负面信息,这一方面让我们产生了对新冠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日常生活被大量负面信息扰动,从小看这只是个人的心理情况出了问题,从大了看,人人自危,社会就会出乱子;不妨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居家生活当做一种常态,在平凡琐碎中寻找治愈自己的微小力量,然后积微成巨,慢慢地,我们就掌握了调整个人心态的能力;另外,正确认识获得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信心,适当关闭一些获取疫情信息的通道,才是我们在疫情当中能做的、为这场抗疫战添砖加瓦的事情
看到新闻上说,江苏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首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这本书从疫情科普入手,介绍了疫情压力下常见的25种心理应激反应及其身心调节技术,共计3万余字;此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媒体的热烈讨论——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在每一个抗疫的家庭里几乎都背负着普及正确的、权威媒体发布的防护和辟谣知识的责任,也有为周边解读区县最新衣食住行政策的义务,那么,为了做好这些事情,大学生自己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把事情只往坏处想;自己吸纳的负面信息是否适度,也要适时反思;每日需要我们留心的资讯中,其实负面信息是远少于正面信息的,只是我们的焦虑把负面信息无限放大了而已;另外,当我们看到一个好像较为负面的新闻时,不妨关心一下其中的事实和数据例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根据事实来判断自己的担忧是否来得合理、是否应该出现;也应该多角度、多维度地看待问题,遇到一个自己焦虑的事情时,不妨从政府的角度、医生的角度、志愿者的角度分别去看,更全面地去了解事情的全貌、可能的影响,坚守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持对中国的信心和希望,这样,许多的阴谋论便不攻自破,而那些售卖焦虑的谣言制造者哗众取宠的言辞,也不再会像之前那样萦绕在我们心头;要知道,疫情虽然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但是忧郁的日子终将过去,影响必然是短暂的,一切都将得到改善并且成为过去;而对
待过去了的食物,我们有着选择以何态度面对苦难的自由,抱持着对前景的企盼,我们才不会因为忽略掉身边的美好事物,而陷入焦虑的陷阱;
最后,我们身为大学生应该积极行动,不光要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要提醒自己的家人:无论未来如何,但是此刻我们仍然健康,可以继续努力生活;将个人和家庭卫生的重要性强调,让家人明白消毒、洗手和戴口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疫情传播,这些提醒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努力用积极的心态影响身边的人,并最终将这扩大了的、包围着我们的积极反作用于自己;要知道,我们并不用过分担心“达摩克里斯之剑”,即使它会落到我们头上,也会有许多人陪伴我们一同面对,而这些人的背后,是我们强大的祖国;
篇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摘要:人体的健康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做出的教育,缓解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新冠肺炎的出现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急需要心理健康课程的调节。
关键词:新冠肺炎;心理健康;学生心理
新冠肺炎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节奏,改变了节日喜庆的氛围,疫情的防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城市封锁全国拉响疫情防控警报,疫情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以及生活节奏的改变让很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1.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
本次疫情的发生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都已经进入了寒假,学生基本上也已经回到了家乡。这个时候的学生正在准备同学聚会,准备走亲访友,疫情的出现打断了本该欢聚的时光,随着疫情的大面积爆发,疫情防控措施越来越来严格,学生基本上被封锁在了家里面,不能随处走动。之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延迟开学的措施,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与外界进行隔离,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良的情绪。首先是疫情的不断变化让很多学生感到紧张甚至出现恐慌,加上很多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学生接触的负面新闻过多,加重了心理压力;其次是学生平时大部分在学校生活,这次长时间居家生活,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感觉到很多不适应,缺少娱乐活动没有同学聊天就会感到心情烦闷。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一般没有屯粮和屯菜的习惯,疫情突然爆发,加上长时间封锁就会出现缺粮少菜,不得不进行
“将就”,这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适应。最后部分学生开始担心自己的学业,比如说今年要毕业的学生,就要准备毕业论文,疫情就影响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也影响到了学生去图书管查资料的行为,因而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焦虑的情绪。
1.疫情期间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
虽然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延迟开学的措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开始进行网上授课,即停课不停学。虽然网课的效率不如在校学习,由于网络等原因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但是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网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当开展线上心理辅导,采用科普教育和专业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微信、QQ等手段进行课程辅导。首先是向学生讲解新冠肺炎的基本常识以及基本预防措施,降低学生的恐慌心理。通过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新冠肺炎,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战胜新冠肺炎。对于心里问题严重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重点辅导,如身边有确诊的,处于疫情重点防控区域,特殊家庭的学生等。其次,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除了讲解新冠肺炎的知识以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聊一聊生活当中的事情,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在学校都有玩伴,回到家之后进行了隔离,不能回学校进行玩耍,教师可以通过网课,让学生进行交流,避免个别学生出现自闭倾向。
1.疫情期间心理防控的具体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想要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讲解新冠肺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的基本常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一些自我调控的措施,同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家长要起到监督作用,让学生的生活正常化。首先不要过度关注疫情,让生活走向正轨,该追剧继续追剧,该玩游戏继续玩游戏,和平时的生活基本接近。疫情之下虽然不能出去,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来放松身心,不影响学生开电视和玩游戏,这就减少了部分负面新闻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健康的身心。
其次,多加锻炼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疫情期间很多人都是窝在家里,甚至部分学生能够在床上呆一天,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最后,疫情是一个人自我控制能力的检测棒,很多学生在疫情期间要么过度紧张,要么过度放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发的进行学习,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从而让自己得到提升。学生可以去看看教材,学习新知识,也可以读一些喜欢的书籍,即使与专业无关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真正强大的人都是极度自律的人,利用疫情时间来提升自己,正如弯道超越。
综上所述:大学生虽然身体发展成熟,但是由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心里问题。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现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首先是通过线上课程来提高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不过度恐慌;其次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正规化,按照平时的作息规律来进行,同时锻炼身体,进行网络娱乐等措施提高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计艳楠,刘子静.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1):90-96.
[2]文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05):114115.
[3]张煦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路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0(01):95.
篇三: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作者:连选谭鑫张江华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34期
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大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考验。对中南大学1437名大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和电话访谈,结果显示:焦虑、强迫、恐怖这三种不良情绪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扰,高年级学生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恐怖心理,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敌对情绪。高校要通过加强信息引导,提供援助支持,开通心理热线,调整疫后心态等途径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方案。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4-0033-05
Abstract:Collegestudentsfacedgreatchallengesbothphysicallyandmentallyduringthe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Totally1437collegestudentsofCentralSouthUniversitywereassessedwiththeSymptomChecklist90(SCL-90)andtelephoneinterview.Itsuggeststhatanxiety,compulsionandterrorwerethemostcommonpsychological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duringthe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Seniorstudentswerepronetodepressionandanxiety,whilejuniorstudentswerepronetoterror.Inaddition,girlsweremorelikelytohave
psychologicalproblemsthanboys,butboysweremorelikelytohavehostility.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ndimprovethepsychologicalguidanceandinterventionprogramforcollegestudentsthroughstrengtheninginformationguidance,providingassistanceandsupport,openingpsychologicalhotlines,adjustingpostepidemicmentalityduringthe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
Keywords: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interventioncountermeasures
2020年初,自暴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后,给政府、卫生系统、医疗系统和网络舆情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年龄层次集中、人数众多,更是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疫情的暴发恰逢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大学生离校返乡,暂别高校集体生活,回归家庭活动圈。他们社会经验匮乏,离开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和朋辈帮扶队伍,突如其来的疫情容易让其缺乏应对能力,持续攀升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拨弄着高校学生敏感的神经,疫情扩散更是加重了他们内心的恐慌。重大疫情对国家是一场突发的危机事件,对个人而言,不但威胁民众身心健康,也侵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恐慌、担心、多疑、害怕死亡等负面情绪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1]。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究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与问题,探究有效的干预应对机制,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疫情防治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全面、真实了解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随机抽取中南大学各学院学生开展SCL-90量表测试并进行电话访谈。发放量表1500份,收回有效量表1437份,有效率95.8%。男生789人(54.9%),女生648人(45.1%);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483人(33.6%),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606人(42.2%),研究生、博士生348人(24.2%)。
(二)调查工具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学生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当因子分≥2分,表示被试在该条目上存在心理问题。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8,分半信度为0.96,信效度良好。
(三)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SCL-90得分结果
将调查对象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T检验分析。由表1可知,1437名被试在SCL90测试中,其中焦虑(t=2.493,p<0.01)和恐怖(t=2.252,p<0.01)两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同时,焦虑(n=462,32.2%)、强迫(n=384,26.7%)和恐怖(n=330,23.0%)三个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人数与比例位居前三。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的心理困扰,尤其在焦虑和恐怖上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年级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年级分布进行分组,将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为三组进行方差分析。由表2可得,年级越高,在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分数越高,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在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上表现尤为突出(p<0.01)。在恐怖因子上,则呈现出年级越低分数越高的情况,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1)。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各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针对不同性别调查对象SCL-90得分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p<0.01),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分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1)。
三、讨论
(一)大学生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心理困扰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和恐怖两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同时在焦虑、强迫和恐怖三个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人数与比例位居前三。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的心理困扰,尤其在焦虑和恐怖上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重大灾难和危机面前,往往会表现出害怕、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2]。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面情绪反应,常常指面对未来不确定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也是对周围环境可能对自己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体验[3]。如果焦虑时间持续过长,不仅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还会导致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在电话
访谈中,面对突发疫情,很多学生表示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被病毒感染,而且这部分学生中,有部分还伴有失眠、口干、胸闷、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
强迫主要包含强迫意念,强迫冲动和强迫行为等神经症状表现,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强迫者常常处于无法摆脱、无法控制的自我强迫的矛盾之中。在电话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每天洗手的次数比平常增加很多,会反复测量体温,不断刷网页、看新闻,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并且由于出现一些强迫行为,会更加频繁、更加强烈地感到焦虑和不安。研究表明,个体越是搜索信息频繁,越是焦虑,判断和甄别信息能力低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强迫行为[4]。
恐怖是指人在特定的场景,例如广场、封闭的空间、黑暗的场所过分担心,或者害怕社交场所和人际接触,个体的社会正常生活受到威胁,感到害怕、无助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在电话访谈中,学生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速度快,传染范围广,且病毒潜伏期最长有14天,所以害怕去公共场所,内心抗拒人际接触。他们担心接触的人中有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对于去超市、药店、菜市场等人多的场所感到恐惧。
(二)高年级学生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困扰,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恐怖心理困扰
研究结果显示,年级越高越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硕士生、博士生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大于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在电话访谈中,大四毕业生比较担心考研成绩,同时因为返校受阻,不能按时开展毕业设计;受疫情的影响,春季招聘的形式与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无法预测的因素都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忧虑。而硕士生、博士生普遍表示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压力较大,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提前返校,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急于返校进行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焦虑、无助的情绪。因此,在开学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导师应对高年级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同时,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恐怖心理,这与低年级学生在社会经验、独立自主与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弱有密切关系[5]。所以,低年级学生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在信息舆论等方面的积极引导。
(三)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敌对情绪
研究表明,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这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現心理困扰与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女生由于生理原因,更容易产生疲劳、失眠。同时,女生更具心理脆弱性,难以经受打击挫折,容易产生放弃想法,往往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沮丧、压抑、焦虑等心理困扰[6]。此外,女生的敏感程度也比男性高,对于微小的事物变化更在意,情绪波动更大[7]。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8]。而男生相对于女生由于激素分泌更具有冲动性,更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开学之后,对女生要加强情绪上的关心,对男生要注重理性应对的疏导。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一)加强信息引导,稳定学生情绪
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指出,应激是个人应对环境超过了本体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他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有关,心理应激是一种人和环境的特殊关系。研究表明,社会上众多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恐惧、焦虑情绪,当“人因未知而恐慌”的这种情绪成为负担时,就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9]。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重大社会事件引起的应激事件是中性的,不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不合理的心理理念才会造成心理困扰,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不适和心理问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学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主流社会媒体和专业途径了解新闻事实和正确的防疫知识。在电话访谈中,许多学生希望社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加强公众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疫情客观信息的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消除学生普遍的恐怖心理,稳定学生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进行大学生防“疫”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年级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年级分布进行分组,将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为三组进行方差分析。由表2可得,年级越高,在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分数越高,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在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上表现尤为突出(p<0.01)。在恐怖因子上,则呈现出年级越低分数越高的情况,且分数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0.01)。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各年級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
针对不同性别调查对象SCL-90得分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p<0.01),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分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1)。
三、讨论
(一)大学生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心理困扰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焦虑和恐怖两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同时在焦虑、强迫和恐怖三个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人数与比例位居前三。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强迫、恐怖的心理困扰,尤其在焦虑和恐怖上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重大灾难和危机面前,往往会表现出害怕、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2]。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面情绪反应,常常指面对未来不确定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也是对周围环境可能对自己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体验[3]。如果焦虑时间持续过长,不仅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还会导致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在电话访谈中,面对突发疫情,很多学生表示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被病毒感染,而且这部分学生中,有部分还伴有失眠、口干、胸闷、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
强迫主要包含强迫意念,强迫冲动和强迫行为等神经症状表现,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强迫者常常处于无法摆脱、无法控制的自我强迫的矛盾之中。在电话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每天洗手的次数比平常增加很多,会反复测量体温,不断刷网页、看新闻,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并且由于出现一些强迫行为,会更加频繁、更加强烈地感到焦虑和不安。研究表明,个体越是搜索信息频繁,越是焦虑,判断和甄别信息能力低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强迫行为[4]。
恐怖是指人在特定的场景,例如广场、封闭的空间、黑暗的场所过分担心,或者害怕社交场所和人际接触,个体的社会正常生活受到威胁,感到害怕、无助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在电话访谈中,学生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速度快,传染范围广,且病毒潜伏期最长有14天,所以害怕去公共场所,内心抗拒人际接触。他们担心接触的人中有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对于去超市、药店、菜市场等人多的场所感到恐惧。
(二)高年级学生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困扰,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恐怖心理困扰
研究结果显示,年级越高越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硕士生、博士生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大于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在电话访谈中,大四毕业生比较担心考研成绩,同时因为返校受阻,不能按时开展毕业设计;受疫情的影响,春季招聘的形式与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无法预测的因素都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忧虑。而硕士生、博士生普遍表示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压力较大,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提前返校,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急于返校进行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焦虑、无助的情绪。因此,在开学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导师应对高年级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同时,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恐怖心理,这与低年级学生在社会经验、独立自主与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弱有密切关系[5]。所以,低年级学生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在信息舆论等方面的积极引导。
(三)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敌对情绪
研究表明,除在敌对因子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其余所有因子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这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女生由于生理原因,更容易产生疲劳、失眠。同时,女生更具心理脆弱性,难以经受打击挫折,容易产生放弃想法,往往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沮丧、压抑、焦虑等心理困扰[6]。此外,女生的敏感程度也比男性高,对于微小的事物变化更在意,情绪波动更大[7]。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8]。而男生相对于女生由于激素分泌更具有冲动性,更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开学之后,对女生要加强情绪上的关心,对男生要注重理性应对的疏导。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一)加强信息引导,稳定学生情绪
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指出,应激是个人应对环境超过了本体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他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有关,心理应激是一种人和环境的特殊关系。研究表明,社会上众多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恐惧、焦虑情绪,当“人因未知而恐慌”的这种情绪成为负担时,就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9]。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重大社会事件引起的应激事件是中性的,不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不合理的心理理念才会造成心理困扰,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不适和心理问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学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主流社会媒体和专业途径了解新闻事实和正确的防疫知识。在电话访谈中,许多学生希望社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加强公众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疫情客观信息的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消除学生普遍的恐怖心理,稳定学生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进行大学生防“疫”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
篇四: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期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思考为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采用自编量表抽取3020名被试者调查高职学生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以疫情为契机强化生命教育要早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学建议疫情期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思考
作者:张利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采用自编量表,抽取3020名被试者,调查高职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总体良好;情绪状况总体稳定,冷静与担心并存;社
会支持系统良好,疫情期间亲子关系有了明显改善;时间管理能力较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以疫情为契机强化生命教育、要早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疫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48-03
为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采用自编量表,抽取3020名被试者,调查高职学生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以疫情为契机强化生命教育、要早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学建议。
一、疫情期间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疫情期间,笔者向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了一份“2020年寒假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共收到有效问卷3020份,其中大一1499份、大二1521份,因大三已在外实习,问卷回收率不到问卷总数量的5%,故不做统计。被试中男生1185人,占39.24%;女生1835人,占60.76%。就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疫情期间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大致如下。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总体良好。问卷调查显示,66.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21.4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点小困惑,这两类人群是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不需要过多干预。在被试中有3.44%表示困惑较多,0.56%有心理疾病,8.15%保密。这个比例基本与学校心理普查结果吻合。这两类群体,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及时关怀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这也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要求。
从“开学后,你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的回答来看,选择“非常需要”和“有些需要”的分别占到1.75%和8.74%。与平时咨询情况相比,已经是略有上升,这也表明,疫情中高职学生对于心理辅导有了新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更加关注。
再从学生咨询的问题来看,在需要心理辅导的317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心理咨询问题分别是生涯规划、情绪问题、学业问题(见图1)。这与平时咨询情况差异比较大。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对生涯规划、学业问题咨询的很少,更多集中在同伴关系、情绪问题、爱情心理等方面。这表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发生了较大变化,与问卷中“通过这次疫情,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一致,经过此次疫情,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
(二)高职学生情绪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情绪状况总体稳定,冷静与担心并存。面对疫情,很多人的情绪出现较大困扰,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无聊等情绪状态,网络上也有很多人担心学生的情绪会失控,那学生的情绪状况到底如何呢?调查显示,冷静与担心是最为常见的,中等强度的情绪是迷茫、紧张等,恐惧、亢奋、愤怒等情绪则较少(见图2)。这表明,尽管有些学生担心会受到病毒的影响,但同时他们也能保持冷静,负面情绪较少。在其他情绪选项中,无聊成为关键词,这和超长的假期有一定的关系。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好朋友和父母诉说心里话,分别占57.75%和24.3%。分别有3.01%、2.35%、2.28%的学生选择和网友、其他亲属、同学诉说。有10.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选择其他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写的用QQ或者小号诉说,也有的选择不说,说了别人也不理解。
总体而言,在疫情期间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在与父母的沟通情况来看,37.78%的被试认为与父母沟通“非常好”,37.28%认为与父母沟通“比较好”;选择“一般”“不太好”和“很不好”分别占22.38%、2.02%和0.53%。这与学生平时的咨询情况有些差异,但也说明一个情况:陪伴能增强亲子沟通,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受疫情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父母相处,在相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多了包容与理解,少了抱怨与指责。
(四)高职学生时间管理情况。从寒假期间学生的时间管理看,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为1.19小时,运动时长平均为0.9小时,刷疫情时长平均为1.0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时长平均为7.75小时。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很高,有部分学生表示:“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玩手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玩手机或电脑都是用作网络游戏、追剧、刷抖音。
从作息时间来看,早上起床时间没有规律的占到30.46%,10点以后起床的占20.1%,9~10点起床的占17.98%,8~9点起床的占18.51%,7~8点起床的占10.46%,7点前起床的仅仅占2.48%。晚上睡觉没有规律的占25.55%,26.61%的学生表示12点以后睡觉,23~24点睡觉的占29.29%。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间,大多数学生的作息时间是非常不规律的,也反映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差。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试者一天中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使用电子产品,更多的时间花在看剧、看电影、网上聊天、刷抖音、打游戏上。这里其实有个矛盾点,学生一方面想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但另一方面却陷入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而无法自拔。其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比较纠结自己今后的发展,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总的来看,疫情让许多高职生重新认识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受过往的学习、生活经历的影响,许多高职生身上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目标迷茫、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等问题,一些学生存在“混日子”“混文凭”的思想。日常咨询中,求助于学业问题的学生非常少。但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中有317位表示开学后需要心理辅导,排在前三位的心理咨询问题分别是生涯规划(占30.16%)、情绪问题(占23.9%)、学业问题(占15.08%),这与平时咨询的热点问题完全不同。在后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近距离地与死亡接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从未离死亡如此接近,中国每个家庭都受到影响。在隔离的时间里,每一次出门都可能在生死边缘徘徊,每一个康复的和没有受到感染的生存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这使学生意识到要更加珍惜这个时代,更加努力学习,花更多时间去爱身边的人。第二,民族自信心的改变促发人生观的改变。这次的疫情是对国家制度、国民素质的一次检验。与其他实行“群体免疫”的国家相对比,我们的政府把老百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且“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也极大地鼓舞了人心。有受访学生表示: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加倍地努力才有能力去守护这美好家园。第三,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购物中心、传统的商场、批发市场、酒店等零售业受到灾难性的影响,一些新的产业如养生保健、泛互联网经济、智能制造则逐步兴起。这让很多学生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问题。
二、教育反思与建议
尽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需反思与改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当疫情来临后,在疫情的重灾区湖北,对于医护人员、被感染病人及家属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在湖北以外的其他地方,是否需要刻意强调危机呢?在本次调查中,99%的被试者均来自广西,从结果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疫情的影响非常小,疫情只是给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结论认为:创伤事件发生后立即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的心理汇报法,尽管个体会在参加后短时间内反应是有帮助的,但是有分析表明,与不干预相比,从中长期看来,创伤后的心理汇报法反而会增加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个体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疗愈能力的,心理汇报法可能会干扰到人们在创伤后的自然恢复过程。在这次疫情中,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伤害,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刺激,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需要靠平时的锻炼,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做好平时的预防。比如,在疫情来之前,有相应的挫折及应对技巧的教育;疫情期间,可以做些情绪与心理状况的科普、开学前的心态调整等;疫情结束后,可以做些生命教育或是人生规划教育等。
(二)以疫情为契机强化生命教育。学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学习动机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在平时的心理健康课
程教学中虽然会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生命与死亡。这次疫情恰恰讓学生与死亡近距离地接触,也触发了学生的感悟。调查中有学生表示:疫情对自己来说也是件好事,自己成长了很多。通过这次疫情,大多数学生最大的感触是:生命与健康。这说明,学生在疫情中已经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活着很重要、很好,但是要怎么样活得更好?怎么样活得更精彩呢?相当一部分学生很迷茫,因此才会表现出一边更多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问题,一边却沉迷于电子产品无法自拔。因此,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疫情为契机,通过小组讨论、讲述心情故事、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组织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生命精彩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怎么样使自己活得精彩。
(三)要早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有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结合在一起,分配36个课时,分4个学期进行。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期仅仅只有几次课。对于大多数从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可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到高中进行,或者在大一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最看重什么;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确定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这样,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会过得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张利.粮食类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心理训练[J].广西教育,2018(2).
[2]王鑫强,游雅媛,张大均.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工作重塑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激发策略研究”(2019SLZ050)
【作者简介】张利(1981—),女,四川峨嵋人,心理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何田田)
篇五: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疫情防控时代高校教学工作模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也出现更多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进行了讨论,文章首先对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讨论,首先分析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的意义。并对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特点进行了介绍,讨论了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挑战,文章后半部分则主要针对高效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创新
前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国家经济发展依旧较为稳定,但是对于其他方面而言,疫情依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各种教学工作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在疫情防控时代也具有更多的选择,经过长时间的疫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够保障其在高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一环,有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保障高校学子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在疫情防控时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疫情之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疫情期间,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相对而言更加倾向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种类较为繁杂,一些不良价值观念也会在网
络上进行传播,学生如果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如果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反而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在我国防疫效果良好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政府在疫情期间有效的管理组织信息,能够结合政府在基层的工作了解国家的各种措施效果,能够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时代也能够实现教育场域的重构,在过去传统的高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采用线下课程教学的方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需要由行动者、教育环境、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以及对象共同组成,在疫情防控时代,这些组成部分基本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依据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效果会出现明显下降,这时便需要通过创新来对其进行改进。
1.2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工作而言,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着更多的特点,在疫情期间国际局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行疫情防控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时对于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局势下各个国家的一系列行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在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下,能够让学生对国际局势有着更清楚的认知,更加具有民族自信,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平稳的心态。此外,我国经济在疫情期间依旧相对高速的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点,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工作时,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点,明确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疫情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进行心理健康工作时需要对地方差异有着一定的敏感度,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以平稳的心态明确在不同地区的自身定位,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认知,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问题。
1.3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疫情防控时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传统的高效心理健康途径较少,无法满足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当今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像往常一样在线下进行教学,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也仅仅是通过视频来将课堂上将的内容放在线
上将,采用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大多无法适应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疫情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没有及时进行学习,了解新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导致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由于缺乏新技术应用能力,无法适应新时代对网络的应用需求,在进行疫情防控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时,如果不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只依靠单纯的思想教育,同样获得有效的教学结果。
2.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2.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时代需要有更多的教育途径,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可以重新采用传统的线下思想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疫情期间的教学经验来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高校可以正常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在课下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途径,可以在上课后及时将课上的视频进行上传,让学生进行自行复习。此外,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不能够仅仅依靠教育人员进行,也需要寻找一些社会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学,高校可以适当地与当地的党校进行一定的交互,或者与当地一些与心理健康内容相关的场地管理人员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树立良好心态的场所环境。在加强网络应用时,不仅可以通过上传视频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复习途径,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网站,给予其一些通过多媒体文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在疫情防控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还需要能够接受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同时要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来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调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接收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不定期地前往当地的党校等地方进行学习,或者与一些专业领域的机构进行合作学习专业知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只了解心理健康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疫情防控时代对心理健康内容的要求,
需要结合经济以及管理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内容进行阐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缺乏精力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来进行合作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3结合现实问题确定教学内容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结合现实问题来进行,高校可以适当地加强对抗疫精神的宣传,通过疫情期间各种事迹来进行一定精神延伸,教育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未来在步入社会后能够积极进行奉献,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考虑到国际问题,在疫情期间我国的管控表现良好,相对而言,国外疫情防控存在较大的漏洞,通过此问题对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能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结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疫情防控时代,高校更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心理健康建设,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臻,徐姿.浅谈如何提高高校院校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质量[J].好家长,2017(63):226
2.贺苗.推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课高度融合[N].陕西日报,2019-0729(007).
推荐访问: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 大学生心理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