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分析和教育,供大家参考。
精神分析与教育 “人为什么要做梦?”在梦里可以实现杀人抢劫的愿望,也可以实现金钱满天飞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正是一种“超我”表现。“本我”总是在做“坏梦” ,“超我”就会生气或者愤怒。在白天意识活动控制无意识活动。因此在无意识情况下滋生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发泄或者实现。在晚上没有意识的控制下,无意识活动下产生的欲望就会通过梦的途径将其显现。在梦中,大脑所产生的欲望就会得到有效发泄和实现。
《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试图揭示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后来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神分析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心理生活分为两个层次,即潜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又可再分为两个不同的水平,即潜意识本身和前意识。弗洛伊德则认为,精神分析主要应该研究潜意识内容。潜意识包括所有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驱力、冲动或本能。它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或生理驱力,它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基础,又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实质所在。前意识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后期弗洛伊德又对意识理论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的观点。“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而且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称为心理的领域;“本我”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所有的本能、欲望、冲动等必须通过“自我”这个中间环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自我”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本我”欲念,给予其适当的满足,同时又依照现实环境的客观要求从事。“超我”则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良心,它与“本我”直接冲突,以符合社会要求、规则。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人们也往往只注重意识部分,而忽视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问世后,教育学者开始研究如何使人的潜意识的冲动迁移到有意识冲动。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拉梅尔德运用弗洛伊德的的语言说到:“聚集在‘自我’中的智力任务就是学会怎样对一个
聚集在‘本我’中的强烈的欲望进行指导,以便遵从或修改聚集在‘超我’中的意识的社会强制性。”在我看来,学生无意识地深受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由于非理性和感情因素的非规性和难以捉模性,在学习过程中常被忽视,如何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是重要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天生的欲望是一切机体生存的基础,学生的本能欲望如被过度压抑,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就拿中国的俗语来说:“严父出逆子” 。所谓严者,只不过是儿子畏惧其父的威严,而不敢不顺从,而儿子本来的意念并不曾消灭,不过被压抑而不敢发动而已。一旦压力驰懈,那些压入潜意识之下的欲望,便抬起头来主政。在教育上,精神分析学派反对对学生的过多束缚、压制,并要为学生提供可发泄其情绪的“出口”。但这不意味着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完全按其本性行事,甚至放浪形骸。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不能没有禁律及约束。理想的教育应是淡化冲突,而不是抑制冲突。
精神分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是被动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或误导了它,势必造成不幸和疾病,使潜能不但不能得到释放,反而会造成各种心理疾病而需要治疗。它是一种动力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内驱力的深入考察,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动机的重要性。而行为主义从环境决定论出发,认为人性是中性的。只是重视观察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矫正,忽视行为背后的原因。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认为疾病的形成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因此学习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策略,控制一定的环境,来改变人的行为,而人在整个过程中是被动的,不重视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发挥。人本主义学派从人性善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是有机体智慧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重视人积极主动的发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从此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是内部因素决定论,而行为主义学派是外部的环境决定论。
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只注重技术、知识传授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倡导创造性学习,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
注重人性之培育,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